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语
自负的人,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这种人时时刻刻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顾及别人。不求于人时,对人没有丝毫的热情,结果落得个门庭冷落。
自负的人固执己见,唯我独尊。这种人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自负的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
健康指南
如果说自卑者夸大了自己的短处,缩小了自己的长处,那么自负者则是缩小了自己的短处,夸大了自己的长处。自负者同样缺乏自知之明,同时又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和学识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心理。
一些人的自尊心特别强烈,为了保护自尊心,在交往挫折面前,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心理,通过自我隔绝,避免自尊心的进一步受损;另一种就是自负心理,通过自我放大,获得自卑不足的补偿。例如,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很好的学生,深怕被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看不起,故意装清高的样子,在表面上摆出看不起这些同学的样子。这种自负心理是自尊心过分敏感的表现。
消除自负心理,可以通过接受批评的途径来获得解决。接受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接受批评即是针对这一特点提出的方法。它并不是让自负者完全服从于他人,只是要求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别人的批评,改变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形象。
拥有一颗与人平等相处的心,对消除自负有很大帮助。自负者视自己为上帝,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无理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而平等相处所要求的就是让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在学校里的平等,要求自负者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来看待自己,即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同样地,也不能觉得自己比别人差。通常,一个人看到了自己普通的一面,对待凡事就会有一种豁达。有了豁达心胸的人,自负心理自然消失,我们从未见过自负与豁达并存的情形。
多与人交往,也对校正自负心理有不小的作用。自负者往往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不肯与其他人交往。如果能够做到不停地督促自己要与人交往,那就会解决大多数的心理问题。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然就会看到别人的优点,也就不会再抱着偏见不放了。
知识小结
多参与集体体育锻炼,也是改善自负心理的一个途径。在集体性的体育运动中,通过通力合作达到某一个目标,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以及自己的不足。自负心理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