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全知道
8046700000064

第64章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件(31)

1080年,教皇格列高里以亨利四世不服从命令为借口,再次革除他的教籍并废除他的皇位,亨利四世决心雪“卡诺莎晋见”之耻。同年6月,他召集宗教会议,再次宣布废黜教皇格列高里七世,推举新教皇克雷门三世。10月,新国王鲁道夫战死,亨利四世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牢牢控制了国家政权。不久,亨利四世出兵意大利,围攻罗马,讨伐教皇。

1084年,罗马城被攻破,格列高里七世仓皇出逃,第二年在流亡中死去。罗马教皇加冕亨利四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21年后亨利四世去世,而罗马教皇和德国皇帝争夺权力的斗争没有就此停止,直到1122年,双方在沃尔姆斯签定协定。协定规定:德国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长应在有皇帝或他的代表出席的情况下,由教士自己选举产生;主教的政治权力由皇帝授予,宗教权力由教皇授予。至此,长达半个世纪的政教之争才慢慢降下帷幕。

十字军东征

1095年11月,法国南部的克莱蒙马车穿梭,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宗教会议,来自西欧各国的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以及数以千计的骑士、神职人员、封建主和农民正在聆听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的教诲。

出身法国的乌尔班二世教皇衣锦还乡,神采奕奕地站在高台上,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发表着蛊惑人心地演说:“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比任何地方都富有。耶稣基督就在这块土地上显其圣灵,以其生命使之增光,以其赤忱使之成为圣地,以其一死来为人类赎罪,也以其在此埋葬而使之永存。如今我们的圣地被敌人占领,我们的敌人都是异教徒,他们都是魔鬼,是他们破坏了世界,是他们毒害着我们。耶路撒冷渴望获得自由,它一直在等待各位伸出援助之手。它特别需要你们的帮助,因为上帝赐给你们比别的民族更大的荣耀。上帝让我们收回圣地,夺回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勇士们,勇敢无畏地向异教徒挑战吧!”

“为基督而战!”“收复圣地!”听众的呼喊声响彻云霄。

“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物产丰富,就像另一座天堂。看看你们居住的土地,到处是崇山峻岭,物产缺乏,土地贫瘠,走上通向圣墓的征途吧!那里有黄金珠宝,那里有土地和自由,那块‘丰饶之国’是上帝赐给你们的,把圣地从邪恶的种族手里夺过来,归你们自己占有。起程吧!有天国‘永不消退的荣光’做你们的保证。”

“去耶路撒冷!”“去寻找幸福!”呼喊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教皇煽动性的战斗口号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中世纪的基督教徒深信人有罪,他们忧虑由于这一原因,人们将永世受地狱的惩罚,他们急于以苦行赎罪来躲避这种惩罚。几百年来最大众化的苦行方式是到圣地去朝圣。每年都有大批的善男信女,跋山涉水,到耶路撒冷去朝圣,而耶路撒冷长期被伊斯兰教徒所占领。向异教徒宣战,使圣地免受他们的亵渎,能够使拉丁国家的基督教徒忘记他们的纷争,团结在教皇的周围,这是乌尔班二世教皇宏伟的梦想。一些封建主和无地的骑士也趁机想到东方去大捞一把。穷苦的农民为了躲避债务和饥饿,也渴望到东方去淘金。

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军队从法国北部和中部及德国的莱茵河地区向东进发。这是一次基督教徒反对伊斯兰教徒、“十字架”反对“弯月”的战争,参加出征的每个人的衣服上都缝着一个“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这群乌合之众主要由农民组成,衣衫褴褛,身无分文,常常拖家带口,手持棍棒、镰刀、斧头,全是农具。由于十字军刚刚组建,粮草未筹,军饷无备,一路烧杀抢掠。十字军的暴行激起各地人民的无比愤怒和顽强抵抗,当大军到达君士坦丁堡的时候,已有3万人丧生。这支农民十字军既未受过专门训练,又无精良装备,只是怀着对异教徒的仇恨向东方挺进。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遭到塞尔柱土耳其人的坚决打击,只有3000名十字军逃回了欧洲。这就是第一次东征十字军先头部队的悲惨结局。

农民十字军覆灭之后,欧洲的封建主组成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的骑士十字军,于1097年春集结到君士坦丁堡,在富有战斗经验的骑士鲍埃蒙德的领导下向耶路撒冷挺进。他们越过陡峭的山脉,穿过广阔的沙漠,克服酷暑、缺水的严重困难,击败塞尔柱土耳其人,于1099年7月攻陷耶路撒冷。

这些“上帝的战士”并不因为在“圣城”而有所顾忌,他们冲进城里,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在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一万多名无辜平民惨遭杀害,血流成河。有一位骑士看到一位老人将一枚金币吞进肚里,他就将这位老人杀死,从他的肚中找到那枚金币。在这次屠杀中,有7万人死于非命,而抢劫的财物不计其数。

