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关公崇拜溯源(上下)
7961800000073

第73章 近代民间的关公信仰(6)

吾想泉山秀挹,海国春融;干戈化日月之光,带砺享河山之福。甲科乙榜,龙虎同登;子妇丁男,螽麟衍庆。商贾入五都之市,利溥同人;农夫受百亩之田,岁歌大有。万家醉饱,共知让水廉泉;一曲升平,谱出和风甘雨。

骈四俪六,典故堆砌,显然出于饱学宿儒之手。体现了两岸同胞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也突出了关公信仰连接两岸的文化血脉。

另一方面台湾人民的抗日活动并未消歇,其中重要的一次武装斗争被称为“关帝庙事件”(亦称“李阿齐事件”),讲述关帝庙暴动的领导人是李阿齐的英勇事迹。

此后日本人开始有计划地搜缴关公神像,撤毁关帝庙,以实现其“去中国化”。而在民间则将童乩、扶鸾改在关帝庙里举行,信徒遇到病患灾害,多往关帝庙祈求神恩,如有灵验,为了感报恩德,便将关圣帝君改称为恩主公,于是部分关帝庙渐渐转变成为童乩、扶鸾的殿堂,从而使其信仰的形式,内容与从前的关帝庙也有所不同。

台湾光复以后,关帝庙开始有所恢复。真正兴盛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民政府宣布“解严”以后。据台湾学者介绍,在戒严时期台湾宗教活动受到法令限制,不易滋长,1989年台湾省政府曾对所辖县市从事调查(台北、高雄两市除外),当时台湾地区关帝庙、宫、堂总共431庙。1989年解严后宗教活动开放,关庙也迅速蔓延,据1997年一月宜兰县礁溪协天庙举办台湾“关圣帝君两岸文化交流座谈会”时统计,台湾地区与会之宫、庙、堂、坛、会共有950个单位。较十年前增加一倍。

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台北市、台北县,即“大台北地区”;其次是基隆、高雄两市,都是台湾经济发达的地带。其他县市则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大体而言,北部地区大幅增长显着,中南部地区原有庙宇较多的市县,增长则相对缓慢,而以经济相对滞后的澎湖列为最后,反而减少了一座关庙。据台湾友人介绍,随着台湾的开放和经济起飞,关羽信众也由光复时第六位提升到第二位,约八百万许。尤其是商家笃信其致富之正道,而政要为了拜票,也频频现身主要关庙,拈香谒拜,虔敬致祷。谨按增长幅度列表如下:

此外,台湾关公信仰还出现了世界“儒道释耶回”五教教主,已在清中叶推举关羽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的说法。有介绍说:

“关于关圣帝君登基成为玉皇大帝的传说,根据相关数据的记载,清末民初曾流传于大陆西南地区;而在台湾民间的鸾堂,最早的记载则是民国三十五年见于南投县鱼池乡的启化堂。到了民国六十年代,台中圣贤堂出版扶鸾善书,将此传说经典化,书中记述说:‘由儒释道耶回五教教主,共议选举关圣,于甲子年元旦,受禅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位,其尊号曰: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统御诸天。’从此以后,‘关帝当玉皇’的说法,便被台湾的鸾堂所普遍接受并加以传播。近年来,台北市行天宫在举行关圣帝君诞辰祭典时,会在内庭柱子上写上:‘玄灵玉皇上帝关恩主圣诞六月廿四日’。由此可以看出,行天宫也已经接受了关帝登基为玉帝的事情,但是为了和真正的玉皇大帝有所区别,所以称关帝为‘玄灵玉皇上帝’。”

原其本心,也是要大幅提升关公在民间信仰中的崇高地位。随着近年台湾内讧加剧,道德隐忧浮现出来,又陆续出现了一些以关公作为主要神只或者道德榜样的新兴宗教、文化团体,如中华玉线玄门真宗教会、台湾关公文化协会等等。如中华桃园明圣经推广学会王超英《关公圣义人格思想研究——从儒家思想,弘扬‘关公的圣义人格’,建立优质的社会人文》认为:

