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穿越之五胡称雄
8044100000168

第168章 百家争鸣(1)

长乐宫全体学生放假,他们的教室、宿舍全部被僻作了考场,但桌椅仍是十分的不够,没有办法,只好去民间借桌椅。长安城内,一时桌椅变得十分紧俏。

刘吉亲自带领两千护军老兵维持考场纪律,却弄出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来。

居然有年上六十的老人家,颤微微的前来赶考,可是一看到护军士兵们严阵以待,严厉的搜查他们全身上下的时候,连呼数声:“吾辈圣人子弟,怎可任尔等行如此有伤斯文之事。我辈受圣人教化,难道会行那苟且之事么?”说罢,扬长而去。

很快有人便反驳的话,利用衣服里襟,鞋内、笔筒、食盒夹带的,一共计三百人之多。刘吉很想问问那个老头子,这些人,算不算圣人子弟。

报到汉王那里,汉王根本不以为意,微笑着说:“这些只是少数,我们要看主流。只要主流是好的,就不违我们的初衷了。”

自古以来,就不乏铤而走险、不择手段而达至成功的人,而儒家子弟往往是其中集其大成者,如今才三百人,还不到汉王的预期,这届科举,汉王可以期待。

令汉王不解的是,在报名的学子当中,他居然看到了儿子孝文的身影,他都是皇子了,还参加什么考试?既然他有这个信心,想在天下读书人当中看清楚自己的位置,且让他去闹去吧,汉王作为一个父亲,其实也想看看自己儿子到底有几斤几两的。

但是,孝武就不高兴了,不满的撅撅嘴道:“就只读那些死书有什么用,能打得赢敌人么?”

孝文只是不以为意的笑笑,继续拿着他的书认真细读。

“虽然你是我的儿子,但是,所有的考卷都要眷录糊名的,我可不能会徇任何私情的,你可要有心理准备。”汉王不忘了给自己的儿子泼冷水。

“父王,你就这么对自己的儿子没有信心?”孝文装作一脸委屈的样子,可他那狡黠的眼睛,分明是在挤兑自己的父亲。汉王汗颜,原以为自己这儿子太过正经,不懂得生活情趣,没想到还有这会有这搞笑的一面。儿子们长大了啊,汉王发现,只怕还真的重新认识他们了。

“为了避嫌,你可不能用你本来的名字去参考了,而且,考得太差了自不必说,考得好的话,也不能取很高的名次的,你可要心里有数。”

“不公平。”孝文立即蹦了起来,“我是您的儿子,可我就不是这大汉的学子了么,为何我考得好就不能录取高名次了?”

孝文很自信,他真的以为这天下读书人都是吃素的,他就一定能高中?

“不过,报名的时候我心里有数的,我是化名刘杰报的名,他们不会知道是我的。”看到汉王严肃的样子,孝文知道汉王不是开玩笑,也严肃起来。

身为汉王的儿子,他已经享受了许多特权了,或许这就是为这些特权所作出的必要牺牲?

第一天考墨义,李晋牵头,认真从四书五经摘录了一百条经文,让考生个逐一解答。虽然这些并不太难,考试范围早有通知,只要他们在三个月开始,加紧点时间背诵,得个七八十分完全没有问题,但一直考到天色变黑,仍有些人在凝神思考,反复吟颂。但规矩如此,李晋就算心疼他们的求学精神,也不得不下令全体收卷,接下来还要马上阅卷,并准备之后的贴经考试。

考生们心情各异的步出考场,紧张的长安城又多了几分轻松写意。考得好的自然脸带笑容,考得不好的,却是满脸愁容。想要收拾行装就此返家,又怕真的走了****运,错过了机会,那可就得不偿失了这种机会以后可不会再有了,听说从明年开始,各州县首先要初试之后,才有机会入长安会考。那得等多少年?有的人这一次不能通过,只怕今生再也难有机会了吧。

李晋组织人力进行了紧张的阅卷。都是照本宣科的东西,来不及眷录了,也只是糊了名,由各阅卷官按标准答案评分即可,李晋等主考官只需安排人手,抽查阅即可。不过三天工夫,三万多人,竟有近两万多的人墨义和贴经都得不了六十分,让汉王好不气恼。这就是天下学子们的真实水平,还是他们本来就是拿着些歪瓜劣枣来应付自己了事?

