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松花江河灯:侯氏家族
8030400000015

第15章 后记

把一种文化记录下来,真实是它的全部价值。松花江河灯文化也同样。

我在调查这个事项时也产生过一种矛盾的心理。灯是人类生存历程的记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真实的记载。灯从前源于火。正是古人所说的“火之有焰,灯之有光”。我们知道,人类用火的历史可追溯到将近两百万年以前,而人类使用灯的历史却只有一万年,可见人类生存智慧的推进是如此缓慢。

但这是人类真实的生存记录。

火从人类用来取暖、烤熟食物到后来用来照明,这是人类生存历程的一大进步。后来,灯的应用也多样化了,由照明逐渐地变成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河灯的出现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河灯的最早出现是印度的佛教徒为在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那天表示自己的虔诚而施放的一种灯盏,后来河灯又普遍传至民间,变成人们表达对祖先和亲人特别是故去的亲人的一种思念和敬意。

在我国,长江和黄河流域,珠江和淮河一带等一些地区,这种习俗也存在。这大概是从我国汉唐以来,佛教从西方传入,同时把施放河灯的习俗和观念也一并带来并应用和流传在我国各大江河流域之中了。

对佛表示自己的敬意开始于佛教徒,但河灯的发展已超出佛教的观念,它广泛地应用于人们对一切逝去的东西的一种祭祀,这就是人们经常提起的故人。

故人,就是故去的人,其中包括自然故去和非自然故去。于是,一种观念便出现了。自然故去的先人,我们一般称为“神”,包括满民族在内的北方民族,他们在施放河灯时,往往是纪念自己的先祖神灵;而东北地区的汉民族,却往往将在生活中非自然死亡的人列入主要的施放河灯的祭祀对象,他(她)认为是属于“暴死”(非正常死亡),灵魂不得安宁,需要家人、活着的人为他(她)超度灵魂,让他(她)在那遥远的漆黑的世界里,不作怪,知道家门,却又不来,只有到年节,再按照河灯提供的光亮,走回家乡。

也是希望活着的人,能获得吉祥和幸福。因此施放河灯,又成了人们对自己生活平安的一种祝福。但我想,生活中既然有这种观念的存在,记录下它,留给后人去认真地思考和探研。但作为一种扎制河灯的手艺,我认为是一种民间艺术,我们应该从民族民间文化的角度去抢救它,收集和保护它,以便贮存人类的文化类别。

河灯的扎制,是一种民间工艺文化。

人的灵魂观念其实就是人自己的精神形态,它深深地扎根在人自身心底,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表现它。在河灯观念的问题上,北方民族的观念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包括汉族和满族之间,包括他们的应用观念和出发点。近年来也出现了交融认同,但是不同还是存在。我是记录下一种真实。让它留给以后人们去探研。2005年8月11日,松花江河灯的制作者侯俊英被吉林省命名为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7年侯俊英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到了奖杯。我和富育光老师、于济源先生等专家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感谢侯俊英的父亲还有民俗文化工作者刘峰驿的帮助,于是材料形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做成一件事情是那么的艰难。不知有多少个星期天、节假日,我都一头扎到乡下去,走进松花江地区,参加各种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活动,在开发河灯考察的同时,也推进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认证工作。

今天,《松花江河灯侯氏家族》就交给社会了。

交给社会,其实也是交给历史,同时也是交给未来。保留这种文化就等于保留了一种生活形态。我们的生活是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不然生活就会平淡。而生活从来就不是平淡的。让这部书去充实我们的生活和历程吧。

我一生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抢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这条路,还很远,很远……

第一稿2006年7月25日

第二稿2007年7月26日

第三稿2008年4月27日

曹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