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Ⅲ:影响世界经济的金融事件
7997100000037

第37章 美国史上最大破产案——安然神话的破灭(3)

但是事情的背后是什么样子的呢?安然的新举动虽然受到了华尔街的追捧,实际上这些活动并没有像斯基林想象的那样为安然带来利润,甚至是稳定的现金流。但另一方面,斯基林为了达成自己的设想在谈生意的时候经常不计较成本,他认为,他的想法创造的是未来巨额利润,由于是创造性的,所以也是不可估量的。“一家过于担心成本的公司将会限制创新思维。”斯基林经常对员工说,“一个吝啬的环境无法培育出创造性的想法。我们不是天然气行业的沃尔玛,我们是天然气行业的奔驰。”一位安然总经理将斯基林的经营哲学概括为:“如果你关注成本,你就会搞砸生意。”这一哲学在日常经营中的表现就是开支猛增,安然的一名执行官估算了一下,公司在全世界范围的消费开支高的令人吃惊,达到18亿美元。

为了应对内部资金不足的情况,安然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并给外界造成一种正在不断成长的景象。斯基林甚至将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应用到安然的所有商业交易中,为了维护自己股价稳步增长,90年代后期安然不得不利用该手段认为营造利润。以致于出现了,安然会重新测算已经过去五年的合同,尽量从中榨取一些收入,而斯基林本人也很认可这种做法,并将这些合同带来的附加效益称为“一座金矿”。

当然,安然中的精英们还利用了其他一切可以想到的手段来不断制造出利润,甚至财务部门都成为了利润中心,以致于最后安然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只不过是在透支未来安然巨额的收益而已,未来是美好的。接下来我们介绍几种安然常用的手段。

法斯托与LJM基金

现在要出场的是被誉为“安然三人帮”的第三位重量级人物,安然CFO安德鲁·法斯托,他通过一系列财务和金融手段不断地为安然输送急需的巨额资金,可以说为斯基林构想的实现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不过这些资金的来源成为安然的倒塌埋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定时炸弹。

毫无例外地,法斯托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但他还是有他的特色:没有必要成为最好的,但要从表面上看起来是最好的。这一特点在他担任安然CFO期间体现的淋漓尽致。斯基林刚进安然的时候法斯托正好来应聘,斯基林被法斯托简历上描写的财务经理所吸引,把他留到了自己的分公司。1996年斯基林担任总裁之后六周,斯基林任命法斯托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开始了他在安然的辉煌的几年,也开始把安然推向了风口浪尖。

前面提到,安然通过成立GPP构建了一个多达3000多家关联企业的“金字塔”,这其中有一些是金融基金管理公司,为安然提供所需的融资、套期保值或风险控制手段。也恰恰是与这些关联企业的背后交易使安然最后破产。

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是LJM资本管理公司,就是由法斯托建立的,LJM是他妻子和两个儿子的首字母,这表明了这个基金对其实多么重要。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投资管理,发行的基金包括LJM一号、LJM二号、LJM (开曼群岛)等,其中,规模最大的LJM二号基金的投资者包括第一波士顿、Wachovia(美国最大的地方商业银行之一)、GE和阿肯色州教师基金等信誉卓著的法人投资者。这种合伙基金类似中国的私募基金,是在美国越来越流行的投资者联合进行投资的一种载体。安然在LJM一号和LJM二号基金中分别投入了1600万和3.94亿美元的资本。

2000年年中开始,伴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宽带公司股票持续下跌,这使在该业务投资不少的安然公司甚为担心(事实上,安然在宽带业务上损失了10亿多美元)。此时,法斯托建议要求关联企业LJM号为其宽带业务等资产的价值提供担保。于是,安然与LJM二号签订交换合约,条件大约如下125:

(1)如果安然的这些不动产升值,LJM二号获得升值中的一部分;

(2)如果安然的相应资产贬值,LJM二号必须弥补安然贬值部分;

(3)安然先得到12亿美元的贷款;

