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Ⅱ:影响世界的金融巨头
7996700000027

第27章 第一财阀——日本三菱(4)

1937年,三菱设立了三菱房地产,负责建筑设计、监督和继续扩大丸之内等地的业务,同时还向朝鲜投资,从事办公楼租赁和住宅公寓的建设。后来,三菱房地产在国内还设立了军需工厂。

三菱的化学工业是起步较晚的部门。1934年,由三菱矿业和旭硝子共同出资在福岗县创立了日本焦油工业股份公司,生产化肥、工业药品和特殊化学药品等,后来也同其它部门一样在中国东北、台湾和朝鲜等地投资,并在日本各地设立了工业公司,着手建设综合性的化学工业。1944年,该公司与旭销子合并,改名为“三菱化成工业股份公司”。

而充当三菱组织润滑剂的三菱银行,1943年的存款额还只有4,8亿日元,到了1945年,存款额高达121,7亿日元。这一年,该行以政府的金融机关强化政策为指导,先是合并了第百银行,后来又买下了森村银行、金原银行、东京中野银行。当时,三菱银行的分行已达170个,员工近7000人。

投资海外

早在战前,三菱就积极在海外开展经营活动。在岩崎久弥时代的海外事业中,最有特色的要算位于巴西圣保罗州的东山农场。东山农场每年的咖啡产量高达36万公斤,同时还经营着畜牧业,并生产稻米。

当时,岩崎久弥把东山农场的业务交给了两个人经营,一个叫山本喜誉司,此人曾经在中国负责棉花栽培事业,另一个叫水上不二夫,曾在美国负责棉花买卖事业,他们都是三菱的职员。在这两人的建议下,岩崎久弥在巴西设立了负责咖啡豆买卖的经济公司“卡札东山”。1933年,卡札东山开始参与银行业,不久又采取多角化经营,插手纺织业、酿酒业、肥料业、钢铁业、采矿业、房地产等,使三菱的事业在巴西得以发展壮大。

后来,卡札东山又以巴西为据点,开始积极地与美国、智利、阿根廷等国家开展贸易。岩崎久弥把从当地所获得的利润,继续在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投资,发展更多的事业。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很快就控制了东南亚的大部分区域,香港、菲律宾、英属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英属婆罗门、西里伯岛、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等地区,均在日本海军控制之下。因胜利而倍感自豪的日本政府,为确保在南方的资源,把从这些地区撤回的日本民间人士组成“南方经济建设队”,重新派往这些地区。

随着日本战败,日本在海外的资产、工厂、庄园等,都被一一没收。但位于巴西的三菱却得以存活。原来,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同时,属于盟军方面的巴西政府,将“卡札东山”予以冻结,并由巴西政府监管。二战结束后,巴西政府解除冻结,并认为三菱的农场、银行、酿酒等工业对巴西经济做出了贡献,全部予以恢复。而且,卡札东山的总负责人山本喜誉司还荣获了巴西政府颁发的“南十字星勋章”。

总之,相对于日本的其它财阀来说,三菱的发展表现的更加迅速和完善。首先,三菱领先于重化工领域,拥有被称为日本最大的综合重工业公司——三菱重工。三菱重工在造船、机械、飞机制造等领域广泛地涉及各项重工业产业。其次,三菱拥有强大的资金融通能力。三菱银行、三菱信托银行、明治生命、东方海上火灾等三菱金融机构拥有强大的综合资金融通能力,对战后三菱的重生以及各成员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四节)短暂的灭亡

1,财阀解散

1944年7月开始,日本本土开始遭到美军飞机的大规模空袭,作为军工企业,三菱旗下的工厂遭到了极大破坏,生产力急剧下降。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美军占领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美军占领日本后,颁布了一系列严厉的占领政策,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解体财阀,因为在日本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财阀是造成战争犯罪的元凶,必须承担战争责任。尤其是以重工业为重心的三菱,为了追求利润,协助日本军部大力推进军需产业,是大日本帝国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

1944年10月29日,日本四大财阀(三菱、三井、住友、安田)的代表被召集到大藏省,三菱商事会长田中完三代表三菱财阀参加会议。大藏省要求四大财阀发表愿意采取自发性解体的共同声明。

1945年11月1日,在东京丸之内的三菱本馆,按照岩崎小弥太的解体承诺,召开了最后一次定期股东大会。

在这次股东大会上,岩崎家族办理了退任手续,并选出了新的领导成员。退任的除了岩崎小弥太社长、岩崎彦弥太副社长以外,还有众多在三菱中担任高级职务的人,如董事会理事长船田雄一、董事加藤武男等人。由田中完三就任新社长,开始进行清算工作。

