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全知道
8046700000060

第60章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件(27)

龟船是朝鲜人民很早就发明了的一种战船,因其形状如龟,故名“龟船”。李舜臣在部将罗大容的技术协助下,改进了龟船的结构和设备。龟船长33米,宽8米,全用坚固木料(或说铁板)做成。船头和船尾,各设炮眼1个,左右舷各设炮眼6个,共14个,炮眼内各置大炮1门。从船内可通过炮眼向外观察,而船外却看不到船内动静。

龟船前进靠风力鼓帆和水手划桨,平均时速为6哩。战斗打响后,船桨可以收起,水手可藏在船内划桨。它犹如一艘机动船,冲锋陷阵,纵横驰骋,行动自如,14个炮口可前后左右同时开火,使敌船被动挨打,陷于混乱。

龟船的船头又像龙头,龙头里烧起硫磺和硝石,打开龙口——龟口,就喷出火焰和浓雾般的黑烟,使敌人咫尺难辨,能起到烟幕作用。同时,烟雾中含有毒气,能防止敌人靠近。在历时7年的卫国战争中,龟船始终担负着海上侦察、突击和歼灭敌军的任务,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在国家民族危亡之时,李舜臣决心誓死抗战。他说:“愿以一死为期,直捣虎穴,扫尽妖氛,欲雪国耻之万一。”1592年5月7日,从全罗道左水营出发的李将军的水军于玉浦港与日本海军遭遇,李舜臣下令猛击日军,日本舰船沉的沉,烧的烧,这次海战共击沉和粉碎敌船40余艘,缴获大批武器和粮食,日军伤亡惨重,而朝鲜方面参加战斗的战船共90余艘,竟无一损失。抗战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粉碎了丰臣秀吉从海上侵略朝鲜沿海地区、水陆并进、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5月20日。李舜臣又打响了第二次大海战。在泗川海面,李舜臣的龟船将10多艘日本军舰打得狼狈不堪,日船几乎全部被击沉或缴获。

接着,李舜臣率领舰队进攻停在唐浦的敌军阵地。他命令龟船向敌军帅船猛冲过去。帅船被坚固的龟船撞破,日军全线崩溃,21艘敌船全部被俘获。此后,日本船舰26艘,躲在浦口后面,不敢出战。李舜臣让3艘战船伪装侦察地形,引蛇出洞,主力舰船则埋伏在山脚下。敌舰倾巢而出,结果被前后夹击,全军覆没。战斗中,李舜臣左臂受了伤,血流不止,可他仍挺立在船头,指挥将士们作战。

唐浦大捷后,朝鲜海军一鼓作气,与日军在闲山岛展开大战,一举消灭日本海军主力。这次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内陆各郡的义兵,并为中国明朝政府的援军赢得了时间,从而为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李舜臣功勋卓著,被提升为三道水军统制使。他抓紧海军建设,制造战船和武器,贮备军粮,扩充兵员,巩固与地面的联系,从各方面加强了海军力量。中国明朝政府于1592年夏天派兵援朝,第二年1月解放平壤,4月解放汉城。中朝联军将日军赶到釜山及其附近的狭窄地带。朝日双方于6月开始和平谈判。由于敌人使用反奸计,李舜臣在1597年被免职。

不久,丰臣秀吉率领10多万军队卷土重来,再次侵犯朝鲜。大敌当前,朝鲜政府在人民群众的巨大压力下重新起用李舜臣为水军统制使。当时只有战船12艘,水兵120名。朝鲜政府认为海军损失太大,力量太弱,难以防敌,曾一度命令李舜臣弃舟登陆。李将军上疏国王说:“今臣战船尚有十二,出死力拒敌则犹可为也。战船虽寡,微臣不死,则不敢侮我矣。”李将军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与献身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将士。为了迎击日军,他利用沿岸有利地形,布下了巧妙的铁索阵:在鸣梁海峡内外,暗设两道铁索,涨潮时水深,船只可以安全通过;落潮时水浅,铁索就能把船封锁在口内。1597年9月中旬,李将军以12艘战船在鸣梁海峡挫败日船300余艘,杀伤日军数千人,取得了世界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

第二年,丰臣秀吉生病死去,日军锐气大减,人心涣散。这时明朝政府派遣海军舰队到朝鲜助战。李舜臣和明朝老将邓子龙率领的朝中联合舰队同日军进行了一场空前激烈的海战。在这次海战中,李舜臣击毙日军大将,打退包围明军统帅的敌船。明军舰队副司令邓子龙的战船起火,李舜臣前往抢救,不幸左胸中弹。他嘱咐不许声张,把军旗交部下代施号令,继续战斗。

朝鲜人民的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李舜臣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可爱的祖国,他和他的战友们用鲜血换来了朝鲜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70多岁的老将邓子龙为了支援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把满腔热血洒在异国的土地上,为中朝友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法兰克王国的缔造者——克洛维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定居在莱茵河下游一带,其中一部分沿海而居,称海滨法兰克人(萨利克法兰克人);另一部分沿莱茵河而居,称河滨法兰克人(里普阿尔法兰克人)。

