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语
孤僻多见于内向型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具有这种个性缺陷的人猜疑心较强,容易神经过敏,办事喜欢独来独往,但也免不了为孤独、寂寞和空虚所困扰。因此,孤僻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
孤僻的人缺乏同学、朋友之间的欢乐与友谊,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很苦闷、压抑、沮丧,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
健康指南
导致产生孤僻心理和性格的原因有很多。就总体上来说,孤僻的成因是由于幼年时候的创伤经历和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挫折所致;另外,也有观点认为孤僻性格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研究表明,父母离婚是威胁当代儿童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体验,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境,甚至诱发心理疾病。缺乏母爱或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会变得畏畏缩缩、自卑冷漠,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在人际交往中受过挫折的人,由于"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往往不愿和别人交往。
有些孩子之所以有孤僻的心理,很可能是来自父母的先天遗传,且在父母"孤僻"的环境中长大,形成孤僻心理似乎是理所应当和正常的。
在如何消除孤僻心理这个问题上,各国的心理专家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结论。
消除孤僻心理,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端正认识。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孤僻的危害,敞开闭锁的心扉,追求人生的乐趣,摆脱孤僻的缠绕;另一方面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孤僻者一般都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的自恃比别人强,总想着自己的优点、长处,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命不凡,认为不值得和别人交往;有的倾向于自卑,总认为自己不如人,交往中怕被别人讥讽、嘲笑、拒绝,从而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保护着脆弱的自尊心。这两种人都需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多与别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享受朋友间的友谊与温暖。
优化性格,也是消除孤僻心理的一个途径。有孤僻心理的学生,应该自觉地多参加正当、良好的交往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培养自己开朗的性格。要敢于与别人交往,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要有与任何人成为朋友的愿望。这样,在每一次交往中都会有所收获,丰富知识经验,纠正认识上的偏差,获得了友谊,愉悦了身心。长此以往,孤僻者就会喜欢交往,喜欢结群,变得随和了。
知识小结
孤僻,先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然而最终却伤害了自己。孤僻,不只伤害自己,还会伤害别人,于是,孤僻的害处就会被加强。所以说,及早脱离孤僻性格,对于一个人的个人发展、良好性格的形成,以及各种社会行事上的方便都有莫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