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Ⅳ:金融霸权与大国崛起
7997000000026

第26章 伦敦金融城与日不落帝国--英国(7)

一战中,英帝国投入兵力950万,其中600万出自英国本土。在战争中英军伤亡约80万,军费开支近100亿英镑,国民财富损失了三分之-。庞大的军费开支造成财政赤字剧增,政府只能依靠增发国债和纸币来填补亏空,并停止黄金兑现。经过这场战争,英殖民帝国赖以支撑的两大支柱--经济实力和海上霸权均遭重创,难以维持。

经济上,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优势。1914年,英国进口各种商品总值69600万英镑,1918年达到131600万英镑,但同时期英国的出口额仅为进口的1/2。如此巨额贸易逆差,迫使英国变卖海外投资的1/4,即10亿英镑去补偿贸易的巨额逆差。这样在1913年,英国在世界出口贸易中还占据首位,美国位居第二,可在战后,英国与美国位置恰好互换。

此外,这场战争还把英国变成了一个债务国。通过举借外债解决财政困难和贸易逆差,战前美国欠英国债务30亿美元,战后英国倒欠美国47亿美元。这样,英国已由美国的债权国变成了美国的债务国了。同时,英国的内债因战争而直线上升,战前英国内债为6.45亿英镑,战后猛增为66亿英镑。

军事上,在德国的袭击下,英国船舶损失70%,造船能力亦明显低于战前水平,而美国和日本的造船业却乘大战之机迅猛发展,并远远超过英国,这使英国丧失了盘踞250年之久的海上霸权。

海上霸权和经济地位的丧失,极大地动摇了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使其呈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危势。

2.大危机的爆发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战争结束后不久,英国就陷入了1920-1921年的经济危机之中,整个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都处在长期萧条的状态。

一战之后,英国政府采取的金融政策就是恢复金本位制。如前所述,一战中巨额的军费开支使英国不得不乞求于不兑换货币制,金本位制宣布废止。由于大量纸币英镑的发行,导致英镑低于原来标准,这事实上使英镑贬值,1920年初英镑牌价等于战前的67.8%。恢复金本位制是英国通货紧缩政策的重要手段,通货紧缩政策是为了恢复英镑在战前原有的货币优势地位,该政策自一战结束后,英国财政部一直在推行,促使英镑与美元的比值不断提高,“从1920年2月的一英镑合3.40美元提高到1922年末的一英镑合4.635美元。”1925年财政大臣丘吉尔终于制定了恢复金本位制的经济政策,把英镑与美元的比价进一步提高到4.860”这样,就能使国家币值的金本位达到战前水准。”

金本位制虽然恢复了伦敦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但是,英镑定值的过高,却引起了黄金的严重外流。1925-29年间,英国黄金储备仅7.19亿英镑,赶不上法国,同期法国黄金储备达到了16.31亿英镑。英国金本位制恢复的同时,美、德、法等国也恢复了金本位制。由于英国黄金储备的不足,英镑在国内外信用的下降,无疑给萧条中的英国经济带来困难,进口增大,出口受阻,失业人数增加。

1929年大危机后,联合内阁的第一项措施是废除金本位制。直接原因是英镑挤兑风潮的掀起。从1931年9月15日至18日,国外金融家三天之内提款3300万英镑,联合政府被迫接受后期剑桥学派的货币理论,9月21日财政大臣尼维尔·张伯伦宣布英国放弃金本位制,停止实施1925年金本位制中规定英格兰银行须按固定价格出售黄金。”英镑脱离金本位后,改行管理的纸本位,由财政部与英格兰银行会同管理。

总之,大英帝国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从政治地位都明显表现出颓废之势。在战后恢复金本位制上显得力不从心,英镑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在战后犹如昨日黄花。受其影响,在伦敦驻扎了近百年的金融机构也开始寻找新的着落点,伦敦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开始衰落。

