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代言情流亡女星情感录
8028000000007

第7章 绿川与季子:深明大义的东瀛两夫人

第七章

绿川与季子:深明大义的东瀛两夫人

1

一本书影展现在我面前:

浅红色的装饰性图案衬底,那图案怪吓人的,是一枚枚空投的炸弹,扔下这炸弹的飞机正在远去。这图案的左半部分,有人用黑色的笔竖写了几个字:

在轰炸中来去

郭沫若

这是柯子昂贴出的几帧图片之一,他请求网友帮助他鉴定一下在旧货市场淘到的这本书,是否其为郭沫若亲笔签名的真迹:

此书是我朋友的,不知是不是古董,是否郭老的真迹?请高手们帮忙鉴定一下。

答复的帖子不少,五花八门,我大致浏览了一下,以下是几种司空见惯的典型反应:

[答复1]

差不多这在网上看不出来的还是拿实物去找专鉴定吧

[答复2]

明显是近仿做旧。近半年来,字画市场上出现了不少郭沫若的书法仿品,但多比这个仿得象多了。也就是最多百十来元一幅。光是孔夫子旧书网拍卖在线就上拍过十几幅了,这两天就有一幅。一开始的还能拍到一百几十元,现在没人要了。

上拍的这些仿品可以说基本可以乱真,拿这一幅比起来,可就是天上地下了。

恕我直言:像这样仿得极低劣的仿品,可以说一文不值。

[答复3]

是真的!先恭喜你!现在艺术品市场还很少见这样的郭沫若的东西。品相还可以。有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不错@!!是个好东西@!!

[答复4]

郭沫若是垃圾人渣

看得出来,大多数网民都采用了一种嘲笑、戏谑的口吻来说事,真正有帮助的还是“答复2”,尽管他也不屑于鉴定真伪,但提出了几点郭沫若签字的风格标准,还是挺有意思的。

有趣的是“答复4”。他关注郭沫若其人的人品,没想到,他打开了话匣子之后,后帖子后面的回复更多了,简直有蜂拥而来之势,多数是异口同声:“人品很差,一文不值”之类。

还是省省笔墨吧。我心里祈祷着,将目光迅速转到下一页。看来,尽管舆情汹汹,还是有人侧目于交易本身——

[答复11]

多少钱可以购得?谢谢

[答复14]

一幅郭沫若先生的对联,写得很好,但没有印章。请问仅就此判定伪作成立否?如果是真迹,要打多少折扣?感谢!

[答复25]

可以判断,但是不能确定,如果是我的话,没有印章的真迹我绝对要留下,因为我不想让这么一幅特别的画卖出去,留在手里更能体现价值。

末了,是“提问者评价”的帖子,无可奈何地说:很有礼貌——感谢赐教!!!

我又赶紧附言上一条:

为人能否真诚一点儿?请有这方面见识的网友,不妨贡献几种鉴别郭体的真实本领如何?

浏览完毕,我悻悻地关上页面。这时才想来,真是得鱼忘筌了,我还未弄清楚这书是本怎样的书哩,有何内容,于是又回头去看柯子昂贴出的版权页:

《在轰炸中来去》1937年初版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印刷出版者上海文艺研究社

印象中,过去读《沫若选集》并为接触过这部书,顾名思义,它是反映抗战的确定无疑,但具体说的是什么呢?

想着,我便在网上搜寻起来,

令人颇有些失望,百度上不仅没有关于此书的任何链接,连像样的介绍也没有,看来是绝版了!从见到的片语只言中,一行文字突然跳了出来:

绿川回忆说,他们夫妇与郭沫若在赖家桥见面时,还有一位“U先生”在场。绿川曾在文章中写道,“他是个军官,也有一个日本妻子。最近有人在报上看到他俩离婚的消息。难道他不再爱她了?”这段记叙在郭沫若的《在轰炸中来去》也有。

好家伙,久违了,绿川英子!于我,这个名字那么耳熟,又那么亲切。记得我读大学时——大约是70年代末吧,一次我回沙区西永老家去,人们纷纷传言:栗原小卷拍电视剧《望乡之星》,来到了赖家桥的香蕉园!

