书城文学爱河之源(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7950200000017

第17章 家庭杂谈(4)

办公室节日发饮料说是拿公家钱收买人心,不发呢又骂他们只巴结领导忘了群众。儿女们怕你躲你,你还要责怪他们认为你老不中用。你总是责备求全,首先你就不是完人。种种表现说明你是个病人,病得不轻。

我当主编时三十八岁,有的老作家就觉着我太年轻。老作家自己三十岁就已经是十级干部了哩!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当中老年迪斯科盛行开来,曾备受谴责的青年人并没有反转来诅咒老人们。年轻人比老人更宽容,老人们不该反省一下吗?我们曾经得到的,年轻人为什么不该得到?我们不曾得到的,难道就不肯祝愿年轻人得到?不是口口声声解放全人类,振振有词寄希望于下一代吗?

九月仲秋,天高云淡,月白风清;属于你的那片庄禾已经成熟。年轻人尚在播种耕作,他们用除草剂而施复合肥,实在不必指责他们离经叛道。泰然注视自己的园地吧!你的收获也许不丰硕,但那毕竟是你亲自耕耘。愤世嫉俗,脾性乖张,了无宽容,难道你不想长寿吗?

十月的成熟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离开安全舒适的子宫,来到红尘万丈的人世,对那胎儿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出生,却是自然规律,不可逆转,无从选择。那么,死亡呢?就那么可怕吗?既是自然规律,怕也无用,人们不得不遵循它。或者可以这样比附:死亡,也许正是人们离开天地包容的这个“子宫”,去到另一世界的途径。

孔子寿数七十三,孟子寿数八十四。老子留下道德经五千言骑青牛出关,不知所终,想来寿数也不低。他们的思想永存,肉身毕竟化为泥土。基督佛祖,莫不如此。唐代大诗人杜甫留下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名句,道出了世间的普遍真实。

人类繁衍至今,医药发达,生存环境改善,和解的主旋律主宰着世界政治,战乱只在少数地区发生。七十老人随处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上各先进国家日程。这真是全人类可喜可贺的事情!

常见一些国外旅游团体中,鸡皮鹤发的老人兴致勃勃来周游我们的名山大川。我们的老人则多数打太极拳,盛行鸡血养生、甩臂疗法和冷水长寿等法门。

“生活质量”因而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大话题。

太极拳不花钱不占多少场地就能健身,我们这样发展中国家的老人们也只好选择它。我平时爱讲一句话,不抽烟、不喝酒,整天打太极而活到一百岁,有什么意思?自我反省,这话太主观。你不是老年人,你难以体察老年情怀。你无权说长道短。你到老时,说不定也整天“白鹤亮翅”、“如封似闭”呢!

人生十月,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们真正敢于自称是过来人,一生的往事尽成回忆。体力多半仅能自理起居,智慧的头颅成熟如深秋的穗实。指点儿孙几句,常是微言大义;但他们多半已不再指指划划,懂得只有时光和经历才更教育人。他们含饴弄孙,好似返老还童。他们像燃尽的篝火,只剩微温伴了露营者;他们像风暴后的大海,广博而深沉。即便最神奇的算师,真能读懂古稀老人面上的每一条皱纹吗?

我父亲今年七十三岁。就我的接触,发现脾性强劲的父亲只是近两年才真正消尽了火气。如陈年老窖,如酝酿了几十年的一部作品。也许时时可能面对死神,他已经不再忌讳谈死,而能从容安排自己的各项后事。当一个人能坦然迎接死神的时候,他最终达到了成熟。当穗实累累的庄禾、以他们的成熟装点了大自然丰硕的秋天,我们只有心存景仰。只是秋风容易起,盼古稀老人们珍重傲霜枝!

十一月的收获

给八九十岁长者贺寿,寿者渊博而贺者高雅,贺寿礼品也许不是寿桃寿面而只是一幅画:猫蝶嬉戏图。猫蝶者,耄耋也。汉字文明高深莫测,有任何表音的字母化文字所不及的独特功能。鲁迅先生等文化前驱曾大力主张汉字字母化,主张大胆而不乏积极意义,我却始终怀疑它的可行性。说汉字难认影响了全民文化普及提高也太牵强,日本国而四小龙属儒汉文化圈却发达兴旺,这又如何解释?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渴望长寿是人类抗拒死亡的本能反应,是人类欲要战胜时间的个体追求。无论在生活中还是从影视画报上,我们看到八九十岁的长者总会油然而生敬意。或基于先天素质,或因了后天功夫,他们创造了奇迹。这奇迹丝毫不逊于其他任何人间奇迹。

我祖母和外祖母都活到七十九岁。祖母生有七子二女,外祖母生有六女一子;而且两位老太太都是地道的“贫农女社员”,新中国成立前吃糠咽菜,新中国成立后还是咽菜吃糠。她们不懂养生也没有条件养生,她们活到不能干活的时候总是埋怨自己为什么不死,埋怨老天爷不赶快“收”了她们去。荒旱年头成批死人,她们的说法是“老天爷收入哩”!她们活得那样质朴自然,或者正是质朴自然的生活本身使她们得享高龄的吧?