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和1920~1921年的经济危机,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由战前的l4.5%下降到9%,而同期美国却从36%上升为48.5%。

3.二战又至

还未度过大危机的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紧随而至,这对英国经济的打击更大。在战争开始仅仅16个月后,英国几乎就耗尽了所有可以动用的资产。如果不是靠美国的“租界法案”,英国已无法支付战争费用。战争中,英军死亡人数约30多万,约50%的英国商船被摧毁,同时还出售了45亿美元的海外资产。英国还将纽芬兰、百慕大、巴哈马、牙买加等殖民地的军事基地租给美国,以换得美国的援助。

二战期间,英国军费开支高达250亿英镑,国债高达214亿英镑,变卖了10亿英镑的海外投资,欠下30亿英镑的外债,英国变成有巨额负债的大国。同时,英国的国内资本也减损40多亿英镑。英国甚至将当年引为骄傲的两艘8万吨级邮船一一“玛丽皇后号”和“伊丽莎白皇后号”卖给了美国,以“皇后”还债是不得已而为之之举。

战争期间,英国出口贸易濒于停顿,英国传统的出口市场和投资场所被美国侵入和占领,而且战时英国进口商品就有60%来自美国。在战争开始的最初一年里,由于英国没有得到美国的财政援助,不得不用黄金和外汇来支付美国的进口货款。因此,到l940年末,英国的黄金储备就几乎全部转入美国的保险柜中,成为美国的财富,英国实际上接近破产了。

三、殖民帝国的解体

除了经济、军事实力的衰落,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使英国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正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加快了殖民地的觉醒,使得殖民地人民开始为自己的独立、生存去斗争,这最终导致了大英帝国的瓦解。

一战后,力量不断增强的殖民地开始要求取得与“母国”平等的独立地位。于是,以英国为核心的英联邦组织应运而生。二战后,大批英国殖民地在民族独立运动浪潮中赢得独立,大英帝国殖民体系彻底分崩离析。

一战之前,英属殖民地的离心倾向就已经相当明显,但长期建立的母国与殖民地关系不会在短期内中断,尤其是英国的殖民政策中有不少“开明”的表现,使得殖民地对宗主国的效忠能够长期坚持。一战中,殖民地派出了250万军队参战,并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援助,表面看这是大英帝国强盛的表现,但是这实际上成为殖民地对英国离心的催化剂。殖民地在大战中的表现,充分证明了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国家的资格和能力,战后自治领和殖民地基本上可以和母国平起平坐了,离心性加强,最终导致自治领独立。其它殖民地也爆发了民族主义浪潮,爱尔兰要求独立,印度也向自治方向迈步。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英帝国全面瓦解的进程开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帝国的影响更大!大战爆发后英国得到多数白人自治领、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的支持。战争中帝国各地派出500万军队参战,其中印度200万,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各派50万,新西兰人口只有160万,也派出军队20万。非洲殖民地也有大批人被征派到战场,并为盟军提供大量军备物资。战争期间,英国欠下印度、加拿大、埃及等国短期债务140多亿美元。战争中自治领对自己的军队拥有完全的控制权,其地位与英国已非常接近。1944年召开的英联邦领导人会议不再称“帝国会议”,而改称“英联邦总理会议”。这次会议实际上已是地位平等的成员之间的一次非正式会晤。

战争表明,英国根本无力保护殖民地,其声望受到严重损害。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英占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很快被占领,而在新加坡,日本只用了10天时间就迫使英军投降,还击沉英国皇家海军的著名战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击敌”号。此后日军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形成直接的威胁,澳大利亚人惊讶地发现:依赖英国保护的日子结束了!于是,澳大利亚决定将澳军在中东的三个师全部撤回,并拒绝将其中两个师派往缅甸战区。这种不服从英国指挥的事件,在英帝国史上还是第一次。新西兰也遇到同样的威胁,而这一次是美国扮演了保护者的角色。面对新西兰本土可能遭到的袭击,新西兰政府也准备撤回军队,只是在罗斯福和丘吉尔的一再劝说下才没有采取行动。加拿大是盟国重要成员,它的军力和工业生产力仅次于美、苏、英。在大战中,加拿大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二战后加拿大完全摆脱了英国,成为一个重要的北美国家。总之,经过二战的洗礼,英联邦成员与英国已发展成一种伙伴关系,自治领向成熟的民族国家的转变已经完成。

