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红泥炉(上、下)
8033600000022

第22章 书事(1)

第一(节) 薄老为《山西抗战口述史》题签

你想知道一个人确切的出生年月日,哪怕是几百年前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他的情况也有证可查,有据可依。这种档案看似平凡琐碎,甚至过于精微了一点,当时似乎也看不出有多大价值,却完整地保留了真实可信的原始记录,于是,人为杜撰个人出生历史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档案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得以保证,档案的存史功能得以实现,后人使用资料时也会觉得非常方便。

今年是前国家领导人薄一波的百年诞辰。历史记录了薄老丰富多彩的生命旅程,我们却因为编撰一部抗战口述史的着作,与薄老结下了一段书信之缘。

2005年初,《山西抗战口述史》被列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我作为该课题组的组长,深感责任重大,不敢存有丝毫懈怠。课题组的15名成员,走遍全省130个市县,走街串巷跑村串乡采访了1500多位亲历、亲闻抗日战争的人们,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绝大多数。采访过程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抵御外侮,勇于牺牲、勇于奉献,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课题组的成员,我们也在用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抗战精神,做了一件在今天看来依然意义重大的事情。

山西是薄老的故乡,这里记录着薄老辉煌事业的发展轨迹。抗战初期,山西牺盟会与战动总会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最早的统一战线组织,在发动、组织、武装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以及培训大批抗日干部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这也是我们找寻薄老为《山西抗战口述史》题签书名的重要原因。那一代革命家的理想、智慧、勇气、奋斗、情操,至今激励着鼓舞着课题组的同志。我们知道,在滹沱河源头的五台县和定襄县,同一时间里出来三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徐向前、薄一波两位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阎锡山则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山西土皇帝。这几位历史人物的政治军事活动,与中国近现代史紧紧地连在了一起。看过薄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版的《七十年的奋斗与思考》,在上卷《战争岁月》中,薄老用了很大篇幅,记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与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政府及晋绥军形成的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组织,作为牺盟会的实际领导人,薄老与地方顽固派势力既斗争又利用、既坚持原则又有灵活机动工作作风的大智慧,已经载入中国革命史册,薄老始终注重学习、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用口述历史讲述和研究中国的抗战、山西的抗战,对深化世界人民认识抗日战争、激发全民族的奋斗精神、唤醒中华民众的民族精神,能起到极其特殊的作用。这部130余万字的口述史着作,在抢救民族活的历史、留存全民族的集体记忆、揭示侵华日军在中国的罪行等方面,有着等同于人证、物证的重要价值,同时也为山西增添了鲜活的人文历史素材。我们知道,找薄老作序或者题签书名,肯定会扩大本书的影响,提升对山西抗战的宣传。然而,山西社科院这样一个在地方上无钱无权甚至也无多大名气的学术单位,怎么能劳驾薄老为一部史学着作慷慨挥笔呢?我们的课题调研过程中,曾得到当时省委主要领导和省委宣传部、财政厅、民政厅等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过全省各级宣传、民政、史志部门以及市县乡村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配合支持,但是,解决具体的问题还得依靠自己。我们非常希望用最新的山西抗战史成果向薄老这位曾经战斗在山西抗日前线、解放后成为国家领导人的革命家表达一份家乡父老的景仰和敬意。薄老当年已是97岁的高龄,早已处于深居简出、颐养天年的状态。然而,这些年来,依然不乏恳请薄老题字作序的家乡父老,我们也是其中之一。我想,最好还是先投石问路,于是就决定给薄老传递一封书信。不过用什么样的文体来写,还是动了些脑筋。记得薄老在《七十年的奋斗和思考》中,提及他少年时曾经上过当地的私塾,读了不少古书,早期的教育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影响颇大。于是,我跟所里一位有些古文功底的年轻人李卫民同志一起动笔,用文白夹杂的书信体给薄老写了一封短信,通篇只有850字,却是出自肺腑,情真意切,也算言之有物。然后,通过我们熟悉的一位曾经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身边工作的勤务员,呈送给薄老一纸信函。这是2005年5月初的事情。