这是真的,此前我已在报上看见了这消息。当时栗原与高飞合作,拍摄的是反映日本女子——绿川英子的事迹。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曾经在历史上的某个特别的时刻,有这么一个异乡人,而且是敌国女子,在重庆,在重庆远郊的小小村落赖家桥住过,生活过,而且战斗过。

我忽然感觉到,是不是吁请网友帮忙找一下这本《在轰炸中来去》来读一读了?

2

在百度“知道”提出我的请求后,各种链接便接二连三接踵而至。但都不是《在轰炸中来去》原文,不过,大致说来,绿川的介绍,跟我在70年代末读到的差不多。

——她的声音,绿川的声音,是1938年7月2日,通过重庆的国民党中央电台远播出去的,可以想像,日本高层听了是如何心惊肉跳的:

日军同胞们,当你们的枪口对准中国人的胸膛,当你们大笑着用刺刀挑死无辜的婴儿,你们可曾想到过,这是罪孽,是世界人民不可饶恕的滔天罪孽!

——华中日本派遣军有个叫堀锐之助的通信兵收听了广播后,写下几句短歌:

重庆广播,偷偷倾听。那流畅的日语,让心情不能平静……

——日本东京警视厅后来查明:那个操着流利日语进行反战宣传的播音员叫绿川英子。接着,东京《都新闻》在头版显著位置登出了她的照片,咒骂她是“恶毒地对祖国作歪曲广播的娇声卖国贼和赤色败类”。军国主义分子还给她的父亲写恐吓信,让他“引咎自杀”。

……

其实,他的父亲只是日本山犁县一个普通的土木工程师而已。绿川英子则源于她的世界语笔名:VerdaMajo,意思是绿色的五月。才满20岁的她,一边学习世界语,一边参与反战活动,因此而被学校开除。

1935年,绿川不顾家人的反对,与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刘仁举行了婚礼;与一位反对日本政府侵略的中国留学生结婚,在是当时无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行动。她也自然地于次年离开日本,随丈夫来到上海。

在上海,她和丈夫刘仁一样,卷入到一些敏感事件中去,其中,参加了上海群众要求释放“七君子”的示威游行,她成为当天游行队伍中唯一的外国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侨民都忙不迭地匆匆离去,而绿川却相反,她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选择了危险,也选择了孤独。

“往何处去?”是绿川《在战斗的中国?在上海》文章的一节,表明了她生活在异国的心情。一天,一个素不相识的日本女子突然闯入绿川和刘仁在上海法租界的临时住处,她是来找绿川一起结伴回日本的。绿川自知身份被识破,她记下了与那陌生女子的对话和她的感触:

“‘别撒谎,我知道,’这女人提高了嗓音,但又立刻压了下去。‘几乎所有在上海的日本人都已回国了,听说明天还有最后一班轮船开往日本。我想搭乘这条船,但一个人又不敢。你不跟我一块走吗?’这嗓音已露出请求的声调。

“您白讲了这许多,太太,很遗憾。这儿并没有日本女人。您自个儿搭乘这轮船也许没有关系……”绿川回答她。

“那女人没敢再讲什么。我没有看见她的身影,但可以想象到,她走时低着头,心情沉郁……祖国--多么迷人悦耳的字眼!人们可以断言,她们比我幸福,因为她们有国可回,而我既无国可回,也不能进入丈夫的国土,像一只双方都要捕捉的弱小野兔,漂泊在所谓‘中立地带’。”

绿川以始终不渝的真诚和长时间的努力,终于赢得中国民众的信任和接纳,同时用更长时间的忍耐和理性,来面对日本军部的仇视、攻击,面对来自自己同胞的不理解、怀疑和猜忌。

一次,绿川在她和刘仁居住的赖家桥与负责国民政府第三厅的郭沫若会面,她注意那天郭沫若府上有一位****的将领威武而立,特别引人注目。当时,郭沫若开玩笑似地对她介绍说:他的名字日语发音较为困难,你可叫他U先生——告诉你吧,U先生的妻子是你的同胞哩,也是日本人。

后来,绿川曾在文章中写道,“U先生是个军官,也有一个日本妻子。最近,有人在报上看到他俩离婚的消息——我很惊讶,难道他不再爱她了?”

