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语
依赖,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决定。依赖性强的学生喜欢和独立性强的同学交朋友,希望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
具有依赖心理的学生一旦走上社会,就会茫然不知所从。所以,在学生阶段,就戒掉他们依赖的"瘾"是很急迫的。
健康指南
具有依赖性格的青少年,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时时处处被动、依赖、消极、等待,难以以一个独立的人立足于社会。需要独立时,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时间一长或稍遇挫折,易出现焦虑症、恐惧症等情绪障碍或身心疾患。
依赖的产生同父母过分照顾或过分专制有关。对子女过度保护的家长,一切为子女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时时处处依靠父母。对子女过度专制的家长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时间一长,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走上社会也觉得"别人对,自己错"。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剥夺了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增长经验的机会,妨碍了子女独立性的发展。
在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他们,被父母娇惯、溺爱到了很夸张的程度,于是,一系列的问题也就跟着出现了。初中生不会自己整理书包,高中生不会洗衣服的事常见不鲜。更大的问题是,我们的父母和子女都不把这些问题当作问题来看。父母一味地包揽孩子的全部事务,对孩子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好好学习",他们忽视了劳动也是孩子应该学习到的一个基本技能;子女对于父母的包办感到理所当然,觉得父母为自己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天经地义的,自己没有考虑、也没有机会考虑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等到自己独立生活,又如何能够应对社会和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随着各种问题的出现和教育专家的呼吁,这种情形正在得到改善。尤其是作为父母的家长,知识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如何教育孩子、让孩子做多少事情方面有了较正确的认识。青少年学生的依赖心理逐渐得到"医治"。
对于已经形成依赖心理的青少年学生,广大教师和父母应该加强认识,通过校内和校外的共同努力,彻底改变这一情况。在纠正孩子依赖心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法和步骤,不能急于求成,那样反而会导致青少年学生的一些其他心理问题。
知识小结
消除依赖心理,可以通过自觉参加一些劳动来逐步校正。比如,在家里,自己该干的事要自己去干,如穿衣、洗碗、打扫卫生等,不要什么都推给爸爸妈妈,做"小皇帝""小公主"。在学校,除了学习好外,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去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