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穿越之五胡称雄
8044100000149

第149章 仗义(1)

张衮举家投奔汉王,拓跋珪很生气,心里很受伤。

张衮当初是借口帮助拓跋珪去筹集粮草,可一等一个多月不见人回来复令,等着派人去催他时,却发现张府早已人去楼空。再四处一打听,张衮居然是举家投奔了长安,拓跋珪气得连摔了数个视若珍宝的瓷瓶,还觉得不解气。恨恨道:“刘子源欺我太甚,我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方能解此大恨。”

拓跋珪越想就越觉得自己委屈,也就越感到气,心想,若不是刘子源一心扫揽,张衮怎么可能会背叛自己。自己在中原地区的屯田垦荒的事情才刚刚开始,张衮这一走,自己再把这项大任交给谁去。

刘子源曾经救过他的命,还曾经卖给他火药,让他消灭了不少仇敌,把慕容勃勃赶到了姚兴那里,把慕容垂打得只有招之功,这些事情,拓跋珪当然全部忘了。

因为,中原大地,都是在他的英明领导之下,才有如今百姓安定,国力强盛的大好局面的。若不是刘子源挖去他那么多的人,说不定他还会发展得更加好的。

他还梦想着搜罗中原各种人才,令天下士子归心,然后一统龙朔国呢,如今张衮带了个坏头去投靠了刘子源,这口气怎叫他找谁去撒。

虽然刘子源曾经救过他的命,那不过是阴差阳错而己,无论是人品武功智慧,他自问并不输于刘子源,可为何那多人去投靠刘子源,连自己的兄弟拓跋诚都经常在他面前说他的好话。更甚的是,自己还有求于他,还要跟他买火药,这叫他心里的这口气如何咽得下。

拓跋跬也只是恨恨的暗骂几句解气,他也知道,虽然刘子源初入关中,仍在倾势力稳定局面,但以刘子源的底蕴,他暂时还是奈不何刘子源的。

更何况,还有个慕容垂和慕容宝时刻在盯着他出漏子,他一刻都不敢松懈。

“也罢,先放过你,等老子收拾了慕容兄弟了再来对付你,先让你过几天好日子去。”拓跋跬咬牙切齿低骂道,随即神色一转,“哼,等老子也研发出火药,再也不求于你了,看你怎么办。”

拓跋跬费尽心力,花费巨大的代价从洪城挖来了几个火药师父,也想着自己能弄出火药出来。可这几个师父名为师父,实质上却只是在火药局外围帮着搬了几次东西,哪里有机会接触到核心的东西?鼓捣了几年的工夫,也才弄出点火药,虽然效果仍较刘子源的火药差上很多,但仍让拓跋跬感到了无边的力量。

拓跋跬只是随便怒骂了几句,但他的话却一字不差的落在了某个年轻的侍卫耳中。这侍卫望着拓跋跬出了宫,往火药局而去,恨恨道:“都说主辱臣死,刘子源你这厮,皇上不好出面对付你,老子还怕你什么不成?”

这个年轻的侍卫却是王家子弟,王迥的小妾的弟弟,也算是个便宜的小舅子。这侍卫没有遇上王迥,却刚刚碰上了王迥的儿子王彦,王彦一听这回事,计上心来,马上想到了些什么。

拓跋跬迁都平城的次年,好似上天也跟他作对,平城周边发生了几十年难遇的大旱灾,又加之连年用兵,平城四周饥民满地,北皇皇帝拓跋跬拨下三百万石粮食赈济灾民,王迥适逢其会,参与赈济事宜,发挥着儒家子弟们雁过拨毛的优良传统,他伙同自己的儿子王彦贪墨下了一百万石之多。

谁知,世上没有漏风的墙,虽然看在王迥的父亲同皇上是亲姑表兄弟的份上,别人不敢告他,却被自己的叔叔王建发现,报到了道武皇帝拓跋跬那里。

魏道武皇帝有心维护王迥父子,只把王迥撤职了事,但是,王建还不罢休,反复找到魏皇帝说:“法律非陛下一人之法,决不能因为王迥是您的亲戚就袒护他。您如果要做一代明君,就应该学习古代贤君执法不避亲疏,将王迥父子判为死刑!”

群臣亦为王建大义灭亲的节所感动,纷纷赞叹王建修身自律的高尚情。

魏道武皇帝一时犯了难,有心救下自己的表侄儿,却又拗不过群臣的一再强烈要求。他要是真的饶过了王迥父子,岂不真成了众中口中的所谓昏君,既这样,他还拿什么来一统中原?

好在刚刚出现张衮这一回事,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引过去,没有人想起他们。但王彦知道,只要大家一想起来,指不定还是会要自己的人头落地。而帮助道武皇帝出心头恶气,岂不正是立功的机会么?只要立下功劳,皇上饶自己的小命也有了理由了不是。

再说,平城遭灾,却听说关中地区挺为富庶,要是能为大魏抢来些粮食,不也是将功赎罪的好机会么?