那么,这个U先生是谁呢?绿川英子想不出来,但为他的妻子担忧起来。她不明白,中国的许多事情,其实跟日本人一样:比如她嫁与一个中国人,日本一些人不也认为她“卖国投敌”了么?

尽管郭沫若说得很隐晦,但这个U先生,被我从网上很快查询出来了,他就是有“一二八炮手”之称的吴履逊团长。

吴履逊是在日本留学时同郭沫若结识的,回国后,吴履逊于1931年担任了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团长。在“一?二八”事变中,冲着前来寻衅的日本军舰,竟然下令射击出第一炮的中国军人就是他,所以被为“一?二八炮手”。有的史书干脆将九一八以后、对日军挑衅敢于第一个予以武力还击的桂冠戴在他头上。的确,军人的职责是神圣的,不可亵渎的,当别人拿异样的目光看他时,他便毅然和日本妻子离了婚,而率兵出征去到华北前线,借以表明他是有血性的中国人。

我们不必苛刻他的不那么有人情味。一边是他同床共枕的娇妻季子和他的三个孩子,他就是他们整个的“天”,而另一边是破碎的祖国河山,他得认真掂量掂量。爱妻子季子看出了了他的踌躇与彷徨,看出了他那牵肠挂肚的男子汉之心,毅然对他说:

你是军人,国难当头的时候,正是你应该效命疆场的时候,请不要顾虑我。我虽然是生在日本的女子,但日本军部的侵略兽行,我是彻底反对的。你的儿女我要尽心抚育,要使他们继承着你的志气,使他们永远是中国的儿女。

这段话,一点也不输于将军对国家宣誓的那种大义凛然和荡气回肠,一点也不弱于大丈夫男子汉的英雄情怀和丈夫气概,多么令人钦佩的一个深明大义的日本女人啊!

而记载下来的,主是在郭沫若的《在轰炸中来去》中,那是将军的日本妻子季子和吴履逊分手时的话。

无形中,两个娇小的日本女子在我面前比肩而立,同样的高大了起来。我多么想对着绿川说:你放心吧。吴将军与妻子的离婚只是暂时的,他们的孩子还将由日本妻子抚育,这,便是他们永远离不开的玉锁链情相连,唇齿寒一线牵!

3

看到一则报导,中国成都的某青年,准备好参加8月19日反日游行,正在这时,又听到有人发起抵制日货的行动,有的还摩拳擦掌,准备大打出手,砸日系轿车。于是,这位小伙子有些按捺不住了,决定跃跃欲试。恰好,那天他打开电脑,冷不防看到一个视频,那是一个法学讨论会,演讲者是吴百名先生。这个名字对他来说是陌生的,他看视频时,发现那一位七十多岁的温雅的老先生,正在侃侃而谈:

我的父亲啊,真的是一人少有勇敢的人,他个子很高,长得很壮、曾经环游世界,并在西班牙和斗牛士摔跤的时候摔倒过对手,可见他有着很好的武功,在日本念士官学校的时候,还曾练过柔道及各种健身的功夫,并且很会骑马。别看父亲是斗士一般的人物,可对于自己的士兵啊,却是十分的爱护,会关心、爱护他们,并和他们讲道理。父亲同时还是一个正直的人,敢于直斥上级之过。

