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男性心理枕边书:洞察男性心理要掌握的200个常识
7996800000036

第36章 男性家庭教育心理(2)

三四岁的幼儿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更大的选择性。因此常常表现出任性、不听话,你叫他这样,他非不这样,开始“闹独立”。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特点,不必奇怪。

如果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恰当,可能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诸如:

家长制式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管教孩子时往往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孩子情绪上的对立。

唠叨式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喜欢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这也不对那也不是,总是没完没了地嘀咕,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最终导致孩子厌烦而产生逆反心理。

漠不关心的教育方式

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什么都要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里摸摸那里碰碰,有时电插座、煤气开关也是他们探究的对象,一点不懂其危险性,有时好好的玩具也要拆开来看看,甚至会损坏贵重的家用电器。如果此时父母仅是简单、粗暴地说不允许,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而产生逆反心理。

做父母的应尊重幼儿心理发育的规律,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改进自己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首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如果不是唠叨就是打骂,孩子必然把你的话当耳旁风,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

其次要冷静分析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成人方面的原因,就应注意改进,成人应言而有信;如果是孩子无理取闹,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其逆反行为不予理睬,事后再进行教育、诱导,说明利害关系,千万不要火上浇油,把事情搞得更糟。还可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孩子服从正确的教育。例如孩子在外面玩,明明走得动却不肯自己走路,一定要你抱,你可以这么对他讲:“你看那边的小弟弟都自己走路,你不会比他差吧?”孩子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会自己走路了。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当,不亚于正面说教。

最后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例如孩子好奇、好问、爱动脑筋,家长要因势利导,讲一些孩子听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盘否定。当然,发现孩子的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及时制止,并讲明道理。总之,我们要认真研究幼儿逆反心理这一现象,并耐心地教育、诱导,从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噩梦的恐惧

做父母的是否都有以下的经验,当你晚上在看电视时,突然一声尖叫从小孩房中传出,你赶紧飞奔进房叫醒你的宝贝,当他醒来时,哭着跟你说:“我做了一个好可怕的噩梦!”你手足无措,只有安慰安慰他。噩梦似乎与小孩一直密不可分,根据研究,70%的3~6岁儿童有噩梦的困扰。父母应如何帮助他们呢?

噩梦发生在睡眠周期中的眼球快速运动期,这时期通常是我们做梦的时期,噩梦通常都与个人压力有关,也许在白天他们有课业压力或什么做不完的事,父母亲可以帮助小孩完成这些事,以减轻他们的压力。

大部分的小孩做噩梦都只影响当晚的睡眠,若超过五六岁的儿童每天重复做相同的噩梦,或者任何儿童做噩梦持续一到两个月,甚至在白天也有莫名的恐惧,这可能就要特别注意了,若你一直无法分析且解决他的压力,你可能要找医生或专家来解决了。

这些莫名的恐惧,可能原因如下:小孩不愿离开你、排斥一个人在房间、不愿去学校或者有其他恐惧症。专家说,父母要判断小孩是单纯的噩梦,还是具有遗传性的睡眠障碍--夜惊。大多的父母都以安慰的方式来对待受惊小孩。美国一位医生提出了4个步骤的方法来处理小儿噩梦:

让他安心。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当他醒来,抱抱他、安慰他,当他娓娓道来时,以一种幽默、美化、罗曼蒂克的方式,帮他化解噩梦的“魔咒”。

让噩梦结束,包括一起创造一个新的美好结局,并让小孩写下来或画下来。这样做也许可以使小孩产生新的创造力。此外,也可以创造具有“魔法力量”的东西,例如魔杖或超人,安慰小孩,它会保护他,可以安定他的心。但切忌不可用有暴力色彩的解决方式,如梦中的坏蛋被谋杀,因为这可能会导致他白天行为上的偏差。此外,不能只给噩梦做一个结束,而忽略造成噩梦的实质问题,因此才有下面的两步。