十字军在他们占领的地区建立起十几个十字军国家,如: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等,地中海东岸尽入十字军之手。

西欧的教会和城市十分关心并竭力支持十字军国家的巩固。教皇把它视为打进伊斯兰世界和拜占廷帝国原有领土的楔子,西欧城市尤其是意大利城市把它们视为垄断东方贸易、打击君士坦丁堡的战略据点。然而十字军在东方处于孤立的地位,十字军国家陷入敌对势力的包围之中。到1187年,在十字军的克星——埃及苏丹萨拉丁的领导下,伊斯兰教徒消灭了十字军主力,收复了耶路撒冷。在13世纪结束之前,十字军在近东建立起来的每一个小国都被消灭。欧洲的封建君主组织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军东侵,也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三次十字军失败之后,教皇英诺森三世开始组织第四次十字军,最终确定以埃及为进攻目标。十字军没有船只过海,请求威尼斯商人给予帮助。在威尼斯商人的怂恿利诱下,十字军改变进攻方向,把矛头指向信奉同一“十字”的国家东罗马帝国。千年古城被野蛮破坏,圣·索菲亚大教堂遭到劫掠,君士坦丁堡图书馆化为灰烬,完美的古代雕刻惨遭破坏,许多艺术珍品被偷运到西方。

第四次十字军之后,十字军运动呈现低潮。这时在西欧广泛流传一种荒谬的说法,成年人有罪,不能解放“主的坟墓”,只有无罪的儿童才能收复耶路撒冷,“儿童十字军”由此兴起。1212年,法国的3万名儿童集结在马赛,要渡海到东方去。有的因船只被风暴击毁而葬身鱼腹,有的被卖到埃及,沦为奴隶。来自德国的2万名儿童十字军,在过阿尔卑斯山时死亡大半,其余的在归途中也因饥饿和疾病而身亡。

罗马教皇和西欧封建主发动的将近两个世纪、多达8次的十字军侵略战争,使东方各国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给巴勒斯坦、叙利亚、埃及、拜占廷等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同时也给西欧各国人民带来深深的不幸,几十万十字军士兵死于非命,无数社会财产白白消耗。

“腓特烈”六征意大利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因有一口红色的胡须,被世人称为“红胡子腓特烈”。

少年时代的腓特烈是在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环境中成长的,他的父亲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士瓦本公爵,他的母亲是威尔夫家族的巴伐利亚公爵的女儿。可两大家族却势不两立,长期割据混战,一颗年轻的心灵里潜移默化地膨胀起夺取权力、扩张领土的野心。

1152年,29岁的腓特烈以士瓦本公爵的身份继承了伯父的王位,登上了德意志国王的宝座。受过良好教育、才华横溢、野心勃勃的腓特烈以罗马皇帝的继承人自居,希望有朝一日能建立一个像古罗马帝国那样地跨欧、亚、非盛极一时的大帝国,为此,他6次入侵意大利。

1153年,意大利罗马发生政变,商人、手工业者和小骑士团结在布累斯齐亚人阿诺德的周围,推翻了教皇控制的政权,建立了罗马共和国。教皇尤格纽斯立即写信求助于腓特烈,请他火速进军罗马,讨伐阿诺德,保护教皇。红胡子腓特烈欣喜若狂,这正是他驾驭教皇、对外扩张、加冕称帝的天赐良机。他立即与教皇签订《康斯坦茨条约》,腓特烈答应不与阿诺德合作反对教皇,教皇许诺为腓特烈加冕,腓特烈一世挥师罗马,擒获并吊死了阿诺德,尤格纽斯教皇还没来得及为腓特烈一世举行加冕仪式就一命归西。新教皇英格兰人阿德里安感激腓特烈一世为教皇免除了一大隐患,下令为腓特烈加冕,腓特烈正式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红胡子腓特烈很快就发现,侵略意大利的计划面临重重障碍。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诺曼王国势力强大,国王罗格二世野心勃勃,时刻伺机向北扩张,控制教皇,称雄意大利。意大利北部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他们不愿罗马皇帝干涉他们的内政。腓特烈背信弃义,撕毁他的前任与拜占廷帝国签订的盟约,造成与拜占廷关系的裂痕。

红胡子在静观时局的变化,等待时机的来临。1154年,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诺曼王国国王罗格二世去世,其子威廉一世即位,诺曼内部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腓特烈决定攻打诺曼王国。由于德国贵族拒绝对腓特烈援助,1155年,腓特烈退出罗马,第一次入侵意大利的计划宣告破产。

