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Ⅲ:影响世界经济的金融事件
7997100000034

第34章 双头鹰的梦魇——俄罗斯金融危机(4)

被称为“改革金童子”的盖达尔是叶利钦任命的第一任总理,但由于其改革的失败,给俄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最终议会忍无可忍,在和叶利钦的斗争中将其罢免,崇尚务实的切尔诺梅尔金被议会选举出来收拾盖达尔留下的烂摊子。上任伊始,切氏便将石油、原料价格调控权牢牢抓住,关上了“原料—产品”价格相互攀升的闸门。接着政府宣布中止“证券私有化”,对尚未出卖的国有企业,严格资产评估,一手交钱,一手卖厂,杜绝买空卖空,售股所得51%转入企业资金账户。政府还加大了能源、农业和消费品生产部门的投资,有了钱,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市场供给不足初步缓解,物价逐渐回落。财政方面,切尔诺梅尔金实行“软赤字”政策,政府不再向银行透支,改为发行国债和对外贷款,既弥补财政赤字,又不增发钞票,防止了通货膨胀进一步升级。1995年,国内经济回暖,外贸形势看好,政府又不失时机,推出“外汇走廊”政策,将卢布与美元的比价,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卢布汇率趋于稳定。同时,货币政策由紧调松,增加货币供应量,大量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企业,经济增势更加强劲。切氏的治国之道,徐徐而进,有条不紊,通货膨胀这匹烈马,在他手下渐渐驯服。经过6年努力,俄罗斯的通胀率降到了11%,总理的威望日升。可功高震主,才多招嫉,叶利钦突然解散了切尔诺梅尔金政府,起用年仅36岁名不见经传的基里延科任新一届总理。而在金融危机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叶利钦又把刚上任122天的基里延科赶下了台。

其实,在对其他官员的任免方面,叶利钦也是十分随意,为了自己的意志能够很好地被贯彻,经常利用强制手段排除异己。甚至在自己权利受到威胁的时候,采取“丢举保帅”的做法罢免对自己忠心耿耿的支持者,以至于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叶利钦环顾周围,极无可用之人,迫于无奈,叶利钦最后折衷选择了原共产党人、外长普里马科夫为总理。外界认为,这标志着这位强人终于逐渐转为“弱狮”总统,由权力前台向幕后过渡。

对于叶利钦这个政坛奇人,人们对其的评价或褒或贬,在此摘录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评论来结束对叶利钦其人的描述。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叶利钦去世消息宣布几分钟后发表了一个简短而温和的讲话,比较能够代表俄罗斯国内对这位个性总统的看法,“在他的肩膀上,既承载着对这个国家的巨大功劳,同时又背负着严重的过错。”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称叶利钦是俄罗斯转型期间的一个关键人物,作为总统,他面临巨大挑战和困难,但他拉近了东方和西方之间的距离,并将东西方之间的对抗变成了合作。而美联社则认为这位俄罗斯第一任总统是一个复杂体,“他在上台以前承诺反腐败,而在其总统任期中,却未能阻止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到私人之手;他推动了俄罗斯的市场经济改革,发展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但同时俄国民生产总值却急剧下降,国家人口也减少了200多万。”而《独立报》评论显得更加直白,“叶利钦象征着1991—1992年革命、改变政权和私有制的成果。叶利钦是这些成果的保证人,是俄罗斯统治集团成员之间公开的和不公开的协议的保存者”。

危机爆发

1998年4月24日,名不见经传的基里延科走马上任,取代了切尔诺梅尔金的总理职位。新总理年仅35岁,刚做了不到4个月的燃料动力部长,由于资历尚浅,威不服众,致使政令难行。此时亚洲金融危机已波及俄罗斯,基里延科猝不及防,一下子乱了章法。俄罗斯出现金融震荡,当然上一届政府也有责任。俄自1992年以来一直存在财政赤字,由于政府采取发行国债、举借外债、拖延支付等所谓“软赤字”办法加以弥补。1998年大笔债务陆续到期,拖欠需要偿还,可基里延科敛财乏术,没有广辟税源,而是一味地增加企业税负,对交不起税的大企业,甚至强制破产、抵押,这种做法其实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结果适得其反,税收同比下降50%,财政告急,只能让银行增发钞票,通货膨胀的导火索又被点燃了。

另外,由于“软赤字”的弥补,以及偿付债息不包括在预算支出内,因此1998年之前公布的财政赤字不高。但当大笔债务到期时,由于数额巨大,新政府无力承担偿债责任,于是公布了财政债务危机的严重情况。当时主要问题是还债集中,短期债务缺乏偿债能力,债务构成中绝大多数是借期不到一年的短债。据测算,1998年下半年内每月需归还310亿卢布,但当时俄罗斯的国内经济形势相当严峻,财政税收相当困难,这笔支出要占到国家月收入的40%。面对这一困境,俄政府所能做的只能是改变还债的期限结构,即用借长期新债还短期旧债的方式来错开还债高峰。另外能让俄政府稍微松一口气的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承诺年内将分3期先提供148亿美元的贷款,这对缓解俄还债高峰起一定作用。

