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伟人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8015100000025

第25章 罗瑞卿

罗瑞卿(qīnɡ)(1906~1978),军事家,共和国大将,1926年参加革命。红军时期,他历任支队党代表、师政委、军团保卫局长等职。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委等职,参与指挥了正太、石家庄、太原等战役。建国后,他历任公安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常委、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要职。

坎坷中成长

1906年麦收时节,罗瑞卿出生在四川少南充县舞凤乡清泉坝(bà),罗瑞卿的乳名叫接娃儿。

祖母和母亲知道这孩子来到世上不容易,怕他生长中遇到什么灾难,就在他会走路之后,给他做了一只银项圈,上面刻着“吉祥如意”字样。这项圈就套在孩子的脖子上。同龄的孩子听到接娃儿的父母叫着他的名字,有一个淘气的孩子故意称他为“鸡娃儿”。鸡娃儿,就是小鸡崽的意思。接娃儿对小朋友们的叫喊并不在意。父母听到这叫法之后,就干脆给他改名为“吉娃儿”,意思是孩子能够获得吉利和上苍的保佑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保护和帮助。。

罗瑞卿的父亲罗春庭念了些书,可是,文不能吟(yín)诗作赋,算不会记账算钱,却抽大烟,下赌场,好吃懒做,害怕吃苦受累,打老婆,骂孩子,什么坏毛病都有。

罗瑞卿的母亲鲜氏却是个难得的好女人。她父亲是南充县有名的大户。鲜氏自幼喜爱学习,读过不少书,还写得一手好字。结婚以后,罗春庭不认识的字还得向妻子讨教。

罗瑞卿到了记事年龄,父亲的堕(duò)落更严重了。他不管田产,不问家庭经济,不读诗书,整天不是泡在茶馆里喝茶、摆龙门阵,就是到赌场去赌博,赌输了就回家要钱,没钱就拿着地契(qì)去卖地。

父亲不务正业,吸毒、赌博(bó)的坏习性一天比一天严重,母亲在繁重的家务和丈夫的折磨下,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家中的经济状况更是每况愈下每况愈下:比喻越从低微的事物推求,越能了解真实情况。后多比喻情况越来越坏。。罗瑞卿(qīnɡ)爱母亲,知道她善良、能干、疼爱儿女;他恨父亲,恨他好逸(yì)恶劳、吸毒、赌博,更恨他打骂母亲和自己。当父亲痛打母亲时,幼小的他陪着母亲流眼泪,为母亲擦流血的伤口,本来天真活泼的罗瑞卿,总是表现出心事重重的样子,无忧无虑(lǜ)的儿童气在他身上很少见到。他上课时好好学习,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也是规规矩矩。生怕惹出事来给母亲增加麻烦。

有一天,吉娃子放学后回到家里,见父亲又在打母亲。吉娃子不知从哪里来的胆量,对着父亲大吼道:“不准打妈妈!”说着,上前护住被打的母亲。父亲被儿子的怒气惊呆了。他还没回过味来,吉娃子又大声谴责谴责:责备,严正申斥。道:“你凭什么打她?你挑过一担水吗?你下田种地了吗?你割草喂牛了吗?你烧火做饭了吗?你穿的是谁做的衣服!你吃的是谁做的饭?你看看你像个父亲的样子吗?”母亲被惊呆了。

在儿子的斥(chì)责下,罗春庭突然良心发现,知道自己错了,刚才的怒火全消,像泄(xiè)了气的皮球一样,一个人回到屋里,倒在床上叹气去了。

断断续续的学习时光

罗瑞卿6岁进入私塾读书。到了11岁,罗瑞卿的外公非要接他到鲜家沟读书。这是为什么呢?

外公是当地有名的财主。他是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但在经营生意和田产方面却是个成功者。他有了钱,又想起年轻时未能考试及第,更没当上一官半职的失意之事。当外公看到一天天成长起来的外孙长得聪明,长得漂亮结实,又是一脸的吉祥样儿,就在罗瑞卿身上找到了希望。他要罗瑞卿来鲜家沟读书的原因是,这里的私塾先生中过举人,学问高,再则,把外孙叫到身边读书,便于按照自己的意愿管教他。

罗瑞卿到鲜家沟读书的最初几年还是愉快的,他在外公和外婆的庇护庇护(hù):袒护,保护。下,生活是幸福的。罗瑞卿能够尽情地和小朋友玩耍。他可以带孩子们到外公的田里去吃甜杆,到外公的地里去割(ɡē)草,还可以带他们到外公的花园里去玩耍。尽管长工经常到外公面前去告状,可是,外公都能容忍,因为他对这个外孙太喜欢了。在他的身上,外公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少年罗瑞卿利用外公的支持和资助读完了小学。

