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松花江河灯:侯氏家族
8030400000012

第12章 口述史(2)

可是,丁老三万万没有想到,那老姜头是来和他拼命来了。人这一生,不能逼人太甚。你把人往死路上赶,人也会逼出绝招。原来,老姜头所说的祭灯,他是想把自己的儿子小德子绑在灯杆上,点着,用活人祭。

老姜头所以要这么来祭灯,也是有原因的。

原来,那时老丁家和老姜家一个样,三房老婆,只生下一个儿子,也是八九岁,这也是丁家的唯一的后哇。

当老丁家知道了老姜家祭灯是这个祭法时,当时就吓傻了。他不能这么干哪!

于是,他只好又去求人家老姜家,要毁约。

终于,这老丁家收回了抢夺人家灯杆子的心,悄悄地搬到别处去了。

从此这一带也平静了。可是大伙对老姜家的灯更看重了。人们一见那挑在天空上的灯,就都说,这是老天有眼啊。

灯,其实是人间良心的眼睛,它什么都看得清。我们这一带的人爱灯,其实就都和这一带一个又一个关于灯的故事有关。灯是人的人品,也是人的眼神。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灯把什么事情都看得一清二楚。

母亲许淑芬的灯经

我从小来到松花江边,是喝着松花江水长大的,是看着“河灯”长大的,心里边就总是装着这盏灯。灯有各种各样的灯,但我尤其喜欢的是“鱼灯”。

鱼在我们松花江里是最独特的“物”。鱼在我们松花江里都带“花”字。如出名的“三花”——鳌花、鳊花、鲫花。花,指高和亮。也和“松花江”有关。

松花江是“天河”的意思。古语为松阿里乌拉,是说从天上流下来的河,这指江是从高处而来,从天上流下。其实是指从天池里淌下来的意思。亮,是指水从天上来被太阳和天光照成白色。白就亮堂,就发光。这儿带花名的鱼也是指这里的鱼身上的花纹独特而亮堂。三花之鱼身上的小花、小纹,都是亮堂得发白,在鱼的身上很显眼,又有人称它们为“花”鱼,就是这个意思。

我小时候,总是跟着打鱼的人往江边上走,去看他们打春水,打夏水,打秋水。心里想着的是做成鱼模样的灯。

打春水是春天打鱼,打夏水是夏天打鱼,打秋水是秋天打鱼,其中打春水是最苦的。

打夏水和打秋水往往最苦的是太阳晒晒背,而打春水往往是刚刚开江的时候下江,这时的苦简直没法说呀。在东北的松花江,打春水是指打开江鱼。这个季节往往就是从清明到谷雨这两个节气里,那是个漫长而寒冷的季节。

俺们东北的松花江开江往往是在清明之后的七八天。开江都是在夜里。先是刮大风。大风刮上三四天,然后突然在一天夜里,江开了……

开江就是跑冰排。松花江上跑冰排又叫“跑冰”。那冰块子就像一头头脱缰的野马在草原上撒欢,发出天翻地覆的轰鸣,几十里外的村屯都惊得鸡飞狗跳墙。这时,打鱼的人就要顶冰下江捞鱼。

松花江边的人知道鱼也是一条命啊!

开江的鱼好吃。是因为它们在冰底困了一冬了,肚子里的泥沙都没了,干干净净的,所以开江鱼香。民间有土语说:

回笼觉,

二房妻;

开江的鱼,

老母鸡。

这称为东北的“四大香”。

但是,春天开江的鱼是在“苦”中度过,人要尽量去“救助”它们。因为它们往往是被冰排挤伤撞伤了,它们已经遍体鳞伤了。江边打春水,人要有爱心,这是人对自然的理解。打鱼是减少鱼的痛苦。人要对得起动物才行啊,这也是这一带的渔民的心思。

打春水还有一点就是对自然的保护。因为鱼伤了泡在江水里,几天不捞上来,天一热,鱼就坏了,臭了。这样容易污染江水。其实俺们老百姓最知道疼这条大江了。

只有大江清澈,水美,人才能活得舒服。

灯在江中漂起来,人的心情也才能舒畅。保住了江,才能保住了我们自己。江边的老百姓都这么想。

但是打春水,又是最苦最寒冷的日子。可是我喜欢在这时候跑到江上去看老鱼把头打鱼。看他们把一条条大鱼托起来,在江上欢笑。

这时候我就仔细观察鱼,是为了回去做鱼灯。

那鱼特别是刚刚打上来的鱼,当有人将它托起时,我就仔细地去观察。我发现松花江里的鱼和别的地方的不一样。放在船上时,它们成直圆圆的一条,可是人一旦拿起它,就张开翅。

翅很好看。

翅是鱼的独特性格的样子。那翅也分不同的鱼而生出不同的模样。我一一细看,都记在心里了。

记住了鱼的模样,也就记住了鱼的故事。一次,我去江边观察鱼,一个老鱼把头和我说,你听说过鱼吃人的事吗?把我吓坏了,鱼还能吃人?