还必须看到,我父亲国学根底也很也了得!他身为将军,一心一意在完成军人的神圣职责,在线,抗战初期,他毅然和日本妻子季子离了婚,将妻子送回日本。夫人季子是位十分贤淑明理的人,直至抗战胜利后,她才携儿子返回中国,真正履行了自己的承诺!父亲曾作五律一首以明彻底抗战之初衷:我乃本初衷,歼倭气胜虹。男儿忠国志,当效老陈翁。死守吴淞口,弹倾蕃寇戎。睡狮惊梦起,拒敌力无穷。在以后的抗战历程中,父亲吴履逊英勇杀敌,屡立奇功。在1938年大鹏湾之役中大歼日军,荣升少将副旅长兼潮汕警备司令部副司令。1945年8日本投降后协同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接收北平。在****将领中,吴履逊是受蒋介石排挤而又比较亲共的人之一。论军衔,喻、吴都是中将;论抗战,一?二八炮手的功绩远比喻英奇大;论辈分,吴是重庆军官训练团教官,喻则曾在将官班第五期深造,吴是喻的老师;论地利,吴是本地人……而喻英奇胆敢拘捕吴履逊,说到底,就是喻英奇的背后有个直接老板—蒋介石,而吴履逊则与李济深、李宗仁交情较厚,派系不同。

演讲有点杂乱无章,不过态度真诚,可亲,成都小伙子看出了神,听着听着,他不禁思索起来:明天,要不要把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跟人民群众区分开来?中日民间友好,还要不要秉承老前辈的友好相处之精神?

第二天,成都小伙子刚开车出门,没多久突然折返回来,他拿来一张纸板,写了几个字日文字,直挡在机场的一个路口上,那纸板上面显示的中文意思是:

前方遇阻,日系车请绕行!

一句善意的提醒,使许多日系车的国主,免除了冤枉之苦;当然,也包括欲砸车者。虽然有人骂他是汉奸,但他毫不理会:骂去吧,只要我良心上对得起祖国就成!

我读到这则报导,不知怎么的,蓦然便将他的行为,与绿川和季女们当年的行为联系在了一起。

绿川和季子,当初不也被她的同胞称之为卖国贼么?然而,卖国与爱国,并不是看一时一事、凭借言词就能定性的,它应当有具体内容,更有实质的含义,是是非曲直,总得有个理儿。一如这五笔输入法中,国字联结成词语时,你键入ep/lg,既可以显示“爱国”,又可以显示“爱车”——关键就在于你是以一个词为单位地键入呢,还是以两个词为单位键入。

所以,爱国与爱车,在这样的时刻,还真蝗是一码子事。

突然便想起了郭沫若曾给绿川题写了一首赠诗:

茫茫四野黮暗,历历群星丽九天。映雪终嫌光太远,照书还喜一灯妍。

这首七绝写在一块红绢上。诗句中的“照”字,一字双关。“绿色之星”是世界语者佩戴的标志,“照子”又是绿川的原名,所以诗中把绿川比作寒夜中一颗闪亮的星,一盏明亮的灯,用光芒照耀着身边的同志们,矢志不渝。绿川一直保存着郭沫若的赠诗。

我还想起了另一个当年寓居重庆的女作家——萧红刚发绿川交往的一件往事。那时候,她们都暂住在歌乐山的一处叫云顶寺的保育院,而萧红的男友端木蕻良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一个早晨,萧红、端木蕻良在池田幸子的陪同下,来到了绿川英子的家。这次会面,是绿川英子和比大她一岁的萧红第一次握手,中日两位杰出的女作家在中国雾都重庆,就这样相拥而泣,相逢一处;而萧红与刘仁则又是东北的同乡相逢,彼此自有说不完的乡音乡情。这一刻,多少情与意说不完,多少歌与乐道路不尽。后来,绿川决定办一场文学沙龙,一方面特意表达对中国的女中尤物萧红的敬意,同时也请邀请了许多文艺办友好参与——出席那天的叶籁士、乐嘉煊、霍应人、先锡嘉、司马森、曾敏之等,他们也是绿川英子的世界语同仁及重庆文化界的朋友。沙龙进行之际,绿川英子用一口漂亮的中文。熟练地朗诵着起了她新创作的一首诗——《丢掉的两个红苹果》:

