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全知道
8046700000059

第59章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件(26)

1359年,在进攻巴尔干半岛的前夕,乌尔汗去世了,他的儿子穆拉德继位,历史上称为穆拉德一世。他与乌尔汗一样,把攻下君士坦丁堡作为自己的目标。1362年,他出兵攻占了亚得里亚堡。这样一来,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半岛其他部分的联系被完全切断了,变成了一座孤城。面对奥斯曼帝国的疯狂扩张,欧洲各国君主均感大祸将至,如不联合,必被各个击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于是,他们组成了一支欧洲联军,于1389年同奥斯曼军队在科索沃展开决战。虽然穆拉德一世在战斗中被击毙,但仗着优势兵力,奥斯曼军队击败了欧洲联军,把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先后变成了自己的附庸国。为了拯救拜占廷帝国,1396年,欧洲各国又组成联军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与奥斯曼军队展开决战,结果近1万联军战士被俘,除其中300名贵族骑士被巨款赎回外,其余全部被处死。从此,连上帝也无法改变拜占廷帝国的命运了。

没曾想,上帝真的来了。就在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前夕,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强大起来,并向小亚细亚扩张,与奥斯曼帝国产生了强烈的摩擦,两国终于在1402年爆发了一场战争,结果帖木儿军大败奥斯曼军,连奥斯曼的皇帝也成了俘虏,这一事件使拜占廷帝国又苟延残喘了近半个世纪之久。

此后不久,奥斯曼帝国的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被征服的地区也爆发多次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处在严重的危机之中。直到苏德拉二世时,帝国内部的纷争才逐渐停息下来,此后又开始了对欧洲的扩张。1430年,苏德拉二世率军占领帖撒罗尼加,对拜占廷帝国完成了包围之势。接替他的穆罕默德二世最终完成了灭亡拜占廷帝国的历史使命。

穆罕默德二世于1453年亲率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从大陆和海上发动对君士坦丁堡的猛烈进攻。而当时城内的守军不足1万人,双方兵力相差悬殊,但由于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君士坦丁堡的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并给奥斯曼军队以重创。在这种情况下,穆罕默德决定把金角湾作为攻城的突破口,但金角湾的入口处已被敌方用粗铁链封死,土耳其船只根本进不去。在热那亚商人的帮助下,奥斯曼土耳其人把木板涂上油,作为滑道,硬是把70艘战舰从陆地上拖进了金角湾,然后用这些船只搭浮桥,从侧面攻城。经过53天的顽强抵抗之后,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最终被攻陷,奥斯曼皇帝君士坦丁十三世阵亡。土耳其人入城后,大肆劫掠,到处纵火,很多建筑物在烈火中变成一堆废墟,大量珍贵的文物和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更是在火光中化成灰烬,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满目疮痍,惨遭破坏。穆罕默德二世下令迁都于此,并把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而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也变成了土耳其人的清真寺。

攻下君士坦丁堡后,土耳其人继续西进,占领了整个东欧。后来又挥师南下,侵占了阿拉伯半岛。

到苏莱曼一世(1520—1560年在位)时,帝国达到全盛时期。他首先西进,一直打到现在的奥地利和匈牙利,接着又大举进攻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相继吞并和占据了两河流域和北非的的黎波里和阿尔及利亚。到他统治的后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经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面积约有600多万平方公里,而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也成了伊斯兰世界的中心。

最负盛名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

伊本·白图泰是中世纪阿拉伯最负盛名的旅行家。他在将近29年的旅行生涯中行程十几万公里,足迹遍布欧、亚、非三大洲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埃及、苏丹、叙利亚、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岛、伊拉克、土耳其、花剌子模、阿富汗、印度、中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354年,伊本·白图泰第三次出游回到摩洛哥京城非斯。他讲述的出生入死的旅游生涯和怪诞离奇的旅游见闻使非斯百姓啧啧称奇。不久,非斯城的苏丹接见了伊本·白图泰,在倾听了他长途旅行中耳闻目睹的山岳河流、风土人情和奇闻轶事后,特命王室的书记官伊本·裘赞笔录他的全部旅行见闻。1355年,《伊本·白图泰游记》终于完成。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引起欧洲学术界的极大轰动。伊本·白图泰本人常常被阿拉伯人称为“忠实的旅行家”。

伊本·白图泰于1304年出生于面临大西洋的北非城市丹吉尔,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代就能背诵全部《古兰经》。伊本·白图泰21岁那年,他选择了一条出乎家庭意料的生活道路,决意漫游世界。

伊本·白图泰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对麦加的宗教遗迹非常向往,所以他第一次旅行选择的目的地是去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和麦地那朝觐天房和膜拜先知陵墓。

中世纪时代,从北非最西端的大西洋沿岸长途跋涉前往沙漠茫茫的阿拉伯半岛是一段充满风险的艰难路程。不仅路途遥远,而且沿途盗匪猖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无论多少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伊本·白图泰出游的决心。