我的一位堂伯活了八十七岁,耳聋眼花,后几年连我父亲都不认识了。但他日日下地,腿脚僵硬不能站立,就跪在地里干活。拔草平田,间苗锄地,日头当午时爬回村里来。现今我出生的村庄里,女性长者九十三岁,男性高寿八十有五。两位老人还都能看孩子,八十五岁那位爷爷寻常领着一对双胞胎重孙。他们是幸福的呢,还是不幸呢?从旁观者的角度,我觉得他们十分辛苦;从内心总又升腾起某种敬仰,如同见到辛劳无语的老黄牛。

千千万万这样的老黄牛,有谁想到给他们树碑立传呢?而他们也从没有这种虚荣的奢望。他们活了不少的寿数,后来死了,没有故事,没有传奇,如此而已。

但,他们活了八九十岁,这本身是一种收获。是他们自身的收获,更是全人类的收获。比起屠杀老弱的原始部族时代,人类到底是进化了。数千载历史,故纸几页,掀动这几页史书,人类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

从最寒冷的一月跨越三个季度而到十一月,进入初冬。阴阳拮抗,化育新生,我们能说没有收获吗?“老还少”,是一种老年生理或曰病理现象;“返老还童”,却是我们的想往和祝愿。当我们面对一幅猫蝶图时,我们的感受绝不是苍老和衰朽,那么这也是我们意外的一点收获呢!

十二月的圆满

历史上新朝初建或新君登基,钦天监与地方官免不了报告一些“天现五色祥瑞、地产双穗稻禾”之类的喜庆新闻。近现代一些总裁总理就任,也要登泰山。

顺天应人,天人合一,这也是华夏文化的讲究之一。在上列喜庆新闻中,百岁老人称做“人瑞”。

在讲求孝道的中国,有“敬菩萨莫如敬父母”的传统说法。谁家有百岁老人,几代人有活菩萨来供奉,真个功德无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百岁老人格外多,那至少能提高平均寿命指数。客观上也多少反映人们的生存环境包括医疗卫生事业的若干状况。“人瑞”二字,应称贴切。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国运大兴,政府注意关怀百岁老人。据说还发放若干津贴。我母亲一位同事的老父亲,早几年不肯承认他有一百岁,后来听说发津贴就又承认了,甚至要求补发好几年的空缺。这老人也够可爱的。

我亲眼见过的百岁老人是我们村的德元老太。她家住在村边,我们上学路过,常见她坐在石头围墙边,头发稀疏,手脸苍然,如一截树桩。每年问她,都说是九十九。据说,山西方言读百如鳖,老者们因而忌讳自己年满一百。1960年大饥荒,野菜吃光吃树叶。甚至从来不能食用的树叶也将被捋光,我七十多岁的祖母都不曾经历过,她都慌了神儿。全村唯有德元老太不慌,她说:娃子们,不怕!树皮还全全的哩!在她百年经历中,竟是有树皮都被吃掉的记忆!这位不慌神儿的德元老太却未能熬过1960年。据装殓她的人透露,她没牙的嘴里嚼着几缕棉花套子……常见卫生报刊介绍一些长寿老人的养生秘诀之类,我一向不以为然。此一个体的经验也许不适应别一个体,而此一个体的经验也因为不可重复的一次性人生而无法“证伪”。比如说他不吸烟,假如他吸烟会怎样?这实在是无法证明的。何况,离了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来讲养生,本身就违背了自然运数。我宁可希望世界和平、国运昌盛、风调雨顺、衣食丰足、医疗发达、攻克癌症,否则再来一个所谓“三年自然灾害”,任何长寿秘诀都将贬值不及一粒小米。

在发达国家平均寿命七八十岁的水准下,少数人类幸运儿活到一百岁,整整一个世纪,这是一个圆满的人生了吧!相信到公元2000年,全世界会有不少百岁老人庆贺他们的百年生辰。每位世纪老人都是一部分,众多的世纪老人的经历则汇总了整个世纪的历史。

我们有幸生于这一个特定的世纪,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圆满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