妈妈,妈妈,/你不要责问我,/面颊上失掉了,/你给我的两个红苹果……

屋里的人在静静地倾听着,却有一双大眼睛闪着泪花,她就是大姐一样的萧红。萧红是一个感情热烈的人,她爱国爱民爱文学,她的身上具有鲜明的20世纪30年代进步青年的特色。此时,萧红被这位异国的同行良友的正直善良和纯真的情感所感动。她走过去,紧紧地拥抱着绿川英子激动地说:“照子妹妹,你的诗写的好。”绿川英子不好意思地说:“萧红姐,我没有你有才华,你的文章漂亮,人也漂亮。”萧红爽快地笑道:“照子妹妹,你真抬举姐。”当萧红仔细地端详着绿川英子那消瘦的脸庞时,关心地问道:“照子妹妹,你可要注意身体,多多地保重。”绿川英子感激地点点头……那一天,萧红与朋友们一起相处得很愉快,笑声与歌声不时回落在歌乐山的松林深处。

1940年的一个黄昏,萧红与绿川英子在烟雨蒙蒙的嘉陵江畔散步——这是萧红与绿川英子第四次晤面,也是最后的一次见面。萧红告诉绿川英子,她要随端木蕻良去香港。绿川英子问:“为什么这样急匆匆地去香港?”萧红无语。这时候,远处传来端木蕻良喊萧红的声音,萧红和绿川英子匆匆握手告别。谁能知道,这一分离,竟成了他俩的最后诀别。

事后,绿川英子才知晓萧红出走香港的原因。萧红与端木蕻良是为了躲避日寇即将对重庆的大轰炸,及国民党文化特务的纠缠。恰巧,这时候重庆北陪复旦大学的教务长孙寒冰,希望萧红和端木蕻良去香港编辑《大时代丛书》。当时,萧红的心情很混乱和复杂,她似乎对这样急匆匆地去陌生的香港有些犹豫,可端木蕻良去意已定,终于萧红无奈地随着他走了。她走得那么仓促,从此她再也没有归来。

1942年1月23日的黄昏,绿川英子抱着五个月大的星儿和丈夫刘仁正在家里吃晚饭的时候,池田幸子突然神色慌张地走进来悲痛沉重地诉说:“萧红今天病死在香港,她才31岁啊。”绿川英子睁大眼睛呆住了,她手中的饭碗摔落在地上……

听着歌乐山呼啸的北风和林涛,凝望着远处一片萧瑟的松林,绿川英子的眼泪扑簌簌地直往下流。她忽然坐到书桌前,猛地一擦眼泪,挥笔写下了悼文《忆萧红》。四天后,这篇悼文在《新华日报》上刊登,其寄托了绿川英子对她的挚友、中国作家萧红的深深思念……

而数年之后,绿川和丈夫刘仁在返回东北的时候,绿川也于1947年1月10日,在东北的佳木斯病逝,享年35岁。这两位英年早逝的中日女作家,她们光彩美丽而又短暂的生命,给后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遗憾和惋惜的感慨……

4

过了几天,我打开电脑,又链接到柯子昂的主页上,出乎意料的是,对头次我的呼吁的回复还在源源不断地来到。内中,有人提议,请内行人士提详细提供鉴定郭沫若笔迹的一些方法,其中较为中肯的有这么几个帖子:

[回复1]

就《轰炸》一书中郭的签名来看,有三点值得供参考:1、从字体看,词文的字体几乎没几个字仿得像,没有郭老的风格。2、从通篇看,更是毫无章法,书者基本不懂书法的结构布局;3、老郭的字体风格,基本上是方形,没有几个会龙飞凤舞的。只有落款“郭沫若”三个字,仿的较像,而且写得很刻意,和词文本身字体完全是两码事儿了。这说明,仿者只是临摹了多遍郭沫若签名,将这三个字基本能写得像。其他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一个叫“墨客无情”的网友回复道——