试验新的美好结局是否有效。再让小孩说说那个新结局,并且试用那个有魔法力量的东西,看看小孩是不是真的安心了。

分析噩梦。最后一个阶段,父母亲与小孩一同发现噩梦的来源,通过前3步的方法,父母亲与孩子一起探索及思考以解开噩梦之谜,如此一定可以完全解决问题。

父母亲不要忽视小孩的噩梦,它可能是一种讯息,如小孩换了新学校或有亲人死去,这些困难要帮小孩解决,因为长期做噩梦一定会影响小孩的生理及心理。

怎样消除孩子的自卑感

在现实生活中,确有许多孩子存在着对自己缺乏信心、瞧不起自己、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无法赶上他人的自卑感。孩子的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使自己沮丧、孤僻,以至悲观、失望。那么,怎样使孩子克服自卑感呢?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长处,也都有他的短处。作为家长,在生活当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认为自己有优点,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便会增强取得更大更好成绩的信心和希望了。

--不要贬低孩子

我们有些家长爱用大人或“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以侮辱性的语言讽刺、嘲笑孩子,数落他的短处,故意贬低孩子。经常受到这种斥责的孩子往往自信心受到强烈冲击,时间久了,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家长的暗示,承认自己的素质差,慢慢地就失去了信心。因此,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家长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看法,要用家长的信心去鼓舞孩子的信心。

--不要滥贴“标签”

不管你的孩子表现如何,都不能随便作出“没有出息”之类的负面判断,也不能任意给孩子贴上“窝囊废”之类的灰色标签。因为这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自我认识,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要满足和引导孩子的表现欲

自我表现欲是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欲望之一。当孩子的自我表现欲受到压抑时,就会产生自卑感。但不要单纯抽象地用貌美、聪明、学习成绩好等来展现孩子的自我表现欲,而要尽可能地在具体的不同层次的其他孩子身上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特有的优势,从而满足自我表现欲。

--要重视孩子每次成功的经验

要教育孩子重视自己每一次的成功经验。成功的经验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平时要注意教导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可好高务远,以免挫伤争取成功的积极性。

--要注意扬长避短

要让孩子知道,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付出得越多,收获得就越多。同时要让孩子明白,在生活当中具有多种才华和非凡能力的人只是少数,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就能充分发挥长处,取得更大的成绩。

为何说父亲的心理健康对孩子影响更大

新的研究表明,同一个内心稳定的父亲生活在一起能够帮助减少母亲心理问题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同心理有问题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与同心理健康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相比,会产生更多的行为或情绪方面的问题。然而,根据《儿童与青少年医学档案》中的研究资料,研究人员发现:在只有母亲心理不健康的家庭中,孩子出现问题的概率会大大降低。这意味着如果父亲心理健康,母亲心理有问题不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各种相关的研究也提出这样的观点:毫无疑问,父母亲都身心健康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但是父亲的身心健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此前,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母亲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影响方面,那些研究表明,如果母亲情绪抑郁,那么她的孩子出现抑郁、行为问题和哮喘病的概率会很高。那么父亲是否能够调节这些抑郁的母亲带给孩子的影响呢?为了得到答案,凯恩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对822名3~12岁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进行了研究分析。

研究人员通过让这些父母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以测量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如,是否他们感到绝望、沮丧、没有价值或非常不安等。调查人员发现:如果父母心理都不健康,他们的孩子更容易有行为问题,包括欺骗、撒谎、欺负弱者、容易冲动、具有破坏性。父母心理不健康还会增加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概率,如过于焦虑、感到沮丧、总是担忧或恐惧。然而,如果孩子生活在只有母亲心理不健康的家庭中,那么他们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会明显降低。

凯恩博士解释说,父亲可以通过支持母亲和帮助照料孩子来缓解母亲心理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健康的父亲可以有好的健康基因遗传给孩子。

凯恩博士建议:对父亲而言,如果他们的妻子有精神疾病,那么他们应该确保伴侣得到她们需要的关怀,与此同时也要照顾好他们自己的健康。

怎样做个单身父亲

“类单亲”家庭指因工作或感情等原因,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的一类家庭。这类家庭虽具备双亲的家庭结构,但其抚育功能却与单亲家庭类似,其对子女成长的负面影响,主要反映在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方面,如对单亲的过分依恋等。

这类家庭的父亲该如何做?下文能给你一些有益的启迪。

6岁的桐桐的父亲是一位远洋海员,每次出海的时间长达四五个月,然后回家来团聚一两个月。对此,桐桐妈妈早已习以为常了,桐桐却压根儿习惯不了。爸爸要休假了,桐桐拽住妈妈,说:“桐桐已经是男子汉了,可以保护你,干嘛还要爸爸回来?”爸爸回到了家,桐桐非要跟妈妈睡,嘴里还飞出新名词:“你这个入侵者,入侵了我和妈妈的领地。你最好出海去。”

