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规范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组织架构管理
8035100000017

第17章 企业组织架构必须紧扣开放系统的特征(2)

我记得2008年上半年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中有一个节目,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三口之家的真实故事,故事名为《你的良心还在吗》。故事主人翁叫韩淼,她是一个怀着丈夫孩子的青年女子。有一天她在家里突发癫痫,她丈夫和婆婆急忙把她送去医院,诊断结果是她患上了尿毒症。她丈夫得知后立刻表示即使倾家荡产也要救治她。她婆婆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说她自己辛苦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才有了现在的生活,而治疗尿毒症得花掉很多钱,如果换肾就得几十万,那么全家的经济会被彻底拖跨。她劝儿子不要为儿媳妇治疗,也不要将儿媳妇生病的事情告诉任何人。她丈夫作了一翻思想感情斗争,最后还是同意了母亲的意见,并按照母亲的意见行事了。女子被引流,然后被接回家,接着受尽了婆婆和丈夫的冷眼,终于在她丈夫一再提出离婚的逼迫下,她与她的丈夫离了婚。她孤苦无援地生活在异乡,也不敢告诉自己的母亲和哥哥,直到再一次病发,她和她的家人才被告知她患上了尿毒症,并且病情危急,生命到了最后关头。当医生质疑为什么病人得病这么久都没有被查出来,而且在上一次流产之时,也没有人告诉病人的病情时,她的家人才恍然察觉,原来是她的丈夫和婆婆刻意隐瞒了病情。故事中的婆婆和丈夫翻脸不认人,拒绝为她支付哪怕是一分钱的医药费,把她赶回到她的母亲和哥哥身边,那还可以理解为自私。这样,至少她还可以得到母亲和哥哥的救助,不会耽误了治疗的时间而白白地送掉性命。可是她的丈夫和婆婆却选择了隐瞒。这却是超出了一般自私的范围,也仅仅是因为他们母子怕受牵连,或者发生离婚上的纠纷,把一条鲜活的生命送上了西天。

在韩淼发病之前,这是一个温馨美满的三口之家,可一场疾病却把这个家撕裂了,家这样的组织也显得苍白无力,成员个人的利益上升为主导了。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像企业这样的社会组织就再也摆不平相互之间的关系了。尽管有像家一样温暖的组织,可这却是发生在一个家庭中的故事。被称为温馨的家中都会如此,企业组织就可想而知了。毕竟社会组织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

四、没有能量变换就不可能有发展

相对于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样的,一个组织如果没有与外部环境的能量变换就不可能有发展。石头是不会与外部环境的能量变换的,所以它长出长毛来了就成了一个奇迹。尽管宇宙的起源可能是无,但在宇宙形成之后,无中是不可能生出有来的。这就是老子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名在此是定义、说明的意思。一个植物不可能既不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营养,也不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和营养,就发芽开花结果。吸收水分和营养就是植物的能量变换。一个动物不可能不吃不喝就长大,而吃喝就是动物的能量变换。一个企业组织也是如此,没有与其存在于其中的社会进行资源变换,没有原材料购进,也没有产品或服务出售,这个企业就无从发展。这是不言而喻的常识。

而能量变换却与系统的开放程度直接相关,系统越是开放,它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变换的通道就越宽广、越通畅。就木本植物而言,都可称为速生植物。从横向生长来看,长得最快的是泡桐,7年生的泡桐,树干直径就可达50厘米。从纵向生长看,一般树木都是年年伸长、加粗。就向高处生长而言,新几内亚桉树生长最快,每年能长高8米。毛竹的竹笋经40~50天就能长成幼竹,高度达12米。就日平均生长速度而言,生长最快的冠军应该是毛竹。但是,毛竹一旦长成,就不再长高了。在这三类植物中,它们都有一个特点,根系高度发达,叶子密茂。而根系和叶子正是它们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变换的通道。

相对于动物而言,蓝鲸是地球上目前为人所知的最大动物。蓝鲸平均长度约26米,最高纪录为335米,平均体重150吨,最重可超过190吨,可达非洲公象体重的30倍以上。一头成年蓝鲸一天消耗100万卡左右的热量,相当于1吨磷虾,是成年男人所消耗热量的400倍。蓝鲸的孕期为11个月,而一头新生幼鲸的身长就达7米左右,体重达2吨以上,每天吃奶半吨多,一个星期后体重就增加1倍。到6个月左右断奶的时候,幼鲸的身长会加倍,用4~5年时间就成长为成鲸。一个婴儿出生时,平均为32公斤,《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里记载的世界上体重最重的新生儿是1955年出生的一名意大利婴儿,当时他的体重达到了102公斤。新生儿一天的吸奶量仅仅为06公斤,需16年才能成人。一头蓝鲸的舌头重3吨,仅仅舌头的重量就相当一头大象。磷虾被充当活塞的舌头过滤出来,舌头迫使水通过悬挂于上颚两侧像大筛子结构的鲸须流出去。