《两种郭式签名字迹供欣赏》

郭沫若先生善书法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但他写得最好的不是他的书法作品,而是他的签名。这可能跟郭老长期从政,疏于练字而勤于签名有关。这里所选的这个签名出自《郭沫若全集》封面。签名从“郭”字头一个安静的丰满类似楷书的点开始。到“若”字最后一笔暴风骤雨般一扫结束,没有一处是按常规来处理的。比如“郭”右耳一竖、“沫”字三点、“若”字左撇,本来都可以大写的,但郭老偏让它们都忍耐着,当做次要的笔画来处理。相反,“郭”一点、“沫”字下面的撇捺、“若”字右下草书的“口”都写的极其飞扬。三字的结构前紧而后松,一气呵成。这个签名显示出作者深不可测的智慧,明快豪迈的胸怀,极有华彩。

这款是行草,使用工具是狼豪毛笔,此帧签名豪迈奔放,洒脱飘逸,而已疏密得体,险峻奇逸。走首点画浓墨重笔,十分有神。上字的末笔与下一字的起笔相连共用,联成一体。沫字以线代点,纵横交错,运笔提按起伏,线条粗细相映,若字用草书写法。整个签名从头至尾由静到动,一气呵成,可谓有干净利索,神采飞扬

另一个叫“双子星”的网友,干脆录了几段《在轰炸中来去》文字,在他们学校图书馆找到的原著,然后徒手打的,很让人感激:

其一《老子军的故事和“伤磨行”》

“革命诗选”专栏中张西曼发表五首诗,其中一首《伤磨行》很值得一读。其诗如下:

未投革命机,不以理学狺,乾坤浩气萃此身。忆昔民贼盗政柄,毁法乱纪嗜杀人。铁腕压倒革命党,无人再敢批逆麟。婢膝奴颜效忠顺,丧权厚约媚强邻。五国银团资祸首,威胁利诱出群丑。古德诺与筹安会,迎合孤意供奔走。内外文武争从龙,奉承颜色谁敢否。群小皆迷封建梦,力争独有吾家叟。急流勇退挂冠归,大义炳然终不苟。人生半百何所求,但愿中华得自由。西南志士义旗举,重光日月阴霾收。只惜稽诛残狐鼠,盘踞高位纷来去。护法战争又十年,最后澄清三策著。(民十一秋我条陈三大政策。)老人远处在江湖,忧国久不遑宁处。重来倭患卷南天,剥床及肤非偶然。东北惨遭亡四省,芦沟晓月痛孤悬。元戎号召靖大难,举国同仇流血汗。粉碎奸党主和谋,有我无敌赖贞干。朝野团结慰望殷,激起苏州老子军。伏波矍铄犹投效,毛瑟三千待建勋。天下闻风齐响应,血战六年终制胜。民主同盟大力挥,轴心崩溃已注定。方期宪政致太平,清望巍巍属老成。竞不待旌旗光故物,却教后死泪纵横……

诗中的“磨”,即张一磨,字仲仁,蜉角,号公绂,民佣、大圆居士等,江苏吴县人,光绪时举人,候补知县。1903年人直隶总督袁世凯幕府。武昌起义后,一度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后因不满袁世凯称帝去职,闲居。抗战爆发以后,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并倡议组织60岁以上的老人——“老子军”上前线杀敌。著作有《现代兵事集》《五十年来国事丛谈》等,颇受国人尊敬。郭沫若回国后,南京蒋介石特地派人专程赴苏州拜见其人。对此过程,郭沫若这样描绘道:

张老的印象则颇类诸葛孔明。张老人不甚高,颜面作三角形,无髯,白皙,虽无纶巾羽扇,然其清明之气蔼如也。张老便是在最近报章上传播一时的“老子军“的组织者。他的组织遭到蒋介石的电阻,自然中止了。但他有一通复电。报上却尚未传播。张老把那电稿取了出来给我看,稿子是用墨笔写在几张大型壁历的废纸背上的。文辞恳切动人,我要求拿到《救亡日报》上发表,张老同意了。(郭沫若:《在轰炸中来去》,《郭沫若全集)13卷)