(4)如果付LJM二号因资金不够而发生清偿危机,安然将打入价值为12亿美元的安然股票或现金。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合约中安然并没有确定所发行股票的数量,而是保证所发行的股票的价值等于12亿美元。其实安然签订这个合约时再假定自己的股票价格不会下跌的前提下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安然股价大幅下滑,由于安然不动产的价值跟股票有很高的相关性,那么LJM二号无法弥补安然贬值部分时,安然就会发行等值12亿美元的股票打入该基金,从而更加稀释原有股东的股票价值,导致股票价格进一步下跌。可以说安然仍然是最后的风险承担者。

很不幸的是,以上假设真的就发生了。LJM二号与安然之间的互换协议金额面值高达21亿美元。在高科技泡沫持续下跌的情况下,安然在2000年至少从互换协议中“受益”5亿美元,2001年“受益”4.5亿美元。但这些受益又正好由相应的资产损失而冲抵。安然只在合约对自己有利的时候计入了自己得益的部分,并把这些受益算作收入。安然从实质上并没有受益,而是玩了一个游戏。

与此同时,由于这些支付,LJM二号本身的资金不够了。按照协议规定,安然现在需要发行价值12亿美元的股票筹集资金打入LJM二号。但在此期间,由于对安然的质疑不断,安然股价也在直线下跌,到2001年第三季已跌至40美元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在发行新股的话,无疑对市场来说是一个巨大利空,将刺激股价进一步走低,这是安然不愿看到的。于是安然只得出卖自己的不动产,用这部分资金赎回LJM二号中其他投资者的投资,使LJM二号成了安然的全资子公司。这样一来,安然原来没有合并进财务报表的亏损,一下子暴露了出来。

在2001年10月16日安然公布第三季财务报表时,称为了中断与“某一关联企业”的财务合约而出现10亿美元的一次性重组和损失费用,同时也从“股东权益”项中扣除12亿美元。这12亿美元是为了上述第四项条款的责任。此消息引起一系列的反映,成为华尔街分析师不断追问的地方,从而加剧了安然的下沉。

很明显,法斯托打了美国会计制度的“擦边球”。美国是一个金融产品最丰富的国家,世界上很多金融衍生品大都是华尔街的精英们设计的。像安然这种操作在当时也是很常见的行为,企业为自己的业务进行套期保值,与金融机构签订保险合同,金融机构从公司的资产升值中获利,但同时也承担损失的风险。这种“互换”也使安然得以“熨平”自己的盈利波动,使之不受到行业波动的影响,从而不轻易令华尔街“失望”。由于LJM中安然的股份不足以引发合并报表,安然就会据此来说明当时的财务披露是符合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从安然的情况可以看出,这种工具潜藏着巨大的风险。虽然没有明确的会计规定,但是,审计师应当据此要求合并或拒绝签署报表。

隐藏债务

2001年10月22日,在安然披露第三季度亏损六天后,The Street.com网站发表文章进一步披露出安然与另外两个关联企业马林2信托基金和鱼鹰信托基金的复杂交易,安然通过这两个基金举债34亿美元,但这些债务从未在安然季报和年报中披露。也就在这一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盯上了安然,要求安然公司主动提交某些交易的细节内容,并于10月31日开始对安然公司进行正式调查,最终导致安然事件最终爆发。

其实,安然在以往财务报告中所宣称的通过一系列创新所得到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隐藏债务实现的。这一切又和那位“没有必要成为最好的,但要从表面上看起来是最好的”的CFO脱不开干系,接下来我们对他隐藏债务的一些手段进行剖析。

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金德时期创立的GPP,到了1997年8月,由于经营问题,安然以比较高的价格回购了这家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公司,并在斯基林的带领下拥有了3000家关联公司。根据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的内在模糊性,安然虽然拥有许多子公司50%的股份,但仍然无须合并报表,所以子公司的负债在安然本身的资产负债表中很难反映出来。那么,安然就有动力利用这些关联企业来隐藏自己的债务,提高自己的杠杆率。

