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岁月记忆
8010200000003

第3章 景在春天(2)

我之所以有个好听的名字,主要源于我的用途和作用。第一,我的躯干和枝叶可以防风固沙、改善生态、优美环境;第二,枣是我的果实,它是滋补人体的药物;第三,著名的回族盖碗茶里的各类泡材中我是离不开的伙伴;第四,日久天长,我的身躯长高变粗,人们对我的材质、用途倍加赞赏,树干坚硬柔滑,经过加工可做成箱、柜、桌、椅、床等家具供人类使用;第五,大地复苏、春暖花开之时,我的花更是叫人赞叹不已,有歌颂:“沙枣子花开,哎,香天下……”连路过的游人也要折几枝我的花,拿回家中,插在花瓶里,会带给满屋子的扑鼻香味。

可以说,我浑身是宝,而且生活条件要求又不高。只要人类稍施关爱,我就心满意足了。

记得在那遥远的年代,我们曾有过辉煌。在流沙横行的北沙窝,兄弟姐妹们齐心聚力,在人们精心呵护下,我们竞相斗艳,沐浴着阳光,呼吸着新鲜空气,茁壮成长,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片长约150米,宽约120米的沙枣树林带,煞是气派。

我们生活的位置确切地说,是在古城的西北角,东北紧挨一个园林场,西边是国营农场。居住在一起的兄弟姐妹们,你亲我爱,各个英姿飒爽,组成了一个绿色卫队,坚守岗位,恪尽职守,挺直腰板地防风固沙。我们和友邻们一起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西移,保住了村庄和农田,调节了气候,优化了环境。

更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中小学生的夏令营活动时,那些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同学们,在我们的枝干下面钻进溜出。有时攀到我们的身躯上,有时爬在我们的肩头上,你追我赶,玩各种游戏,十分开心,嬉笑声声。

春华秋实。到了秋天,我们的果实成熟了,人们拿着木制长杆、麻袋、簸箕等工具收获累累果实。年轻人有说有笑,小孩子打打闹闹,共同享受那丰收的喜悦。此情此景,众兄弟姐妹深感自豪。眸子在闪亮,心中在吟唱。

遗憾的是好景不长。众兄弟姐妹渐渐不知去向、销声匿迹。剩下的几个幸存的姊妹站在土沟渠■边,孤单悲凄地遥望着远方,企盼着那过去的时光能够回来。

说实在的,我们太羡慕长红枣了。它享受着人类给予的优厚待遇。瞧那宏伟的规划、精心的设计、合理的布局、科学的种植、善意的呵护等,使红枣质量提高,产量上升,经济效益颇佳。闲暇之时,我们想,要像长红枣那样在大西北安家落户。虽然那肆虐的风沙时不时地侵袭着我们美好的家园,但是使那“塞上江南旧有名,贺兰山下花果城”,“五谷丰登六畜旺,黑金白银山川藏”的胜地不再受欺凌,我们是有责任的。

多希望人类能在毛乌素沙漠的西部边缘,从北至南百十公里的范围内规划出沙枣树防风固沙林带,切实防止东沙西移,保护我们的良田和村庄啊!

再次恳请人类,伸出援助之手,救救我们。让我们也能享受和长红枣一样的待遇,使双枣并举,两业齐发,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双展翅高飞,使人类的明天更加美好!

中国人的风骨

近几年走北京多乘飞机。2009年去北京,不知怎么回事,只想坐火车,大概是到了晚年的缘故,想再看一看祖国北方的秀美山川。火车风驰电掣般地行驶,时速较过去又提高了许多,我心中此起彼伏。当火车行至北京至张家口段,我老远就看到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铜质雕像,不禁浮想联翩。

旧中国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北京至张家口段)是詹天佑大师设计的。1903年,他自告奋勇担任了该铁路的总工程师。一些外国人讥笑说:“中国能够修建铁路的工程师还未出世呢!即使要修建,至少也得等50年。”詹天佑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不仅要修京张铁路,而且还要做到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一定要为中国人争光!”由于从北京到张家口之间是山地,坡度很大,增加了工程难度。但他毫不气馁,设计出“人”字形爬山路线,不仅使坡度减缓了许多,而且使隧道缩短了长度。京张铁路仅用了4年时间便完成了,比外国工程师的预计提前了两年多全线通车,彻底反击了外国人的冷嘲热讽。

