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笛语新说
8033500000023

第23章 笛人篇(2)

多年来,他屡次走访日本、美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成功的演出受到高度赞赏和热烈欢迎。他所创作的笛曲《走西口》于1994年被选为台北市第三届国乐大赛初赛和决赛之指定曲目。他精湛独到的笛艺获得乐界极高的评价,纷纷慑服于他充满大草原风格的新派笛韵之特殊魅力之中。历经数十年艺术生涯的磨炼与演奏实践,李镇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乐曲,主要作品有:笛独奏曲《鄂尔多斯的春天》、《大青山下》、《浩特篝火》、《草原的思念》。笛组曲《草原抒情》,笛协奏曲《走西口》。巴乌乐曲《牧歌》、《达濑湖渔歌》,埙演奏曲《敖包祭》等,他的作品在全国的音乐比赛中多次获奖外,为中国境内许多艺术院校或团体列为教材,请他亲赴讲学的热情邀约从不间断。

笛坛人物之——俞逊发

俞逊发,1946年1月8日出生,上海市人。俞逊发自幼喜欢民族乐器,十三岁求师于陆春龄先生学习竹笛,十四岁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民族乐团,即成为随团学员。1962年在第三届“上海之春”选拔中崭露头角。文革期间,曾先后在上海乐团、上海京剧团、中国艺术团工作近八年,为此充实了演奏技术、进行了艺术积累、丰富了实践经验。并先后求师于冯子存、刘管乐、赵松庭等笛子大师。俞逊发为挖掘、开拓笛子的演奏技巧,创造了十七余项新的吹奏技术。1971年还研制发明“口笛”,于1973年5月1日首次在上海体育馆登台演奏引起轰动。1974年白诚仁先生特意为新生的“口笛”谱写了第一首乐曲《苗岭的早晨》,由俞逊发首演而风靡海内外,“口笛”还被作为礼品赠送国外元首。俞逊发曾先后创作、改编了近二十余首笛子独奏曲。其中有《秋湖月夜》于1984年获全国民族器乐作品一等奖。《琅琊神韵》于1984年获上海音乐之春优秀创作奖。《赤日》于1986年分别获上海音乐之春创作、演奏二等奖。《音韵》于1987年获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创作二等奖。由俞逊发灌制的笛子专辑《妆台秋思》获1992年10月北京全国第二届金唱片奖并名列榜首,另外俞逊发演奏的由朱践耳先生作曲的《第四交响乐》(为竹笛及二十二件弦乐而作的室内交响乐曲),于1990年秋荣获瑞士“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交响乐作品大赛奖”,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获该项大奖。1991年曾着书《中国竹笛》由台湾“丹青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工具书,二十六万字,不包括谱列)。2000年10月又由台湾“琴园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俞逊发的笛子曲集《玉笛雅声》。先后出访欧,亚、美、澳、非等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多次被台湾、香港、澳门邀请进行个人专场音乐会与讲学。还再度与荷兰、日本、印度等着名演奏家进行即兴演奏音乐会。在欧洲地区进行巡回演出,对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合作与沟通做了有益的探索。

笛坛人物之——蒋国基

蒋国基,1950出生于上海。十六岁时师从赵松庭,1976年全国大赛中以一曲《水乡船歌》崭露头角,自此连获首奖,声誉日隆,被国内外报刊誉为“不可多得的神笛”、“充满魅力的笛子演奏家”。

蒋国基的演奏,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既取北派之长,又继承了南派笛子精华,形成自己极富江南水乡情调的艺术风格。他成功地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笛曲,对箫、巴乌等的演奏也颇有造诣。赵松庭先生曾说:“蒋国基的笛声,水里来,水里去,水里长——秀丽而不浓妆艳抹,不追求奇峰突起巍巍乎高山,活泼而又含蓄深情,不描绘波澜壮阔浩浩乎海洋。有悲欢离合,有秋收冬藏,是人间,是家常,不需乘风归去,只盼给人们以温暖。”1996年初,蒋国基与友人合作的巨笛试制成功,填补了民族吹管乐器的低音吹管乐的空白部分。曾多次随中国歌舞团、浙江艺术团到日本、美国、西德、芬兰、埃及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誉。