出生于墨洛温家族的海滨法兰克人的军事首领希尔德里克去世后,他年仅16岁的儿子克洛维继承父位。

486年,21岁的克洛维已成为一个军事奇才:他率领法兰克人自高卢北部向内地进攻,在巴黎东北的苏瓦松打败了由阿格留斯统率的高卢罗马军队,夺取了塞纳河与罗亚尔河之间的大片土地,为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许多人对克洛维能否掌握一个民族的命运并不放心,毕竟他的年纪太轻。编年史家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攻占苏瓦松时,战利品中有一个美丽珍贵的花瓶,克洛维想得到它。但按传统的做法,军事首领只能按抽签方式与普通战士分享战利品。有个坚持按抽签分配战利品的战士,突然举起战斧将花瓶打碎,说:“除抽签外,你什么也得不到。”克洛维只好隐忍了。但在第二年检阅军队时,他借口那个打碎花瓶的战士对武器保管得不好,用战斧劈碎了他的头颅,并说:“这就是你在苏瓦松对花瓶的行为。”这一举动使人们对他刮目相看,使全军将士对他怀着极大的畏惧。可见,克洛维的国王权威此时已经树立起来。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以利于将来的扩张,克洛维对于高卢罗马大地主和教会大地产很少侵犯,并和高卢北部地区的主教建立了良好关系,而且让高卢罗马的军队受雇佣为法兰克人效劳,这样克洛维不仅减少了向高卢进军的阻力,而且得到当地教俗势力的帮助。

493年,克洛维与勃艮第国王的孙女克洛提尔达结婚。她笃信罗马派基督教,曾力劝克洛维:“陛下,请你皈依耶稣基督吧,因为万能的上帝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会在你最危险的时候拯救你。”克洛维一笑置之,此时的克洛维还只相信自己民族的偶像。

这时强大的阿勒曼尼人越过莱茵河向高卢推进,克洛维联合邻近的所有部落,共同对付阿勒曼尼人。496年,在斯特拉斯堡附近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打败了阿勒曼尼人。

就在这年圣诞节,克洛维率领3000名亲兵在兰斯教堂接受洗礼,皈依罗马派基督教。这对于克洛维非常重要,当时的日耳曼人大多信奉阿里乌斯教,克洛维改信基督教后,不仅被罗马教会视为自己利益的保护人,受到罗马教会的支持,而且得到信奉基督教居民的拥护,声望大振。

在教会的支持下,克洛维继续进行领土扩张。克洛维的岳父戈迪吉塞尔曾遭到他的哥哥贡多巴德的伤害,戈迪吉塞尔决定利用女婿的力量替自己报仇,并答应把自己的一部分土地划给克洛维。500年,克洛维的军队出现在贡多巴德的领土上,贡多巴德根本不是克洛维的对手,只好答应每年向克洛维交纳大量的贡赋。几年后,他又进攻西哥特人。当时西哥特国王阿拉里克统治着西班牙半岛和高卢南部广大领土,国力强大。507年,两军在伏依耶原野发生激战,西哥特国王兵败被杀。

为了独占胜利果实、巩固其家族的统治,克洛维用极其卑劣的手段消灭从前并肩作战的其他首领。

西吉伯特是河滨法兰克人的首领,过去曾同克洛维一道对阿勒曼尼人作战,因伤致跛。西吉伯特的儿子克洛德里克也曾经在伏依耶原野会战中协助克洛维战胜西哥特人。为了搬掉自己的对手,克洛维开始暗算他从前的同盟者。他派人去煽动克洛德里克弑父篡位。克洛德里克听信教唆,杀害了他的父亲,并把这个消息报告克洛维。为了表示对克洛维的谢意,还答应送给他一些财宝。当克洛维的使臣来到科隆观看克洛德里克的财宝时,其中一人杀死了克洛德里克。

克洛维得知消息后来到科隆,把河滨法兰克人召集在一起,对于所发生的谋杀事件,为自己作了一番开脱,解释自己是清白的,并同意接纳河滨法兰克人。失去首领的河滨法兰克人,承认克洛维是自己的国王。他就是利用这种卑鄙的手段谋杀了昔日盟友,兼并了他们的部众。

克洛维对本族敢于反抗他的军事首领同样不放过,或派兵征讨,或派人谋杀。他把所有政敌清除干净,把整个高卢置于他的统治之下。

法兰克人在征服高卢的过程中实现了从氏族制向国家制度的转化,克洛维统治时期编订的《萨利克法典》,标志着这一转化过程的完成。法典明显保护贵族的特权和王权的尊严。法典规定,国王具有超越一切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凡是与国王有关的人和事都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只有国王才能全权处理土地。

511年,克洛维在巴黎去世,被安葬在圣彼得教堂。他所建立的墨洛温王朝,延续到8世纪中叶,为加洛林王朝所取代。

拜占廷帝国的伟大君王——查士丁尼

查士丁尼于483年出生在马其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叔父查士丁出身行伍,因作战有功升任禁卫军统领,后被拥立为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被他叔父带到君士坦丁堡,接受良好的教育。查士丁尼是个杰出的军官,担任查士丁副官达9年之久,以养子身份协助查士丁制订国内外的重要政策并获得“恺撒”和“奥古斯都”的封号。527年,查士丁尼继位成为拜占廷帝国皇帝。