两个月后,北京通知我们将书稿带至薄老住所。当时我们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虽说到北京后我们也没能面见薄老,没有当面听到薄老的指教的确成为一桩永久的憾事,但薄老让一位年轻的参谋转告我们,看过书稿后才能决定是否题签书名。薄老题签书名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我们的工作又推进了一步。7月下旬时,我们取回薄老为《山西抗战口述史》题签的书名,我和课题组的同志们深受鼓舞。8月中旬,《山西抗战口述史》三卷本如期出版,成为山西社科界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一件重要事情,也是山西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新的贡献。回头想来,薄老题签书名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知情人士讲起,薄老有生之年题签的最后一部书稿就是《山西抗战口述史》,我们的确引以为荣。当时接待我们的参谋说,给薄老的那封信起了作用,当然还有我们留给薄老的厚厚两本打印稿。这位参谋还说,以后写信不要再写这种让人看不懂、念不通的东西。选择这种方式,本非我们所长,当时只是想通过这种有点特别的文言短信引发薄老对我们这部书稿的重视,至少从这封也可算作是文言的短信中,薄老可能觉得我们还是一帮心系国家担当历史的念书之人,与社会上一些胡编乱造随意戏说历史的人们区别开来。

转眼间一千个日子过去了,我们尊敬的薄老仙逝也一年有余。然而,一部书稿把我们的研究工作与对薄老的怀念联系在一起。今天重提这部口述史着作,重提薄老题签书名的事情,是对薄老的一份永久性纪念和崇高敬意,也是我们抗战口述史课题组的同志对当年支持过我们采访调研和研究出版工作的山西各界人士表达的感谢之情。

第二(节) 附:致薄老的一封信

尊敬的薄老:

您好!身体可安康?

晋阳又绿,遥望京华,不胜怀想!

先生八十余年奋斗历程,有口皆碑。先生立德、立言、立功,诚推不朽。吾辈于先生,诚不能望其项背。然吾辈自信与先生颇有缘分,世人或问何出此言?曰:在史学也。

先生晚年,着力着述史鉴,影响风行深远。吾侪捧读《七十年奋斗与思考》,皆赞曰:不穷年竟日,殚精竭虑,何克臻此?或曰:先生着述,以大手笔胜人;史料铺排,宏大精深,史实叙述,详尽逼真,吾辈从中深感史书之厚重深远,历史至此更显魅力,群皆服为确论。

今值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吾侪齐集,共推百万字《山西抗战历史口述》书稿一部。去岁秋冬,课题组十有五人,兵分数路,深入乡间巷陌,走近地头百姓。问讯历三九,足迹遍三晋,寻访父老千五百人有余。老党员、老战士、老民兵、老村民,重温抗战之历程,亲述入侵之苦难,吾人多番聆听古稀耄耋老者讲述鲜活生动之情(节),不胜感慨,感想诸多。今初步整理,得原始录音资料文字四百余万,翻读之余,惊心动魄,不时为山西抗日儿女的精神气概所感动,所激励。及至抗日统一战线,无人不论及先生功绩,山高水长,无限景仰。十二月晋西事变,“天要下雨准备雨伞”,何等高明。三晋父老,供养着三大根据地,百姓“负担重,但他们愿意,因为这是让八路军去打日本人”。临县碛口商人一次为八路军齐集万套过冬棉衣。面对外来强敌,许多村庄暂时“维持”,但多数中国人知道“对日本人要哄,对共产党要忠”。其他事例,不一而足。

先生八十余年奋斗思考,国家之福,百姓之福,沾先生功业、以先生为傲者,岂止三晋父老?先生顾念桑梓,扶助家乡,乐此不疲,脍炙人口。故晚辈生发一不情之请:承望先生拨冗赐序,或题写书名,垂示良史风范,彰显三晋业绩,并慰追随者向往之情。

向您致以诚挚的敬意并祝永远健康《山西抗战口述史》课题组组长孙丽萍

二五年五月十八日

第三(节) 《山西抗战口述史》:一部全民抗战的集体记忆

《山西抗战口述史》日前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薄一波同志为该书题签了书名。抗战史研究专家魏宏运教授为该书作了序。

口述史课题组的成员,依托山西省社科院历史所,从去年11月开始,在山西全省范围内寻访了1500多位60年前亲历、亲见、亲闻抗战的老村民、老战士、老民兵、老教员、老职员、老医卫、老干部、老妇救会员,对1937年至1945年期间山西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生态、卫生、宗教、灾荒、瘟疫等进行全面调查访问,形成原始文字资料400多万字,图片5000多幅。最后,辑录了665人的口述资料,其中75岁以上的受访者占到了82%。课题组遵循口述史研究的学术规范,并对一些问题以文献资料特别是地方文献资料进行了补证注释,以学术着作的框架推出了这部《山西抗战口述史》着作。