后来,在1938年元旦,报载消息称张死了。郭沫若深深缅怀,立即写了一篇《纪念张一唐先生》的悼文,对张氏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死真可以称为重于泰山的死。”谁知其后又得知,张的死乃误传;于是郭沫若便于5月10日再写了一个“志”说:

仲仁先生之死本系误传,我这篇文章要算是等于“生祭”了。我现在依然把它收录在这儿,作为一个话柄。1939年5月10日志此文原拟编入《羽书集》,后复抽出。今附录于此,以作为“两次哭”之佐证。

如今,这篇文章收入《郭沫若全集沸羹集)19卷。因此,张西曼的《伤唐行》可与郭沫若的文字互相对照阅读,足见人们的爱国主义情绪是何等的高昂。

其二郭沫若对最高领袖的一种态度

《在轰炸中来去》来去还表明了郭沫若对最高领袖的一种态度,不妨录在这儿:

蒋的态度是号称有威可畏的,有好些人立在他的面前不知不觉地手便要颤栗,但他对我照例是格外的和蔼。北伐时是这样,十年来的今日第一次见面也依然是这样。这使我感到轻松。

[注]立即有人在后面给予反驳:

1927年郭沫若写下《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呼吁“打倒蒋介石”;1937年郭沫若“恭恭敬敬地向蒋委员长忏悔过去的罪过”,要求蒋委员长饶恕他,他要献身党国,将功折罪,回去马上写了《蒋委员长会见记》。

我知道,人们在抨击郭沫若的善变,可是他们却忘记了,当时的中国,真是需要一个强力的领导者领导抗战。

5

那几天——反日运动正火热的那几天,我恰好埋头在读《签名收藏家》,真巧,同我所关注的签名一事也有联系,我便写了一个简短的书评,放在自己的博客上,内中写道:

这本小说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卷,它是以中国的禅宗《十牛图》的每句诗为标题的,循此描述男主人公亚历克斯千里迢迢来到美国,结果当真的找到了传奇影星凯蒂——一位嘉宝式的尤物,然后把偶像带回英国,却意外误传出凯蒂已死的消息。如此一来,这世间独一无二、宣布已死其实还活着的“活生生的传奇”就完全正掌握在他手中了。果然,亚历山大?凯蒂的签名售价开始扶摇直上,亚历克斯迅速地卖出了她的签名,但此举及亚历克斯之前的种种荒唐作为而并未获得埃丝特的谅解,两人的关系面临崩溃的边缘。最后,亚历克斯当着母亲及众位朋友的面念诵了犹太祈祷文卡迪什。

我想起了中国传统文化人里,有那么一类奇人,他们做一件事情,可能把整个过程描述得格外详细,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尤其是他们以“实”写“意”的手法,真把个意境描述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只是他们不告诉你如何达到这境界的具体办法。而今这样一种好的修行态度,这样一种对待工作与事业的态度,已经多年不复见了。就笔者的视野,似乎《圣殿春秋》的作者肯?福莱特还能勉强做到,你看,他把工匠们建造那大地的支柱的过程,写得有多详细啊,也许因为肯?福莱特年轻时曾就读于普尔工学院,他对大教堂的工艺有空前的兴趣,因而才有对那些繁杂的技术细节有着如此丰富的、精到的描述,这不了是对待工匠们劳动的一种尊重么?

