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松花江河灯:侯氏家族
8030400000007

第7章 河灯的制作材料

东北松花江地区的河灯制作所使用的材料一般都是选用当地常用常见的植物的秆棵,通常有以下几种。

木材

用木材来制作河灯是最常见的,因为长白山树多木多。再加上吉林古称“船厂”,是指朝廷在这儿运木造船,当年这里遍地都是木头。所以使木制河灯,极为普遍。

木制河灯,河灯很结实,而且又美观。因为木料多,品种多,可以随意地选择。

木制河灯最大的特点是在水中有浮力。

木本身就轻于水。制成河灯后,它自动能在水中漂浮,这正是人们所希望的。放河灯多选风平浪静的时候进行,但是北方的江岸,气候往往变化无常,刚刚还是平静的江面,转眼就起了风浪,这时木制河灯就显出了它的优势。所以这儿的人都愿选木料来制作河灯。

谷草

谷草也是松花江一带居民制作河灯的重要材料。

谷是结小米的秧棵。这种植物的秆棵待植物果实成熟后,秆棵由绿变黄,变得十分柔韧和轻飘,非常适合编织各类生活用品。如粮囤子、草袋子等等。特别是鸡窝、草垫都离不开它,于是人们也就想起用它制作河灯了。

用谷草制作河灯比较省力。这主要是谷草比较柔软,抻拉方便,弯卷自如,江边上的人家喜欢用它编扎河灯。但谷草编扎的河灯一定要注意不漏水。所以用谷草扎制河灯一定要在灯壳上糊上纸或贴上泥,这才能使其在水中漂浮。

麻秆

东北人扎制河灯最喜欢使用的材料还有麻秆。

在东北平原上生长着一种植物,民间称为“麻”。麻分多种,有花麻、荨麻、亚麻等等。麻是北方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资原料,主要是它的皮。

在东北民间,有这样一首歌谣:

身穿绿袍头戴花,

我跳黄河无人拉。

只要有人拉出我,

一身绿袍脱给他。

这首歌谣说的就是“沤麻”。

沤麻,是北方一种常见的农活。

在北方的夏秋季节,农人把青麻割下,投到村子里的大水泡子里去“泡”,俗称沤麻。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麻皮腐软脱落。人们捞上麻,用麻皮来纺经、打绳,编织麻袋、鱼网等生活用具。剩下麻秆就只好用来点灯烧火了。可是后来,人们发现麻秆还有重要的用途,那就是扎制多种工艺品,其中就包括扎制河灯。

用麻秆扎河灯十分轻巧顺手。

去掉麻皮的麻秆,一根根银白、溜直。无论是弯折或割断,都非常容易,所以人们喜欢用它扎河灯。

使用麻秆扎好的河灯,底部要糊上纸或皮子,以便灯在水中能漂泊。

秫秆

秫秆,也是扎河灯的好材料。

又称高粱秆,是高梁的秆棵。

高粱是北方常见的农作物。秋天,当农人将高粱割下,那长长的秆棵农人往往用来穿盖帘、夹杖子,或苫盖农作物。但更多的时候是用它做建筑材料,如做房顶、做房墙,抹上泥便可以挡风遮雨……

而用它来制作河灯也是极好的材料。它直,皮儿薄,拿过来直接可以制作河灯。

向日葵秆

向日葵秆也是制河灯的好原料。

向日葵,俗称“瓜籽”或“毛嗑”,是东北平原常见的一种植物。

向日葵长得高大粗壮,头上结籽。

秋天果实成熟,割下果盘,秆棵只好用来烧火。而由于向日葵秆直而长,又显轻,特别是中心空软,便于切割和分解,所以农人除了用它夹杖子、烧火外,也使用它来扎制各种工艺品,其中便包括河灯。

用向日葵秆扎制河灯往往是那种大型的灯。

大型河灯如“龙灯”“船灯”“车灯”,往往需要大的材料做骨架。向日葵秆又粗又长,轻巧不重,正好充当这个角色。

向日葵秆扎制的河灯,底部和帮部也要糊纸或贴皮、布,以免进水沉没。这是必须注意的事情。这种河灯气势宏大,很是壮观威武,深受北方人的喜欢。

纸料

纸料,就是用纸作为材料进行河灯制作。

可以这样说,纸做的河灯是北方河灯中最常见的一种河灯。一般是把东北民间的老纸,多层黏合在一起,做成盆碗样,便可以使用了。

这是民间造老纸的艺人。

民间称“土纸”。东北民间有“窗户纸糊在外”的习俗,所以从前造老纸的作坊很多。

这种纸,造河灯最好使。

纸制河灯的好处是它可以边漂流边燃烧,最后消失在茫茫的江水里。

这里要说明的是,其实无论用什么材料做河灯最后都离不开纸,因为灯的样式和造型全要靠纸去完成和实现。

柳条

柳条,就是柳树的枝条。这也是东北人制作河灯时最常用的材料之一。

东北地域盛产柳。从前,东北有“柳条边”,是满族人保护东北发祥地的一种方式。而这“边”,全用“柳墙”来挡,所以这里柳树繁多。这种树有顽强的生命力,特别在江湾湿地一带人们俗称柳条通。柳条通里常常长满了这种有着长长枝条的柳树,农人割来用它编筐篓,同时也使用它来扎制多种生活用具,包括笊篱,当然也包括河灯。

