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代文学研究:识小集
8009900000081

第81章 无怨无悔的奉献卓有成效的工作

--记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先生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中国内地的学术研究从复兴走向了繁荣,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也迎来了自己的丰收季节,取得了令海内外学人瞩目的辉煌成绩。这一成绩的取得,除了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环境的宽松,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的成立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是1982年5月在西安成立的,并举行了第一届年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学术会议,也是第一个得风气之先成立的全国范围的学术团体。施蛰存、萧涤非、马茂元、胡国瑞、苏仲翔、姚奠中、傅庚生、华钟彦、詹锳等著名学者都参加了这次在唐代文学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老、中、青三代学者济济一堂,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对前景的信心共同思考、筹划唐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和未来。

从那以后,学会每隔两年定期举办一届年会,会议规模不断扩大,人数不断增加,而且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由全国性会议扩大为国际会议,每年都有不少港台和海外学者前来参加。学会成为内地与台、港、澳及海外学者的纽带,在学术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会还创办了两种会刊--《唐代文学研究》和《唐代文学研究年鉴》,真实地记录唐代文学研究的实绩和走过的足迹。《唐代文学研究》以刊载会议论文为主,由开始的不定期出版改为两年一辑,至今已出版十多辑;《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则每年一辑,反映当年学术研究成果和信息。年会的定期举办和这两个刊物的定期出版,不仅在中国古典文学界是一个创举,在整个学术界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例。在唐代文学学会的领导下,学术界还相继成立了王维研究会、韩愈研究会、柳宗元研究会、李商隐研究会,创造了唐代文学研究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

二十多年来,唐代文学学会团结广大研究者,在组织、规划学术研究,建设学术队伍,培养年轻学者方面做了大量有效工作,在倡导严格的学术规范和严谨扎实的学风、开拓研究领域、倡导多元化研究方法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学会上上下下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团队精神。而这一切,离不开广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离不开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社的支持,也与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的傅璇琮先生有直接关系。

在学会领导人中,傅璇琮先生是任职时间最长、投入精力最多、工作最有成效的一位。学会成立之初,傅先生还不到五十岁,是作为"中年学者"的代表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的。在1984年举行的第二届年会上,他就被推为副会长。1992年,在厦门举行的第五届年会的换届选举中,与会代表一致推举傅先生为会长,从此他开始了对学会工作的全面领导,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唐代文学学会的发展和唐代文学研究的推进中。傅先生在年满七十岁以后,多次提出不再担任会长一职,但在2004年于广州举行的第十二届年会上,鉴于他在唐代文学研究界的崇高威望和多年来领导学会卓有成效的工作,代表们还是一致要求他留任会长,继续领导学会工作。

多年来,我们作为学会的正副秘书长并负责两个会刊的编辑,在工作中与傅先生有较多的接触,亲身感受到他高尚的品格、强烈的事业心、认真严谨的作风,从中受到很多教益。

傅璇琮先生是当代卓有建树的学者,是新时期唐代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的唐代文学研究成果,代表了新时期二十年古典文学研究的成就和水平。但他从不以大学者自居,而是待人谦和、平易近人,使在他领导下工作的我们感到非常亲切,也非常温暖。

譬如《唐代文学研究》最初名《唐代文学论丛》,从1988年起,傅先生建议改名为《唐代文学研究》,进一步纯粹、提高了会刊的学术档次;《唐代文学研究年鉴》的编辑方针"放眼全国,关注国际唐代文学研究",也是由傅先生提出并确定的,为后来学会从国内走向国际、沟通并联络港澳台以及国际学术界发挥了很大作用。

学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如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经费紧张,落实年会承办单位很困难,甚至发生过某个学校已经承诺承办,事到临头又变卦的事。于是,本届年会由谁承办,下届年会谁来接替,这些事傅先生都亲自张罗、一一操心。由于他从来都是亲自出马多方联系,使得两年一届的年会一直能够如期举行,从未延期或停办。会刊的出版尤其困难重重。《研究》先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改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出版的周期也很长,一期稿子,常常一年、两年印不出来。《年鉴》也是如此,先后在西安出版社、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后经傅先生促成,两个会刊自1990年起,都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至今十七年未变。

傅先生对学会的关心,有一件小事,阎琦的记忆特别深刻。1989年以后,主管民间社团的中央机关(教育部、民政部)曾经两次重新登记"国"字号的学会,凡活动不规范或有其他"违纪"行为的学会,一律取消资格,不予登记。我们秘书处的工作人员到北京办理重新登记事宜,约了傅先生(傅先生是学会法人)去会见主管部门领导。临行前,为了不使学会登记出现麻烦或意外,傅先生带了数种中华版的新图书在手边。"好书他们总是喜欢的吧?"傅先生如是说。其实像唐代文学学会这样既"清"(没有任何财务纠葛)又"纯"(纯粹的学术活动)的学会,是没有理由不予重新登记的。