伊本·白图泰最初的旅游路线是沿地中海南岸由西向东往埃及进发。他游历了埃及的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港雄伟的建筑和磅礴的气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开罗,除了城内著名的清真寺、学校、医院和金字塔外,伊本·白图泰印象很深的是开罗的“水夫”。他说,在开罗用骆驼运水的水夫有1200人,而用驴子运水的水夫则达3万多人,这些数字可能有些夸张,但至少可以说明当时的开罗已是一个规模可观、人口稠密的大城市了。

一天,伊本·白图泰来到大马士革,在一条胡同里,瞧见一个年幼的童仆不慎把拿在手里的瓷盘摔破了。伊本·白图泰心想,这下可糟了,这个童仆回家一定会遭到主人的训斥或毒打。正想着,许多人围了过来,其中一人对那童仆说,快把瓷盘的碎片拾起来,拿着去见慈善基金会的长老吧!于是那个童仆到慈善基金会领到了一个新瓷盘的补助金。伊本·白图泰十分赞赏这种慈善事业,认为它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福利事业。

行至阿尔及利亚,伊本·白图泰结识了前往突尼斯的商旅,就与他们结伴同行。在途中,身患热症、连续高烧的白图泰四肢无力,为了避免从马背上摔下来,他请同伴用缠头巾把自己的身子紧紧地捆在马鞍上继续前行。

在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之后,伊本·白图泰终于在1326年到达麦地那和麦加。他首先瞻仰了麦地那的圣寺和圣陵,然后赴麦加朝觐。他在《游记》中对麦加禁寺的克尔白、玄石、渗渗井等伊斯兰教圣迹都有十分细致的记述,给世人留下了极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料。

在麦加完成朝觐后,伊本·白图泰没有就此返回,而是继续前往伊拉克旅行。在巴格达,最吸引他的设施不是底格里斯河上的浮桥,也不是喧闹的市场,而是设备齐全、服务周到的澡堂。他看到澡堂的墙壁,上下黑白分明,上面的一半包括房顶刷了白色的石灰粉,下面的一半则抹了黑色的沥青。每间单人浴室都有一个用大理石砌成的池子,里面通有两条水管:一条供热水,一条供冷水。入浴前每人取三条毛巾,一条供入浴时围裹下身,一条供出浴后围裹下身,另一条则用来擦身。从伊本·白图泰的记述中,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多处出现有关澡堂的描写。

1333年,伊本·白图泰抵达印度,在印度期间,他受到了苏丹的热情接待,并得到丰厚的赏赐。苏丹不仅给了他几个村庄的封地,专门为他修建了礼拜堂,还委任他为德里的宗教法官。后来他又作为印度国王的友好使者携带大批珍贵礼品出使中国。

伊本·白图泰由海路出使中国。他的乘船在途中不幸遇险,又遭到抢劫。他本人虽然幸免于难,但所带珍宝全部丢失。伊本·白图泰决定只身前往中国。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伊本·白图泰赞不绝口。作为一个伊斯兰教徒,他深深感受到穆斯林在中国备受大家的尊重和照顾。

伊本·白图泰对当时中国已广泛使用纸币一事深感惊讶。他说,每张纸币的大小犹如手掌,上面盖有国王的印记。如果纸币用烂了则可到制币局去换取面值相等的新币。

伊本·白图泰到过20多个国家,他对中国境内治安措施的严密性叹为观止。他认为中国是过往旅客最为理想的安全国家,一个单身客商即使携带大量钱财,进行长时间的旅行也不会担惊受怕。

伊本·白图泰结束对中国的游历后,返回印度。不久,辞别印度回国。1349年,伊本·白图泰结束了长达24年的第一次旅行,回到了自己的故土。

3个多月后,伊本·白图泰又经直布罗陀海峡前往西班牙,开始他的第二次旅行。从西班牙回国后,他又开始以非洲大陆为目的地的第三次旅游。伊本·白图泰是阿拉伯历史上第一位描述中世纪中、西非社会生活的旅行家。

伊本·白图泰是中世纪伟大的旅行家,他是沟通阿拉伯人民与亚、非、欧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先驱,他为研究中世纪亚非的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他是阿拉伯民族的骄傲,更是摩洛哥人民的自豪。

越南第四代室帝——黎圣宗

海上万峰群玉立,星罗棋布翠峥嵘。

鱼盐如土民趋便,禾稻无田赋薄征。

波向山屏低处涌,舟穿石壁隙中行。

边氓求乐承平化,四十余年不识兵。

这首《安邦封土》的诗歌描写了一个人民富裕、轻徭薄赋、国泰民安的封建盛世景象。它出自15世纪后期越南黎朝的第四代皇帝黎圣宗之手。

黎圣宗生于1442年,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他曾在诗文中说:“矻矻灯前十年读,眼窥未遍圣贤书。”越南文人武琼曾赞扬他说:“帝天资高迈,英明果断,雄才大略,纬武经文。而圣学尤勤,手不释卷。经史篇集,历书算章,圣神之事,莫不贯精。”