“二十世纪,爆发过两次世界大战,死伤惨重;因少数人观念偏差,致使天下生灵饱受灾难。自美国九一一恐怖事件发生,世界万民,都陷入惶恐不安。天灾、人祸不断,现今首要工作,就是虔心研读《桃园明圣经》与虚心效法关公等圣人,安心立命……《桃园明圣经》这部‘经’书,可视之为很亲切、有滋味的书。和许多古书一样,那里头有很多嘉言懿行,对我们现代人还充满了智慧上的启发,给我们许多生命与生活上恳切的指点,好学者可以逗引深思,沉潜者足以增长灵智。关公足为英雄风范,忠义双全,武勇而善谋,在三国志中,区区六、七百字道尽其辉煌一生。所谓:‘将军不死,活在每个人的心中。’……作《春秋》,读《春秋》,前后辉映的两位圣哲;圣人继天立极,神道设教,克竟全功;这‘忠义无双,亘古一人’,‘隐微处,不愧青天’的人格磁场,史册彪炳,三教共尊。”

就表达、体现着对于精神危机感和道德焦虑感的当下关切。近两年来在大陆和台湾,我都与这些团体的负责人士有过交流,希望这种互动交流继续深入,能够让关公文化体现的精髓“春秋大一统”与“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价值意义得到更好地发掘,弘扬和光大。

四、闯关东

相比前两者而言,“闯关东”的开辟草莱,白手创业,则更类似于美国19世纪的西部拓荒。

自从谢国祯首拈“东北流人”为题,研究探讨东北移民史以来,已成专学,近年随着东北亚历史研究的升温,已经裒辑出版了不少史料及论着,但翻检之下,发现绝少有从关羽信仰角度概述探及清代东北移民社会的问题,是一憾焉。故试为一谈,以提头绪。

关外向被清廷视为“祖宗龙兴之地”,故着有严禁,不准流民擅自出关。杨宾《柳边纪略》曾自述康熙时出关奉父,亲历之荒凉及艰险:

“宁古塔在五国城、冷山之间,明时隶奴儿干都司,今则与盛京唇齿,然弥望无庐舍,行数日不见一人……阴风朔霰,皲酸其肌肤,耳鼻手指,一触辄堕地。入阿稽则万木蔽天,山魈怪鸟,叫嚎应答,丧人胆。断冰古雪胶树石,不受马蹄。马蹶而仆者再。触石破颅,血流数升而死,死半日乃复苏,苏久之,犹不知在人世间!”

又光绪十二年(1886年)五月,吴大澂以会办北洋争务大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衔,和依克唐阿一起参加中俄勘界时,在其逐日记录之《皇华纪程》中犹言:

又行三十里至沙兰站,宿。是日过八道岭,赋诗一章;

下岭易,上岭难,如登天山三十盘。一年八马心胆寒,脱骖并驾犹嫩单,万牛流汗常不干。

上岭易,下岭难,如下桐江十八滩。陡崖冰滑云漫漫,一落千丈不可拦,前车后车相叫。安得长绳系轴节节蟠?出险入夷心始安。

朝上岭,暮下岭,仆夫相戒毋驰骋。方下岭,又上岭,嗤息未已时耿耿。日行八岭无坦途,夜梦颠踣惊相呼。愿君高枕安须庾,不知前程尚有高山无?

“廿二日,行四十里至蓝旗沟,双如山、恩承之两统领均来迎候。又行二十里至猗兰冈,容峻峰都护在关帝庙内请圣安。又行十里,至宁古塔城。”

今人看去不免有“过甚其辞”之想,但三百年前江南书生偶然履及其地,还是在模仿“昭君和番”或宋人洪皓《松漠纪闻》一类怨艾笔致,事先存有畏惧心理,当然都会使所遇艰辛十倍放大。好在近些年上海知青已有去过北大荒的经历,当可体知。但也正因为这些有关东北“苦寒”的传闻,加之康熙、乾隆这类“漠北雄主”也偏恋江南富贵温柔之乡,没有与正在东扩的俄罗斯帝国于西伯利亚广袤地带放手一搏,反而在《尼布楚条约》中以“祖宗龙兴之地”划界,退守自保,识见远逊汉唐设立都护府一类机构保土守疆,酿成后世无穷祸患。不谈也罢。