孩子与父母中的一方长期聚少离多,处在一种类单亲气氛中,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像桐桐,就已经有了强烈的恋母倾向,他习惯于与妈妈同睡,将父亲的归来视作“入侵”。他对妈妈所说的“让我来保护你”,俨然已将自己作为父亲的某种替代。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对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认知将会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某些职业的性质,注定使其家人包括孩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要接受离多聚少的生活。这些无奈的父亲,可能是海员、军人、驻外记者、营销人员、驻外地办事处人员、演员……他们普遍在事业上有见地有招数,但是面对家中日渐对其有排斥感和陌生感、日渐桀骜不驯的孩子却束手无策,他们问:该如何建立父子亲情,让孩子认同我呢?

从孩子特有的心理出发,建议你试试以下招数:

--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

想一想,久别重逢,你打算给孩子带去什么礼物?建议最好是与你职业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如果你是海员,就给孩子带珊瑚海的珊瑚、出入港口的明信片、奇形怪状的贝壳、海龟蛋的标本;如果你是驻守在沙漠地带的军人,那就带一些葡萄干和沙漠动物的奇闻逸事吧;如果你是演员,买一些脸谱和面具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了这些,再讲上一箩筐你在外面的“历险”故事,很快地,孩子就会成为你形影不离的小尾巴。记住:不要一进门就把自己当作说一不二的家长、威严的父亲。不如暂且先做朋友,再做父子。

--要做孩子货真价实的倾听者

类单亲家庭通常是繁忙和顾此失彼的。那些独自一人带孩子的妈妈们,常常是顾得上孩子的衣食冷暖,就顾不了孩子的喜怒哀乐,所以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比较敏感和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他们会有很多秘密,包括谁欺负了他们,哪位好友“背弃”了他们,他们不知道怎样扭转老师对他们的印象,“尿床事件”成为他们的奇耻大辱……但平时这些话只能闷在心里,一旦父亲作为一个“新鲜人”闯入,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是有意向他一吐为快的。可惜的是,不少父亲归来后忙于家中大事,忽略了孩子的情绪,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亲近欲望,人为地使本已脆弱的父子亲情雪上加霜。为什么不寻找与孩子单独相处的机会呢?在游泳池里、戏沙场上、电动索道上……有时候,这种倾诉甚至应避开家中的“女管家”,尤其是小男子汉,他非常渴望这种两个男人之间的对话,这会使他感到自豪,使他模模糊糊地感觉到责任的重大:原来,爸爸每次离家是为了责任,而我,在家料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排遣妈妈的烦恼,也是一种责任呀!

--与孩子建立热线联络

在经历了与孩子由敌意到友善、由友善到亲密的过程后,再次离家的你应该了解到类单亲家庭中“远游”的一方与孩子建立热线联络的重要性了。书信、电话、e-mail,它们能延续相聚时的浓浓亲情,也会将彼此的倾诉和了解变成一项日常功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信。作为父亲,可以在书信中解答孩子的困惑,排遣孩子的烦恼,鼓励孩子达观地看待成败,了解孩子微妙的心理症结。作为孩子,哪怕他(她)还不太识字,连比带画写一封“拼音图画”信也能让你欣喜若狂。记住:要给孩子单独回信,就像给孩子妈妈回信一样。

为什么说父亲对女儿的影响更深

“女儿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女儿大了自然就会和爸爸疏远”,这是我们常常能听到的描述女儿与父母之间关系的话。但是,心理学家却指出,尽管母亲在生活层面上更多地影响了女儿,父亲却会对女儿的性格和一生的幸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什么爸爸会对女儿有那么深刻的影响?爸爸又在哪些方面深刻地影响着女儿?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父亲对女儿的影响是母亲无法替代的:

父亲奠定了女儿心目中最初的男性形象

父亲是女儿生命中出现的第一位男性,她对男性的最初印象都源于她的父亲,不管这最初的印象是好是坏。如果父亲给予女儿的是积极的影响,女儿会感受到爸爸的责任、坚强,这样爸爸既可以成为女儿的榜样,也可以帮助女儿明白她作为女性而跟男性不同的家庭位置。

父亲的肯定更能帮助女儿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