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松花江河灯:侯氏家族
8030400000008

第8章 河灯的制作过程

河灯的制作,往往需要经过如下几个过程。

备料

备料,就是准备材料,把制灯的相关物件备齐,然后坐下来就可以静心地去制作了。

料,要分制什么样子、什么种类的河灯而选择不同类别的材料。包括端来各种料筐等等。备完料后,开始清料。

清料

清料,就是把备好的料进一步选定。

所说的“清”,主要指精选。

如秆棵的叶子、皮什么的,要去掉;一些疤痕,也要拂平,使料直接投入使用。清料阶段包括进一步准备工作。

制灯框

给什么人送,于是,选择的料、制什么样的框也就不尽相同了。

做河灯都是先做出大框,下一步就好办了。这叫“定型”。古语说“筐编四置”,就是这个道理。

清料进行完后,就开始制灯。而制灯的头一步,先制灯框。

制灯框,是指先制成灯的大框,也就是灯的模样。

这是很重要的。一般的河灯,在艺人动手选料时就已考虑了制什么样的灯。

劈草

劈草也是制灯框的一道工序。

劈草,是指将制作河灯的秆棵,从中间劈开,以便使用。

劈草也包括分草。就是将草分成一把一绺的草把,然后根据不同的灯或灯的大小,加草或减草,使其进入制灯工序。

劈草还包括将不同的制灯材料细化。

如剪料、修理材料等等,都属于这道工序。

圈其实同劈草,制框也属这一类工序。

圈,是指将植物的秆棵成河灯大样。

圈的河灯艺人往往一下子出许多“灯圈”来,这可以是河灯的半成品,然后再一盏一盏地去组装。

糊灯皮

当出现一盏盏河灯的外型后,或当一盏河灯的四框出现后,就要开始考虑灯的外表了。

外表,主要是糊形。往往根据灯的名称、用途,去选择不同的材料去粘贴和裱糊,称为“糊灯皮”,也叫“糊灯”。

糊灯皮是重要的工艺过程。

这时艺人要认真思考,选择使用适合灯框的料,并开始糊外壳,民间称糊灯皮工序。

糊灯皮,一定要会使胶。

因为有时要将胶刷在料上,这要看料的承受面是什么样。多了不行,多了沉,影响灯的质量;少了不行,少了贴不住。

同时还要注意有时要先将胶刷在纸上。

因为纸平,好刷,易粘贴。

这道工序很讲究观察。

主要是观察灯框或灯圈的质量。如果一开始就没做好,是指“底”没打好,糊时就非常的费劲。如果打好了底,糊起来就容易又轻便。

这也是万事开头难的道理。

贴灯

贴灯,其实这也是装灯的一部分。

所说的贴灯,是指在灯的外壳或表皮上粘贴色彩鲜艳的花草、动物,或绘出各类云朵、花边等等,这就是“贴灯”。

贴灯时要注意的是使贴上的图案符合这盏灯或这类灯的来历和习俗,不能张冠李戴,不能随意贴绘。

贴灯,很讲究手劲。

手劲,是指手用在贴时的力度上。

因那时灯已出现形状,弄不好就将灯的原形破坏了,所以这道工序很讲究技艺。

装灯

接下来,就要装灯了。

装灯,指对糊好的灯进行装饰。

所说的装饰,首先指在灯壳或灯碗里装“东西”。这“东西”其实是灯的内容。比如人物灯或动物灯,都要在灯框制完、糊上灯皮之后开始装饰的工序。人要符合身份,物要形象逼真。装不好,就说明河灯艺人没有本事,或不懂民俗风情。

装灯时,要仔细检查灯的有关部分,如有不美、不理想的地方,就要按着自己的想象或民俗的要求,去实现它。

试蜡

试蜡是指在灯的里外装裱都进行完毕之后,这时艺人要仔细检查放蜡的位置,并要实验。

河灯的下水,主要看能否点亮。如果这一关不过,就不是一盏合格的河灯。试蜡根据不同的河灯选择不同的蜡烛。

试蜡时,要仔细检查蜡的质量。

特别是“两头”。

一是蜡顶的捻,是否外露,是否可以点燃;二是蜡底。要看蜡底上的插钎是否尖利,便于在灯的底座上插牢。

同时,还要试一试这一类的蜡能否点燃。

试时,不是所有的蜡都点燃,主要是选择每一种类试一下就可以了。

因为各个种类是同一个作坊所制,所以要试。在一般的情况下,侯俊英河灯作坊是她自己所制的蜡,就不必每一枚都点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