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燃放河灯习俗最红火最典型之地就是吉林市,这是因为吉林市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名字——船厂。
当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对这个名字产生兴趣的时候,都不禁要问,船厂,船在哪里?
厂,厂在何方?
如今人们站在这里,只能看到作为吉林市市雕的雕像,那是一个放排的东北汉子,双手扳着棹把,奋力地在奔泻的江上搏斗着。
这个雕塑,在默默地告诉着人们一个惊人的故事。
它,就是它,表面上看去,它是地球上诸多城市中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雕像,表现的是一个群体的代表“木帮放排”,讲述的故事仿佛那么朦胧,不具体。但是,当人们一旦了解到吉林市的来历,人们便会突然间对它肃然起敬,而且会被它感动。
首先听了它的历史被感动的是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冯骥才先生。2004年夏天,他到吉林参加国际萨满文化会议,由我和杨廷玉陪他去长白山。600里长途,近一天的时间,我和廷玉轮番为他讲述东北。
他问我们,吉林市有哪些魅力呢?
于是我俩从历史,人文,民俗,民族,一直讲到自然。冯先生大吃一惊,说,它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魅力城市了……
我们当时都还不知道,原来他是全国魅力城市评选工作的评委之一,在我们的讲述中,一个活态的令人难忘的吉林,在他心底已有了深深的感悟,就在这次他东北之行之后他真的在评比中投了吉林市一票。当然这是我们在过后才得知的。
吉林这两个字,其实人们只知道它是吉林省的一个市,而其实,吉林省的省名就来自于吉林市,吉林市的重要,是因为它有松花江。松花江从天池流淌下来,奔流到吉林市这个地方的时候,江面突然变得宽敞平坦,形成了一个适合人类在此居住生存的境地。
人类自古依水而居。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就已在今吉林这个地方扎根生息。秦以前,这里是我国古代秽貊族居住的地方;汉晋时期,为夫余王国前期都城所在地;北魏时,为勿吉王国的疆土;隋朝时为靺鞨属地;唐属渤海国的涑州;宋代为辽、金属地;元朝时属渤海西辽东道;明朝为诸“卫所”所辖,此时吉林为海西女真扈伦四部(辉发、叶赫、哈达、乌拉)之一的乌拉国属地,而就在这时,它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早在明朝建立以后,大明为了统管大东北并管理着奴儿干都司(其治所当时设在特林,今在原苏联境内),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派遣骠骑将军辽东都司指挥使刘清率军到今吉林松花江畔的阿什哈达一带造船以便北上联系各部族。第二年,即明永乐十九年,刘清命人在吉林附近的山崖上勒石刻记了此次的兴兵造船。在此后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刘清先后两次奉命率军来此造船,于是从此当时属于吉林乌拉之地的吉林就有了“船厂”之名。
那时的中国,以“船厂”命名的地方并不多,可见吉林船厂依据古老的长白林海和松花江,并可随时将大树伐下,再由北流水放排漂流至吉林市,造成大船,于是这里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船厂。
当年,船厂造的木船巨大雄伟。
据史料记载,明朝在船厂造的大船多次从阿什哈达造船厂出发沿松花江顺流北上驶向北方,而后进入黑龙江,直达遥远的奴儿干都司站所,巡视我边兵的管理情况,并运送粮食,与当地的土著和边民进行密切联络,为固牢东北浩瀚的边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时,沿松花江每次东进的船舰多达数十艘,随行人员更是多至一两千人。浩瀚的江水载浮着浩浩荡荡的货物,一路招摇而下。人声喧腾,鼓乐悠扬,旌旗漫卷,一派威武景象。
大江有过自己的功劳,船厂有过自己的辉煌,特别是接下来的岁月,船厂,是承担过历史重任的地方。回望吉林的历史,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历史并没有认真地记录下船厂的重要的付出……
明末清初,在中国的北部边界有一个占领欲极强的黄眼珠高鼻子的种族在贪婪地打量着周边的土地。他们太羡慕那些西欧海盗了,出门就是大西洋暖流,抢来掠去都一帆风顺,而这个叫俄罗斯的地方对面是北冰洋,战舰和商船都被冰阻挡着,他们发现,只有中国,才能让他们通过陆地抵达永远不冻的海洋。
侵略是残酷的,赤裸裸的。第一个率领哥萨克闯进黑龙江的是一个叫波雅科夫的人。他领兵摸进中国领土,走得实在是食尽粮绝时,竟然捉了五十多个达翰尔人吃了下去充饥。接下来的叫哈巴罗夫。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逼近中国古城雅克萨,中国的领土已变成他们为所欲为的地方。这使得康熙震惊了。
刚刚建立大清的年轻的康熙,这是第一次与北方的强盗打了个照面。他命令屯集在吉林的乌拉兵员迅速准备应战,协同当地军民,收复失去的本土。同时,船厂(吉林)日夜火速加造大船,运载粮草北上,援助抵抗罗刹的边民。
在那样的日子里,船厂是什么样子呢?
提起康熙爷收复北方,每一个吉林的老人都是津津乐道啊。
居住在风门村的这位杨大爷说,当年他的祖上,哥仨搬进“船厂”,日夜造船,然后又跟随康熙爷的船兵北上,去雅克萨战场收复失地。老人的头辈太爷就是战死在雅克萨战场。
吉林市区的王大爷他现在搬迁至九台八台岭,他说,当年皇爷威风,船也威风。所有粮草,包括宽城子、伊通驿、双阳驿一带的粮食草料,统统归集到船厂,再由这里装上,北去雅克萨,支持边兵抗俄。他祖上的头辈太爷、二辈太爷、三辈太爷,一个个都是出色的木匠,专门凿卯,上钉,造出一条条大船,日夜奔向北方。
一场全民动员的边兵会战,在船厂打响。
而造船,急需木头。
在长白山里,放排的老木帮,日夜伐木,然后顺着大江放下,漂送至船厂造船。
老木把,今抚松的于兴让大爷说,他的祖上当年就住在抚松的两江口,他的太爷日夜将大木扎成木排,然后顺北流水松花江运到船厂,冰水把他爷爷的老腿都扎烂了,但是大木依然运到了船厂。
提起伐木放排,提起古船厂,于大爷至今还能滔滔不绝地给你讲出这里一些店铺和街道的名字,让人感动和难忘。
今年90岁的松江河老猎人老木把刘大爷,更是一提起从前放木排的岁月,他就会立刻告诉你,他的祖上,从前每年都两三次进船厂,把大木头运到船厂,然后买点杂货再返回山林。
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廷在此加大造船力度,以抵抗沙俄的入侵,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北疆的宁古塔副都统安珠瑚奉命修建吉林城,从此船厂更加繁华起来了。
由于有船厂造的大船运粮运兵北上,因而清兵在与俄人搏斗的雅克萨之战中节节取胜,从而迫使俄在雅克萨最后的一战失败后开始向中国政府乞和。那样的年月,让船厂百姓多么愉悦呀!北方这个古老的水镇为中国历史增添了色彩,长白山和松花江,放木排,老木帮,这些名词,其实都一并写进了历史。
但是,放排运木,使船走水,不能不死人,死去了能人和祖先,后人不能不祭奠,于是渐渐地,河灯开始在这个城市出现,特别是在一些民俗节日时,人们几乎是不知不觉地,自发地,而又是不约而同地将这种习俗贯彻下来,终于使燃放河灯成为松花江上的一项固定的民俗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