原以为,俄这次金融危机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大国出手支援可能得以缓解,至少能稳定半年。但不想基里延科政府为了增加人们购买国债信心,8月份贸然出台的三项强硬的稳定金融政策:其一,财政部将7月13日从IMF得到的48亿美元贷款中拨出10亿美元用于清偿8月12日到期的国债。这本来是想坚定人们的信心,但却被国际炒家利用,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其二,延期90天偿还到期的外债,估计有150亿美元;其三,转换内债偿还期,将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价值达200亿美元的国债转换成3、4、5年期限的中期国债。在转换结束前,国债市场暂停交易。这三项措施一经公布,立即引起社会骚动,人们对政府的信心大减,股市大跌,资金大量外逃。由于自实行休克治疗法以来,俄罗斯推行金融自由化,大量外资涌入国债、股票、外汇市场,外资最多时曾达到市场总量的30%。这些投资者可是精明得很,一遇风吹草动,马上撤资走人,当然人家带着美元来,也不愿拿着卢布走,外汇需求猛增,“外汇走廊”政策面临巨大压力115。

从1998年7月下旬到8月13日,反映100种股票价格的“俄罗斯交易系统——国际文传电讯”综合指数下跌55%,跌破该交易系统3年前开业的起点。同时,半年期和一年期国债年收益率(内债成本)从7月31日的51~69%狂升为8月13日的160%,少数国债的年收益率甚至达到300%。8月17日,俄政府被迫宣布将汇率的浮动范围扩大至6.0~9.5卢布/美元。从8月17日—9月4日,俄罗斯的股市、债市和汇市基本上陷于停盘交易状态,银行已无力应付居民提款兑美元,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几乎陷于瘫痪。9月4日,俄罗斯政府被迫宣布允许卢布自由浮动,卢布兑美元的比价猛跌至17:1(非官方的银行间交易价为22:1)。另外,政府在8月17日宣布外债延期偿付90天,并重组部分内债,将短期债务重组为长期债务。这实际上宣布了卢布贬值以及政府对内外债务丧失清偿力。

在金融危机面前,本该发挥作用的中央银行,此时也不听新总理的招呼,不仅不买进国债,稳定利率,反倒推波助澜,把手里的债券一把抛空,俄罗斯的金融震荡很快发展成金融大地震,国债市场被迫关闭,股市行将崩溃,银行总资产减少一半以上,整个系统进入瘫痪状态,通货膨胀率上升到290%。最终,刚刚上任的新任总理基里延科只在任4个月,就被赶下了台。

危机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政治稳定。对于俄罗斯这样的转轨经济,更需要政治稳定来保证转轨的成功。我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俄罗斯政局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叶利钦为了自己的统治更牢固,更是“换总理就想换衣服一样”,使得政策朝令夕改。当俄经济在切尔诺梅尔金的之下好不容易有所起色时,叶利钦又担心其会威胁自己的总统地位,于是将其突然罢免,致使稳定局面毁于一旦。

面对混乱的政治局势和剧烈的经济波动,许多人认为这不仅是一场金融危机,而且是整个经济转轨进程“不可逆转的失败,它将导致整个上层建筑的崩溃。俄罗斯内外很多人也认为,俄现在面临的社会爆炸与秩序崩溃,叶利钦本人对这场危机也是束手无策,没有了再以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果敢、敏锐与机智。正如麦德维杰夫所言:“叶利钦的个人权力资源与政治资本已经耗尽,他已不再拥有能控制克里姆林宫之外事态发展所需的施政班子、执政纲领、精英与民众的信任以及过去的精力与健康。”

2、适合本国国情的、相对稳定的经济政策与纲领是经济发展的保证。

俄罗斯1992年初在改革派盖达尔的带领下,俄开始全面推行“休克疗法”,此后生产萎缩,经济虚弱,财政拮据。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抑制通货膨胀和稳定卢布要比促进生产更加重要,从而推行紧缩性财政和货币政策。首先,紧缩性财政政策使得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接投资,造成财政赤字不降反升。其次,紧缩信贷使得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极大损伤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在政府财政赤字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切尔诺梅尔金采用“软赤字”的措施暂时缓解了政府压力,但是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使得当债券到期时政府无力支付,使得本来就敏感的金融局势变得更加敏感,加速了危机的到来。

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根据本国实际确定有步骤的开放政策,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避免外来危机冲击的关键。

在既无充足的财政积累、又无充足的外汇储备的情况下,在银行体制不健全、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不切实际、不顾国情彻底敞开国内金融市场,全面放松外汇管制,特别是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只会加剧世界经济波动对国内经济的直接冲击,只能为国际游资的逐利恶炒提供机会。在不注重本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毫无保留地开放国内市场,结果是为发达国家提供巨大的消费品推销市场。俄罗斯自改革开始就放弃国家对外贸的必要干预,拱手让出国内市场,使本国生产者在外国产品的强有力竞争面前不知所措,加剧了民族经济的全面萎缩。80%的消费品依赖进口,能够向西方出口的则只剩下石油、金属等原材料产品。很难想象,一个1.48亿人口的国家在靠进口过日子的情况下,还能保证本国经济的平稳安全发展。

4、经济发展不能过分依赖外资、外债。

如果一个经济体过分依赖外资、外债,就很难培育自生能力,抗干扰能力就很弱。俄预算赤字的大部分需要靠外债来弥补,截止到1998年7月底,外债为1300亿美元,内债为700亿美元,内外债总额已高达20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43.5%。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但代价很大。随着赤字数额的不断增加,政府为了借新债还旧债,不得不不断提高债券得收益率,到了1998年政府不得不采取“血本”筹资的办法,把短期债券的收益率推高到50%—150%,再加上长期以来推出的其他类型的债券,致使1998年下半年需要支付的债务利息高达60—70亿美元。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对如此高的收益率,将大部分的自有资金由于购买国债,而不是转贷给生产部门,阻碍了生产部门的正常发展,造成经济的进一步萎缩。

通过分析1998年8月份俄罗斯发生的金融危机也可以看出,危机的导火索就是由于大量的债务到期,而政府无力偿还导致人们的恐慌,使得大量资本外逃,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崩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