1946年9月30日,三菱总部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决议解散三菱财阀,并将所有股份让渡给控股公司整理委员会。为了继承三菱本社拥有的不动产,田中完三设立了阳和不动产和关东不动产两个新公司。1947年,占领军又指定岩崎家族11人为财阀,要求他们卖掉所有的证券、动产和不动产,其生活费也必须得到控股公司整理委员会许可才能支出,他们还被禁止在任何公司担任干部。83在这种情况下,岩崎家族所拥有的证券,被一次性的有偿让渡给了控股公司整理委员会,换成的是10年内不能变换的国债。这些国债由于战后通货膨胀而大幅贬值,再加上支付财产税和偿还债务,落到岩崎家族手上时几乎成了一张白纸。不仅三菱总公司,三菱重工、三菱商事、三菱电机、三菱化成、三菱矿业以及亲戚公司日本邮船也被指定为控股公司,其所有的股份均被卖掉。由股份所有形成的企业间的结合关系,到此几乎完全被切断了,财阀家族的控制到此也划上了句号。

接到解散命令时,三菱商事拥有职员4086人,资产19,7亿日元,经营额达60,7亿日元。最终,三菱商事被分裂成139个独立公司。

三菱重工则于1950年1月被按地域分割成东日本重工、中日本重工和西日本重工三个公司。1952年4月日美签订和平条约,三菱商标又重新复活,上述三公司分别改称为三菱日本重工业、新三菱重工业、三菱造船。在1962年6月重新合并之前的这段时间里,三公司各自独立发展着。

三菱重工被分割成三大块之后,三菱矿业只剩下了煤炭部门和金属部门,后者分离出来,成立了太平矿业(现在的三菱金属)。三菱化成则被分割为日本化成、旭硝子和新光人造丝(现在的三菱人造丝)三个企业。三菱电机因为在战前曾和美国威斯汀豪斯公司签订了技术援助合同,经高杉晋一社长的巧妙周旋,毫发未损地保存了下来。另外,由于当局担心分割金融机关会产生大混乱,三菱银行也未被拆分,仅仅改为千代田银行。

2,吹响三菱集结号

三菱财阀旗下的企业从日本投降到被解体时,基本上处于一种混乱状态,直到1950年生产活动才开始走上正轨。被拆分的七零八落的三菱公司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相反,它们正在以强劲的势头进行集结与重组。

三菱商事重生

三菱商事的大合并比三井物产领先一步,它的合并对整个三菱集团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菱商事被分割为139个不同规模的公司后,这些零散的三菱系新公司群经营基础薄弱,信用度很低,仅能勉强维持经营。在1949年~1950年期间,又出现了通货膨胀和世界性经济危机。三菱系新公司为了渡过难关,开始展开合并活动。当时,由于朝鲜发生动乱,美军的对日政策也呈现缓和趋势,这进一步加速了合并的步伐。1952~1953年,大合并的气氛极浓,众多的零散公司被汇集到光和实业、不二商事、东京贸易和东京交易四个公司,为大合并奠定了基础。

当时三菱商事拆分时设立的光和实业公司,其主要业务是处理由旧三菱商事继承的债权、债务、不动产以及仓库业,基本上继承了原三菱商事的核心部分。1952年8月,日本财阀规制法令被废止,光和实业顺势改名为三菱商事。

就这样,新三菱商事正式诞生。合并之初资本金6,5亿日元,年经营额2000多亿日元,是当时日本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大型商社。

新三菱商事诞生后,大合并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不二商事、东京贸易和东京交易,后来均合并到了新三菱商事中。

在大合并之际,不二商事、东京贸易、东西贸易还在纽约设立了日资企业,由于佐分利健等人的积极努力,与本国另外三家公司同时进行了合并,组建了美国三菱商事。

1953年12月,也就是在大合并半年以后,三菱商事进行了四倍增资(新资本金25亿日元),这些新增资股份分配给了三菱银行、东京海上保险、明治生命保险等三菱系公司。这样一来,由企业之间相互持有股份的资本关系代替了战前财阀本社的中央集权控制方式。

三菱重工大合并

三菱重工在财阀解体时被按地域分割成西日本重工、中日本重工和东日本重工。1952年5月,伴随三菱商号、商标的重新复活,西日本重工改称为三菱造船,中日本重工改称为新三菱重工,东日本重工改称为三菱日本重工。随着日本经济结构向重化学工业倾斜,三公司在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互相之间的竞争也进一步加剧。例如在造船领域,新三菱重工和大贩商船、三菱造船之间,三菱日本重工和日本邮船之间都保持着比较牢固的订货关系,后来,伴随着竞争的激烈,三个公司都计划建设大型船坞,由此造成了二重、三重投资。

