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松花江河灯:侯氏家族
8030400000011

第11章 口述史(1)

曾祖母侯张氏的灯经

小时,我们家住在辽宁兴城。从小就听灯的故事,我觉得我们家的人也是和灯有缘。有一年,阿玛(父亲)领着几个人出海打鱼。船在大海里叫大风大浪折腾得眼瞅着就要完了,又迷失了方向。天也黑下来了,这可怎么办呢?

这时节,天又下起了大雨。

鸡蛋大的雹子劈头打下来。大浪就像小山一样,把鱼船一下子掀到浪尖儿上,一下子又掉进浪窝里。船上的人哪,可都慌了神儿了。阿玛说,别急,快把几个大锚都下了。可是风刮着大浪把船掀得上来下去,根本稳不住了。可船上的人都是哭天喊地,这回可完了。

就在这时候,漆黑的大海上,突然迎面漂来一盏灯。阿玛觉得奇怪了,哪来的灯呢?

而且那灯在风口浪尖上稳稳当当地坐着,阿玛就命令大伙将船对准那盏灯跑起来了。

说也奇怪,大风大浪没停,船跑得可挺稳当。阿玛以为那盏灯离得不远,可是跑了半个多时辰,那盏灯还在前边不远的地方忽闪忽闪地亮着。老人心里明白了,这是灯神在领路。

在我小时的家乡,灯神在江上海里领路救人的事时有发生,难道这一次真让阿玛遇上了?

于是,阿玛就对伙计们叫道:“快!掌篷!”

伙计们愣了:“这么大的风浪,不敢掌篷啊。”

我阿玛说:“叫你们掌篷就掌篷!没见灯神来了么?”

伙计们也就不敢怠慢只好掌篷。掌了篷后船走得更快了,更稳了。约莫过了一个时辰,那盏灯不见了。我阿玛又喊:“下锚。”

下了锚,大风大浪还没停,船可挺稳当。可黑灯瞎火的不知是什么地方。天亮了,一看,船在鱼村边的一条沟停着,像进了船坞一样。于是大家终于明白了,这夜里的海灯啊,就是一盏神灯,救命的灯。

阿玛说,还有一回甘泉铺的米君家下海打鱼,也是天黑浪大迷了路,一船的人都是哭爹喊娘,等着被大海吞掉。

正在这时候,也是迎面来了一盏灯。越走越近,越走越近,到跟前一看,是一条大船。别看风浪那么大,可那条大船就像没事儿一样。

大船上有人问米君他们:“你们怎么啦?”

“受气了。”(指遇到风浪了)

说话的工夫,大船上的人把流子(缆绳)扔了过来。米家人接过流子,七手八脚地把流子绑在船上的大柱子上。大船开了,拖着米家的船走。别看大风呜呜响,大雨一个劲儿下,那大船一点也不在乎,米家船上的人也觉得稳当了。

约莫走了半个时辰,大船上有人喊:“进坞了。把流子解下来还给我们吧!”

米家船上的人刚要动手解流子,就听大船上又有人说:“拉倒吧,咱们船上有的是流子,不要了。”接着就听见斧子砍绳子的声音,那条大船一直往前走了。

米家的船老大吩咐下锚。用篙一探水,才三尺来深。这是到了什么地方呢?船上的人都说:“多亏那条大船,要不,咱们早去见龙王爷了。”

天亮了,风停了。再一看,这不是船坞吗?

米家的船老大挺奇怪。起风下雨的时候,他们所处的位置离这船坞少说也有三百里呀。怎么这么快就到了。再说前面是大山,根本没有水路,拽咱们的那条大船是怎么过来的呢?再一看那根绳子,原来是一条砍断了的红头绳。

大家终于明白了,这是海神娘娘来救咱的。

在我们老家兴城甘泉铺一带,家家都知道海神娘娘的故事。说有一家人家,父亲领着哥哥出海打鱼,娘和女儿在家等待。这天,女儿在睡梦中突然手蹬脚踹,呼喊不停。娘急忙去推醒女儿,说:“小死闺女,你怎么啦?”女儿一激灵爬起来,埋怨说:“可坏了,俺哥叫你给吓掉海里了。”娘一听,忙说:“你胡说些什么呀?”女儿说:“俺哥和俺爹在海上遇到龙兵了,船没了。俺正救他俩呢。你一喊不要紧,俺哥掉海里了,光把俺爹救了上来。”果然,只有一袋烟的工夫,爹一个人浑身湿透地回来了,说是在水里遇到了灾气,儿子落水没上来。

从那,女儿从家里出走,再也没回来。

也是从那以后,在海上遇难的船只前方往往都会出现一盏灯,或是一个亮点,或是一个亮光,但人一定要跟着走,就能获生。于是人们说,这家女儿成了海神,她手里举着灯,引着人奔往生路……

小时候俺就发誓,要学灯,要扎海上漂动的那盏美丽而神奇的海灯,不知不觉的我就手巧起来。从那时起生活中的各种灯笼,俺就都会做了。

奶奶白玉民的灯经

人要是有了心劲,就没有不成的事,灯在老侯家,简直就是一个奇特的故事。后来,侯家从辽宁兴城甘泉铺搬到长白山里的桦甸县。开始找不着活儿,当家的就跟人下煤矿挖煤。

有一次,当家的和一些煤黑子下洞子底背煤,突然就塌方了。只听“轰隆隆”一阵巨响,大家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他醒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头上的“灯虎子”灭了。

再一看,前前后后的,也有一些灯虎子亮着。

这时,救助的人进来了。就听一个年岁大的人说:“先挑灯灭的人救……”

一个小年轻的问:“为啥不救灯亮的?”

