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伟人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8015100000026

第26章 陈赓(ɡēnɡ)(1)

陈赓(1903~1961),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名庶(shù)康,湖南湘乡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6年赴苏联学习,第二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历任八路军第三八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委。1952年起任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xián)。

童心崇行伍

陈赓(ɡēnɡ)1903年2月27日生于山青水秀的湖南省湘乡县龙洞乡陈家屋场(当时叫羊吉安)。出生后,乳名为福哥,学名叫庶康,字传瑾(jǐn)。离家出走参加湘军后,他自己改名为陈赓。

陈赓的爷爷陈益怀是当地乡民中的传奇人物。

陈益怀有两个儿子。陈益怀希望儿孙满堂,在大儿子年仅12岁时就给他成了亲。过了几年,陈赓哥哥和陈赓先后出生了。陈益怀终于盼来了孙子。在陈赓1岁多时,他哥哥夭折了。陈赓就成了爷爷的长孙。陈益怀把陈赓视若掌上明珠。自从会走路起,他几乎天天把孙子带在身边。童年的陈赓,健康结实,聪明机灵,圆鼓鼓的小脸,一对传神的眼睛,活泼好动的性格,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夸赞。

乡邻们经常见到这一老一少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爷爷给孙子讲得最多的是他如何被自己的舅舅激怒而负气出走,如何在湘军中英勇作战,如何表演武术使一起当兵的人瞠目结舌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在孙子的心里,爷爷确实是个英雄,是走南闯北打天下的豪杰。他的每一个英雄行为都给小孙子陈赓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使他从小就向往行伍生活,希望长大后步爷爷的后尘,到军队中一显身手。

在爷爷骄宠下成长起来的陈赓,活泼好动,无拘无束。但爷爷是个对孩子要求极严的老人。他虽然喜欢孙子,可是从不放纵他们,允(yǔn)许他们自由自在地玩耍和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在爷爷的袒(tǎn)护下,小陈赓童年生活是幸福和自由的。

陈赓刚刚6岁,教子心切的父亲就把他送进了私塾。私塾那些满篇之、乎、者、也的课文,刚刚上学的学生根本没法读懂,先生仅是领着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唱,不作任何解释,学着实在没意思。小陈赓在先生规定的时间内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后,就坐不住了。坐不住他就搞恶作剧。当老先生闭上眼开始唱书时,他就在课下模仿先生的样子和腔调瞎哼哼(hēnɡ)。有一天,先生嗓子不好,上课时,开了个头,就叫学生们自己背书。这些孩子照样瞎哼而不读一个字。私塾先生听了半天,才发现孩子们在瞎哼哼,而不是在背书。他大发雷霆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呵斥。,用戒(jiè)尺抽得课桌啪啪响,把孩子们叫起来单个背诵。小陈赓很轻松地就把课文准确无误地背下来了。可是其他学生就没这么幸运了,有的背得不熟,有的干脆背不下来。没背下课文的孩子全都受到老师的惩(chénɡ)罚,个个被打了手心。

陈赓讨厌先生的教学方式,也讨厌那枯燥乏(fá)味的教学内容。在读私塾期间,小陈赓尽管把课文背得很熟,对先生的提问回答得也很好,但还是落了个调皮捣蛋学生的评价。

在上课之外,他有多种爱好,其中,最喜欢的是武术和乐器。祖父讲的行伍故事和走南闯北、征战天下的事迹,激励陈赓学武术,以便将来像祖父那样,入伍从军,上战场去冲锋陷阵。

小陈赓在沉闷不变的乡村私塾中熬(áo)过了5年。到13岁时,父亲终于接受了一些新思想,允许他到离家10公里左右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这是一所在废除科举、兴学校的新思想影响下办起的学校。学校的教学废除了八股教学,课程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虽然也读经书,但已不再是惟(wéi)一的甚至主要的内容,而自然科学、英语和音乐成了必修课。教学方式与私塾比变化更大,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教学,变成了讲解和提问式教学。学生们也有了一定的自由。少年陈赓从死气沉沉的私塾来到这里,就像是出笼的鸟儿一样,见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入学不久他各门功课在班里就名列前茅名列前茅:比喻名字列在前面。。他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团结同学,关心集体,课外活动也很活跃。虽然来自富裕人家,但他却很同情困难同学,有时在力所能及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表示所做的事情在自己的能力限度之内。夜郎自大:比喻妄自尊大。的条件下,还主动帮助别人。

陈赓在学习上是个不知满足的学生。他来到东山高等学堂之后,非常喜欢英语。学校还给学生们讲革新派梁启超等人的思想,教育孩子们懂得我国弱、列国强,我国贫、列国富的现实,先从对孩子的教育做起,消除国人夜郎自大夜郎自大:比喻妄自尊大。的意识。这些教育,在少年陈赓幼小的心灵中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在他的心目中,忧国忧民和富国强兵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少小从军

1916年初,年仅13岁的陈赓(ɡēnɡ)被家里强迫着去和一个比他大两岁的根本不相识的女子结婚。对这门亲事,陈赓是坚决不同意的。可是,在当时的家庭中,一个13岁的孩子,除了屈从,还能有什么选择?好在当时陈赓上学离家在外,可以躲开这有名无实的婚姻。

在陈赓被迫成亲不久,爷爷又突然去世,这使他非常悲痛。严酷(kù)的父亲,强迫的婚姻,加上爷爷的去世,使他对家庭失去了任何留恋。1916年底,寒假要到了。假期怎么过?正当陈赓左右为难之时,传来湘军招兵的消息,这无疑是一个继承祖父志向和逃避(bì)封建婚姻的最好机会。于是陈赓拿定主意,毅然离开学校,报名要求参加湘军。

陈赓前去报名应征时,穿着长袍,身上干干净净,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他气宇轩昂气宇轩昂:形容神采飞扬,气度不凡。的神态,让人一看就知道不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报名处一个老兵告诉他,当兵是要吃苦的。陈赓很干脆地说,我甘愿吃苦。那老兵见他一脸认真的样子,就招录了他。

年仅14岁的陈赓应征入伍后,经过3个月的训练,就被编入湘军第二师第三旅第六团二营,军衔(xián)为二等兵。当兵不久,陈赓随部队参加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他所在这支腐朽不堪的部队打了败仗。回到驻地后,陈赓生了满身的疮(chuānɡ),高烧、疼痛一起向他袭来。打了败仗的部队,情绪极其低落,供给很差,没有医疗条件,更谈不上什么营养。陈赓带着满身的疮硬撑着。家里人从同乡那里知道了陈赓的情况,就差人要陈赓回家。来人劝他说:“家里有产业要你继承,有娇妻和好屋等着你,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事情,你放着舒舒服服的少爷不当,为什么偏要当这受苦受累和死神打交道的穷兵呢?”不管来人怎么劝,陈赓就是不回家。他要来人回去告诉父母,他将长期在外,请父母把包办的婚姻解除掉,以免影响女方前途。

陈赓在部队中经受住了艰难困苦的考验,适应了部队生活,由于他文化程度高,又有多种特长,很快获得了连长的信任和喜欢。陈赓是个热心助人的少年,对大家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有求必应:只要有人请求,就一定答应。。由于当时他不可能分清军阀混战的性质,所以,在战斗中表现非常英勇。这样,他在连队中赢得了从战士到连长的一致信任。

为理想而奋斗

陈赓离家从军,本想实现在祖父和东山小学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理想,但当兵4年,打了无数次仗,受了数不清的苦,可究竟为什么打仗?打这种仗对国家富强和老百姓的安宁有什么好处?这种仗打下去有什么前途?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陈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