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8016300000012

第12章 现代化的价值尺度和指标体系(1)

对社会发展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的衡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价值评价,一种是具体指标。前者是从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的满足程度出发,来评价社会发展的好坏,如我们搞的现代化,究竟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进步作用,还是起倒退作用?后者是从社会发展的具体指标,判定社会发展的程度。前者是通过对社会发展具体过程的分析,上升到观念性的东西;后者则侧重于具体数据,用事实说话。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更合理、更全面。

第一“三个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

“尺度”就是标准,要衡量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好还是坏,必须找到合适的衡量“工具”(即标准),而且这一标准要准确。比如衡量它的重量必须用秤,衡量它的长度必须用尺子,如果量体重用尺子,量身高用秤称,必然造成混乱。

从价值角度讲,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应该是“综合文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尺度,因为文明是标志着社会进步的状态,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在一起。社会每前进一步,就标志着人类向文明迈进了一步,但衡量社会发展或进步的尺度不是单一的,而应该以社会的“综合文明”状况为尺度。所谓综合的文明观,是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不是夸大某一方面,忽视其他方面。因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众多子系统的巨系统,具有多向度性和具体历史性,因此对不同的社会层面或每一特殊社会领域会有不同的发展尺度。人们的发展与创新活动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诸领域进行的总体性活动,因而对于发展作价值评价,就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个维度。单纯地用某一尺度去衡量社会发展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综合的文明发展观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社会发展的尺度,从其实现检验功能的机制来考察,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自我检验”,即检验社会发展的尺度是社会有机体对自身的检验,而不是在社会有机体之外找一个标准。二是“客观检验”,社会有机体对自我的检验结论是在历史的和未来的比较中得出的,而社会有机体的现实结果与历史和未来所构成的关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是人类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进程,客观世界又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方面,所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历史阶段中,人们所创造的成果可以划分为改造自然界的成果、改造社会的成果和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成果三大方面,各历史阶段的人类文明都相应地呈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样的三维结构。

从社会有机体的视角来说,社会有机体是由许多因素按照一定的方式所组成的复杂的结构。这些复杂的结构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结成的各种关系构筑起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必然发生三方面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思维的关系;相应地形成社会的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等三大结构和社会的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等三大领域。随着人类社会由野蛮状态向文明状态的过渡,它们的进步状态也就表现为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三大文明。因此,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应当以社会综合文明为标准,这一尺度的集中体现就是三个文明。

一、社会发展评价的物质文明尺度

物质文明尺度首先是一个经济评价尺度,而经济评价尺度最终是生产力尺度。社会文明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综合文明,即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文明与社会发展,都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或根本性的标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指示器”。列宁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毛泽东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作检验一个政党理论和实践好坏的根本标准。邓小平也提出过生产力标准。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物质生产、生产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诸多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没有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没有持续不断的物质生产活动,人类就不能维系自身的生存,更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物质利益与经济价值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如果肯定了物质利益、经济价值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优先性,也就肯定了物质生产以及作为物质生产方式之内容的生产力的优先性,肯定了生产力标准作为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的优先性。而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必要条件,而且其本身就是人的主体能力、人的整体性发展的重要表现,其状况和水平,以客观而现实的形式反映了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所达到的高度。马克思曾经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因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与衡量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的客观标志,同时也是衡量人类主体能力高低和全面发展与创新程度的客观标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只有生产力才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种社会形态超越另一种社会形态,其最终的动力和最根本的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同人的根本利益相一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永恒的矛盾,这一矛盾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人类就是在不断解决这个矛盾中获得发展。这个矛盾解决的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的物质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精神生活和其他方面的满足程度。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唯一手段与方法。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离开生产力就无从考察社会的发展或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准备物质条件,可以说,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力标准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但生产力标准是考察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方面,并且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因此,物质文明尺度与单纯的“物”的尺度或生产力标准是不同的。物的尺度或生产力标准是以“物”为最高标准,生产力上去了,一切就都好了。而物质文明尺度则强调的是“文明”的生产。也就是说,它虽然以物质生产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但这种生产必须是文明的生产。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否则即使是生产力上去了,也不一定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甚至阻碍或破坏社会发展。历史上的大量事实足以证明这一观点。

二、社会发展评价的政治文明尺度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相对于政治蒙昧和政治野蛮而表现出的一种政治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即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集中体现与重要标志。

