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长白山顶上有一片水,那是若干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叫天池。每年,每当春风吹来的时候,总有三个仙女来此沐浴。有一天,三个天生丽质的女儿正在嬉浴,天上突然飞来一只鸟,它口中衔着一枚朱果。最漂亮最美丽的三女儿佛库伦抬头一望,只见鸟衔着的朱果落了下来,一下子掉进了她的嘴里,被她吞了下去,不久她就有了身孕。
后来,三仙女生下了一个胖小子。
小男孩在山风与暴雪的陪伴下渐渐地长大了。他于是告别了母亲,自己折断树木扎了一个“木筏”,他站在上面,让木筏顺大江漂流,从此走出长白山莽莽的森林。
这就是满族始祖布库里雍顺诞生的故事,一个充满童话般色彩的神奇的传说。
千百年来,人类创造的故事和传说都传递着真实,那就是满族的始祖在这条大江上扎一个木筏,然后顺水漂流,然后走出原始森林。这都因为松花江是一条有落差的大江。
松花江,古称宋瓦江,满语松阿里乌拉,谓之“天河也”。松,白色的意思;花,为“阿里”的对称;乌拉为“江河”之意。这个名词的本意为“白河,白江”,是说它从高高的长白山上发源,淌下,翻着洁白的浪花流向远方的水。而恰恰由于它从高山湖泊奔流而下,带着强大的冲力奔流在山林树海间,所以从远古时起,人们就懂得利用它的水的“冲力”,行船放排,这在开篇的故事中,我们也了解到,满族先祖布库里雍顺便是坐着木筏顺着大江漂流从而走出森林,开创了这个民族的生存史和生活史。
漂流漂流,松花江从原始时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汹涌澎湃,这恰恰说中了大江的特点和要害。
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松花江,民间古称北流水,是说它从海拔二千多米的山峰上奔流下来,落差使它产生了巨大的冲力,这使得松花江从远古时起就形成了一条放筏走排的运输古道,千百年来,长白林海中的大树、大木,都是通过这条古运道,漂运出森林的。
木排,就是木筏。
放木排,就是顺水漂运木头。
这是从前人们利用水的落差推力来运送木材的一种方式。
从前,原始老林没有道路,运送木材全凭水路。冬季,人们就着老林中的厚雪将大树伐下,再用爬犁将大木和大树拖下山运送至江边,等待春天江冰开化好漂流。这种活计叫马套,干这种活的叫“套帮”(拖木头的伐木人)。
长白山里,冬天山上伐木,拖木,叫“山场子活”,这是凄苦而劳累的活。套帮们一干就是一冬。直到第二年,山场上的雪发黏了,土地开始泥泞了,套帮们该下山了……
下山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劳累的结束,而意味着第二个苦难的开始。那就是穿排,放排。
穿排,就是把冬季从山上运下的大木,一根一根“穿”在一起,以备顺水漂运。那常常是江冰还没化尽,木帮们(伐木运木人,山林里的套子总称)便已披雪戴冰地在江水中作业了……
把这一根根大木穿成排,木帮们已经不易。那些大木,要用凿子凿成槽,镶在一起,这在从前叫“硬吊子”排。
常常有许多木把(放木、伐木、运木人的总称),由于不会使这种硬吊子排,一入水就转不过弯,而活活在沿江的石壁上撞烂撞死了。
后来,大约到了近代,才出现了“软吊子”排。
软吊子,就是指木排的头,和排的连接处做成了活卯,这样木排就灵活起来,可由木把去扳棹走水。
可是,由于北流水松花江中有许多“恶河”(民间对险滩的称呼),放排的木把们还是常常面对种种恶河而没有办法绕过,往往遇难,排毁人亡。
从前放排的老排卧子(东北山林中放排漂流晚上休息的驻地)从北流水的抚松两江口到吉林市就有几十处要人命的恶河,如抽水洞、老恶河、老母猪圈等等,都是出名的恶河,所以,木帮们常常唱起要命的歌谣去放排:
伐大树,穿木排,
顺着大江放下来。
拐过曲曲八道弯,
绕过弯弯十八拐。
不惜命,不惜财,
不知何时撞江崖。
寒江激流冲千里,
哪儿死了哪儿埋吧!
木帮们的放排歌,简直就是他们心底悲苦的哭声:
雨打木排起白烟,
望不到后,
看不到前,
前呼后应声声传哪。
头往右啊,
排往左偏,
小心顺拐那个撞着山哪!
岸上野兽叫,声声惨,
鬼哭狼嚎心胆寒哪!
放排的许多人实属为了生计不得已而去最险的松花江上去走水,去放排。上排之前,他们往往先去龙王庙祭神灵,求得它的保佑……
神灵仿佛离他们的现实生活那么遥远,他们自己还是时时遇难。为了祭奠那些故去的放排走船的先人,也为了提醒自己和那些放排走船的人多注意在水上生存的安全,于是在久远的岁月中,松花江流放河灯的习俗就这样产生并一代代传袭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