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代文学研究:识小集
8009900000076

第76章 《与元九书》"之无"小考

白居易《与元九书》谓其少慧云:"仆始生六七月,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不能言,心己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旧唐书·白居易传》也引用了这段话,后世遂有"略识之无"、"不识之无"的成语。如元好问《赠利州侯神童》诗:"极知之无不足讶,更恐洛诵难为功。"又《聊斋志异·医术》篇:"张曰:"我仅识之无耳,乌能是?"道士笑曰:"迂哉!名医何必多识字乎?""皆是。

我对"之""无"二字一直存有疑窦。何则?"之""无"音既不同,形又大异,大人何以择此二字让半岁的婴儿辨认?繁体"無"作"无",二者字形差异之大,如黑之与白,如巨之与微,即使小孩能加以识别,恐怕也算不得特别的早慧。故我颇疑心"之""无"二字原应作"之"、"亡"。按"亡"有二音义,一读如"忘",如逃亡、亡命、亡羊补牢之类是;一读如"无",如亡何、亡聊、亡虑之类是;而亡何、亡聊、亡虑之类又可写做无何、无聊、无虑。史籍中此类例子极多。如《汉书·项籍传》"秦中遇之多亡状","亡状",《史记》正做"无状";《汉书·高祖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亡赖",《史记》正做"无赖"。故我以为白氏《与元九书》"之""无"二字应作"之""亡"才是。"亡"字与"之"字字形相似,书屏上所书的字,若是行书或介于行草之间,则"之""亡"形体就更接近了。六七个月大的白居易尚不会说话,辨音对他来说固然重要,更主要的是辨形体,大人以是指示此二字让小孩辨认也。因为"无""亡"音同,又常常通用,抄书者遂将"亡"作"无"。此虽无大错,但造成后世误会,以至于今。

(收在《古典诗学会探--陈允吉卷》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