另一种手段是利用“信托基金”,其中最著名的两个分别称为“马林”和“鱼鹰”。具体做法是,将一些资产剥离给这些基金,让后者以此作为抵押发行债券,发行所得交由安然使用。但在财务上,安然公司无须将这些负债计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因为这些是用资产“换”来的)。安然公司以这种方式通过马林基金和鱼鹰基金分别发行了10亿美元和24亿美元债券。按照约定的信托条款,安然公司在股价低于一定的价位(对于马林基金是59.78美元,对于鱼鹰基金是34.13美元)及信用评级被降至“投资”级以下时,必须立即以现金清偿基金债券。到2001年10月底,安然公司的股价跌到30美元以下,因此触发了当初签订的信托条件得第一条。如果安然股票在被降至“投资”级以下,触发第二条,那么安然必须提前解散信托基金并偿还相应债务。事实上是,如果那真的发生,安然可能只有申请破产。

11月8日,迫于压力,安然宣布在1997到200年间又关联交易共虚报了5.52亿的盈利,其股票则跌到10美元以下。由于急缺现金,安然开始与昔日竞争对手德能公司开始兼并谈判。11月9日德能公司宣布收购安然。11月28日,安然宣布本周内会有6亿美元的欠款到期。当天,标准普尔公司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将安然的债券连降6级为“垃圾债”。这一来就触发了解散“马林”和“鱼鹰”信托基金、并偿还共34亿美元债务的合同条款。但安然没钱,也无法通过增发股票偿还,因为其股价已跌到60美分。惟一的选择是申请破产!

安然自己标榜的所谓可以使传统能源公司一跃成为高增长、高利润的“新型企业”的“秘诀”,实际上,并未给自己带来想象的利润,公司的大部分“价值”都来自于这种隐含的负债。这种隐含的负债表面看是以自己的资产为抵押,但是安然的资产价值大都与自己的股票价格联系紧密,所以,安然的这种“套期保值”的策略在市场波动不大时不会出现问题,但在市场动荡时可能造成致命性打击。

通过关联交易来操纵利润

我们前面分析过,在20世纪90年的金德世代,安然就利用关联交易来操纵利润,当时就有人指出,它的盈利(甚至是经过审计的盈利)充满了“水分”。到了斯基林时代,这一方法已经是用地炉火纯青了。比如,从2001年第一季度开始,美国能源和电力的价格出乎意料地下降,使得安然引以为傲的能源交易业务利润下降。为了稳定股价和赶上盈利预测,安然在第二季度间将自己北美公司的三个燃气电站卖给了关联企业Allegheny能源公司,成交价格10.5亿美元。市场估计此项交易比合理价高出3亿~5亿,此后该利润被加入能源交易业务利润中(能源交易是安然利润和价值的主要来源)。在公布的第二季度利润中,能源交易业务共占7.62亿。但如果没有上述这笔关联交易,能源交易业务的利润可能只有2.62亿美元。

后来被华尔街分析师紧抓不放的另一个事件是在2001年6月30日,也就是第二季度结束的前一天,安然将它的一家在德克萨斯州生产石油添加剂的工厂卖给了一家名叫EOTT公司的关联企业,市场怀疑安然是发现自己无法提供令华尔街满意的盈利数字,而胁迫剧EOTT在第二季度的最后一天达成了交易。值得怀疑的是安然在1999年底已经因为该厂生产的添加剂属于过时产品,而把该厂列为“损毁资产”,冲销金额高达4.4亿多美元。时隔仅18个月,现在安然又以1.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这太可疑。EOTT专门成立了审计委员会来评估这一交易价格,以保证交易价格的公允性。但是,审计委员会的主席却兼任了安然其他几家子公司的董事,使整个交易仍然充满了值得怀疑之处。

安然在该季的每股盈利达45美分,超过了市场预计的43美分。之所以能超过,关联交易显然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