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Ⅳ:金融霸权与大国崛起
7997000000044

第44章 世纪展望--金融与霸权(3)

建立统一货币将有助于进一步缓和或消除东亚国家之间的矛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的形势下,东亚国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仍显得抵御能力不足。如近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都一度导致东亚经济增长放缓、出口下降、失业增加。同时,东亚国家相对独立的多国货币币值坚挺程度差异很大,经常由于利率的差别、汇率的变动,导致地区金融秩序的混乱。如东亚建立统一货币将会使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

建立统一货币将大大简化东亚各国间商品流通手续、降低交易成本。若东亚各国一直使用不同的货币,银行业务量会随着经贸与金融交往的迅速增加而大幅上升。东亚各国每年用在各种货币兑换和佣金上的支出巨大,在地区内流通和对外贸易方面的消耗越来越大。东亚若实施统一货币后,不仅可简化流通手续、节省流通时间、提高商品与资金流通的速度,而且还会减少巨额的兑换与佣金损耗,使东亚企业无形中成本降低、竞争力增强。

建立统一货币可增加东亚国家的社会消费,刺激企业投资。不建立统一货币,同样的资源、商品、服务,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价格。如果长此以往,将会扭曲东亚各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不利于整个地区市场的协调发展。若建立统一货币,各国的物价、利率、投资收益将逐步缩小差别或趋于一致,会使物价或利率水平总体下降、居民社会消费扩大、企业投资环境改善,最终有利于东亚总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建立统一货币还将进一步增强东亚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改变整个世界经济格局。若东亚国家能通过统一货币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将使东亚在与欧盟、美国等强大经济体的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此外,东亚建立统一货币还能够带来潜在的政治收益。东亚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有利于维护东亚地区的安全,而且能增加亚洲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

小结:美元之后的“世界货币”

就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来看,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区、欧元问世的欧洲区以及日、中、印等国为核心的亚洲区将是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经济极”,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目前,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自然是北美区的区域货币,欧洲区的欧元也已经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站稳了脚跟,唯独最具活力的亚洲区尚无区域性货币,而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但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亚元的出现也是前景可待的,等到亚元出世之日,世界货币体系将形成美元、欧元、亚元“三币鼎立”的局面。

以往的历史告诉我们:两强的并立必然造成对立甚至对抗,无论是中国的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还是冷战中两个超级强权的对立,都是很好的注解。而三支力量同时出现的时候,往往是彼此达到力量均衡,谁也不敢轻举妄动的时候,这就是西方所谓的“均势政治”。在这种情况下,对立将变成竞赛,对抗更难出现。同时众所周知,世界上的货币有核心和外围之分。拥有核心货币,就可以不断向外围货币收取“铸币税”,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欧洲才创设了欧元以对抗美元;而亚元的出现,不仅将改变亚洲在货币竞争中的弱势地位,还将为世界货币的稳定提供新的力量。

第二(节)新世纪的世界金融版图

纽约、伦敦、东京、法兰克福乃至苏黎世,都是世人皆知的金融中心,悠久的历史,辉煌的经历,以及那流传下的跌宕起伏的金融事件,都为这些金融中心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世界金融版图有了新的变化,那就是泛太平洋金融中心的出现,以香港、新加坡、上海为代表的亚太金融中心成为世界金融版图的新身影。与此同时,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局面的加深,欧洲地区的金融整合也步入了新的阶段,各大交易所的竞合、各大金融机构的合并都为欧洲金融的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可以设想,在不远的将来,世界金融版图上将出现美、亚、欧三足鼎立的态势。