《山西抗战口述史》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承担的全省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重点课题,也是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100种重点图书之一,全书三部共百余万字。

第一部《暴行·奴役·苦难》,集中反映了日军在山西的暴行和日军制造的大大小小的惨案,以及日军统治时期对中国人民的奴役和身心摧残,其中不乏控诉日军罪行的新证据、新资料,对日军的训练、生活、信仰、文化素质等方面也有记述。

第二部《呐喊·觉醒·抗争》,记录的是抗战八年山西境内的全民抗战活动,包括工人、农民、妇女、儿童的救亡活动,也有绅士、土匪、宗教人士的活动,乡村民兵的抗日斗争也有一定篇幅。对抗战时期山西的社会状况和百姓生活,特别是普通百姓在战争状态下的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书中都有大量的细(节)性描述和写实性记录。

第三部《浴血·丰碑·回望》,通过老百姓的记忆,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八年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记录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种武装力量的英勇斗争,同时反映了国民党政府军和阎锡山晋绥军在抗战中的一些真实抵抗活动。当年参加过战争的老领导、老同志以及从事山西抗战研究的资深专家,也用他们的亲身经历、真切感受、切身体会,对山西抗战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总结性回顾,引人深思。

口述史本是史学的源头,中外皆然。而口述史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历史研究方法学则诞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它在探求历史真相、推动跨学科研究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山西省历史学会会长张正明说,《山西抗战口述史》是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真实地、立体地反映山西抗战史的着作,是一部抗日战争的信史。时任山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申维辰说:“山西抗战口述史》在思想高度、学术深度上都有扩展,这部书的出版是山西为全国纪念抗战做出的重要贡献。”

这部书不是往事的简单再现,而是一部民众苦难、全民抗战的集体记忆。这是“真实的过去”,也是人们“记住的过去”,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我们期待着这部追求资料性、学术性和生动性的口述史着作,能用集体的记忆去证明扞卫主权、维护和平的意义所在。

第四(节)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说给《百年山西》丛书的读者

从去年上半年开始,我们开始策划《百年山西》丛书的编写工作,由人文中心组织院内外的一批人文学者和科研人员,经过一年多的协作努力,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在《百年山西》的五个分册走入市场的时候,想与读者朋友说几句无关宏旨的话。

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档案资料非常完备,比如一个人的出生记录,就完整地保存在当地的教会或者医院里,这种原始记录对历史常常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你想知道一个人确切的出生年月日,哪怕是几百年前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他的情况也有证可查,有据可依。这种档案看似平凡琐碎,甚至过于精微了一点,当时似乎也看不出有多大价值,却完整地保留了真实可信的原始记录,于是,人为杜撰个人出生历史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档案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得以保证,档案的存史功能得以实现,后人使用资料时也会觉得非常方便。而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就有较大的差距,不仅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卒年月日等等情况模糊难辨,甚至今天还健在的一部分人,也没能搞清楚自己的出生时间,阙疑的考证耗费了不少人的时间和精力,结果还是由于原始档案的匮乏,许多东西面目不清,难于确认。《百年山西》想做的,就是能够留下一些有历史参考价值的记录和档案。

《百年山西》丛书是我们的一次尝试。中国自古就有“文惟恐不出于己,史惟恐不出于人”的传统,这有合理的方面,也有不尽科学的地方。我们的宗旨是在文化学术领域里进行创新,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经验和教训,在某一个领域尽可能做到追本溯源,求真务实,贯通古今,推陈出新。《百年山西》丛书不追求主流历史的叙事风格,与传统的正史和流传的野史在内容、体例、写作手法等等方面,都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我们叙述的事件和人物距离今天并不遥远,有些甚至很近很近。因此上与从前的史书对军事史、政治史、文化史、经济史等几大领域写史叙事有所区别,从一些与社会变迁关系密切、与百姓生活比较贴近的地方着眼着手。占有资料也许就是成功的一半,写作时编写人员除了要查阅借鉴过去的文献资料外,还摭拾流散社会上和民间的资料,有的还包括一些当事人讲述的几十年前的历史。将文献资料以及报纸杂志上的一些文章和评论分门别类地加以记录整理,经过客观分析和综合条理化,糅合一些新的观点新的素材新的思考,确实有利于展示山西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领域、某一个人物的面貌。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工作没有太深的意义,没有太多的前途,但几十年过去之后,这些文字和图片也就是比较珍贵的原始记录或档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