笛坛人物之——马迪

笛子演奏家马迪,1956年出生于西安。九岁开始学习吹奏笛子,1978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师承着名笛子演奏家元修和先生。1980年又考进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班,先后受益于谭谓裕及陆春龄等老一辈知名的笛子大师。1982年毕业后,就职于陕西省歌舞剧院,担任首席笛子独奏演员。在继承传统笛子演奏方法的同时,博采众长,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先后创作了揉音等许多新技法,进一步丰富了竹笛的表现力。成为中国西部音乐的代表,无论在演奏技巧上或作品创作以及教学方法上,都形成了其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在笛艺界独树一帜。

在马迪数十年的艺术生涯里,创作了《塞上风情》、《纺线线》、《望乡》、《春夜喜雨》、《晨曦》、《登幽州台歌》、《山居秋暝》、《赶牲灵》、《秦川抒怀》、《大漠》、《远韵》、《跑旱船》等数十首优秀乐曲。其中《秦川抒怀》在海内外影响极广,多次被指定为国内及国际笛子大赛的决赛曲目,受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高度赞扬。马迪的“长安乐派”笛子演奏技法及其艺术风格,既有粗犷豪放激越之情,又不失温婉细腻典雅之韵,其精湛的笛艺及科学的教学方法,博得了民乐界广泛的好评,受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高度赞扬,被誉为“西部第一笛”。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马迪逐渐为广大听众所熟悉,并成为中国笛子演奏家中的佼佼者。马迪集演奏、作曲于一身,对笛子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的艺术造诣和才华已臻炉火纯青。他凭一支竹笛弘扬秦风古韵,让世人领略八百里秦川浓郁的西部风情。

笛坛人物之——戴亚

戴亚,1964年出生于浙江东阳。七岁开始学吹笛子,九岁起师从着名笛子大师赵松庭先生。1977年考入浙江艺术学校。1980年获杭州“西湖之春”笛子比赛第一名。1986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着名笛子演奏家刘管乐、曾永清,曾荣获1989年首届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1995年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及1995年台北第三届中国民族器乐协奏大赛的笛子第一名,是全国唯一一位笛子大赛三连冠的获得者。

在戴亚的横笛艺术世界中,你可以找到《秦川情》如火的炽烈;可以听到《荫中鸟》那清脆欢快的歌唱;体味《鹧鸪飞》的深沉舒缓、忧而不伤;感受《三五七》的热烈粗犷,流畅华丽;欣赏《欢乐歌》中明快的江南风情;浏览《姑苏行》典雅秀丽的古城风光。戴亚的笛艺技术全面,刚柔并蓄,北方的豪放与南派的秀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其音乐极富感染力,有“京城笛王”的美誉。近年来他与瑞典国家交响乐团、英国Aditty弦乐四重奏、中国交响乐团、香港中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澳门中乐团合作,举办了一系列笛子独奏、协奏音乐会,在国内外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笛坛人物之——曾格格

曾格格,原名曾昭斌。1969年5月4日出生于北京。六岁起随父习笛,后师从何维青教授。十岁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师从马宝山教授。1987年赴内蒙古参加中国艺术(节),她精彩的表演获得好评,被誉为“小神笛”。大学期间,师从着名笛子大师赵松庭教授、王铁锤先生、张维良教授。2001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班。中国着名笛箫演奏家、中国“新民乐”开创者、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环境保护促进会理士、中国抗癌宣传形象大使、中国敦煌艺术剧院特邀艺术家。被誉为“千年玉笛第一人”。

曾格格自1997年起在国内外大力提倡及推广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创新,并巧妙地把竹笛、洞萧、弯管笛、葫芦丝、西藏竖笛、巴乌、尺八、排箫、口笛、埙、篪等乐器融汇表现于现代音乐当中。她美丽的形象与高超演奏的完美结合深受观众喜爱,被海内外乐迷誉为“民族时尚音乐的代言人”、“东方神笛”、“新音乐的偶像”。特别是2001年1月23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天上人间》,向人们展示了民族器乐与现代音乐最新结合的开始,向全球的华人展示了民族音乐的创新,使“新民乐”这种新的音乐形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和认知。代表曲目有《天上人间》、《阳关行》、《牧歌》、《雪山》、《雨中花》、《亚非风情》、《花之舞》等。

