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语
逆反心理是指人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几乎人人都有,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较明显,而且危害性大。其表现为"不受教"、"不听话"、"顶牛"、"对着干"、"偏要干"、"自暴自弃"等。逆反心理得不到及时纠正,会使他们荒废学业、犯错误,甚至有的还走上犯罪道路。
健康指南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如下几条:
1.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即过渡期或第二反抗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老师和家长的管束和监护。他们反对大人把自己还当成小孩对待,要求以成人自居,并表现出大人的种种行为,这在他们看来是正经的、必要的,但在大人看来却是可笑的,甚至是可气可恶的。他们的行为必然会遭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反对,这样矛盾随之产生。如中学生早恋,大多数老师和家长都是非常反感的,有的态度是粗暴的。而中学生则想,你不是反对吗,我偏要恋爱,看你把我怎么样。
2.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法、手段欠妥,往往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会很急,断绝学生与外界的一切来往,甚至反对他们的业余爱好,要学生一心一意搞学习。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则想:你不是要我学习吗,我就偏不学,气死你。
针对学生中间的逆反心理,可以作如下辅导:
1.老师和家长要从理解的角度去对待学生,多与学生谈心,不要动辄用武力、强制等手段,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其屈服,而要以理服人。
2.换角度去思考。受人生经验和认识水平限制,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一知半解的,往往会一条路走到底。因此,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老师和家长可辅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并预测它的危害结果。
如面对学生的早恋,可这样辅导学生:看看早恋有几个成功的,几乎没有一个。恋爱不仅仅是快乐与满足,恋爱还要有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你具备吗?这种开导说服方式要比一刀切的武断方法好得多。
3.改变教育方式,采取人性化教育策略。老师与家长要努力与学生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要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要爱护和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不能简单压制和粗暴地对待学生。
知识小结
老师和家长在改变学生的逆反心理时,一定要有耐心,否则弄不好学生会以为家长是故意耍手段,反而更加不合作。学生也要通过读书等活动来获得知识,知道自己的社会经验还很少,就会明白长辈的劝导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