一、亚太金融中心群的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霸主,一度拥有世界3/4的黄金储量,从而成为全球的金融中心。后来,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美国金融王国的地位在不断受到挑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海外资产首次超过美国,开始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债权中心,一个新的世界金融强国宣告诞生。进入90年代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加速了日本资本的向外输出,从而使得日本的国际金融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继日本之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向金融中心迈进。中国的香港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它具有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金融管理体制,有发达的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其中1994年香港的银行资产占GDP的195%,股票市场资本量占GDP的205%。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1994年新加坡的银行资产占GDP的186%,股票市场资本总量占GDP的2l7%。中国的上海和台北,韩国的汉城和泰国的曼谷,也正在向国际化的金融中心的目标挺进。这些发展趋势,均已显示了东亚地区将成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的未来前景。

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的亮点,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和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金砖四国”成为世界经济的新生力量,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这些地区的金融实力也不断增强,继东京成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之后,香港、新加坡以自由贸易的优势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而中国这条巨龙的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腾飞,也为上海成为亚太乃至整个世界的金融中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香港--“自由港”的辉煌

香港,曾经的英国殖民地,现在的中国特别行政区,是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自由港。在上世纪中期特殊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香港以其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成为亚太最大的自由港,加上其长久以来建立的国际网络、运用得宜的政策措施,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就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香港发展成为亚太区重要的金融中心,一般认为始于1969年。在当时金融业全球扩张之际,外资银行通过收购,在香港建立据点,以便在亚洲区开展业务,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增多,香港成为海外机构用作发展银团贷款和基金管理的基地。70年代中期,香港开始一连串的金融自由化措施:1972年7月,放弃英镑汇兑制,实行港元与美元的首次挂钩;1974年开放黄金自由进口;1974年11月,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1978年,恢复颁发银行牌照,对外资银行一视同仁,引进大量外资银行进驻香港;1982年2月及1983年10月,先后撤销外币存款利息税及港元存款利息税。

90年代以来,香港逐渐成为中国内地企业在海外上市筹资的主要场所。内地企业在香港发行H股集资,实际上是透过香港把海外资金转介到内地投资。到2005年年底,共有209家内地企业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内地企业市值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三分之一。2005年,H股和红筹股筹集资金近1800亿港元,占市场筹资总额的60%。2006年是香港股市发展重要的一年,包括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内地金融业“巨无霸”纷纷在香港上市,在香港股市总筹资额达3331亿港元,香港股市指数冲破2万点,总市值超过13万亿港元。与此同时,利用背靠中国的优势,香港首次成为全球最大募资场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还可以体现在其金融服务贸易的顺差上。1983年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顺差为1.2亿美元,1994年上升到11.2亿美元,2003年则进一步上升到20.7亿美元。

在发展的过程中,香港的优越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香港拥有自由开放和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简单且较低的税率、健全务实和与国际接轨的法制法规及会计制度、自由和发达的通讯设施、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强大经济的支持、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聚集以及优越地理位置及时区区位,这些都构成香港成为中国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一是高效透明的经营环境。香港作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对海外及本地机构一视同仁,国际金融客户可无限制的进行投融资活动,资金可自由进出,为香港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法制精神和健全的法制法规。香港约有1000条以上的法规,涉及各层面,并根据新的发展情况,不断完善和增加有关法规,使香港的运作等有法可依,提高经商的透明度、可预见性及保障性。

三是金融监管严格务实并符合国际标准。香港政府一方面遵守国际标准,但另一方面尽量减少无谓的手续、减轻金融机构的负担,务求在维持商业操作灵活性及促进市场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四是简单税制和实行低税率。香港推行精简、透明及有效的税制,税率也是全球最低的地区之一,目前企业利得税率最高为17.5%,个人入息税率最高为16%,并依“领土来源”原则征税,豁免来自海外的盈利,这对从事离岸和转口业务的金融业务的机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香港也没有股息税、利息税、资本增值税和商品增值税,营造了良好的运营和投资环境,也带动了对金融服务业的需求。

