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Ⅱ:影响世界的金融巨头
7996700000036

第36章 银行巨擘——花旗集团(1)

在全世界,无论是金融从业者,还是其它经济工作人员,甚至就连普通的市井百姓,对花旗银行也都不陌生。花旗银行以其悠久的历史、遍布全球的分支网络、周到全面的服务、震撼世界的影响力而享誉全球。目前花旗银行业务已经遍布世界各地,除了本土美国以外,还覆盖到了拉丁美洲、亚太、欧洲、中东和非洲。花旗是全球公认的国际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银行,多年来一直稳坐世界银行业的头把交椅136。

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派克大道399号的花旗银行,是华盛顿街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1812年,华盛顿政府的第一任财政总监塞缪尔·奥斯古德(Samuel Osgood)上校与纽约的一些商人合伙创办了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今日花旗集团的前身。当时,该银行还是一家在纽约州注册的银行,主要从事一些与拉丁美洲贸易有关的金融业务。1865年7月,纽约城市银行取得了国民银行营业执照,名称也相应改为“纽约国民城市银行”。1955年3月,纽约国民城市银行与“第一国民银行”合并,组建成“纽约第一国民城市银行”,1962年又将名称改为“第一国民城市银行”。1968年,“第一国民城市公司”成立,而第一国民城市银行则被改组为第一国民城市公司的子公司。1974年,持股公司的名称改为“花旗公司”,“第一国民城市银行”也相应地改成了“花旗银行”。1998年4月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Travelers Group)合并为花旗集团(Citicorp),沿用至今。

纵观花旗银行的发展历史,在近两个世纪的沧桑岁月里,它经历了多次战争、多次危机和恐慌。他有过一帆风顺,也遭遇过灭顶之灾,是少有的自19世纪初以来能够生存下来的金融机构之一。

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花旗集团目前在全球共有四千多个分支机构,业务范围包括消费金融、企业金融、投资银行、私人银行、保险、证券经纪及资产管理服务等。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资料,花旗集团的资产已达14000亿美元,全球雇员27,5万名,为100多个国家的消费者、企业、政府和组织提供金融产品及服务,是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盈利最多的银行集团。曾有人这样评价花旗:“凡是有钱可赚的地方,花旗集团都去了;凡是能够赚的钱,她也都赚了。”

2006年著名的《银行家》杂志上榜的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中,花旗银行以794亿美元的一级资本,连续八年将冠军荣誉收入囊中。在按市值排名的全球银行业25强中,花旗集团以2473亿美元的总市值再次位居榜首,比第二名美国银行的市值高出600亿美元!另外,2005年花旗银行的利润增长率为21,7%,在银行业中独占鳌头,37%的资本回报率使其成为全球最赚钱的银行之一。

花旗在很多国家都有超过百年的经营历史,它目前服务的市场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85%,所服务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65%。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赚钱机器”,花旗对全球金融业的影响甚至要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自1812年成立以来,花旗银行以多种形式、以不同的程度参与了美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从另一个更宽广的范围来看,在世界上所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中,几乎没有哪一件不对花旗银行的一些客户产生重大影响。在成立了近两个世纪后的今天,作为世界金融巨无霸,它的一举一动更是对世界经济、政治的稳定和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第一节)巨头的诞生

1,战争支持者

1812年6月16日,花旗银行在纽约正式开业。

1812年6月18日,花旗银行召开了第一次董事会,而这一天也正是美国对英宣战的日子。很快,英国军舰就封锁了美国东部的海岸线,并试图侵占纽约,进而占领华盛顿。美英战争的大环境决定了刚刚诞生的花旗银行注定将成为这场战争的融资工具。

花旗银行对美国联邦政府的融资需求反应非常积极。1813年3月和9月,花旗银行积极认购了政府发行的大量债券。1814年5月,花旗银行贷款50万美元支持了一笔数额巨大的政府债券的承销。同年年底,花旗银行还直接向政府贷款20万美元,让政府能够支付已发债券的利息和需要分期偿还的本金。

