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穿越之五胡称雄
8044100000169

第169章 百家争鸣(2)

汉王虽然很是恼怒,但是沉下心来,又不免想到,自己若是不答应他们,那岂不是把他们全部推到了刘裕的一面,那么,哪天同刘裕撕破脸的时候,又要多一分杀戮了?可就算自己能赢了,天下黎民又是何苦?

那么,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你可以答应他们。”汉王思之再三,终于下定决心道,“谢、王、殷、桓家,我可以各给他们五个名额,但是,考得怎么样,可得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

如此算来,再加上裴哀、张衮家、崔家这些大家族,自己只怕要找李晋讨要一百个名额。对于其它的学子们,这样或许太不公平。但是,这个世界何尝又有过真正的公平?汉王只是希望,给自己几十年的时间,让以后的科举再也没有任何的黑箱作。后人评价自己这一举措的时候,会如何看待自己呢?

“你明天把明单给我,我去安排,”刘子源温柔地说,“咱们夫妻本为一体,你不要把为难的事情都扛在自己身上,有什么困难,让为夫我来分担就行了。”

“嗯,”谢钟秀小女儿态的答道,“算来我谢家是不需要那些指标的,无论是灵运、谢裕、谢冲他们,我对他们都有信心,就是王家那些人,怕是不好伺候。”

“没事,先让他们试着先。”招个工还有个试用呢,我录用了你,让你试用几年,不过分吧,等到汉王完全掌控天下,还会怕着你几家大户们的子弟怎样?你说你有宰相之才,试用几年,你总得露出几招出来吧。

李晋、张衮、王永,包括汉王自己,经过五天紧张的阅卷,总算从两千多份考卷中选出了一千份还算不错的答卷选的确实是艰难,尤其是汉王感慨尤深。五胡乱华都几十年了,无数的天下学子们仍在孜孜不倦的清淡玄议,谈及五胡对中华的影响,以及如何看待百家争鸣时,不少人虽然洋洋洒洒数各言,却是无一言涉及事实。

这些考卷,直接黜落,但是剩下的也才一千多份,要挑选一千份出来,可是让几位考官们想破了脑袋。

有的人大方不惭的讴歌五胡乱华对促进各民族融合所起的不可估量的正面价值,并强烈谴责了冉闵泯灭天理,大肆杀戮,破坏胡汉两族团结友好的大好局面的恶和敢情,在他们眼里,要让胡人将汉人全部杀光,让胡人彻底成为中原的主人,实现他们心中的民族大融合,才是正道了。这样的文章,三位考官想都没想,直接黜落。

不少的儒家学子众口一辞的表态,要想实现天下一统,必须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并引经据典,寻章摘句,寻找那些圣人说过或没有说过的,十分肯定的指出,五胡乱华,根源在于没有彻底的尊崇儒术,实现王道。需要继续加强。胡人问我们要援助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加不计成本,更加毫无保留的投入,要倾尽我们的所有感化胡人,让他们放下屠刀,主动的融合我们大中华的家庭中可是,伪儒说叫了几千年的王道,除了使自己的百姓越来越奴性外,除了培养了几个白眼狼外,何曾感化过一个异邦。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他们都不懂。

按汉王的意思,这些人应该全部否定的。但若是将这些人都否定了,就不够一千人数了,汉王想了个折衷的办法。这些人以后全部去各州担任教习,也是七八品官,负责一县的教导大任,而且不让他们从事具体的教学。看他们向谁去宣扬他们的思想去。

其中有一篇特别文笔清新,别居一格的策论,则以《竹林纪年》的内容,无情的指出,所谓的圣贤之道,不过是老夫子因为不满春秋时期礼乐崩坏,期待能以周礼实现他理想中的大同世界而己。原来温情的尧舜禹禅让的背后,全部是裸的鲜血和屠杀。

“状元,就这个了。”汉王惊喜道,这篇文章若是落在清朝时,只怕会丢掉人头,但是,鼓励直言,鼓励真实的还原历史,让历史不再成为任成功者打扮的小姑娘,汉王必须给大汉树立一个榜样。

