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Ⅲ:影响世界经济的金融事件
7997100000031

第31章 双头鹰的梦魇——俄罗斯金融危机(1)

本章导读:可以说俄罗斯金融危机与其它金融危机的表现大体相同,都是债市、股市和汇市连环波动,相互影响,致使金融市场瘫痪,金融资产大幅缩水,货币迅速贬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金融危机不是长期经济过热的结果,而是过冷的结果。比如,东南亚国家基本都是在经济高速增长、长期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被国际投机资本操纵而发生金融危机的。而俄罗斯则是在经济连年下降、投资锐减的条件下爆发金融危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要解释这一现象,我们不得不从苏联解体,叶利钦执政开始谈起。本章我们将会研究“休克疗法”是怎么让俄罗斯“休克”但没有起到“治疗”效果的;进而会解读俄罗斯建立起来的金融体系,看它是怎样积聚风险的;我们还会分析“影子经济”在俄罗斯严重到什么程度;最后,通过几个比较典型的事件,我们来解读一下叶利钦这个传奇人物,看这位总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书写自己的历史。

危机回顾

俄罗斯经济经过1992~1996年连续5年负增长后,1997年出现稳定迹象,1997年GDP增长在改革以来首次出现正数(0.4%)。正当人们乐观地认为俄的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准备迎接1998年“经济回升年”的时候,这一增长势头很快消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经济危机,政府不得不把这一年改为“严重危机年”。自1997年10月以来,俄罗斯发生了三次较大的金融危机,即1997年10~11月、1998年5月和1998年7、8月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尤其是1998年8月发生的危机,给俄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动荡,使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并迅速波及欧美一些国家,引起世界的关注。

其实1997年刚开始的亚洲经济危机对俄罗斯金融市场影响并不大,数据表明8~9月间还有大量外资涌入。但是,当危机在10月份开始蔓延到韩国,由于韩资在俄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定的比重,韩资的大量撤离,使得其他本来就极度敏感的外国投资者也纷纷跟风撤走。结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由于大量抛售股票,股价平均下跌30%,股市殃及债市和汇市,后者也纷纷告急。当时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以维持国债的收益率吸住外资。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仍然撤走了100亿美元102。

1998年5月27日,俄罗斯金融市场出现“黑色星期三”。这一天美元与卢布的汇率飙升至1美元兑6.2010~6.2030卢布,超过了俄央行“浮动走廊”的上限6.1880卢布/美元。国债收益率暴涨60~80%,股票指数暴跌10.5%。因卢布跌幅太大,俄股市和外汇市场采用跌停板机制,在莫斯科外汇兑换处或是限量兑换美元,或是停止兑换业务。为防止金融市场崩溃,俄中央银行不得不将再贴现率从50%提高到150%。同时俄政府也采取了加强税收等增收节支措施,至使卢布兑美元汇率止跌回升。

从1998年7月下旬到8月13日,反映100种股票价格的“俄罗斯交易系统——国际文传电讯”综合指数下跌55%,跌破该交易系统3年前开业的起点。同时,半年期和一年期国债年收益率(内债成本)从7月31日的51~69%狂升为8月13日的160%,少数国债的年收益率甚至达到300%。从8月17日—9月4日,俄罗斯的股市、债市和汇市基本上陷于停盘交易状态,银行已无力应付居民提款兑美元,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几乎陷于瘫痪。8月17日,俄政府被迫宣布将汇率的浮动范围扩大至6.0~9.5卢布/美元。9月4日,俄罗斯政府被迫宣布允许卢布自由浮动,卢布兑美元的比价猛跌至17:1(非官方的银行间交易价为22:1)103。另外,政府在8月17日宣布外债延期偿付90天,并重组部分内债,将短期债务重组为长期债务。这实际上宣布了卢布贬值以及政府对内外债务丧失清偿力。导致股市、汇市、债市一片阴霾,由此带来俄罗斯的企业和银行倒闭、物价飞涨、经济衰退。

从危机表现看,俄罗斯金融危机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大体相同,都是债市、股市和汇市连环波动,相互影响,致使金融市场瘫痪,金融资产大幅缩水,货币迅速贬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金融危机不是长期经济过热的结果,而是过冷的结果。东南亚国家基本都是在经济高速增长、长期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被国际投机资本操纵而发生金融危机的。而俄罗斯则是在经济连年下降、投资锐减的条件下爆发金融危机,这说明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根源除了经济因素外还应该有其它方面得原因。