花旗在成立之初就参与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英美战争,它对美国政府的资金支持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花旗如此积极支持抗战,联邦政府当然也是“投桃报李”,政府很快就确定花旗银行为可以吸收政府存款的银行,而不久之后,花旗便拿到了联邦政府在纽约存款总量的1/3。在花旗初期的发展中,联邦政府的存款为其带来了难得的成长机会。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总统恳请纽约各银行为联邦筹款1,5亿美元。花旗银行再次积极踊跃地为政府筹集资金,以黄金认购了7000万美元,几乎占联邦政府筹款总额的一半。有了花旗银行多次踊跃的支持,美国联邦政府在战争中便能够得心应手,从容自如。

花旗银行在成立初期,就书写了其作为政府后盾、参与国家和政治事务的历史,在美国历史上刻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功勋。同时因为对政府的坚强支持,花旗银行博得了美国政府的信赖和拥护,为其下一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与纽约一起成长

除了政府的庇护和支持,花旗的发展还得益于纽约这个现代国际金融中心的恩泽。在纽约崛起为世界顶级财富中心的过程中,得益于“出生”在纽约的先天优势,花旗银行汲取了大量的机会和财富,并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

一家银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可以去参与哪种市场竞争,或者说,决定了它的主要业务是什么。由于花旗银行所在的城市——纽约即将变成美国的金融中心,很快又将成为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因此,花旗就有了变成一家大银行并长期称霸于世界的发展机会。

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纽约发展及其迅速,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跃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早在1815年,纽约就已经是英国制造品的拍卖中心,特别是1819年从纽约到利物浦的大西洋航线开通之后,纽约作为全美对欧洲出口最重要港口城市的地位迅速建立起来,西部各州的产品首先运送到纽约,然后再通过纽约出口到欧洲或是重新转船运到大西洋海岸各地,从此,纽约的地位就再也没有被其它城市超越。

19世纪30年代,铁路的贯通更加强化了纽约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制造业的繁荣,在纽约州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有效降低了原材料的成本,而且还可以使产品在一个更广阔的区域内销售。到1830年,纽约作为大都会城市已经成为全国的工业中心,并开始与当时最主要的城市波士顿和费城齐名了。

工商业的发达总是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到了19世纪30年代,纽约已成为美国的保险业中心、证券交易中心和银行业中心。182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为18家海上运输保险和火灾保险公司以及12家银行的股票提供了交易市场。1830年,纽约证交所为第一支铁路公司的股票挂牌交易,这次挂牌为纽约证交所今后的快速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

纽约作为交通中心、工业中心和商业中心的地位又使它快速成为美国的信息中心。欧洲市场上的各种信息首先进入纽约,然后再通过纽约传播到美国其它地区,整个美国经济、金融的运行几乎都要看纽约的“脸色”。

在这种历史机遇下,伴随着纽约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中心地位的提升,花旗银行就像顺水行舟一样,逐渐强大起来,虽然没有特别突出和耀眼的功绩,但这一时期的厚积薄发是花旗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时期。

3,危机方显“英雄本色”

根据1838年颁布的纽约州立银行法,花旗银行只能经营到它最初颁发的营业执照期满。1852年,这一营业时间到期,于是花旗便失去了通过发行纸币的方式自由进行融资的能力,每次发行货币筹集资金都要经过有关政府机构的批准,才能够进行资本运作。

1865年7月,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花旗银行成功的把自身从一家由州政府颁发营业执照的州立银行变成一家由联邦政府颁发营业执照的国民银行,同时,花旗银行的名字也由“纽约城市银行”改为“纽约国民城市银行”。通过这种方式,花旗银行踏上了更为宽广的金融舞台。

与英国和法国的金融体制不同,美国没有中央银行,没有一家机构拥有创造或减少银行储备的权力。在金融危机中,当各家银行面临严峻的“挤兑”风潮时,如果不能及时取得银行信用的支持,即使是声誉良好的公司,也难改变走向破产的命运。因此,花旗董事会一直将流动性比例和偿债能力指标设定得比联邦政府的标准还要高。这种政策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或许并不是最好的银行经营策略,但是在当时银行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完善的时代,它成了花旗身经多次经济危机而巍然屹立的一大法宝。1857年、1873年和1884年,花旗银行分别遭遇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在每次危机中,花旗都因为很好的安全性而使声誉得到大幅提升。

当银行的安全问题成为存款人最关注的问题时,他们就会纷纷怀抱存款冲向最安全的银行,这是永恒的市场规律。在纽约,这家最安全的银行就是花旗银行。所以,每次危机中,其他银行纷纷倒闭,而花旗却巍然不倒;其他银行的存款纷纷下降,而花旗银行的存款不降反升。例如,在1884年的危机中,花旗银行的存款就从1120万美元增加到了1900万美元。