1460年,黎圣宗被推戴为皇帝,在位38年,是一位在文治武功方面颇有成就的封建贤明君主。黎圣宗统治时期,越南封建制度得到发展,初步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

他执政期间,为了巩固封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他把全国分为12道(后改为处),由朝廷监察御史来检查各道(处)的情况,以便削弱地方官吏的权力,加强封建官僚机构。

他对农业生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挖掘运河,修筑河堤;设置劝农官、河堤官,设置庄园等,以督促和迫使人民垦荒耕耘。这都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生活日益稳定,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黎圣宗十分注意增强军事力量,他严格训练士兵,规定每3年举行一次武艺比赛,以此保卫边疆,致使不受别国的威胁和侵犯。与此同时,他又用武力侵略占城等弱小国家。

在文化教育方面,他大力提高儒家的地位,鼓励儒学,扩充学校,修葺文庙,为巩固封建统治广泛宣传封建思想意识,把封建尊卑秩序等规定为24条伦理颁发至全国各地。他还下令编纂《大越史记全书》、《天南余暇集》,提倡用越南文字写作,搜集并整理文化遗产等,为建设越南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黎圣宗的内外政策,使越南进入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他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同时由于他酷爱文学,才华横溢,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因此又是一位在越南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诗人。

黎圣宗的诗歌关注生活,通俗易懂,又以格律严谨见长。他还写了许多汉语诗文,至今能见到的文章有《喻劝学》、《蓝山亮水》等。

黎圣宗不仅酷爱写诗,而且喜爱与文士共吟咏。特别是在1495年,他因见连续两年农业获得丰收,不胜喜悦,便连写了《英华孝治集》、《征西纪行》、《明亮锦绣集》等几首诗,收为《琼苑九歌》集。这本诗集,按其内容分为丰年、君道、臣节、明良、英贤、奇器、草书、文人、梅花九个题目。他集合了28位文臣,并让他们根据每首诗的韵律,作诗唱酬,以此成立了“骚坛会”。这28位文臣与天上四方星宿相比,于是称为“骚坛二十八宿”。他们以儒学为主导思想,给盛世的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骚坛会”的创立标志着黎圣宗所倡导的宫廷文学的创作活动已发展到一定程度,为黎朝文学的光辉成就打下了基础。

黎圣宗和“骚坛会”的创作,大部分都联系到巩固封建制度的实际,例如对封建道德的歌颂和说教,这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政治要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黎圣宗的诗除为自己的政绩歌功颂德外,他还善于总结历代皇帝的成败经验,认为要巩固黎代皇朝的基业,必须要关心人民,实行“抚民”政策。在《题扇》一诗中,他自责生活在幸福中,却没有了解农民的痛苦:

南薰楼阁日长时,纨扇挥风午梦宣。

拂拂凉风宣午梦,夏畦劳苦未曾知。

短短四句诗,形成鲜明对比。在盛夏酷暑之时,君王“纨扇挥风”悠闲自得,而勤劳农民还在“汗滴禾下土”。

黎圣宗在孩提时代,因皇室内部权力之争,骨肉倾轧,没有得到宠幸。因此,在动乱的岁月里,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广大人民。在他的诗中多次对农民和士兵的苦楚寄予深切的同情。他在《思家将士》一诗中写出了远戍士兵的心绪:

北风携手与谁俱,不夜天高月影孤。

梅落五更增远恨,愁来一日似三秋。

魂能引梦存心否,酒到忘形惜醉无。

欲知故人旧消息,恐稀便雁到神州。

黎圣宗对百姓和士兵的关心,与他所处的封建社会盛世时代是分不开的。但是,诗歌毕竟只是文学作品而已,并不能掩盖他的阶级本质,黎圣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黎圣宗不仅是一位有卓越功绩、备受赞赏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对越南黎朝文坛的繁荣作出突出贡献的诗人。

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

16世纪末,日本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为了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实现其独霸亚洲的狂妄计划,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矛头直指邻国朝鲜。

1592年,丰臣秀吉派出20万军队,水陆并进侵略朝鲜,因这一年是壬辰年,所以朝鲜历史上把这次战争称为“壬辰卫国战争”。

日本陆军登陆后,朝鲜军民奋勇迎战,在釜山、东莱一带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许多地方的官吏不战而逃,国王放弃首都,逃到鸭绿江边的义州。日军长驱直入,连陷三都(汉城、开城、平壤)。

正当日军在朝鲜半岛横行之时,在海上,疯狂的侵略军却惨遭失败,因为他们碰上了李舜臣率领的朝鲜海军。

李舜臣,1545年出生于朝鲜汉城,精通韬略,能诗善文。后由首相柳成龙推荐,担任全罗道左水使。这是扼守朝鲜海峡的一个重要的海军官职。李舜臣就任后立刻抓紧训练,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特别是改进了龟船传统的设计方案,使它在反对日本侵略的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壬辰卫国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