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笛语新说
8033500000022

第22章 笛人篇(1)

笛坛人物之——冯子存

冯子存河北阳原县人,是大家都熟悉的笛界北派的代表人物。无论他在笛子演奏还是笛曲创作方面,都具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冯老通过长期的演出实践,在“二人台”音乐风格的基础上,总结和发展了北方笛子的演奏技法。他的演奏高亢、嘹亮,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色。

冯子存的笛子风格是在内蒙古民歌、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直接熏陶下形成的,体现了北方人民的性格和语言特点。歌唱性是他笛曲的特色,也可说是灵魂。冯子存平时演奏的力度是很强的,笛子到冯子存嘴下要高出几十个音分,甚至半个音。为增加演奏色彩,他用了“花舌”的技巧,在这基础上长、短、密、稀、软、硬各种花舌技巧应运而生。为了增强表现欢快、跳跃的情绪,各种吐音随之产生。为了能像唱的一样委婉、连贯,各种“滑”、“抹”、“揉”、“压”的技法得到了充分的显示。为了使某个音产生极强的力度,他用“剁”的技法,把“飞指”和“花舌”结合一起,又出现了“飞指花舌”音。为了描写风筝徐徐下落时的情景,开发出特殊的“六孔泛音”。为描写人悲痛时的哭泣,演奏出了“气冲音”等等。“打”、“带”、“颤”、“增”,及各种装饰音在冯子存的演奏中也随处可见。根据乐曲内容不同和表现的需要,把技巧有机地寓于乐曲当中,冯子存的长期演奏在这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规律性的东西。这些在他后来的创作、演奏中得以充分证实。

冯子存创作另一特点是,大都采用在同一主题进行变奏,音乐语言主要以对答、模拟为主。在其演奏作品中,除在旋律上简化、加花外,另外很重要的是速度变化。除每段间有明显的变速外,在每一段内的速度自然增长也很明显,一般乐曲到结束前速度较快,情绪最为热烈。如:《五梆子》、《万年红》、《挂红灯》、《放风筝》等等。冯子存在其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成为北派笛子的领军人物,为笛子艺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58年后,曾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去芬兰、瑞典及港澳地区演出。他整理改编和创作的大量笛子曲,富有民间器乐的特点和强烈的泥土气息,出版有《冯子存笛子曲选》。

笛坛人物之——刘管乐

刘管乐,生于河北省安国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十岁起,在老师指导下,开始学吹笛子,仅一年时间,他已能演奏多段昆曲曲牌和《打倒列强》等当时广为流传的进步歌曲了。十二岁时,因家中没钱再供他上学,只能辍学赴京,在一家小店铺学徒当镟工。但他忘不了他的笛子,于是当他两年后返回家乡时,经人介绍,拜在一位还俗僧人的门下,继续学习笛子和管子、唢呐等乐器。同时,还和师父一道,过起了东奔西跑、饱尝艰辛的搭班卖艺的流浪生活。刘管乐的梆笛演奏艺术,早期受到冀中“老调梆子”的影响,后又在冀中鼓吹乐的基础上,融汇各家笛艺。正是在对民族民间音乐养分的尽情吸吮中,刘管乐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他的演奏洒脱、灵巧、朴实。在一些方面,如利用休止符换气,使气息充实饱满,让人感觉出乎意料,但又合于情理的(节)奏变化等,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见解。可以说他的演奏艺术大大丰富了中国笛子艺术的宝库,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管乐是一位多产的笛曲作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影响深远。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两部作品专辑:《笛子独奏曲集》和《刘管乐笛子曲选》。其中1956年11月出版的《笛子独奏曲集》,是我国出版最早的个人笛曲专辑。他的作品常在中央和各地方广播电台播放,有的还被制成唱片和盒带。作品中尤以《荫中鸟》和《卖菜》最为着名。音乐形象生动、情绪活泼、风趣诙谐,曾风行全国。由于刘管乐具有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因而,他的创作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作品的音调,多来自冀中吹歌、民歌与戏曲。同时,他还注意从少数民族音调和外来音调中吸取养分。然而创作中,他绝不停留在对民间素材一般意义的“形成”模拟,而是更重视对作品内容、情绪、意境的认真体察和准确把握,从而赋予民间音乐素材新的生命力。刘管乐还是一位乐器改革家,他深知笛子改良对笛子演奏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他和天津民族乐器厂王国栋合作研制的调音插口笛,已在全国推广。这种调音插口作法在箫、巴乌等其他民族乐器的制作中已被普遍采用。他研制的七孔、八孔、九孔笛,也受到广泛好评。刘管乐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笛子艺术事业,他曾在逝世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精湛的艺术魅力的产生,首先取决于从艺者对自身艺术的热爱和潜心的追求探索。”“我坚信新一代的笛子演奏者中那批全身心地热爱并终生醉心于此的‘痴才’们,终会打破‘观众不爱听,我也不愿演;我总不演,观众更加陌生疏远’的非良性循环,多创新,多演出,使笛子艺术永葆青春,征服越来越多的新一代观众的心!”铮铮言词,感人肺腑。

笛坛人物之——赵松庭

赵松庭,浙江东阳人。九岁学吹竹笛。曾任东阳中学、缙云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第二十一军文工团团员,浙江省歌舞团演奏员,浙江省艺术学校教员、艺术指导。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创吹笛循环换气法。创作笛子独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风光》等。着有《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温度与乐器间准问题》《笛艺春秋》、《笛子演奏基础教程》等着作,是我国第一位成功研制排笛、骨笛和铜管双笛的竹笛大师。