最过分的是,这些不及格的,倒有一多半是许多豪门子弟,让汉王对那些高门又高看了一些。这个时代的教育权力,几乎控在高门们的手中,就如同后世那几所排名前列的名牌大学一般,那就是专门为高门们准备的,穷小子们要想挤入其中,得付出多大的努力?起点就比人家低了,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怎享受这么好的条件的高门子弟仍考得如此不差。他们是不是把家中最不成器的子弟都派来了,就想在汉王这里卖个乖,以为汉王这里的官好当?

汉王虽然气恼,但接下来的考试还是要继续进行。考得不好的打好包裹,相约明年再见,逐步离开长安,一万两千多名考生再次步入考场,汉王的意思,是要从其中选出一千名来,充实自己的官吏队伍相比于历朝的科举举才,这个比例有些高,但是,这是汉王给最先投靠自己的人的福利,算是从龙之功吧,以后的人谅必不敢说什么。

相比于前面所考的墨义和贴经,策问一题,可谓真正的考验考生们的能力水平了。但是,拿到考题的时候,考生们仍傻了眼,以前只顾一心读圣贤书了,何曾想过这些复杂的问题,这不是当官的人才应该想的么?他们也不想想,他们是来干什么来的。

苦恼归苦恼,但是,考题还是要答的,经过初时的紧张和嗟叹,考生们开始冥思苦想起来,有的人开始磨墨书写,有的人苦思半日,提笔之时,却不知何从下笔。索性不管题目了,想到什么就写到什么,反正王爷有命令,不究失言之罪,也没有文体的限制。洋洋洒洒,到得快天黑的时候,一万两千余名考生,竟都交了试卷,让考官们好不傻眼,这一万两千张试卷,这得让他们阅到什么时候去啊。

更何况,评价一篇策问的优劣,可不只是识得认识几个字就行了,还得有很深的文化修养还得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些阅卷官很多就是赶鸭子上架,自己也读书不多的,让他们去阅卷,这不是为难了他们么。

李晋也挺为难,只能期待从这些考生们选拨优秀的学子,让他们分担以后的重任了。今年,还得将就着这些人用。

但这件事情确实关系重大,不仅是取几个人的问题,而是有可能影响许多人一生的命运。阅卷官们不敢大意,只挑着些字迹工整,文理通顺,还算对题的,选了两千来篇,交给三位主考官判断。

李晋和张衮、王永都傻了眼。李晋和王永还好些,张衮可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平时看东西都挺费力,让他阅几百分考卷,这不是要他的命吗?李晋没有办法,只好又求到了汉王那里,汉王也是无法,只好亲力亲为,拿了两百分考卷,回宫再慢慢评判。

亲卫缓缓推开宫门,汉王正要迈步进门,迎面急匆匆走来一个中年汉子,低着头只顾埋头走路,一抬眼望见汉王,神色立即变得慌张起来,低低了唤了声王爷,急急的闪过汉王的身边,神色慌张的出门而出。

“咦,这不是谢府的管家谢轨么?”刘子源此前出入谢府时,见过此人几面,因此有点印象,可是,他来这里干什么。

将试卷扔到自己的书房,便急急去找谢钟秀,谁想谢钟秀不在房里,看其它人的房间里,也没有,正要折转时,却见谢钟秀不住的捶着自己的腰部,反复的说:“累死我了,累死我了。”

“怎么了?”先放开一肚子的疑问,柔声问道。

“还不是因为科举的事,多少人找上了我。”谢钟秀没好气地说,急急给自己倒下了杯茶道,“有我谢家的,有王家的,有桓家的,还有殷家的。自己有那个本事自己去考啊,倒让我费什么力?”

“你是说,他们想让你从中通融?”刘子源吃惊道。

“通融倒是其次,这些来应试的子弟们,水平不应该太差的,以我看他们的意思,怕不是那么简单。”谢钟秀秀眉微皱,为难地说,“他们要的是,他们的家族中在汉王府中的话语权。你说我能答应他们么?”

大族们都把宝押在了汉王身上,这是个好现象,让汉王又凭添了无限的信心。可是,他们以为现在还是以前的晋朝,靠着些阴谋诡计和收买几个大家族就能够掌握大权的么。如果继续放任豪门个弄权柄,那汉王还搞这个科举干什么,直接让他们家子弟们去做官二代、官三代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