13岁时,他又在外公的支持下进了大林寺城北寄宿学校读书。这里开设的主要课程是国文、算术、地理、历史、体育等。学校老师中有些人经过新思想的教育和熏(xūn)陶,他们把救国救民的思想灌(ɡuàn)输给孩子们。老师们的宣传,使这些刚刚了解社会的孩子们开始了解国家和民族的状况,萌(ménɡ)发出痛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救国救民而学习的思想。

罗瑞卿在大林寺城北小学读书期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学校为了增加校舍,准备拆除祠堂内大雄宝殿(diàn)中的佛像。当一各教师准备带领学生们去拆除佛像时,有些受封建思想影响很深的学生议论说:“打坏了佛像要遭(zāo)报应。”老师只好先集合学生讲解破除迷信的道理。这时,学生中不见了罗瑞卿。正当学生们讨论老师讲的道理时,罗瑞卿高兴地回来了。他对同学们说:“我刚才打掉如来佛的头,还打掉了他两旁的两个罗汉,一点事也没有。如果佛像有灵,我就不会回到这里了。”学生们听完罗瑞卿的话,不再争论了,一拥而上,砸(zá)了寺庙中所有的佛像,清理出大殿(diàn),扩展了学生们的教室和宿舍。这件事使同学们很佩服罗瑞卿,都说他是个敢作敢为的人。

在外公的资助下,罗瑞卿顺利读完了高等小学,并于1923年考入县立南充中学。著名进步人士张澜(lán)是这所学校的校长。这年春天,罗瑞卿的家庭又发生了变故。母亲病重卧床,家中少了出去干活的人。罗瑞卿的父亲强迫儿子退学。罗瑞卿也没办法。退学之后,父亲按照自己的意志,把罗瑞卿送进了南充县城小东街的一个绸布店当了学徒。不久,父母强迫他与一个林姓姑娘成婚。父母的所做作为,使少年罗瑞卿对这个家庭没有依恋感了。他逐渐萌发出离家远走高飞的意识。

有一天,罗瑞卿正在为店主打扫店门前的大街。长期住在城里、饭后在大街上溜达的外公发现那扫大街的少年有点像自己的外孙,就好奇地走过来。他过来一看,吃惊不小,当时就责问道:“我出钱让你上学,是想让你日后有个出息,可是,你咋不思进取、跑到这里给人家当奴仆?”罗瑞卿听了外公的训斥(chì),很委屈地讲出了事情的经过。老爷子听后大怒。怒气冲冲地来到清水坝,把女儿和女婿(xù)痛骂了一顿,两天之后,外公又把罗瑞卿送回了南充中学读书,并答应支付他的学习费用。

是外公给了罗瑞卿重新学习的机会。他本该感激外公。然而,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罗瑞卿越来越与封建意识极强的外公想不到一起去了。外公对他约法三章,即只能规规矩矩读书,不能参加任何党派,更不准看各种进步书刊,否则,将停止对他的经济援助。

罗瑞卿追求进步的强烈意识,使他早把外公的规定忘得一干二净。他不仅参加了反封建、反军阀(fá)的斗争,还成了运动的带头者。

1924年的春夏之交,南充中学的学生在进步老师鼓动下,发起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反对征收“佃佃(diàn)当捐”的斗争。罗瑞卿积极参加了这一运动,还成了骨干分子。孙中山逝世后,学生们开展各种纪念活动。罗瑞卿准备参加川剧《孙中山之死》的演出活动时,外公知道了,就找到学校对他加以训斥,指责罗瑞卿不好好学习,浪费他的钱财。罗瑞卿给外公讲解这个戏剧的政治意义。满脑子封建意识的外公自然听不进去。两个人大吵了一场。这件事使祖孙之间的分歧进一步加大。

外公对罗瑞卿的关注始终没有放松。为了了解外孙的学习和行动,老头子强迫外孙搬回家中居住。他要按照自己的意志为外孙设计道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意识的逐渐形成,他开始思考自己的道路。进步思想和救国救民的意识,强烈地吸引着他。特别是孙中山逝世后在全国引起的进步思潮,很快就在南充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罗瑞卿逐步确立起自己的革命意识。他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各项活动。后来,南充成立了工会。罗瑞卿主动到工会担任夜校教员。这些都使外公越来越不能容忍。

外公对罗瑞卿的行动越来越不满了。他开始派人盯梢(shāo),观察罗瑞卿的行动。罗瑞卿随时都想着到外地去从事轰轰(hōnɡ)烈烈的革命活动,只是没有找到适当的时机。

母亲的死使他对家庭彻(chè)底失望了。外公也对他失去信心。最后,还是老祖母给了罗瑞卿十几块大洋。罗瑞卿就拿着这点路费离开了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最终成了中国著名的革命家和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