于是,立即找到王迥,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王迥一直坐着不动,铁青着脸,王彦忐忑不安的望着王迥,想要问是否可行,可一看到王迥那副神情,又强抑住自己不吭声。

“你小子,”王迥猛的一拍大腿,王彦吓得跳了起,父亲莫不是怪自己太天真了吧。

“嗯,不错,是我王迥的儿子,”王迥马上变成满脸笑容状,“你小子游手好闲,不学无术二三十年了,这回总算聪明了一回。这可是我父子俩唯一活命的机会了,来,和为父好好的计议一番。”

潼关,位于陕西东部渭河下游、潼关县东南的黄河边上,与崤函古道东口的函谷关遥遥相对,守卫着这条古道要津的西口。历史上因其守望着崤函古道中百余公里的桃林而又称为桃林塞。东汉末年建于黄土塬上,因此成关。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在离潼关对岸不过十几里的黄河边上,石壕村依山傍水而立。

虽然身处乱世,可只要人还活着,就得生活,石壕村地处前后秦同北魏交界的地方,历经多年的战火烽火,这里已经被无数次兵乱犁过,荒野这中,不知有多少的冤魂野鬼飘荡。但因为靠着黄河边上的缘故,人们还是很容易的飘到这里,看到这里土地肥沃,适合耕种,不少人选择了留下来。

又加之姚兴上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小小的石壕村,不过几年的时间,竟然聚集起数千四处流落至此的难民在此栖居。

去年听说汉王入主了关中,这里离着长安不远,亦有汉王派的官员们视察过,大家听说过汉王的仁德,因此对生活于此,更加充满信心。虽然石壕村仍处处破烂不堪,但在人们的勤劳耕作之下,如今已是良田万亩,阡陌纵横,牛羊低鸣的太平景象。

这一日,石壕村的人民仍同往常一般耕作,虽然脸上难掩菜色,身上也是衣衫褴褛,但大家的脸上都挂着满意的笑容。飘泊了那么久,生在战乱之中,还能活着,还能在汉王的领导下憧憬美好的生活,他们已然十分知足。

黄河边上,靠岸停泊了数艘大船,但因为黄河、渭河在此交汇,常有轮船在此通过,人们对此并不以为意。

但当船上陆续下来些人马,平静的河岸边响起了人喊马嘶声,人们隐隐感觉些了不对,但当看着下船的人越来越多,远远望去,竟似有数千人之多的时候,他们似乎又感受了那些久违的惊栗,人们开始慌乱的尖叫着:“不好,胡人来了,快跑。”

“不要慌,不要乱,帮助老幼妇孺们躲到山里去,青壮们都跟我来,”一个浓眉大眼,身形高大槐梧的汉子,跃到一个小土堆上厉声喝道。

经历多年的战乱兵灾,人们早学会了很多的避祸经验,不过多时,三百多名青壮已围在这汉子的身边,手中拿着锄头,菜刀,当然,还有的拿着些兵器弓箭。

其它的人们则扶老携幼,留恋的望了望地里刚刚冒出青色的麦苗,相携着钻进了大山之中。

“郑二哥,大家伙都到齐了,你说吧,怎么办?”一个满脸络腮胡须,身形粗壮的中年汉子,双手挥着对杀猪瓮声瓮气道,“老子这把杀猪刀,可有些年头没有饮过人血了,今天要是有人敢冲进来,老子定要让他好好的爽一把,看老子的杀猪术能不能让他满意。”

说完,还夸张的晃了晃菜刀,人群中传来一阵善意的轻松笑声。

“好了,牛大壮,别在那里显摆了,等下你别吓得尿裤裆就烧高香了。”有人讥笑道。

“你敢笑我?”牛大壮瞪大双牛铃般的大眼,恶声恶气道。

“好了,静静,都静静。”郑二哥摆摆手,人群安静下来。“对方人多,我们只怕不能力敌,冯大树,你带几个机灵点的小伙子,快点去潼关禀告汉王的人马,让他们派人马来收拾这些贼徒。我们其它人,先躲到前面的黑风林里去,尽量不要让贼人们发现了。看贼人们如何作,我们再想办法应付。”

“好嘞,”身形修长,长着一双长腿的冯大树应了一声,唤过两个伙伴,匆匆离开。其它的人在郑二哥的带领下,急匆匆的钻入了黑风林,悄悄的掩身在树影后,屏声静气,静等着贼人的到来。

领头的便是那王迥之子王彦,在他身后是整整两千名胡人铁骑。其中,有王家的家兵五百名,找同僚相好的借了一千五百的骑兵,凑足了两千的数,趁着天暖黄河解冻,顺流而下。沿途都是荒原野草,几无人烟,眼看走了数日,这才看到这里沃野连天,急急下了船就上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