“只休克,不治疗”的“休克疗法”

“我曾经希望通过一次跳跃就能彻底摆脱停滞、专制时代而走向繁荣、文明的将来,而这一跳跃没有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是过于天真幼稚了。”

——1999年,叶利钦以总统身份作的最后一次告别演说

被称为“休克疗法之父”的杰弗里·萨克斯在1986—1990年任玻利维亚总统顾问期间,为了医治该国严重的经济危机,建议采取激进的改革措施:放弃扩张性经济政策,紧缩货币和财政,放开物价,实行自由贸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两年后,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由24000%降至10%,GDP增长21%,外汇储量增加了20多倍。上述做法一反常规,短期内造成经济剧烈震荡,仿佛病人进入休克状态,但随着市场供求恢复平衡,经济运行也回归正常,因此人们便将医学中的“休克疗法”这一医学术语运用到了经济领域。萨克斯的反危机举措的成功使其名扬世界,“休克疗法”也因此受到世人的关注。

1991年底,苏联解体,叶利钦登上俄罗斯总统的宝座,作为前苏共的反对派,叶利钦认为应该对俄罗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向市场经济过渡,以重振大国雄风。由于“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波兰的成功似乎使叶利钦找到了改革的方法,于是,1992年,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在俄罗斯全面主持进行休克疗法的是被后来成为“俄休克疗法之父”的盖达尔——叶利钦的忠实拥护者。盖达尔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取得经济学研究生学位,并留校从事经济研究工作。之后,又先后进入苏联科学院经济与科学技术进步预测研究所、《真理报》报社等权威机构,担任过《真理报》经济部主管,后又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苏联解体后,年仅35岁的盖达尔进入政府工作,由于其一直批判计划经济,深得叶利钦的器重。1991年11月被任命为政府副总理兼经济和财政部长,主管俄罗斯的经济政策,成为市场改革派核心人物。1992年6月15日至12月14日,盖达尔又被叶利钦任命代总理,实际上掌握政府运作。叶氏曾多次试图将他“扶正”,但是最终因议会反对未果。此后他继续担任第一副总理、经济部长,直到1994年辞职。

盖达尔一直批判计划体制,迫切希望在俄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而这时萨克斯一直兜售的“休克疗法”为其提供了改革方案。我们从盖达尔后来的一篇文章可以看出他当时迫切的心情,“我们是在非常有趣的形势下开始改革的,当时我们可以花许多时间列举我们缺乏什么条件以及为什么不能进行改革。我自己就可以头头是道地解释,为什么在1992年不能进行改革。在议会中得不到稳定的支持,没有正常的、有效能的政权机制(军队、海关、警察机构),这些机构已经被90年代初的政权危机所伤害。16个中央银行代替了原来的统一的银行,没有私人经营的传统,在波兰有强大的私人经济成分,而在俄罗斯却没有。没有一分钱的外汇,没有黄金储备,没有能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吸引游资。除此之外,我们没有时间再等了,我们再也不能什么也不做,只是解释为什么不能做任何事”104。盖达尔幻想着“休克疗法”将会像在波兰那样,也会使俄快速步入梦寐以求的市场经济,从而实现俄罗斯的大国梦。

其实萨克斯的“休克疗法”可以概括为三化,即:自由化、稳定化、私有化。所谓自由化就是通过实现价格、对外贸易和外汇自由化的最终目的,最大限度地启动市场机制,使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俄罗斯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物价开放的头三个月,好像让管理者看到比较满意的结果,走进莫斯科的商店,各种商品变魔术般地出现了,人们不需要再排队购物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市场的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直往上升,到了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1991年12月上涨65倍,全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200%。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这样市场供求就进入了死循环。

这一现象好像与“休克疗法”医治通货膨胀的功能不符,但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稳定化”就是用来解决由于自由化带来的通胀压力的,就是通过严厉的紧缩性财政和金融政策以及一系列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强制性措施,迅速遏制恶性通货膨胀,恢复经济秩序,使宏观经济趋于稳定。于是,俄政府从财政和货币政策两方面采取紧缩性政策。首先,在财政方面实行开源节流。取消各种税收优惠,所有商品一律征收28%的增值税,以增加国家财政。同时政府着手消减政府公共投资、军费和办公费,以减少财政支出。其次,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以此控制货币流量,从源头上抑制通货膨胀。但是,这种设计精巧的方法又让雄心勃勃的改革家失望了。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加大救济补贴和直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缩信贷使得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政府被迫放松银根,1992年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于是财政货币紧缩政策也就流产了。