印度在战争中民族情绪持续高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多次发生。英国为维持印度参战答应它在战后实行独立,因此印度的独立已指日可待。在非洲,战时非洲士兵与英国士兵并肩作战,他们发现子弹打在白人身上和打在黑人身上是一样的,白人跟黑人一样也是人。战争对非洲人起到了启蒙的作用,而白种人对非洲的统治,实际上造就了当地人民的民族意识的产生。这样一种巩固帝国与离心分治的二律背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英国的亚非殖民地已形成强烈的民族主义激情,结果造成战后民族主义运动的波涛兴起。

对自治领取得完全的国家地位,英国早已有思想准备,因此在接受澳、新、加等国的新关系方面,并没有太大困难。但印度也要实行独立,这对英国来说多少有点为难。两百年中英国试图用自己的政治、文化、经济制度改造印度,实现英国在印度的永久统治,印度给英国带来巨大的利益,但英国也缔造了一个新印度,新的印度国家迟早是要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这个机遇。由于宗教冲突,英属印度分裂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l947年两个国家分别独立。不久后,印度旁边的缅甸、锡兰(斯里兰卡)也跟着独立了。

马来西亚战略位置重要,又是橡胶和锡的主要产地,“二战”后英国不惜动用武力企图阻止它的独立,结果引发了七年的战争(1948-1955)。但最终马来西亚还是独立了,1957年8月31日,马来西亚联合邦宣告成立。在英属圭亚那英国也动用了武力,但在1966年退出圭亚那。

黑非洲是最后落入英国之手的殖民地,英国人也最不愿意退出。英国人宣称黑非洲没有做好独立的准备,还需要宗主国进行管理。但加纳在50年代初就开始争取独立的解放运动,终于在1957年脱离了英国统治。加纳的榜样鼓舞了其他非洲殖民地,在西非,其他三个殖民地尼日利亚、塞拉里昂和冈比亚都在60年代初成为独立国家。在东非,非洲人发动了“茅茅运动”等一系列斗争,导致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三国在60年代初分别独立。在中非,尼亚萨兰和北罗得西亚分别于1964年独立,尼亚萨兰定国号为马拉维,北罗得西亚改称赞比亚。南部非洲的博茨瓦纳于1966年独立,莱索托和斯威士兰于1966年和1968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南非和南罗得西亚因实行种族隔离政策,问题最大:南非在1910年成为帝国自治领,1961年南非独立,但实行种族隔离,被排除在英联邦之外,一直到1994年才实现了多种族的统治而直新加入英联邦;南罗得西亚的白人在1965年单方面宣布“独立”,15年后白人才交出政权,1980年4月18日津巴布韦正式成立。

1960年8月,塞浦路斯宣布独立;1964年9月,马耳他宣布独立;英国在地中海的殖民统治就此告终了,但英国在该岛的军事基地一直保留到1979年3月31日。英国在印度洋上的三个小岛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和塞舌尔也在60-70年代宣布独立了,而加勒比海和太平洋上的小岛也都在70-80年代成为独立国家。1997年香港脱离英国统治回归中国。这以后英国殖民地只剩下一些无关痛痒的岛屿了。

在短短20年里,拥有50多个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个岛屿殖民地,往昔大英帝国的辉煌一去不复返,英国打赢了两场世界大战,却失去了一个帝国。而英国一旦失去帝国,它独领风骚的“大国”基础也就不存在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大英帝国彻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