还有一篇格调挺高雅,只是笔锋有些稚嫩的文章则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说起。认为儒家虽然培养了不少人才,统一了天下人的思想,但从另一方面,却钳制了人的思想,束缚了人类思想的发展,甚至使人们有趋向奴化的趋势。要实现真正的人类大同,要实现天下一统,万民一心,要倡导儒术,却不能独尊儒术,要兼容并包,采纳百家所长。

另外,他还指出,这种兼容并包,并不是站在儒家的立场,批判的接受人家的思想。既然都认为人家的思想是对的了,为何还要批判的接受,这不是往自己脸上贴金么。而是要站在天下人的立场,集合百家所长,形成一个更系统、更全面、更健康、更能反映天道和民心的大道。并且期待,只要有人肯禀持一颗公心,这样的人类大同,并不遥远。

这不就是汉王一直要追求的么,汉王刚想说,就这篇为第二名了,可是一看这语气,怎那么熟悉?也罢,先放到一边,再看看其它的文章。

但是,文章当中,亦有不少人根据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当动乱渐渐过去,人们渐渐安顿下来,更高的诉求在他们心头萦绕:他们再不甘于只是拥有温饱富足的生活,身为汉家的子孙,他们也应该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更多的尊严。

但当他们再度回首,再度审度龙朔民族一路走过来的路,他们迷茫了:他们应该选择怎样一条道路,才能达到他们心中的彼岸。

法家太严厉,株连和连坐,仍使许多的人为之胆寒;道家太飘缈,大家都是凡夫俗子,远远拜一拜可以,但要过那种清修的日子,还是挺为难的。再说,羽化登仙的大师也只是个传说不是。儒家太迂腐了,虽然有些讲得不无道理,但我龙朔民族忍受异族的侵略,至今仍动乱不止,难道不是儒家子弟只会说些空话套话,却置天下黎民于不顾所造成的么?

他们当然想当然的以为,这些道理汉王想必早有了打算。但作为汉王的子民,他们亦想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想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天下大道。汉王不是鼓励他们说了么,要开启民智,把全体百姓都发动起来,掀起一场全民反思的大运动。

倡导哪种观念和主张,刘子源也在思考之中,可是如今天下纷争不止,各种琐事缠身,他也无暇去想,如今让柳眉一提起,不由想起:“目前的困局,不就是不同理念的碰撞吗?那么,这种碰撞,能不能形成自己期待的升华呢?”

究竟是无条件执行文景之治时的垂拱而治,乡老治政,还是严格的执行法家那一套,用最严厉的手段还约百姓,刘子源发现,自己隐然都有些步入两个极端之嫌了。

初入长安时,他还怀着美好的愿望,放任乡绅们去管理地方,但廖善章的作为却让他彻底愤怒了:如此没有良知道义的乡绅,当真当得起他力主的乡老自治主张。难道为富不仁真的是我们这个民族血脉中的恶劣因子?

儒家对于中华思想的一统,民众教化,确实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对于奴化民众,压制发展,却也起着不可估量的坏作用。

儒士们的才学和见识,不能唤起民族的觉醒和民众的力量,不能挺起这个民族的脊梁,却只是成为他们向入侵者邀功卖宠的工具和手段,那么,就算他们做得再怎么样花团锦簇的文章又有何用。

中华民族的脊梁难道真的只能靠着屠狗之辈的义气用事来支撑,而享受着最多的荣华富贵,掌握着最有力的话语权的学子们却只是拿着他们的学识,把我们的传承当他们的晋身之阶,和表达忠心的手段。莫非真以为我龙朔就此断了脊梁了。

张弘范、范文程、曾国蕃此等忠臣孝子的精彩演出,可以休矣。

是的,我们不会因言问罪,他们各发己论,我们没有对他们任何人治罪吧。但是,选择什么样的人来治理我们的民生,这却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吧。他们就算再怎样文采斐然,满腹经纶,非但不能为我所用,而只是会为所谓的强者造势弄言,为强大的侵略者歌功颂德,还肆意的诋毁我们的民众何其愚昧,我们的治政何其的昏庸,这样的所谓公知精英,不要也罢,他们要说北燕北魏的好,他们跑那边去就是了。我们绝不阻接,出门转右,走好,请恕不送。

总算将分歧达成了一致,又经过近十天的反复讨论和斟酌,甚至还有不得不考虑的潜规则,在反复妥协和协商下,大汉第一次科举考试名单,终于算是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