政治文明是一个多元的复合结构,其内涵极为丰富,它不仅包括国家政权、政党政治和政党制度建设,而且涉及与民众政治生活相关的一切领域的制度建设。其中最基本的内容包括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方面,而政治制度文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因为任何进步的政治观念、政治行为,归根到底都要以创建、发展和完善先进的政治法律制度为目的,而政治理念和政治行为又需要由先进的政治法律制度来具体规范和规制。因而在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既重视政治主体的理性化程度的提高,组织结构的完善,又要重视各种政治关系的协调,同时也应注重民主观念的培育、社会意识体系的构造和政治意识的创新,并逐步使政治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政治文明的建设更加系统和全面。

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步,在政治上首先表现在民主程度上。因为,民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一个社会是否文明,在很大程度上看它与以前或相邻的国家比,是否具有更大的民主。人类社会每发展一步,民主、自由、开放就前进一步。

民主作为占人口之大多数的人民大众的根本、长远和整体利益得以实现和维护的重要保障,是制度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取向。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公民对于经济、政治、社会诸领域的活动决策的广泛影响,是民主制度的显著特征。民主的决策来自社会公众中的大多数,融入了多数人的价值观念、目标追求和政治智慧,反映并照顾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而由大多数人的利益、愿望、要求以及智慧所构成的民主决策,则比较能够反映社会之整体、根本和长远的利益。民主和法制、理性、秩序是内在统一的。民主的实现、维系与发展,必须有一个法制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必须在决策制定、实行和调适过程中贯穿理性精神;必须制定民主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实现人民主权和社会参与的机构、渠道和手段,并使这些规则、程序、机构、渠道和手段合法化;必须创设健全而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

政治文明中,制度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平与效率、民主与秩序是衡量制度文明的重要尺度。

公平是衡量一个社会在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促进人的共同发展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公平的具体标准有:(1)政治权利的平等;(2)规则的平等;(3)权利与义务的统一;(4)人格尊严的平等;(5)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平等;(6)起点平等和结果平等,即机会均等意义上的公平与收入分配意义上的公平的统一。

效率是一个社会在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政府应以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取向,进行制度与体制的创新与安排,通过有效、公正的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保证各社会主体基本利益的实现,建设既具有高效率又体现公正公平精神的社会,调动各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协调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从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活力,为社会的长期稳定与繁荣提供可靠保障。

三、社会发展评价的精神文明尺度

精神文明尺度也可以称作狭义的文化评价尺度。文化是人类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本质的一种表征。文化系统的创设与发展使人类能够观念地把握外部世界与自身的存在,并按照对于自身的需要与外部世界规律之间的认识,能动地改造主客两个世界及其关系,以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从自然与社会中获得自由。这是文化对于人的本质的形成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文化还有对于人类知识的累积、人的意义世界的形成以及人类价值体系建构的价值。文化系统所内蕴的科学理论、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承继与传播,内化为社会成员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并规定、昭示着人与社会发展的路向。此外,文化不仅具有实现其他价值的工具价值,而且具有自身的价值即目的价值。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要坚持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的统一,因为文化不仅是实现其他价值的手段,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价值,追求新知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性的重要表现;要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并合理解释迅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要坚持理性与价值的统一,既充分发挥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源泉和动力的作用,又避免文化的异化和技术理性对于人的统治。

文化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同时也体现着社会发展的主体性特征。

首先,文化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以往传统的单纯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在讨论经济发展时把现实的人及活动抽象掉了,仅仅依靠表示物的各种经济范畴去建构经济增长或发展理论,因而也就排除了文化的作用。然而“即使是经济分析,也不得不同作为理性和道德实体的人发生关系”[法]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事实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怎样发展,与文化的特质、文化的水平息息相关。所以,衡量社会发展,不仅要看它生产了多少,还要看它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出土豆、地瓜与生产出计算机肯定不是一个文明程度,用刀耕火种和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也不是同一个社会形态。因此,精神文明可以作为尺度衡量社会的发展水平。

其次,文化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主体性特征。文化的主体性表现在文化的人化本质上。现实的人,是由长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筑起来的文化生物体。一个人生下来就受到某种文化的熏陶和培养,由共同文化培养出来的社会主体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深深打上其文化的印记。因此,社会主体的精神状况必然是这个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

总之,三个文明建设是对立统一体,共处于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并为其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制度保证。三个文明建设既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三者都是社会文明成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所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标志。

第二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社会发展或现代化除了价值评价之外,还有具体的衡量指标,也就是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实现了现代化。它是在宏观判断、识别基础上定量地把握现代化的规模和进程,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但对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确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国际国内都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一、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结构和内容

现代化标志着世界、国家及地区的社会发展的程度,现代化指标则是衡量和监测社会发展的一把尺子。因此,这把尺子准确不准确,科学不科学,不仅影响到对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把握,而且直接影响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目标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