更令人震惊的是,新中国诞生不久,我们的第一条自行设计、修筑铁路——成渝铁路,庄严地向世人宣告建成,比外国专家的预言整整提前了半个多世纪。

成渝铁路1950年6月开工建设,1952年6月完工并全线通车,1953年交付运营。它西起成都,东抵重庆,全长505公里,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是连接川西、川东的经济交通大动脉。它在中国的铁路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新中国自行设计施工并完全采用国产材料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是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这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体现,是中国人“志逾鸿鹄,行若赤金”的体现。

我们自豪地宣告:“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照样能办到。外国人不能办的事,中国人肯定也能办到!”

祝我们的梦想成真!

祝伟大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华东五市之行有感

华东五市,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因多方面原因,笔者已去过多次,有的地方是第四次去了。当然,每次参观游览都有所侧重,收获也不尽相同,这次游览的重点是上海世博园,其收获更是前几次无法比拟的,既开阔了视野,又令人久久回味,感触颇多。

感受之一

前几次少不了乘船游览杭州西湖和无锡太湖。那时候湖水污浊,湖面上五颜六色的塑料袋、纸屑、烟盒、瓜皮果核应有尽有,随处可见,游人的心也似乎受到了污染。而这次西湖却焕然一新,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新而净的景色,游客的身心十分放松,真是心由情造,情由景生,尽享大自然赏赐给人类的美景。那湖面水天一色,瓜果皮核、烟盒纸屑、塑料袋等消失无踪,垃圾捡收船往返巡逻水面。那花港观鱼更是一绝,红色金鱼自由自在游弋在水中,清澈见底的湖水为它们提供了欢快畅游的场地。岸上的游客不停地给它们喂食,得食的鱼儿为游客们展示着各种游姿,叫人难舍难离。

如此变化,游客们深知,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组织狠抓环境保护、关爱民生、造福人类的结果。同时也使游人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了这种肯下苦功的精神,就没有攻不克的难关,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感受之二

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一样,都是中国人的梦想。百年前,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梦想难以实现。百年后的中国走上了复兴之路,“上博北奥”均梦想成真。

1851年,伴随着工业革命的钟声,世博会诞生了。159年来,世博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相继举办。而今,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开启了大幕。

坐落在上海浦东和浦西、占地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园区有42个外国自建馆、42个租赁馆、11个联合馆,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地球村。246个参展方是世博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整个园区,无论你是远看还是近瞧,方位、角度任意选择,各个展馆都雄伟壮观、风格独特、造型新颖、材质别样。馆内灯火辉煌,各具特色,蕴涵着浓厚的艺术魅力,展示着各自具有创意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对未来的殷切祈望及执著追求。

特别是中国馆,具有巨大的魅力,使人激动得热泪盈眶。祖国强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与自豪,祖国今天的发展进步,预示着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灿烂。

今天的上海世博会,是无可厚非的强国富民之举;是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且有新创意之举;是拓宽、搭建了解自己和掌握外国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情况的宽阔平台。

世博精神长存!

世博巨藤长青!

感受之三

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可以说是重温了一段国耻。日本帝国主义分子在长达十多年的侵华战争中,在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他们采用了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手段,杀害了南京30多万中国人民,就连那些弱小的妇女、儿童都不放过。亿万中华儿女在他们制造的腥风血雨中艰难地生存。那惨不忍睹的情景,中国人民怎能忘记!怎能不清算这笔血债!