康熙曾四次来盛京巡幸祭祖(最后一次由雍亲王替代),并建立了东巡制度。乾隆亦曾四次东巡,分别在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嘉庆、道光亦承袭祖制,巡幸盛京。有证据说明,乾隆十九年东巡已把国家对于关羽的崇拜带至东北。他曾为盛京关帝庙御书“灵护神京”匾额,为吉林城关帝庙御书“灵着豳歧”匾额,又为吉林城城西四百九十里古和罗关帝庙御书“福佑大东”匾额。据乾隆《吉林志书》记载,当时仅吉林已有十二座关帝庙。考虑到到当时地广人稀,这个数目几乎涵盖了当时吉林地区的所有大聚落。更重要的证据在盛京署衙,梁章钜引用过几副盛京衙门的对联,其中奉天户部大堂联言:“地重豳歧,礼乐务还醇厚;学宗邹鲁,文章须探本源。”“豳歧”正是乾隆为关帝庙题额语。乾隆十九年又免除已结、未结流人罪罚,遂悄悄引发了亘古沉睡的黑土地开发。

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十一日,盛京礼部传郎明训奏准:将礼部衙门所管捕鱼河泡淤塞之地,赏给该衙门壮丁捕鱼采果,开垦耕种,以利壮丁采捕陵寝祭品。实际上已放开了对于内地移民进行商业式开发的的禁令,河北、山东等地灾民也随后陆续进入“柳条边”禁区,成为筚路褴褛,自食其力的第一代垦荒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俄罗斯汉学家伊万诺夫斯基(А,О,Ивановский)曾在东北作过民俗调查,发现老百姓来自各地,信仰颇杂而喜集中供奉,反映了农垦文化的特点。其庙祀多为九神(关帝、黑脸龙王、红面火神、四首或六手马王、牛王、药王、虫王、苗王、财神)同供,而率以关帝为首。

近代地质普查确认了关东蕴藏了丰富的煤铁矿藏,关外日俄势力开始在东北角逐争胜,而工业化进程也使清廷加速了关外移民及开发的力度。而关外新移民聚落的形成,往往都以修建关帝庙作为见证。《吉林乡土志》言:

“盘石县草庙子:于清光绪二十六年间,由开荒人作开荒之纪念,建筑关帝庙一座,上用草苫,故名草庙子。”

即是典型一例。《奉天通志》记载吉林两个新区关帝庙的修建,从另一侧面证实此节:

“宽甸县关帝庙:有十四。一在三道沟,清代建;又在罗圈甸子,清代建;又在永甸,清光绪十八年建;又在长甸沟镇,清光绪三十年建;又在下蒿子沟,清光绪六年建;又在三岔子,清光绪七年建;又在大荒沟,清光绪十三年建;又在桦树甸子,清光绪二十一年建;又在古楼子,清光绪十六年建;又在长江口,请光绪十一年建;又在太平镇,清光绪五年建;又在关门砬子,清光绪十一年建;又在轿顶子,清光绪十五年建;又在腰岭子,清代建。”

“西丰县关帝庙:有十三。一在二区忠信堡,民国二年建。又三区联合村,光绪二十一年建;又四区和隆村,民国三年建;又四区营和村,光绪二十五年建;又六区,民国十二年建;又六区,民国元年建;又七区,安吉村,光绪三十年建;又八区双庙村,光绪二十五年建;又九区柏榆村,民国六年建;又四区和兴村,民国十年建;又老爷庙,六区,民国七年建;又七区长柳村,光绪三十一年建;又八区金山村,民国七年建;又武圣宫,三区永安村,光绪二十年建。”

也就是说,光绪以来几乎每隔一二年就有一所关帝庙修建,也意味着一个新的移民聚落形成。东北方志因为晚近,反而成为记录最为详尽的文献。逮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时,沙俄趁机入侵黑龙江,犹有清军守将寿山力战不屈而死,民国立祠于关帝庙侧。马昌仪在东北收集的传说中,还有甲午战争时期关帝显灵护佑左宝贵,和辽阳依将军借赤兔马显灵事,鼓舞全城军民斗志的故事,这恐怕也是关羽崇拜在东北清军影响的绝响。

此前沙俄民俗学家曾多次深入中国,搜集了很多神像,研究中国人的信仰及社会构造,其中品种数量最多的就是各种关帝像。这在李福清的着作中记叙很多,可以参看。直至伪满时代,这里还在不断出现“关帝显圣”的新传说。这个进程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占领军侵占东北,以其为重工业殖民地,并实行“皇民化”教育以后一度中断。