休克疗法的最后一步,也是对于转制中的俄罗斯来说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私有化。当时的政府总理盖达尔将前两步的失利归结于国有企业不是市场主体,竞争机制很难起到效果。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这些企业进行私有化,私有化改革宣称“要把属于人民的财产还给人民”,决定采取比较公平的手段,将公有财产证券化,平均分配给全国公民。10月1日,俄罗斯开始发放私有化证券,办法是给全体俄罗斯居民每人发1万卢布的股份证券,因为当时国家按市场价格拍卖4.7万亿卢布的固定资产,叶利钦只是把其中1.5万亿卢布资产售予持券公民,而当时人口差不多正好1.5亿,所以平均每人1万卢布多一点。但面对三四位数的通胀率,1万卢布在当时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而且在政局多变的情况下企业折股工作极为迟缓,致使私有化证券长期有价无市,在不稳定气氛下人们也没有持券信心,因此尽管俄政府一再号召公众慎用证券,还是有许多人为一瓶酒之类的代价便出让了自己的一份,导致严重的入市前投机。大量的国有资产被新生的官僚买办资本家通过各种手段,以极低的价格买得,据为己有。资料显示,当时500家大型国有企业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但只卖了72亿美元,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上万亿美元,财政取得的收入甚少105。而当时被称为“私有化之父”丘拜斯竟然说:“无论把财产分给谁,哪怕是分给强盗,只要把财产从国家手里夺过来就好,如强盗变成了自己资本的有效主人,他也就不会再做强盗了。”106但正好相反,得到国有资产的“有效主人”并不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尽快转手盈利,职工既领不到股息,又无权参与决策,生产经营无人过问,企业效益每况愈下。这样,休克疗法在俄罗斯完全失败了。

俄罗斯把休克疗法当作灵丹妙药,本想一步到位,创造体制转轨的奇迹。可是南美小国玻利维亚的治疗方案,到了欧洲大国俄罗斯,却是药不对症。俄罗斯也为自己这种激进的改革举措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92年,GDP下降14.5%,物价上涨2508.8%,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上升到21.8%,失业率4.9%,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达到33%,拖欠工资2.219万亿卢布,投资下降45%,进出口总额下降23%,卢布贬值。紧缩银根更加剧了企业的艰难处境,导致全面支付危机。从此俄陷入了经济、财政、金融危机的深渊,俄罗斯经济进入长期的“休克”状态。面对此种境况,1999年萨克斯也不得不承认俄罗斯改革的失败,其在《华尔街日报》公开宣称:“过去对于大众私有化是过度乐观了。1991年的捷克和1993年俄国的证券私有化,很快就变成了腐朽性的资产掠夺。”

而叶利钦对盖达尔的失败有另外一种解释,“我并不认为盖达尔是治愈我国经济的医生,但我也不认为他是置我国经济于死地的巫医。”他认为改革还是有成效的,起码居民的食品问题已基本解决,“粮食和牛奶今天有,明天有,后天还有”。只是由于内部复杂的政治环境、外部舆论压力阻挠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使得盖达尔最终“书生气十足地决定‘洗手不干,远离肮脏的政治’”。

另外,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强国的身影,可以说俄的改革是在西方国家官方策划、干预下进行的108。盖达尔不仅在理论和对策方面全盘接受了新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的教条,而且聘请萨克斯担任顾问。美政府派遣了庞大的专家顾问组在盖达尔、丘拜斯内阁的主管私有化机构中参与有关方案和法规的起草工作。西方国家政府和其控制的国际金融机构还以援助为手段,直接干预俄改革。1992年以来,美国和西方七国财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支援俄改革的名义下先后多次许诺提供总数为700多亿美元的援助款。但兑现的少,空头支票多。西方国家对俄实行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1992年美国宣布了一项240亿美元的援俄计划,但仅兑现了150亿美元。1993年“七国集团”许诺提供430亿美元的援助,实际上只兑现50亿美元。西方国家以此对俄施加压力,不允许偏离“休克疗法”。1992年俄爆发全面经济危机,年底盖达尔被迫下台,切尔诺梅尔金上台后为缓解危机调整了改革,触怒了西方国家,原定于1992年底前提供的60亿美元贷款被推迟。迫于西方国家的压力,俄政府按照“七国财长会议”抽紧银根的要求,俄经济危机缓解的势头因此又被葬送。

风雨飘摇中的金融体系

羸弱的二级银行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