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Ⅱ:影响世界的金融巨头
7996700000005

第5章 金融寡头之首——洛克菲勒财团(4)

这种在逆势中保持活力的能力,为标准石油公司赢得了巨大的吸引力。很多时候,洛克菲勒只要给他的竞争对手看一看他的账本,就能轻易的将其收入自己的麾下。在这种形势下,洛克菲勒在全美展开了大兼并,让一家家炼油厂改换主人。当然,有很多兼并也是在暗地里进行的。

根据美国当时的法律,在某一个州注册的公司,是不能在其它州拥有资产的。标准石油公司当时注册地是在俄亥俄州,洛克菲勒知道他在其它州的兼并是违法的,为了掩盖事实,他要求对方守口如瓶,继续沿用原有的公司名称营业,他还批示这些企业继续使用印有原公司名称的信笺,不得在任何书面材料中留下与标准石油公司有联系的证据。同时,公司另设一个秘密账本,在与标准石油公司的联系中,使用密码或假名。

洛克菲勒确实是一个善于钻法律空子的人,但如果他不采用违法手段来逃避这些限制,他的企业帝国就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建成。

匹兹堡和费城也是重要的炼油基地,而洛克菲勒也已经对那里的炼油厂们觊觎已久了,如果能将该地的几家大炼油厂收购过来的话,接下来就能轻而易举的吞并那些小炼油厂。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1874年秋,洛克菲勒与匹兹堡和费城的两大炼油厂在疗养圣地萨拉托加进行了秘密会谈。会谈中,洛克菲勒指出,只有大家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大公司,才能避免价格大战,而无休止的价格大战最终会让所有的企业元气大伤。正在这两炼油厂商犹豫不决时,洛克菲勒使出了最具诱惑力的一招,即邀请他们来克利夫兰查一下标准石油公司的账。

这一招果然奏效,当他们看到标准石油公司的炼油成本竟然如此之低后,心里也便明白,除了与洛克菲勒合作,他们别无出路。在得到洛克菲勒安排他们在公司的管理层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保证后,他们终于投靠了洛克菲勒。而具体的合作方式,则是股票交换。

兼并匹兹堡和费城的两大炼油厂,是洛克菲勒取得的重大胜利。很快,与这两大炼油中心有业务往来的其它大部分炼油商,都转而成为洛克菲勒的代理人。除此之外,洛克菲勒在纽约也先后收购了三家大炼油厂,并由此控制了那里的市场。

对于控制宾州产油地——泰塔斯维那里的上游工业,洛克菲勒不是没有想过,而是已经想了很久。这一次,洛克菲勒把视野定在了泰塔斯维。他的目光对着哪里,那里就必将发生兼并和收购活动。

1875年9月,一家新的石油公司在泰塔斯维成立,开设它的是亚吉波多。公司取名为ACME,音译为阿克米,ACME的英文意思是十全十美。

这个名叫亚吉波多的人,就是在铁路大联盟事件中,作为产油地生产者联盟的组织者和领导人,是洛克菲勒最强烈的反对者之一。他短小精干,擅长演讲,曾在产油地打工,后来自己在泰塔斯维开了家小炼油厂,但规模不大。不过,他倒是一个天生的领导,很会处理各种公共关系。

亚吉波多的ACME公司并没有引起产油地企业家们的怀疑,人们也未曾想过里面会有什么内幕,直到这家公司开始收购同行业的股票时,人们才有所察觉。亚吉波多已经被洛克菲勒收买了,他和洛克菲勒兄弟共同持有ACME公司的股份,ACME就是标准石油公司的傀儡,而产油地生产者联盟则成了牺牲品!

亚吉波多出色的公关才能使ACME公司在泰塔斯维的一系列兼并活动进展的非常顺利,短短几个月内,亚吉波多就买下或租赁了27家炼油厂。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他又将剩下的炼油厂悉数并入标准石油公司,使洛克菲勒彻底完成了对产油地的控制。这样,标准石油公司在原油获取和运输成本上又比其它企业多了一份优势。

亚吉波多不久就被提升为标准石油公司的副董事长,并最终成为洛克菲勒的接班人。而泰塔斯维地区的经营者却生活在灾难之中,因为仅此一地,就有无数的商人上吊或者饮弹自杀,称洛克菲勒为“大蟒蛇”,在他们看来,并不为过。

1875年5月,洛克菲勒秘密收购了西弗吉尼亚州的卡姆登公司,并将其更名为卡姆登联合石油公司。这次收购在洛克菲勒石油帝国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至此,洛克菲勒已经完成了控制主要炼油中心的宏伟计划。

收购卡姆登公司,是为了弥补洛克菲勒一大弱点,因为标准石油公司所控制的炼油厂都是分布在由纽约中央铁路、伊利铁路以及宾夕法尼亚铁路运管的区域内,而卡姆登公司恰恰为洛克菲勒打开了一个缺口。

