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关注心理健康(实用生活文库)
8023300000019

第19章 克服虚荣心理

心理小语

物质生活中的虚荣心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攀比行为,其信条是"你有我也有;你没有我也要有。"没有时也只好要打肿脸充胖子,以求得周围人的赞赏与羡慕。

社会生活中的虚荣心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自夸炫耀行为,通过吹牛、隐匿等欺骗手段来过分表现自己。

精神生活中的虚荣心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嫉妒行为。

健康指南

虚荣与自尊及脸面有关,自尊与脸面都是在社会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通过社会比较,个体精神世界中逐步确立起一种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又下意识地驱使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以获得新的自尊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虚荣心的人是否定自己有短处的,于是在潜意识中超越自我,有嫉妒冲动,因而表现出来的就是排斥、挖苦、打击、疏远、为难比自己强的人,在评职、评级、评优中弄虚作假。

"虚荣心"一词,《辞海》释为: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誉。最早见于柳宗元诗:"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虚荣心有以下特点:

1.普遍性。虚荣心是一种常见的心态,因为虚荣与自尊有关。人人都有自尊心,当自尊心受到损害或威胁时,或过分自尊时,就可能产生虚荣心。如珠光宝气招摇过市、哗众取宠等等。

2.虚荣心是为了达到吸引周围人注意的效果。为了表现自己,常采用炫耀、夸张、甚至戏剧性的手法来引人注目。例如用不男不女的发型来引人注目。

3.虚荣心与赶时髦有关系。时髦是一种社会风尚,是短时间内到处可见的社会生活方式,制造者多为社会名流。虚荣心强的人为了追赶偶像、显示自己,也模仿名流的生活方式。

4.虚荣心不同于功名心。功名心是一种竞争意识与行为,是通过扎实的工作与劳动取得功名的心向,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健康的意识与行为。而虚荣心则是通过炫耀、显示、卖弄等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荣誉与地位。

虚荣心很强的人往往是华而不实的浮躁之人。这种人在物质上讲排场、搞攀比;在社交上好出风头;在人格上很自负、嫉妒心重;在学习上不刻苦,因而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

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面子行为反映了中国人尊重与自尊的情感需要,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于是有些人为了不丢面子,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

爱虚荣的人多半为外向型、冲动型、反复善变、做作,具有浓厚、强烈的情感反应,装腔作势、缺乏真实的情感,待人处事突出自我、浮躁不安。

虚荣心的背后掩盖着的是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缺陷。具有虚荣心理的人,竭力追慕浮华,以掩饰心理上的缺陷。

虚荣心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社会情感。有虚荣心的人为了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往往采取夸张、隐匿、欺骗、攀比、嫉妒甚至犯罪等反社会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危害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很大,个体极有必要克服虚荣心。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即对荣誉、地位、得失、面子要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人生在世界上要有一定的荣誉与地位,这是心理的需要,每个人都应十分珍惜和爱护自己及他人的荣誉与地位,但是这种追求必须与个人的社会角色及才能一致。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歪曲。同时也应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失败乃成功之母",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谛,才能建立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

在社会生活中把握攀比的尺度。社会比较是人们常有的社会心理,但要把握好攀比的方向、范围与程度。从方向上讲,要多立足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的比较,如比一比个人在学校和班上的地位、作用与贡献,而不是只看到个人工资收入、待遇的高低。从范围上讲,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比较,如比实绩,比干劲,比投入,而不是贪图虚名,嫉妒他人表现自己。从程度上讲,要从个人的实力上把握好比较的分寸,能力一般的就不能与能力强的相比。

学习良好的社会榜样。从名人传记、名人名言中,从现实生活中,以那些脚踏实地、不徒虚名、努力进取的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社会名流、学术专家为榜样,努力完善人格,做一个"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人。

知识小结

对不良的虚荣行为进行自我心理纠正。如果个人已出现自夸、说谎、嫉妒等病态行为,可以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进行自我纠正,这种方法源于条件反射的负强化原理。即当病态行为即将或已出现时,个体给自己施以一定的自我惩罚,如用套在手腕上的皮筋反弹自己,以求警示与干预作用。久而久之,虚荣行为就会逐渐消退,但这种方法需要本人有超人的毅力与坚定的信念才能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