(第三节)近代关公戏

鉴于《三国演义》的小说文本至康熙朝已经定型,对于关羽形象阐释的创新,就端赖乾隆以后再次盛行的戏剧了。事实上民俗祭关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演戏,此风源于宋代祭赛,元时已经较为普遍。乾隆年间戏剧开始大盛。礼亲王昭梿言:

“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其于内廷诸喜庆事奏演祥征瑞应者,谓之‘法宫雅奏’,其于万寿令节前后奏演群仙神道,添筹锡禧,以及黄童白叟,含哺鼓腹者,谓之‘九九大庆’。又演目犍连尊者救母事,析为十本,谓之《劝善金科》,于岁暮奏之,以其鬼魅杂出,以代古人傩祓之意。演唐玄奘西域取经事,谓之《升平宝筏》,于上元前后日奏之,其曲皆文敏亲制,词藻奇丽,引用内典经卷,大为超妙。其后又命庄恪亲王谱蜀汉《三国志》典故,谓之《鼎峙春秋》。又谱宋政和间梁山诸盗及宋金交兵、徽、钦北狩诸事,谓之《忠义璇图》,其词皆出日华游客之手,惟能敷演成章,又抄袭元明《水浒》、《义侠》、《西川图》诸院本曲文,远不逮文敏多矣。嘉庆癸酉(1813年)上以教匪事特命罢演诸连台,上元日惟以‘月令承应’代之,其放除声色,至矣。”

其中《劝善金科》、《升平宝筏》是说明演出过的,而《鼎峙春秋》、《忠义璇图》究竟是案头之曲,还是搬演之本,没有明说。其本仍藏故宫博物院内。我曾翻检过首都图书馆善本部收藏“绥中吴氏藏书”,即本所前辈学者、私人藏书家吴晓铃先生所藏钞本《鼎峙春秋》第四卷及第五卷的散卷(藏目136),正为关公因下邳之败,“降汉不降曹”之后的一段戏文,关公形像愈发大义凛然。有心读者不妨继续研究。

近代戏剧高潮缘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八旬万寿的“徽班进京”。浙江盐务大臣约集了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祝寿,一炮而红,名满京城,此后徽班逐渐取代了昆曲和弋腔在北京舞台上的位置,逐渐与其他剧种结合形成后世的京剧。雍正朝禁止扮演关羽,道光间犹禁演关帝戏,吴朔尝言:

“忠孝有传,亵渎是戒,况侑觞原属陶情,何演剧不思顾义,如今日酒筵妄演关圣之戏者。惟帝正气既已赞成,遐方更多钦仰,岂必往牒相传,不着声名而赫奕。试观今日崇祀,聿昭广貌以辉煌,未知何物伧父传奇,浸缀声容于剞劂,遂令从来俗子宴会,箕踞玩赏于俳优。观者竟以逢场何妨游戏,演者猥为当局,愈入迷离。令亘古英雄,作当筵优孟,于理不顺,于心不安。伏愿贤主,移奉客之诚心,以奉忠义,讵使殢欢投辖,并乞佳客推敬主之雅志,以敬神明,安可取媚称觞!肃此遍告,揆凛同心。”

言辞愤慨之余,倒也透露出当时确有“俗子宴会”已经开始“妄演关圣之戏”了。此时关戏已非民间祭赛可比,由专业演员、专业戏班担纲。饰演关羽的名角也很快踵继登场,像米应先、程长庚、王洪寿即为此中翘楚,各有独到领会和独门功夫。其中王洪寿则后来居上。梅兰芳早年曾与他同台演出,后来将他的“关戏”特点概括为:

“他在面部化装上面,跟现在使用油彩不同。他是用银珠勾脸的,两道眉毛画得极细,显得威严端重。嗓门吃调不高,微带沙音,可是咬字喷口有劲,听上去沉着清楚。马童周仓都是跟他合作多年十分熟练的伙伴。身段上,联系得异常严密,特别是马童的一路跟斗翻出来,再配合了他蹚马的姿势,一高一矮,十分好看。”

有人评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