有了卡姆登公司作为先锋,洛克菲勒又一举收购了位于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公司控制区域内的三家炼油厂。

通过这些措施,洛克菲勒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垄断寡头。如果谁想和他作对,他便可以调动一切资源,让对方在最短的时间内垮台。

6,征服世界

如蟒蛇般的洛克菲勒财团是不可能将目光仅仅局限在国内的,征服世界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早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生产的石油就开始大量出口,在远离美国本土的东方国家,如中国、印度、日本,煤油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洛克菲勒敏感的认识到,只有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绝对优势,标准石油公司才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为了宣传标准石油公司的产品,洛克菲勒派人在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在中国,标准石油公司使用了一个已经成为市场开拓学经典案例的推销方法,那就是以极低的价格大量卖出煤油灯,甚至免费赠送给那些第一次买煤油的顾客。有了这些油灯,人们就会购买标准石油公司炼制的煤油了。

通过一些列措施,标准石油公司在海外取得了绝对优势,产品大量销往德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澳洲、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并在日本、印度、荷属印尼等东方国家占有垄断地位。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标准石油公司在海外的销量已经超过美国本土。

当然,标准石油公司在海外的开拓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欧洲遇到了以罗斯查尔德财团为首的欧洲石油联盟的激烈竞争。因为俄国在巴库地区发现了大油田,在罗斯查尔德财团的资金支持下,俄国王室很快修建了巴库、巴统铁路,并在高加索地区建立了150多个炼油厂,继续吸收英、法、荷、德等国家的资金,与来势汹汹的标准石油公司对抗。

巴统和现在的香港很相似,都是自由贸易港口。为了将标准石油公司赶出欧洲市场,俄国政府对巴统港地区的石油设施征收重税,除了罗斯查尔德财团和支持自己的诺贝尔兄弟的投资外,以重关税的政策阻止洛克菲勒财团的进入。只要俄国能控制黑海、达达尼尔海峡和地中海,标准石油公司的运费就会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在苏门答腊岛发现油田的荷兰皇家石油公司也逐渐发展起来,后来荷兰皇家石油吞并了英国的蚬壳石油组成荷兰皇家蚬壳石油,实力大增。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荷兰皇家蚬壳石油与罗斯查尔德财团联合,组成了欧洲石油联盟,他们企图在欧洲和东方埋葬标准石油公司。

激烈的海外竞争激起了洛克菲勒的斗志,他迅速在英国设立了自己的石油销售公司,并通过大幅降低油价垄断了英国的石油生意。两年后,洛克菲勒又在德国成立了德美石油公司,负责德国的市场。他还在荷兰鹿特丹建立了一个输油站,以超低的价格向法国供应其所需的全部石油,并购买了荷兰、意大利一些石油公司的股份,还在印度市场上掀起了激烈的价格战。

洛克菲勒的这一系列措施,有力的冲击了以罗斯查尔德财团和俄国石油为核心的欧洲石油联盟。在西德银行的斡旋下,双方最终达成一项协议,欧洲市场销售量百分比为:标准石油75%,欧洲石油联盟20%,其它5%。

(第四节)百足之虫

1,控制三大铁路

对于石油业者来说,运输是极为关键的一环。由于石油从开采、冶炼到使用这一过程中,往往要经历长途运输,所以,对于炼油商而言,他们不得不随时与铁路公司打交道。

从一开始进入石油行业,洛克菲勒就一直在与铁路巨头们斗智斗勇。在他“石油大王”的地位确立之后,虽然在与铁路公司的谈判中,能够发挥作为大客户的优势,但洛克菲勒并不满意,他认为要想彻底摆脱铁路巨头们的制约,就必须亲自参与铁路建设或直接参股铁路公司。

当时,大多数铁路公司由于担心某一天油田会枯竭而不敢对石油运输设施进行大量投资。洛克菲勒利用铁路公司的这种心理,在1874年4月,与伊利铁路公司达成了一项协议。该协议规定:标准石油公司将运用现代化设施装备调车场,以加快向新英格兰和南方地区的石油运输速度,并将其所属的西部炼油厂产量的一半交给伊利公司运输。作为回报,伊利公司将新泽西州威霍肯车站的控制权转让给标准石油公司。

这项协定让洛克菲勒的垄断力量进一步增强,他不仅能够获得伊利公司的运费优惠,还可以掌握竞争对手在全国的石油运输状况。虽然洛克菲勒在运输设施上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花费颇多,但他却拥有了一个让所有对手恐惧的杀手锏,即利用对铁路公司的控制,随心所欲的封锁竞争对手的产品出口。

与伊利公司的这项协议实施后,其它的铁路公司也意识到,只有与洛克菲勒密切合作才是上上之策。他们纷纷要求与标准石油公司谈判,用最优厚的条件争取这个大客户。很快,洛克菲勒就与铁路公司的巨头们达成协定,几乎控制了伊利公司和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全部石油运输。