在汽车领域,竞争就更为激烈。当初,三菱日本重工占领着大型卡车市场,新三菱占领着小型卡车市场,二者保持着相安状态。随着市场需求移向中型卡车,两公司在这一领域“撞了车”。另外,新三菱重工还提出了与世界最大的履带车辆公司合作,创立合作公司生产推土机的构想。而当时,三菱日本和小松制造所两大企业也都生产推土机,而且是这两个企业的主打产品之一,拥有30%的市场占有率。从这个意义上讲,新三菱与履带车辆公司合作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三菱日本这个大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三菱日本和小松制作所一起强烈的反对新三菱履带“成功上陆”。

新三菱与履带公司的合作成为三菱重工大合并的导火索。当时,新三菱开拓履带市场的想法很坚定,但同时也非常清楚,新三菱和三菱日本只有共同协调发展,才能避免两败俱伤。在造船领域,拥有很高市场占有率的三菱造船也在为合并积极创造条件。在合并过程中,三菱商事社长荘清彦和三菱银行董事长字佐美洵(后来任日银总裁)二人对三菱重工大合并的实现起了决定性作用。从三菱银行角度来说,只有回避竞争,才能提高资金利用率,但银行又不愿留下向合并施加压力的话柄,于是,在合并过程中,有关事宜都由三菱商事出面调停。

在多方努力下,1964年8月,三公司之间终于签订了合并协定。1965年6月1日,新三菱重工正式成立,成立时资本金791亿日元,从业人员8,3万人,年经营额3,6万亿日元,经营额仅次于日立制铁所,位居第二。

吹响集结号

“二战”后,日本经济逐渐进入资本自由化、国际化时代,各企业都积极强化自身素质,寻求发展机会,三菱集团进一步吹响了三菱系企业合并的集结号。

1963年11月,履带三菱公司成立。该公司于1965年6月兼并了三菱扶桑汽车的推土机销售部门,后来又进一步兼并了整个三菱扶桑。

1964年2月,三菱制钢和三菱钢材86比三菱重工先行一步进行了合并,而且合并工作进行得很顺利。新三菱制钢合并后,实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仅次于大同制钢、山阳特殊钢的第三大企业,并成为三菱重工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商。

另一个大合并是1964年日本邮船和三菱海运的合并。三菱海运是从战前三菱商事的运输部门独立出来的,属于三菱财团的直系公司。日本邮船是1885年与共同运输合并而成立的关系公司,后来它又兼并了一些三菱直系公司,与三菱在资本上的联系进一步密切。由于海运界长期萧条,日本海运各公司的实力消耗殆尽。因此日本海运集约化政策的发布和实施,成为其合并的契机。这两大船运公司合并以后,实力大增,一直雄居行业榜首。

(第五节)新时代下的三菱

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三菱系又增添了几十家重要的新兴企业,生产业务遍布各个行业。1993年,三菱集团的总营业额达到万亿日元,占整个其本国民生产总值的1/5,其经济实力在日本排名第一,在世界上也是声名显赫的大企业集团,三菱标志已经家喻户晓。

1,经营战略的转变

“二战”后接着爆发的朝鲜战争,仿佛给日本经济注入了新的血液,日本经济在60年代迅速向重化学工业挺进,三菱集团内部各公司努力把握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纷纷涉足重化学领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经济结构又开始由重化学领域向大众化路线转移。三菱集团也随之把战略重点调整到以往比较薄弱的消费资料领域上来。

“二战”之后,三菱矿业的煤炭部门开始日渐衰落。为了维持经营,煤炭部门不得不实行多角化战略,他们看好了三菱集团没有涉足的水泥行业,于是在1954年联合其它企业共同组建了三菱水泥。三菱水泥是三菱集团从事的第一件共同事业,初始资本金6亿日元,三菱矿业出资一半,剩余的由集团的其他20多个公司提供。三菱水泥于1959年控制并收购了丰田水泥,又于1973年和丰田水泥共同被母公司三菱矿业兼并,形成现在的三菱矿业的水泥部门,水泥产量居国内前列。

1956年4月设立的三菱油化,可以说是三菱集团内部的一项超大型活动,同时也是集团企业向石油化学领域涉足的重要举措。

三菱油化设立时资本金2亿日元,由壳牌石油、昭和石油集团出资25%,三菱系的6个公司出资75%。这座大型联合企业采用了从石油精炼到石油化学制品的一条龙生产经营体制,是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石油化学联合企业。60年代后半期,以三菱油化为中心,加上旭硝子和三菱瓦斯化学,三者共同建成了年产30万吨乙烯的超大型联合企业,使三菱油化成为日本最大的石油化学制造商。

70年代,三菱集团还投巨资参与了沙特的石油化学联合企业计划,并通过政治手段,把这项计划上升为以三菱为中心的国家计划,不仅降低了风险,而且还促使三菱以外的日本电力、石化、石油精制公司等也参与投资,三菱的影响已开始向世界各地蔓延。

2,三菱的汽车之路

在为数众多的三菱企业中,三菱汽车和三菱电机独树一帜,大胆果断地转变经营战略,率先把生产经营重点转向了大众消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