跟虚构的那个“王桥大教堂”出现在12世纪相同的是,我们中国因12世纪也出现了一位大禅师,他叫廓庵,他写了一本名为《十牛图》的书,被奉为禅宗的至宝。其中,绘制了一套十牛图,辅以诗偈和散文一歌咏之评唱之,以这种形象的方式描述出修行过程中的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征服自我到自我实现的各个不同阶段的境界,并把个人修行描写到极致。

有趣的是,廓庵禅师用中国人特熟悉的动物——牛作为比喻的抓手。只是他的“牛”是指所谓的心牛,就是真实的自己,而不再像庄子解牛那样只是把牛当做外在的对手。换言之,如果说庄子讲的是征服外界对手的境界,那么,廓庵禅师则讲究的是征服内心世界的境界,是先“战胜自我”,再“自我实现”到普度众生。只是恐怕许多人还没有与自我纠缠清楚就往生西土,没了普度众生的机会。

总之,禅宗即使讲“改造世界”,也是要从征服自我开始;但征服自我毕竟比征服世界复杂,也困难。所以廓庵禅师把征服“心牛”的过程描写为十个阶段,或者叫十个境界,而不像庄子那样只说三个也可以是四个境界便可了事的。

日本国家电视台NHK教育频道有一档节目,叫“心之时代”,专门讲宗教等有关心灵的问题。我看过好几次讲《十牛图》的节目,是两个白头发老头一唱一和地讲解,有趣的是两个老头讲过,过一段时间后会换另两个老头讲。总之,在日本讲这个题目的电视节目和书籍很多。井上有一甚至写过一组书法作品,来表现《十牛图》的不同境界。

而英国这位女作家扎迪?史密斯哟,也将《十牛图》移用到自己的小说中,从而借以表现主人公辗转迁徙的过程,一步步深入下去,然而,他不是朝着自己内心而去,反而走一物欲的最高端,迟到最终失去了人生最值得珍藏的爱情。这一部关于“追星族”的故事,一个从某种意义上讲失败的追星放故事,值得当下的追究星族们引以为诫……

没想到,有人在回复中,大骂我老混蛋老糊涂之类,不过,好在也有人宽慰我:

别理睬那些无聊的人,无聊的追风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你是不是在讽刺那些跟风“反日”的哦,嘲笑他们只懂得凑热闹当爱国贼

感谢你推荐《签名收藏家》,告知国人:外国人已学国学精粹,国人咋办

做一人实实在在的签名收藏家吧,不留人生遗憾!

无论如何,《十牛图》都是启迪的,尤其是对那些年轻气盛埏而言,一个人身上有无那种禅味儿,气质肯定是不一样的。

昨天,我重回家乡西永,路过赖家桥时,已认不出来了:那儿成了重庆硅谷的天街!

我不知道,一度失踪过的绿川与刘仁的女儿,已经成为60好几的的谷川晓子(中文名刘晓兰)女士了,她还有没有机会再度来到父母曾经工作战斗过的重庆赖家桥,寻找她当年留下的日记等遗物。不过,她上次——2007年重返山城时,在赖家桥说过话却寄托了他的一种企盼。她老人家对记者这样说道:“请您把中日史上这段美丽的故事告诉给年轻一代,希望中日世代友好,世界永远和平。”

还有那美丽得惊为天人的栗原小卷,她在新世纪初重访中国时,表示若再有机会,希望与中国演员——《望乡之星》高飞、《清凉的钟声》里濮存昕再度合作,因为,“我觉得大家之间相处得非常和睦,而且很多事情他们都非常的帮助我……”

历史如白驹过隙,转眼快70个年头过去了,望着家乡那熟悉的金刚坡的几道拐公路,以及山下熟悉的赖家桥,我仿佛仍能听到一声呼唤,如空谷足音般嘹亮悦耳——

我憎恨,我竭尽全力地憎恨在两国人民之间进行的那种屠杀,他们之中谁成了牺牲品,我都会陷入悲痛而不能自拔。作为一个妇女,一个人,我本能地渴望和平。

是的,渴望和平,应该是一种本能。夜。无论如何的黑夜,只要头顶还有一颗闪亮的星,一盏明亮的灯,那和平的路径,就依然会照见光芒,依然会有人勇敢地朝它走去,矢志不渝,一如他们的父辈、祖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