1837年花旗银行的总资产仅有170万美元,而到1891年则达到了2220万美元。在这54年里,花旗银行的总资产增长了12倍,平均每年增长5,6%。虽然与当时同在纽约的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比还有一段差距,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花旗的增长速度已经是相当惊人了。

1891年,接任花旗总裁的史蒂尔曼将花旗银行更多地转向了证券买卖业务,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花旗的传统业务模式。债券和短期贷款占了银行资产组合中的绝大部分,而同期的超额储备则大幅度下降,这种变化使花旗银行的经营风险骤然增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花旗决定扩大银行股本规模,增加银行的股本投入。通过发行新股的方式,花旗银行成功的使资本规模从100万美元增加到了1000万美元。1902年7月,花旗再度发行新股,使股本增加到了2500万美元。随着增资活动的频繁进行,花旗的股本总数不断膨胀,到1907年,花旗的总股本已达4930万美元。股本的大幅增加使花旗银行能以更大的信贷业务比例投入到证券承销活动中,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花旗银行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在金融机构众多、竞争激烈的全美国建立最大银行的梦想。花旗银行股本增加后,其经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1908年,花旗的总资本达到3,34亿美元,是1891年的100多倍。同时,银行的利润也稳步增加,1907年实现净利润520万美元。

更为重要的是,花旗银行所采取的保守的高流动比例政策139,使它在多次经济危机的“挤兑”风潮中能够处变不惊,安然无恙。在1893年和1907年的银行危机中,花旗银行的竞争对手纷纷受到危机摧残而面临崩溃,花旗反而发展得更加强壮。

1893年的危机奠定了花旗银行快速成长的基础,而1907年的危机再次证实了花旗银行作为全国领头银行的核心地位,并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资本实力最大银行的荣耀。

4,赶超同行

美国经历了1893年的经济危机后,大量企业纷纷倒闭,上百条铁路需要资本重组和重新注资,一轮合并浪潮已蠢蠢欲动,这就是到当时为止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具有影响力的合并浪潮。

在合并浪潮的催动下,证券承销和配售正成为金融行业发展最快、赚钱最多的行业,很多金融机构纷纷设立了投资银行部门,以从事证券承销业务。到19世纪90年代时,华尔街的顶级投资银行已经与铁路公司和其他工业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关系,这些公司的绝大多数借款都是来自这些投资银行家手中。当时的J,P,摩根公司和柯恩,伦伯(Kuhn,Loeb)公司依靠他们与欧洲投资者的紧密关系,已经在证券承销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花旗银行进军投资银行领域时已经略显滞后了。但花旗并不打算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夺客户资源,而是希望依靠自身的能力去创造新的发行业务。花旗凭借他们与超级富豪和名门权贵们的联盟关系,成功地构筑了进军投资银行领域的基础。

在证券承销业务上的成功不仅使花旗提升了竞争力,也成功地把花旗银行引上了转型的道路。其客户资源从自身大股东拓宽到了全国范围的大型公司,并且与美国各产业的巨头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花旗银行为这些公司提供的服务品种不断增加,服务范围不断拓展,而作为回报,这些产业巨头们则将公司的账户设在了花旗银行,使得花旗的规模不断扩大。到1905年时,花旗银行的企业存款已达1,42亿美元,是1895年时的8倍多。在全国14家铁路公司中,有10家在花旗开户,而且存款额达到了花旗全部企业存款的56%。

1895年—1905年间,花旗银行的总资产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2%,这个速度是所有国民银行增长速度的3倍多。不久之后,花旗银行的总资产又达到了3,08亿美元,比当时美国第二大银行——国民商业银行(National Bank of Commerce)的总资产还多出27%。

花旗在大量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同时,还致力在世界范围内提供支付、代售服务,为各公司海外机构的运作提供贸易融资服务。鉴于公司为客户提供外汇业务和外贸融资服务的需要,花旗银行于1897年建立起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国外代理行网络。为了便于处理支付及转账问题,花旗银行不久之后又成立了专门的外汇交易部。到1912年,花旗银行已经与遍布世界的132家银行建立了账户行和代理行关系。

5,政府的金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