后来,洛克菲勒又抓住油罐车取代油桶这一变化的契机,投资大量资金购置油罐车,并低价出租给铁路公司。因为洛克菲勒手中拥有油罐车的所有权,这使得他可以得到其它炼油商所不可能得到的优惠条件,并在与铁路公司的合作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当管道运输作为一种新型的运输方式兴起后,标准石油公司又于1874年出资组建了美国运输公司,专门负责铺设输油管道网络,并大肆收购已有的输油管道。

洛克菲勒对宾州铁路公司的控制起因于新油田的开发。

1875年,石油市场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因为宾夕法尼亚州的布拉德福德发现了新油田。新油田的发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采油者云集在那里,石油产量迅速上升,结果导致油价从1876年的4美元每桶一路暴跌至70美分一桶。

在布拉德福德刚出现新油井的时候,标准石油公司为了保持自己在管道运输方面的垄断地位,于是投入了大量资金,昼夜不停的修建输油管,并免费将新油井与自己的输油系统连接起来。为了储藏原油,他还以极快的速度建立起了几个巨大的储油罐。

然而,由于采油商无节制的大量开采原油,最终导致原油产量大大超过了标准石油公司的储存和运输的极限,来不及运输而又无法储存的石油四处流淌,而油价也一路暴跌至70美分一桶。由于标准石油公司的储油罐爆满,于是他们向所有原油开发商发出了一项声明,称不再办理暂存业务,只接受即期运往炼油厂的石油。同时,标准石油公司的原油收购价再降20美分,而且实行分期付款。

原油生产商们愤怒了,他们冲到标准石油公司的办公室,大吼大叫的指责这是洛克菲勒的一场恶毒的阴谋,有的甚至以纵火和谋杀相威胁。他们在半夜出来游行,喊着要杀死洛克菲勒,烧掉他的输油管道等恐怖口号。标准石油公司与采油商之间的矛盾,最终演化成了一场油田风波。

原油生产商在这场油田风波中损失惨重,企业生存危在旦夕,而标准石油公司却毫发未损,而且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实现了对布拉德福德这一新产油区的控制,达到了预期目标。1878年,标准石油公司每股发放红利60美元,相当于股票面值的60%,这是在整个石油界所未曾有过的。

正在标准石油公司和原油生产商们闹得不可开交之时,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却从中看到了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实行了倒戈。宾州的铁路离布拉德福德油井很近,正好可以利用铁路为采油商们运油,争取新客户,以减弱对标准石油公司业务的依赖性。更为关键的是,他们还投巨资铺设了从布拉德福德到沿海地区炼油厂之间的输油管线,并建造了5000吨级的运油船,组成五大湖运输船队,还在新泽西建造了仓库和储油槽,准备把这个与哈得逊河和纽约相对的地方作为中转站。通过这些措施,这个当年铁路大联盟计划的提出者——宾州铁路公司老板斯科特从正面向标准石油公司发起了挑战。

宾州铁路是美国当时最大的企业之一,而美国内战时曾被林肯亲自提名的军官斯科特曾经是洛克菲勒的亲密合作伙伴,双方非常了解,因此,洛克菲勒认识到这将是一场生死之战,他开始冷静的制定他的退敌计划。

洛克菲勒已经习惯了这种残酷的竞争,如同冰块习惯了寒冷。

由于当时宾州铁路公司运输的石油有三分之二来自标准石油公司,所以洛克菲勒明确的警告宾州铁路公司,如果他们不退出炼油业,标准石油公司将把自己的运输业务交给其他铁路公司。然而,这一招并没有奏效,斯科特是有备而来的。

接下来,洛克菲勒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措施,他下令自己在匹兹堡的所有炼油厂一律停业,同时克利夫兰的炼油厂增加相应的产量,他还求助于偏向自己的另外两家铁路公司——伊利铁路公司和纽约中央铁路公司,要求他们给予标准石油公司更大的运费折扣。同时,洛克菲勒还以最快的速度赶造了600辆油罐车以增加这两家铁路公司的运力。为了取得胜利,洛克菲勒断然减少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东分红,留下来的红利用以改善更新公司设备,他还增加投资,从欧洲引进多项技术,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于是,匹兹堡属于斯科特势力范围的市场被洛克菲勒当作目标,展开了疯狂倾销。

洛克菲勒的这一系列举措收到了极佳的效果。为了与洛克菲勒抗衡,宾州铁路公司不得不给自己的客户提供巨额折扣,最后甚至发展到不仅免费运输还要倒贴钱给客户的程度。这使得宾州铁路公司每月的赤字高达百万美元以上。

斯科特还是没有放弃,为了应付洛克菲勒的进攻,他不得不采取裁员、减薪的手段来节约成本。为了节约运输费用,他将火车加长了一倍却不增加司乘人员,结果导致司乘人员集体辞职抗议。这场抗议最终升级为铁路总罢工,并伴随着暴力活动,至少有25人在暴乱中丧生,许多机车和建筑物被愤怒的工人付之一炬,事件惊动了整个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