老鱼把头指着一条鱼说,看看吧,就是这种鱼。我看见一条花花身子的大草鱼在船上躺着。老鱼把头说,这叫草根。

草根是松花江中的一种凶狠的鱼。有一年夏天的夜里,一个打鱼的孩子去江边找自己的父亲回家。天渐渐地黑了,风也大。他就在江边上等父亲的船,这时有点困了,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突然,只觉得屁股痛得要命。原来是一条大鱼游到岸边,照他的屁股咬了一口。

至今,这个孩子屁股上还有鱼咬的痕迹,村里人给他起名叫“鱼剩”。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记在心里,鱼的性格和模样我也有了烙印,于是河灯特别是鱼模样的河灯我再做起来就活灵活现了。每次河灯下江,我都要做几盏鱼河灯。我觉着在咱们松花江里,不做鱼河灯简直就是说不过去。

但是做河灯要有自己的灯经。我的灯经就是做啥像啥,像啥得先去了解啥,这才能让人信服。

我的灯经

额娘(母亲)说我从小就就是奔着灯来的。

其实深深一想也对。灯,就是亮。人生下来,就是奔亮处。可我呢,听老人说我一小就爱摸小灯,长大了也喜欢上灯。这不但与我们家几辈人都是专门扎灯做灯有关,从小就耳熏目染,还有更重要的一条就是俺们吉林松花江哪一个季节哪一个时候其实都和灯有关。灯是这条大江的灵魂。

冬天,有人往冰上送冰灯,又叫龙灯。

那灯其实是人乞求江河中的江神和龙王保佑这一方水土风调雨顺,保佑开江后到江上去捕鱼,百姓平平安安。接下来就是开江祭。

松花江的开江祭真是太生动了。在我们这儿,开江祭被称为祭江大典。头半个月,几家老鱼把头就开始准备这种大祭了。家家要杀猪,备酒,准备好年祀香(一种东北的植物,点燃后有香味),而且,要特别准备河灯。

祭江仪式先是我们族人先人“醒网”。

醒网就是祭网。大萨满领着众萨满请江神,让他出面唤醒网。网把头在众萨满的鼓点声中大喊:“网啊,你醒来吧。睡了一冬天了,现在该下水了……”

醒,就是唤醒;又叫“行网”,是指网该行走了,到水里到冰下,去取鱼啦。这时萨满便把备好的鲜猪血倒进江里,给江神送去。

这时河灯开始下水了。它跟着鲜红的江水而去。

江神在松花江一带很出名。至今在松花江的上游江中的一座小岛上,江神庙还在。年年开江仪式鱼把头都要去江神庙祭祀。

我每年都去参加我们大江边上渔民举办的开江仪式大典,其实是为了体会江的文化,做好我的河灯。去时,我每每都带上弟弟侯英江。弟弟和我一样,也是做河灯的能手,但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做龙灯。学会做灯还要放河灯,其实最费的是鞋,弟弟特别费。

每次去江边看祭江或者放河灯,人们都要到水边去。特别是放河灯前,先要去“走水”。走水,就是到江边去看一看水的深浅,速度,还有风速等等。而要考察这一切,就得亲自去实践,这又叫“探道”。

放河灯探道很重要。探,又包括对水的凉热也要掌握。凉了,要考虑到河灯的材料能承受多久不变形(特别是春天的开江祭,水就凉);热了,又要考虑河灯的材料和形状,用什么样的材料能保持自己的特点。其实,河灯的制作和燃放是和江的气候变化有直接的关系。为了弄清楚这一切,就必须要深入江边。

开始到江边,也尽量保持不湿鞋。可是随着观察的深入和细化,就什么都忘了。于是人不知不觉地一点一点地就走进江里去了……

每一年,我和弟弟都是费许多双鞋。每一回放完河灯回来,我们都对老人说,再买一双。从前工资低,没钱买好的鞋子,于是就到市场上去,专挑便宜的买。市场上的一些朋友也认识我们了。往往一见我们,就说是“放河灯”的人来了,快,这儿有便宜鞋,特意给你们留着的。

河灯,就是我心里的一切。

为了做河灯,我和弟弟,二姐侯俊伟,我们都外出去捡过破烂。河灯的材料太多太贵,买也买不起呀。没办法,我们往往起大早去人家烟盒厂、冰箱厂的废品堆里去求人家给点材料。这样的日子累点心里也乐,因为我们在制作着幸福和美丽。

我现在在考虑着河灯的新的发展前途。不久前,吉林市的成宝荣市长说准备在市中心建一座浮动码头,我觉得这正好是一座浮动的河灯平台。到时候我就在这里举行我们的河灯盛会。

河灯的燃放在吉林松花江上其实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因为自从丰满大坝建起后,从这儿到乌拉街的雾凇岛六十七公里的江面上是一条不冻江,这为松花江河灯的展示提供了独特的条件。而且,河灯的内容也宽泛了。

我们不光要放祭祀内容的河灯,今年,我们河灯学会还确立了一个目标,凡是想得到一个祝愿的,无论是升学、就业、结婚都可以领到一盏自己的河灯,放在江中,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且,我们还开辟了海外华侨灯,让他们把企盼回归、寻根祭祖的心情和愿望,通过河灯去实现,这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呢。

这一辈子我都离不开这盏漂荡的小灯了。

一盏灯,一盏小小的灯,它明亮的光芒是永恒的。

光芒通往四面八方。这是生命之光,也是人的精神和理想之光。我愿把自己化作一束光,通往深邃无边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