此时的查士丁尼已经45岁,中等身材,脸色红润,一头卷发,风度翩翩。他节制饮食,以素食法作为养生之道。他保持早起的习惯,每天从黎明到深夜都忙着处理国家大事。他时常在副官以为自己安歇的时候,仍埋头于书房之中,因为除了当皇帝之外,他还想成为音乐家兼建筑师、大诗人兼大律师、神学家兼哲学家。他个性和蔼,对坦诚的批评乐于接受,历史学家说他是全世界最容易接近的人,因为职业再低微、再卑贱的人,都可以随便走到他的跟前,且可以自由地与他交谈。

他既无为王的尊严又无称帝的血统,因此不管是在公共场合出现还是接见外国使节,他都保存着令人畏惧的仪式。他极力鼓吹王权神圣的观念,求见他的人一律下跪,并亲吻他紫袍的边缘。

查士丁尼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皇帝,他的主要目标是重新征服西方已经丧失的土地,恢复基督教的罗马帝国。

为了实现他的宏伟目标,查士丁尼首先采取措施巩固帝国的内部统治。他任命了10个法律专家组成法典编纂委员会编纂法典。法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由政府颁布的法令,称为成文法;一是著名法学家对法令的论述和阐释。全部编纂工作历时6年。编委会收集了自哈德良以来历代皇帝所颁布的法令,于529年编成的10卷《查士丁尼法典》,533年编成的50卷《法学汇纂》,收集了历代法学家的论文,同年又颁布《法理概要》或称《法学家指南》,简要阐明法学原理,作为学习罗马法的教材。最后又将查士丁尼534年以后颁布的法令汇集成册,称为《新法典》,这是对查士丁尼法典的补充。查士丁尼时代汇集整理的全部罗马法律文献,统称《罗马民法汇编》。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历史似乎“忘记”了查士丁尼的战迹,却记得他的法典。法典后来成为西欧各国研究和制定法律的基础,对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各国的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查士丁尼时代编纂法典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帝国的统治。法典宣扬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直接得到“天惠”来统治人民,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反对皇帝的人要受到法律惩治。为了维护和巩固奴隶主统治,法典一再强调奴隶和隶农的无权地位,他们必须服从主人,不得有任何反抗。

查士丁尼还将基督教作为自己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他宣称自己是东正教(或称正教)的保护者,他限令所有异教徒在三个月之内都得改奉正教,不许他们担任国家官职,没收他们的寺院并移交给正教徒,甚至把沉重的劳役和兵役加到他们头上。

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政治非常腐败,贪污、贿赂成风。从朝廷到行省的达官显贵、大小官员,无不滥用职权,对人民敲诈勒索。各地驻军对群众也百般欺凌,抢劫财物,形同强盗。查士丁尼本人又大兴土木,在首都君士坦丁堡兴建宏伟的宫殿和辉煌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抵御外族入侵,到处修筑桥梁,改善道路,设立防卫网。政府开支扩大,赋税不断加重。

为了反对官吏的贪赃枉法,反对苛重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帝国境内到处爆发了人民起义,规模最大的是532年首都群众发动的“尼卡”(希腊语“胜利”之意,为起义者的口号)起义。

当时君士坦丁堡盛行一种马车竞赛,竞赛以车夫的颜色分队,观看的人也以颜色为派别,后来这种派别逐渐成了党派的标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蓝党和绿党。蓝党上层主要是大地主和元老院贵族,绿党则多为商人、手工业主和高利贷者。两党的下层都是城乡劳动群众,他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所痛恨的都是查士丁尼的专横和官吏的贪残。在532年1月的一次赛车会上,当查士丁尼出现在赛车场上时,群众用各种方式发泄着对统治者的不满。查士丁尼企图收买蓝党、控制绿党遭到失败。下层群众捣毁监狱,焚烧官署,袭击皇宫。斗争延续了8天,除皇宫外,君士坦丁堡尽落起义军手中。查士丁尼躲在皇宫里,吓得要弃城逃跑,后来听从了皇后狄奥马拉的劝告才决定留下不走。他们施展阴谋手段,将起义群众诱进赛车场,同时派大将贝利撒留率领雇佣军四面包围,疯狂镇压,血腥屠杀,被害群众达3万余人。起义被镇压,帝国统治得以继续维持。

查士丁尼对外穷兵黩武,致力于消灭西欧各日耳曼族的封建国家,恢复古罗马帝国的版图。532年,查士丁尼不惜以11000磅黄金为代价与波斯缔结和约,稳定了东部边境,接着又以收买酋长的方式与巴尔干北部的蛮族部落达成和解,暂时解除北方之忧。随后,查士丁尼指挥大军向西开进。533年,大将贝利撒留奉命率军入侵北非的汪达尔王国,汪达尔王国成为拜占廷帝国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