笛坛人物之——唐俊乔

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笛子演奏家,现为中国民乐的领军人物之一。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上海音协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澳门青年中乐团艺术顾问、音乐指导,曾任上海民族乐团笛子首席。

自幼随父亲唐德忠学习笛子,少年时代便屡次荣获青少年器乐大赛金奖、一等奖。1986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师从孔庆山教授。1990年十六岁时首次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1992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师从笛子名师赵松庭和俞逊发。

唐俊乔的演奏兼融南北之长、功底深厚、技巧娴熟、音色圆润动听,极富音乐表现力,而其高超的气息控制能力更是深为业内人士称道。此外,她还与中国诸多着名作曲家紧密合作,首演了一系列当代着名作曲家为竹笛而作的协奏曲。如:谭盾作品《卧虎藏龙》协奏曲(全世界巡演),杨青民乐版笛子协奏曲《苍》,唐建平交响版笛子协奏曲《飞歌》(获文化部独奏金奖),朱世瑞为柏林夏季音乐(节)委约创作的笛子协奏曲《“天问”之问》(获德国电台年度大奖)以及与何训田合作继《阿姐鼓》、《央金玛》之后的最新唱片力作《波罗密多》《七日谈》等,均获盛赞。她演奏的郭文景笛子协奏曲《愁空山》更是使之成为中国民乐协奏曲在全球范围上演频率最高的作品,巡演于法国、德国、美国、西班牙、意大利、香港、北京、上海和台北各地。

当代竹笛风格及表演形式上的新发展

在当代南北两大竹笛流派在作品创作与演奏艺术风格上出现了交融的现象。南方竹笛流派演奏家与北方竹笛流派演奏家在作品创作、演奏技巧、竹笛形制等方面相互吸收对方的作品创作与演奏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特色,形成了中国竹笛南北流派作品创作与演奏艺术风格的交融,在传统的南北两大竹笛流派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竹笛风格流派。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各种流派纷纷涌现,他们的创作既继承吸收了前人的精髓,又在传统风格上有所突破,形成了风格多元的新特点。他们创作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大多是赞美祖国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歌颂人民的新生活与精神风貌为主要题材,新作品也不断产生,这类作品主要有《扬鞭催马运粮忙》、《秦川抒怀》、《乡歌》、《沂河欢歌》、《陕北好》、《春到湘江》、《水乡船歌》、《幽兰逢春》等经典之作。

表演形式上中国竹笛出现了与歌唱、舞蹈、朗诵等其他艺术的融合。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竹笛的表演不再仅仅以合奏独奏的形式出现,而是出现了与其他姊妹艺术相融合,同台展现的新的表演形式。

当代竹笛音乐创作上的新变化

音乐创作上近几年中国竹笛作品创作出现了新的变化。以中国民族调式为基础,吸收、运用十二平均率的音乐创作技法,将其二者结合为一体,使中国竹笛作品既保持中国传统民族风格,又富有西方音乐格调,从而,进一步使中国竹笛作品的创作得以丰富、发展。这类作品主要有蔡敬民的《春光》、曲祥的《向往》等。此外,也有许多演奏家改编、移植外国十二平均律的音乐作品,用改革的中国竹笛演奏,如:莫扎特D大调长笛协奏曲第一乐章、罗马尼亚民间乐曲《霍拉舞曲》等。中国竹笛的作品创作还完全打破传统竹笛作品的创作手法,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技法进行创作,如:杨青的《苍》、谭盾的《竹迹》等,这类作品无调性、无调式,作品也较少,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演奏者与欣赏群体。

古老的笛子见证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很好地继承笛子艺术,将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目前笛子又迎来了其发展的繁荣时期,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创造中国笛子新的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