落后就要挨打!历史告诉我们,国不强则被欺。

鸡毛掸子教育子女

鸡毛掸子是家庭用来去除灰尘的卫生用具,而中央电视台近期播放的电视剧《黄炎培》里有一个情节,讲述黄炎培老先生用它来教育子女。别有一番特殊的寓意。

黄炎培老先生毕生执著于教育事业,特别是对穷苦大众子女的教育,他尤其重视。这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兴旺发达须从教育抓起,尤其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当看到旧中国官场的黑暗腐败,他克服重重阻力,冒着蹲大牢、杀头的危险,毅然放弃高官厚禄,全力支持、兴办地方教育事业。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他走出家门,不辞艰辛,到国内外进行长时间的考察,经过多方研究探讨,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老先生重视国民教育。不仅重视学习文化知识,还重视从实际出发以及对人道德品行的教育,就是对自己的子女也是高标准、严要求。一天,黄老在家里阁楼做完事,将一把鸡毛掸子放倒在屋门口,然后叫来他的3个子女,看他们进门时对这把掸子的处置态度。第一个绕过了掸子,第二个迈过了掸子,第三个踢开了掸子,然后来到了黄老的身边。这些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间。最后,他让子女叫来了老伴王纠思。老伴踏进门槛之前,首先把掸子捡了起来。这时,黄老先生大加赞扬了老伴的责任心和不忽略小事的可贵精神,还和子女们一块儿交流了读古文《项脊轩志》的体会。“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可以体现人的伟大品格、高尚情操。”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见,“一屋”乃是“天下”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水成渊,积土成山,高楼大厦是一砖一瓦建成的,千里铁路是一枕一木铺成的,辉煌人生正是由一些小事、琐事筑成的。小可见大,琐事正是大事的构成要素。

这一番浅显的道理,使子女们不仅受到了直观、理性的教育。他们承认了错误,还表示了悔改的决心。为了明天的希望,踏踏实实地从身边的小事、琐事做起,努力走向人生的制高点。

看完这一情节后,笔者颇有感触。如果所有的父母都把黄炎培夫妇当做学习的楷模,像他们那样去教育自己的子女,那我们的后代,将会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才、有用之人。

春游毛乌素沙漠边缘示范园区

宁夏平原的四月,尤其是今年,已近暮春时间,气候却十分的异常。四月中旬了还雪花飘飘,万物银装素裹,气温低到建筑工地不能正常施工,雨雪风沙相继来袭,变化无常,使人防不胜防。

一天清晨,正遇双休日,拂晓前整个居民小区一切宁静,只有喜鹊、姑姑等和其他小鸟的鸣叫声。我与老伴按早几天商定的计划,趁着阳光明媚、气温适中的好天气,搭车赶到了早有耳闻的毛乌素沙漠边缘规模宏大、发展迅速的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刚刚接近毛乌素边缘的示范园区,便听到几家冶炼厂、彩钢房厂、水泥拌和厂、橡胶粉厂、拆车厂等企业的机器轰鸣声以及挖沙平整土地的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压路机的马达隆隆声,遥相呼应,交织构成了愉悦的旋律。

步行向前,展现在眼前的是柏油路纵横,两侧路灯耸立,办公楼、生产车间拔地而起,各类车辆往返穿梭,人流不息,一片开发、建设的繁忙景象。

此情此景使我激动不已。沙尘暴肆无忌惮地频繁袭击,遮天蔽日的飞沙走石叫人眼睛都睁不开,建设者们满身是泥土和黑灰,但这些都不能动摇建设者们的雄心壮志,我不由得从心里发出赞叹之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行至沙漠的延伸处,我们被沙地上的“小巴郎”深深吸引。小巴朗属昆虫类,它有个绰号,当地老百姓习惯叫它“牛粪巴郎”。小的时候常见成群结队的小巴郎踩在牛粪上,专心致志,当然肯定是有什么好处,不然不会如此精心,故得此名。因是孩提年龄,见怪不怪,视如平常,不思它意。

而这次却引起了我的兴趣,无论是大沙漠还是小沙坑上的小巴郎都是黑色的,有大一点儿的苍蝇大,身体由头部、身躯、尾巴三部分构成。头部两边向前伸出二只尖尖角,躯干两侧有两三厘米长的三条腿。尾巴超级短小,不细看还看不出它有尾巴。不论拐弯还是直行,动作都自如敏捷。以直行来说,时速可达30公里以上。它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在沙漠干旱无水无食地带无忧无虑地生存,称得上是罕见。

小巴郎的顽强生命力,应该说人类自愧不如,有的动植物也是甘拜下风的。在感叹之时,倏得想起了科学家彭加木先生在新疆罗布泊南库姆塔格沙漠科学考察时,因条件恶劣而殉职。还有不少仁人志士,为了人类的伟大事业也葬身于大沙漠之中。

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应提高自身适应自然环境,特别是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像提高大沙漠中抗干渴的能力,并担当起提高动植物适应能力的责任,从而提高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创造出相互依存、相互服务的一片蓝天。以此,告慰在自然灾害中以及在自然界的恶劣环境中死去的亡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