老年人回答:“灯亮,人走啦。”

不一会儿,他被人给救出来了。

后来,丈夫问那个救人的老把头,为啥在矿井里,人头上的灯如果灭了,人就活着;而灯还亮着,人却走了呢?老把头告诉过他说,其实灯就是一条命。灯是人的生命之光。在矿井里,如果地震或瓦斯爆炸或塌方时,灯便会出来帮助人。灯顶替人对付灾难,往往替人去献身。可是一个人如果平时对人不好,待人不公,灯在危难时也救不了你。因此只有你灭它不灭,它灭你不灭……

丈夫说,开始老把头讲的道理他也是似懂非懂。可是每当矿井下出事,进来救助的把头往往都是这么喊:“先抬灯灭的!后抬灯亮的!”

也可能这是一种救人的规律。因矿井里那些遇难的,灯亮着,说明你在亮处,人们对你判断得清楚,什么时候救都赶趟;而灯灭了的人在黑暗中,痛苦可能更大,更需要人去及时救他们。所以,用灯来判断实际情况是最重要的。

记得丈夫当矿工时一有灾难发生,救助的人下来先清点灯数。灯数和人数对照,大致可知伤亡情况。灯,这也太奇了。

其实人还不了解灯,而灯时时在保护着人。

老人说,古人讲,人的肩上两盏灯。人在夜里行走,其实肩上的两盏灯保佑着人安全。一有妖怪来害人,它看见人肩上的两盏灯,它就害怕。它从左边动手,左边的灯烧它;它从右边动手,右边的灯烧它。妖怪对人肩上的灯没有办法。

但是人千万不能自己吹灭两盏灯。

在黑夜行走,如果遇到背后有动静,不能猛然回身,这样容易自己吹灭肩上的灯,你的防护就没有了。

灯是人间最公平的亮光。

那时,俺们桦甸上游有一条河叫木其河子,河里边盛产一种草鱼。木其河子正冲着西松花江宽阔的水域和湿地,所以到这儿捞鱼打鱼的人很多。这儿住着一户老姜家,老两口,领着一个儿子过日子。儿子那年也就八九岁,是老两口50多岁才得的,所以叫老德子,其实是“老得子”,指老年得子。

他们姜家对这个儿子爱如掌上明珠,三口人相依为命地生活着。老姜头是个细心的人。他发现木其河子两岸长的草被风一刮,草籽就掉进河里,那白鱼吃了,长得又大又鲜,于是每当夏秋风一起,鱼也肥,打鱼的船也多,但季节一过,鱼来得就少。为了给打鱼的人提个醒,晚回的人照照亮,送个方便,老姜头就做了一盏灯,用木杆子一挑,高高地悬挂在自家门口。打鱼的人也一点点地掌握了规律。只要见姜家门口的灯杆上的灯升起来,就知道草鱼多了,于是赶紧下河捕捞。

特别是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刮风,老姜头的灯杆子上的灯就能告诉大伙。大家心里很感激他。

因为他家就住在道边上。所以去河里打鱼的,去山上采山货的,往往在回来时都给他家带点什么,如鱼呀,瓜呀,菜呀,在路过姜家院子时,往往扔进他家的院子里,或干脆挂在他家杖子上送给他家。这也是乡亲们的乡情啊。

可是,就这样一个普通的事,却让一个人很不服气。

原来,这里有个人叫丁老三,他是木其河子一带的山主(地户),也算一个大户人家。他是早年闯关东来的老户,周围的人家都种着他的地。看着老姜家这棵“灯杆子”,他就眼气上了。

他想,这么好的一个灯杆子,应该是我的。这里的山是我的,地是我的,这灯也应该是我的。于是他下狠心,一定要把这灯杆子夺过来。

这一天,他来到老姜家。进屋就把来意说明了。就是要“买”这个灯杆子,多大的价都行。

老姜头心里明白,这哪是买,分明是逼。死活不干。临走,老丁头甩下一句话:“咱们走着瞧。”

不久,就出事了。

老姜头周围的邻居纷纷搬家了。原来,据说人家老丁家要扩大宅基院地,撵走地户租户,这是人家的事。可老姜头心里明白,这是冲他来的,冲这灯杆来的。

果然,一些邻居也话里话外地开始埋怨老姜头。就好像是他惹得这一带不安宁不太平。于是,老姜头就打下了一个主意。

这天,老姜头来到丁老三家。

进了屋,见了面。老姜头说:“丁三爷,灯杆子我同意卖给你了。”

丁老三得意地说:“好哇。我知道你会来找我。”

老姜头说:“不过,我有一个条件。”

“说吧。”丁老三想,他能有什么条件。

老姜头说:“三爷,你也看出来了,这灯杆子和灯,是我家的命根子。我们老两口老了,孩子又小,我们家全指着它活呀。所以,要卖或转让,我得祭灯。”

“祭灯?”

“对。”

“咋祭?”

“我咋祭,你咋祭……”

“那行!”

丁老三当时就答应了。

他当时心里想,这祭灯还能咋祭,不就是烧烧纸,上上香,大不了的再杀一口猪。我比你有钱,还怕你不成。

当天晚上,老姜头把左邻右舍的乡亲们都找来了,当着大家的面他把话挑明了,两家又写下了字据。并定好日子六月十八祭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