中国笛子有以秀美、典雅、华丽为特色的“南派”和以粗犷、明亮、刚劲特色的“北派”,赵松庭为了更好地表现时代精神,打破南北的界限,兼收两者之长,并借鉴西洋长笛的某些技巧,形成柔中有刚、刚柔并济的“浙派”。他还将唢呐的特殊循环换气法运用到笛子演奏上,丰富了笛子的表现手段。赵松庭的笛子艺术自成体系,包括演奏、创作、教学、科研、制作等方面。赵松庭在美学观点上主张“音乐技巧为表现内容服务,脱离内容表现的不能称为技巧。竹笛本身在不断发展,技巧也必须不断创新。技巧不论中外古今、南北西东,只要对内容表现有帮助,我们都要吸收。”赵松庭的笛艺虽然来自民间,未进过音乐院校,但他的文学修养与科技知识相当渊博,因而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较强;教材的编写也相当简明扼要,结构严谨,门下弟子成才率甚高。赵松庭为了弘扬民族音乐,不辞辛劳,四处奔波,是一位踏踏实实耕耘于民族乐坛的实干家。

笛坛人物之——陆春龄

陆春龄,素有“中国魔笛”美誉。不论在笛子演奏的领域或是在整个中国民乐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越过半世纪的笛子教授生涯及艺术实践形成其独特的流派典范。其演奏气口之精微、指法之奥妙、音色之浓郁,皆为国内外乐坛及知音所尊崇,尤其在江南丝竹上,广蓄并纳,独树一帜的体系堪称笛界的一代宗师。他七岁即向一位皮匠师傅学笛,十几岁就参加了民间丝竹团体“紫韵国乐社”,1940年与友人组织“中国国乐团”。青年时期的陆春龄,为生活所迫,曾开过汽车,踏过三轮车,生活的辛劳并没有压倒他,除了借笛子来排遣胸中的积郁外,还借开车、踏车之便,寻师访友,磨砺自己。

陆春龄笛子艺术的独特风格,首先体现在气息的运用上。他的演奏受昆曲的影响很大,讲求“气沉丹田”。这种运气的方法是,呼吸借助腹肌和腰肌强劲的支持力,使吹奏时气息大小缓急得以控制自如。除了运气之外,他还特别注重用上手拇指向内顶,下手拇指向外推,以保持笛身的平衡,并以协调风门的远近、口风的松紧和力度大小的对比。正因为这样,他吹出的音色优美而醇厚,坚实而饱满,强而不躁,弱而不虚。陆春龄在他改编和创作的乐曲中,经常使用别人不大用的第二泛音(即十二度超吹)。因为在笛子上吹奏第二泛音,笛膜几乎是不振动的。此时笛子的音色不仅纯净,而且音量小,极容易表现静谧的气氛。此外,在装饰旋律的指法技巧方面,陆春龄除多用江南丝竹常用的赠音和打音,以增强音乐的韵味。另外,陆老十分注重小颤音和指震音的运用。小颤音的运用,可以使乐曲更加华丽、活泼,使旋律更加流畅。但是小颤音所占的时值很短要求手指颤动得细密而又均匀,难度比较大。由此可见,陆春龄在指颤音上是下过一番苦功的。美化、润饰音色的一个重要手法,便是使用震音。震音有两种,一种是气震音,一种是指震音笛子弱奏时,为保证音色的纯净,是不宜用气震音的。为了避免单调,陆春龄常常借用指震音来美化音色。此外,指震音既可以用单指,也可以用两三个,甚至五六个手指,加上手指扇动方法不同,以及手指距音孔远近的不等,都会造成不同的效果,从而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

笛坛人物之——简广易

简广易,1944年生于四川重庆,原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及中国广播艺术团民乐团独奏演员。简广易于九岁开始学笛子,并于196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最早师从现国家一级笛子演奏家,原重庆市歌舞团团长谢高翔先生,其后师从民间音乐家叶仰曦、段广义,以及着名笛子演奏家刘森。由于对笛子艺术的热爱,他在毕业后选择加入中国广播艺术团民乐团工作,他曾经录制出版的个人独奏专辑《家乡赞》及《简广义笛子曲集》,都广为社会大众喜爱,其中《牧民新歌》一曲更是风靡海内外,成为当时笛子曲的代表作,且列为中国广播艺术团之保留曲目。

随着一批批创作或是改编的曲目的问世,一些新的演奏技法亦相继出现。这当中有些人致力于乐器本身的改革,使之便于演奏半音和转调,而有些人则在原有的六孔上下工夫,通过手指、气息和舌头的控制,达到相同的目的。虽说后一种做法在近几年来有了更大的发展,但简广易是最早摸索这种改进方法的演奏家之一,通过《流浪者之歌》等风格很强的改编外国曲目的实验,成就了他在笛子演奏技法上的重大突破。简广易的演奏热情奔放、潇洒自如而又亲切近人,由他自己创编的笛子尤以富有生活情趣、通俗明快见长,许多乐曲不仅在前些年里广为流传,即使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简广易曾先后出访日本、德国、意大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他出色的演奏技巧和平易近人的演奏风格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于1982年至1992年间赴法国深造,1992年5月在巴黎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在音乐会上演奏了笛、箫、埙、口笛、巴乌、葫芦丝等传统民族乐器,精湛的技艺、精彩的演出博得《欧洲时报》、《欧洲日报》等媒体给予的高度评价。

笛坛人物之——李镇

李镇,1944年出生于山西省河曲县。幼年时随家人迁居内蒙古。12岁起师承刘兴汉、黄尚元等学习笛艺,1965年毕业于内蒙古艺术学校。由于他积累了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其笛韵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音乐特色及歌唱性的艺术风格。同时,又承新派笛艺宗师刘森先生之新派笛子神韵,广收博采、勤奋研究,在笛坛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