傅先生关心的不仅是举办会议、出版刊物这些关系到学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每逢年会开会,食宿问题、参观考察安排等,事无巨细,傅先生都一一过问。会议的议程,大会、小会的开法,傅先生均亲自安排,要求发言者事先做好准备;《研究》选用哪些论文,《年鉴》栏目如何设置,刊载哪些文章,傅先生也要过问。我们但有请示,傅先生必有回答。因为傅先生不会用电脑,对我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不是打电话就是亲笔复信。十多年来,我们手头都积存了不少傅先生的信函。王维研究会、李商隐研究会、韩愈研究会和柳宗元研究会这几个唐代文学学会下属的分会,每两三年都要举办一次会议,无例外地都希望会长能够参加。傅先生只要能够腾出时间,都会接受邀请,到会还要讲话、作学术报告,非常辛苦,但他毫无怨言。他说:"我是宁可自己为难一点,也不愿意让别人为难的。"

傅先生对学会的领导,不仅体现在如上所说的既烦杂又琐碎的事务上,尤其体现在对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面。这些年,唐代文学的文献资料整理和研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就是他总体规划中的一部分。为了实施他早已成竹在胸的宏伟而且具深远意义的学术规划,他倡议并主持了数次规模浩大的学术"工程"。他一直关注并熟悉近年本学科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方面的发展,以及哪些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在研究上有哪些突破,取得了哪些成绩。每届年会的主题发言人都是他慎重考虑后决定的,对引导并拓展唐代文学研究往往能起到推动作用。如董乃斌的宏观研究,赵昌平的诗歌理论研究,葛晓音的文学史发展理论研究,陶文鹏的诗歌艺术研究,陈尚君的唐文献整理,戴伟华的唐方镇幕府文学研究,李浩的地域家族文学研究等,都一一进入他的视野,傅先生还安排他们作大会主题发言。他本人总要在两年一届的年会上作总结报告,对学会工作,对学科建设,对研究方向,对会刊编辑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些看法和建议,都是他经过深思熟虑、站在学科发展的制高点上提出的,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历史上的唐代女学研究,一直被称为"显学";近十数年来的唐代文学研究,"显学"的地位尤其长盛不衰,这表现在研究队伍相对整齐、研究观念不断更新、研究方法丰富、研究成果丰硕等方面。这固然与研究者的努力分不开,与傅先生的指导也是分不开的。

数十年来,傅先生个人的学术研究,不但成果斐然,而且影响和引领着后继者的研究。这一方面,已有其他学者专门论述,无须多说。这里仅以他的《唐代科举与文学》为例。这部书,是对唐代科举制度及文学的综合研究,连带涉及的,还有唐代的经济和政治,举子们的生活和风俗特色,官吏的升迁调选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此书甫一出版,即以其资料的丰富、叙述方式的别致、生活画面的生动再现吸引着无数读者。此书的学术影响不仅在此,它还带动了整整一个时期的关于唐代政治制度、谏议制度、官吏铨选制度、幕府制度、地域家族等与文学有关系的一系列研究。这是傅先生以个人研究影响并启动年轻学者相关研究最成功的范例。

傅先生清醒地知道,一门学科的繁荣发展,单靠个人的带动或努力是不够的。为了实践他早年对唐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理想,或者说构建他设计的唐代文学研究大厦,近十年来,傅先生倡议发起并组织唐代文学研究者完成了几项大的学术"工程"。举其荦荦大者,有:《唐才子传校笺》(全五册,第五册为前四册的补正,1987年至1995年出版);《唐人选唐诗新编》(共十三种,1996年出版);《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全四册,1998年出版);《唐代文学研究集成》(全十册,2004年出版)等。《唐才子传校笺》是在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的基础上,对唐代近四百位诗人生平进行详细考订,有二十多位国内专家参与其事,历时八年合作完成,全书一百七十余万字,是一项极富时代特色的优秀学术成果,其体例严密,对前人、今人的研究成果均有广泛吸纳和科学总结。《唐人选唐诗新编》是对唐代诗歌文献的最新整理和校勘。《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也是一项极富创意的合作研究成果,全书卷帙浩大,共二百五十余万字,视野极为开阔,史料非常丰富,是唐代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工程。《唐代文学研究集成》全书近四百万字,规模巨大,是对两岸三地半个世纪以来(内地1949年至2000年,港澳台1945年至2000年)唐代文学研究成果"集成"性的汇总,由内地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和台湾的唐学会倡议,两个学会会长(傅先生和台湾罗联添先生)共同担任主编,两岸三地的十七位学者分别担任各分册主编,成为海峡两岸学者第一次成功合作的范例。

傅先生对学会的卓越领导,正是在不断推动唐代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不断开拓研究新局面中体现出来的。学会同仁曾用"我国唐代文学研究的总设计师"来赞誉傅先生的思想和工作,此言绝对不虚。学术是事业,是天下人共享的"公器",可以说,为了学术事业,他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应该看到,傅先生的付出没有白费,唐代文学学会的健康发展和唐代文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他也赢得了学术界同仁的广泛尊敬和极高赞誉。

(此文与广西师大中文系教授张明非联署,收在《傅璇琮学术评论》一书中,宁波出版社200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