相比植物或动物,企业组织简直可以说全身是根,全身是嘴,在能量变换上只有企业组织经营管理者的观念、胸怀、能力限制,完全不存在变换通道的限制。所以有的企业几年就实现百倍的发展,超过了蓝鲸的成长速度。所以能量变换越快,生长越快。而能量变换通道越多越宽广,能量变换的速度就越快。

动物组织作为半开放系统,一个特点就是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变换的通道单一,即饮食这唯一的途径被阻隔,能量变换就中断了。如果不能在生命自身能量消耗枯竭之前打通,不通过输液维持能量消耗所需,也就只有死路一条。植物也是半开放系统,一棵大树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变换的通道主要是根和叶,而它的根和叶一旦受到外在侵害而断裂、腐朽或脱落又往往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因而不免枯萎而死。

在生物界,很多生物都不是寿终正寝的,而这些夭折的生物中,因为能量变换通道阻隔而死的又要占相当大的比例。有句俗话告诉人们,“不要在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如果,没有第二棵歪脖子树,那就只能在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相反,开放系统的企业组织,可选择的树就多多了,歪脖子的有,直脖子的也有,除非自己选择死亡,否则不会因为能量变换通道阻断而亡,它的能量变换通道是宽之又宽、广之又广的。好多企业组织面临绝境可后来又化险为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开启了又一条宽阔的能量变换通道。被誉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的企业发展史,就是一部企业发展能量变换通道的拓展史。

王永庆祖籍福建省安溪县,从他曾祖父一代漂洋过海,在台湾省嘉义县新店镇直潭里定居。接下来几代都是以种茶为生,勉强糊口。他上学没有衣服穿,裤子是用面粉袋改做的,上面还有洗不掉的“中美合作”字样;买不起鞋子,常年赤脚奔走在泥泞的山路上。从9岁开始,就成为一个家庭小劳力,承担挑水、养鸡、养鹅、放牛的活儿,以勉强读到小学毕业。

他15岁就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嘉义县城,在一家米店当小工,16岁请求父亲帮他借了200元钱做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一家很小的米店。米店新开,生意冷淡,他和两个弟弟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那时候稻谷收割和加工的技术落后,秕糠、砂石不免杂在米里,做饭淘米很费劲。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一传十,十传百,生意日渐红火起来。这是他拓宽市场——能量变换通道的第一段发展史。

那时候米店经营是坐店等客上门,都是顾客自己搬米回家。王永庆改变经营作风,主动送米上门,还帮助顾客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有陈米,他就将陈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陈米放回上层。甚至还计算一袋米的食用时间,在顾客刚好需要米时,准时送米上门。他这一精细的服务又拓宽了能量变换通道。仅仅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他就办起了碾米厂,买进稻子碾米出售。他的米店的营业额也快速增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经济开始发展,建筑业兴隆起来了。他又抢先转向木材经营,把能量变换通道由粮食拓展到建筑材料,并且很快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

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台湾急需发展塑胶业,甚至政府还给予资源支持,可没有人看好这个行业。当时在台湾化工业中颇有实力的企业家何义到国外考察后,认为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日本产品,不愿向台湾的塑胶工业投资。而仅仅是一个小本商人的王永庆却表示愿意投资塑胶业。1954年,他和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他把能量变换通道拓宽到化工行业。3年后建成投产,但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了20吨。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竟然下令扩大生产。这样一来,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也不敢跟着他冒险了,纷纷要求退出。他认定是规模经济的限制,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打开了,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都获利甚丰。他企业的能量变换通道由建筑材料拓展到化工业。

他在塑胶行业站稳脚跟之后,又回首他当初借以发家致富的木材行业。台湾木材只用树干,差不多一半的枝丫,都被白白地抛弃了。1964年10月,他创办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利用废弃的树枝丫制造人造纤维替代天然纤维,既节省了外汇,又降低了成本。两年半以后,台南新化八卦山下矗立起了当时世界首创的流水作业的人造纤维工厂。到他2008年去世,他的“台塑集团”已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员工7万多人,资产总额15万亿元新台币,形成名副其实的庞大“王国”。另外,还在中国大陆和世界各地创办了其他的产业。这时他企业的能量变换通道已经像章鱼一样丰富,甚至比章鱼还丰富,每一个触角都是一个能量变换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