五是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高效和现代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对金融中心的发展是很重要的,香港金融业的基础设施不断改进。香港联交所在1992年6月逐步实施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实现结算电子化,从技术上是香港证券市场迈向国际化。香港金融管理局与香港金融公会合作,在1996年12月推出实时结算系统,以减少银行间支付过程中的风险并简化结算手续;在1990年建立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服务(CMU),作为债务工具的中央结算和保管系统;此外,致力于建立海外联网,包括2002年11月于布鲁塞尔的欧洲结算系统(Euroclear)联网,2003年1月与Clearstream Banking Luxemburg联网,使亚洲及欧洲投资者交收及持有国际及香港债券;及在2004年4月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联网,使内地获准批准的金融机构投资于港元债券。在2006年1月推出CMU债券报价网站等。此外,香港的交通通讯发达,拥有全球货运量最高的集装箱货运港、全球最繁忙的机场之一、高度现代化和先进的电讯系统、全球领先地位的通讯设备使用率。

六是国际投资者、金融机构及地区总部汇集。国际投资者活跃于香港股市,香港交易所《现货市场交易研究调查》显示,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的12月内,海外机构投资者所占份额为34%,高于本地机构投资者的27%及本地散户投资者的30%。香港也是国际银行聚集的中心,2005年底,全球500家最具规模的银行中,有157家在香港设有机构。此外,香港还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和地区办事处,约3800家海外公司在香港设立营运机构,包括1200家地区总部及2600家地区办事处。他们为香港的金融、商业及专业服务提供不断增长的客源。

七是金融、市场分析、法律及会计人才集聚。除了在本地培训人才外,香港依托宽松的入境政策及国际化的生活环境,吸纳了不少外地金融专才。香港政府一向欢迎吸纳外地人才,外地(除中国内地外)人才来港工作的要求相对宽松。香港在金融服务及专业服务方面可谓不乏熟悉海外运作的专才,香港目前拥有的特许财务分析师逾3000人,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及英国,会计师为25000人,事务律师及大律师分别达5000人和1000人。

八是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时区。香港位于亚洲太平洋区中心,位于中国南大门,是中国内地与海外资金融通的重要首选基地;在时区方面,香港能弥补北美洲与欧洲间的空档,使全球24小时全天候金融交易得以实现。

目前,香港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是全球第十二大、亚洲第三大国际银行中心(以对外资产计),在2006年12月底对外资产为5440亿美元(3.34亿港元),全球排名由2005年的第8位跃升至第6位,超过加拿大的多伦多交易所和德国的法兰克福交易所,2006年IPO融资额高达429.4亿美元,仅次于伦敦交易所的562.9亿美元,高于纽约交易所的371.3亿美元;是亚洲重要的资产管理中心,2005年底香港资产管理市场的规模管理资产市值达5700亿美元,列亚洲第二;保险市场发展程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市场渗透率升至世界第9位,人均保险支出列世界第15位;是继英国伦敦和美国芝加哥之后全球第三大黄金交易中心。同时,近年来香港已成为亚洲最活跃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心之一,香港是世界第二大金融衍生权证市场。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香港拥有国际水平、亚洲区内最先进的多币种支付、结算及托管系统,提供一个安全、稳妥的环境进行各类金融交易。

2.新加坡--政府推动的典范

新加坡能够成为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与其政府的积极推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个1965年才获得独立的岛国,经济低迷、基础条件差,缺乏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但是独立后的新加坡政府,决定利用有利的经济地理与时区条件,大力发展国际金融业务,积极开放离岸金融市场,放松管制,从而使得新加坡在80年代就成为亚洲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

早在新加坡独立之初,政府就提出了金融立国的政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战略。1968年,开放离岸金融业务,并以低税率、提供便利的服务来吸引和鼓励外资银行在新加坡营业,外资银行纷纷登陆新加坡经营亚洲美元业务,亚洲美元市场和债券市场形成;金融国际化带动了国内金融业的发展,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等得以完善和发展。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新政府的金融立国政策密切相关,这种依靠政府大力推动而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被成为新加坡模式。

(1)应运而生的“亚洲美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