这是东北的柳树,到处都是。

这种植物,生命力很强,随插随活,民间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说。

用柳条编制的河灯细致结实,涂上泥巴,就可以放入水中去了。

稻草

稻草就是稻子的秧棵,这是松花江一带常见的一种植物。它的性能和谷草差不多,也是具有柔软的韧性,农人喜用它来编垫编袋,其中也包括编制河灯。

稻草河灯编织上手,造型灵活。编好型后,也要贴上纸或泥巴,画上花鸟,然后点燃,放入江中,随波而去。

苇子

苇子在东北也是制作河灯的上好材料。

东北地区盛产苇子。艺人们常常在秋冬,将苇子割运回家,然后晒干,等待使用。

编扎河灯时也是先清料,然后进行编,一点点制成灯型,糊纸,上色。

但苇灯的底部也需要使用泥巴或其他防水的物质固定,以便漂浮。

竹子

用竹子制河灯,这是近代以来的事情了。

东北一带不产竹子。但有马车店或大车店的掌柜从远方销来竹子,主要是为了制作鞭杆,于是一些河灯艺人也便可以选来使用了。

用竹子制作河灯的程序和用柳条制作差不多。主要是选料,圈,然后成灯型,再糊上纸,上颜色,就可以了。

当然也要在底部加防水物,以便漂浮。

冰凌

冰凌就是冰块。这是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冬季最常见的一种物质。而用冰来制作灯已有久远的历史了。

据《酉阳杂俎》载,唐玄宗时,因杨贵妃受其宠爱,她要在三伏天见到冰灯冰雕。为了使她欢乐,杨氏父子就在三伏天去北方取来巨大冰块,使工匠们雕琢成山川景物,灯型冰盏,置于客厅中央,供人参阅。而北方的辽金时期,帝王和民间百姓也习惯取冰制灯,于是用冰雪制灯就成了北方民族的一种日常生活本领,包括制河灯。

用冰制河灯,既方便又很环保。这种河灯点燃放入水中它会自己溶入水中,不污染环境,可见从前的人也十分注意保护环境。

因为近百年来松花江的吉林段一带不冻(1933年丰满电站缘故,江水冬天不冻,形成流冰、树挂这一东北独特景观),所以人们最爱使用它做灯。

用冰做河灯先把冰在江河中取下,然后运回家中,开始制灯。

同时,人们也用雪来制作河灯。

雪块

用雪来制作河灯,也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一种发明创造。

先把雪装在桶、盆等一种器具里,然后用脚踩实,洒上一些水,使其在户外结冻。

等雪凝固后,从器皿中取出,抠其中心,点上蜡烛,就成了真正的冰雪河灯了。

这种灯的好处是在水中边漂边融化。最后,当腊烛燃烬后,雪也化于水中。这是一种环保的河灯。

玉米秆

玉米秆,又称苞米秆,这也是制作河灯的好材料,而且,在北方的松花江边到处可以见到这种植物的秆棵。

玉米秆一般是人家的烧柴。用时,同样要去掉皮节,选直的结实的中间部分,然后折割开,成灯型后便可以使用了。

同时也要在这种灯的底部包上防水的材料,使其既好看又不能沉入水中。这是这个地区河灯艺人常用的材料之一。

金属

用金属材料制作河灯是近代以来出现的事情,主要是使用废弃的铁盒、铁盆、铁碗等用具来改制而成。现在最普遍的金属河灯是使用易拉罐制成的。

易拉罐是一种现代的金属材料,喝完饮料后,弃之十分可惜,加上这种料盒精致美丽,于是巧手的河灯艺人就使用它来制作河灯。

用易拉罐制作的河灯光彩照人,而且具有现代化的意味,外表看去很有价值,点上烛火放入水中,便闪闪地漂浮而去,带给人诸多梦幻般的回忆。

动植物壳

用植物的壳来制作灯盏,这在中国民间早已有之。

特别是圆形的植物如瓜、葫芦等等。而特别是制作河灯,瓜和葫芦特别适合,嘎拉瓢等等也特别好使。

瓜或葫芦,从中间劈开,民间称为瓢。瓢已具备了漂的功能,它最适合制作河灯。只要在瓢里点上灯烛,它便会顺水漂荡而走,成为一盏名符其实的河灯。

嘎拉,这是土语。其实就是江河里的蚌。它是一种软体动物,贝壳长圆形,黑褐色,长大后壳发硬,可取之做漂浮物,如河灯。

其他材料

河灯的材料可以说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选取一处一地最具普遍性的材料,而且在当地十分容易获得,如吉林松花江浮石便是如此。

浮石,这是吉林的独特材料,民间称火山灰。

浮石表面看去,很像石块,但它的重量轻于水,所以时时浮在水面上而得此名。吉林人懂得它的性能,所以常常使用这种材料制作河灯。

另外,也有使用纸壳、泡沫、泥巴等各种不同质料来制作河灯的。总之,河灯用料选择较杂,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人们选用以上的十几种材料来制作河灯,这已成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固定的生活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