为了获得本国诸侯贵族的支援,腓特烈采取了一系列的安抚措施。为了笼络他的强大对手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腓特烈将奥地利亨利二世的巴伐利亚领土和梅克伦堡赐给他。在第一次远征失败后,又把帝国东部新占领的斯拉夫土地上的主教授职权赐给他。同时他又提升波希米亚公爵弗拉底劳斯二世为国王,1156年又娶勃艮第伯爵的女儿碧特丽丝为后。这一切为他再一次远征意大利铺平了道路。1158年,红胡子第二次入侵意大利,进攻米兰城。意大利北部15个城市以米兰为首组成伦巴底联盟,教皇也站在伦巴底一边。

腓特烈在意大利的隆卡里亚平原召开会议,会议宣布:帝国皇帝有权向所有城市委派官吏以监督各城市的自治,有权向各城市征收赋税。这些决议遭到了米兰等城市的强烈反对,腓特烈对米兰发动了猛烈的攻击,经过两年的苦战,米兰被攻陷。在毁灭性的破坏这座城市后,红胡子又以极残暴的手段迫使意大利北部各城市服从隆卡里亚会议的决定。在意大利各城市激烈的反对下,1163年,腓特烈的第三次远征失败。

1159年,教皇阿德里安四世逝世,红衣主教罗兰当选为教皇,即亚历山大三世。新教皇坚决主张教皇的职位独立于皇帝之上,这一主张得到了诺曼国王威廉一世、拜占廷皇帝曼纽尔一世以及伦巴底城市的支持。腓特烈怒不可遏,拥立红衣主教渥大维为教皇即维克特四世,与亚历山大三世分庭抗礼。亚历山大三世得知消息,气得跺脚大骂,立即开除了腓特烈的教籍,于1161年退居法国,于是在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两位教皇对立的现象。

罗马教皇维克特四世逝世后,亚历山大三世回到罗马。腓特烈发动了对意大利的第四次远征,亚历山大三世仓皇出走。但他的入侵遭到了意大利居民的奋起反抗,加上军队染上疫病,死伤惨重,军心涣散,红胡子不得不单身匹马逃回德国,宣布第四次远征的失败。

1174年,红胡子第五次进攻意大利,以武力迫使伦巴底城市停战。为了彻底征服意大利,1176年,腓特烈第六次入侵意大利。这时,各自强大的德国贵族拒绝支持腓特烈,诺曼、拜占廷、教皇亚历山大三世都积极支援伦巴底城市,使腓特烈在1176年的雷纳诺战役中彻底失败。腓特烈被迫放弃对意大利北部各城市的一切要求,并承认亚历山大三世为真正的教皇,教皇也恢复了他的教籍。1179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制定了新的《教皇选举法》,规定教皇只要有红衣主教2/3的赞成票便可以当选,这表明腓特烈在与罗马教皇争权夺利的斗争中以失败告终。而1183年与伦巴底再次签订的和约承认城市有选举市长的权利,废除隆卡里亚会议的一切决议,则标志着腓特烈侵略意大利政策的彻底破产。

对外战争的失败使腓特烈把目光瞄准了国内,他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削弱国内诸侯贵族的势力,以巩固在国内的统治。他从狮子亨利手中夺回律贝克并废除了他的职位,并规定:只有直接从皇帝手中获得土地的贵族才是帝国的侯爵。这些措施的实行虽然削弱了旧的割据势力,但帝国仍然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

晚年的腓特烈仍然野心勃勃地对外扩张,1189年,他响应教皇的号召,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对拜占廷进行血腥的大掠夺。1190年,他继续东征,横渡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小亚细亚,在过湍急的塞勒夫河时,溺水身亡。

万王之王——英诺森三世

1161年7月的一天,特来蒙特伯爵的妻子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全家人都很高兴,伯爵给他刚出生的儿子起名叫洛旦里。特来蒙特伯爵出身于塞涅家族,这个家族世代居住在意大利的阿纳尼城,非常富有,而且也很有权势,谁也没有想到,日后这个孩子会成为“万主之主”、“万王之王”,整个欧洲的君主都拜倒在他的脚下。

在洛旦里还很小的时候,教皇与皇帝之间就已经爆发了多次冲突,教皇不仅想垄断宗教事务,而且还想插手世俗事务,进而控制皇帝,皇帝也想摆脱教皇的操纵,相互间闹得不可开交。这种矛盾斗争在洛旦里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总觉得自己将来要做点什么。

洛旦里从小就接受了正规而系统的教育。及至年长,又去巴黎学习神学、哲学,后来又回到博洛尼亚学习神学。几年在外的求学生涯,使洛旦里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也使他充分了解了当时欧洲各国的基本情况,为他以后的事业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在洛旦里26岁时,他受任副助祭,向着权力的顶峰迈开了第一步。1189年12月,还不到29岁的洛旦里,被他的保护人——教皇克力门三世召进枢机团,担任枢机助祭。1197年,德皇亨利六世去世,帝国在意大利势力崩溃。如何避免教廷卷入危险之中,帮助教廷度过难关,成了枢机团的重要任务,而当时,他们一致认为洛旦里是最佳人选,于是在第二年1月,当年迈体衰的教皇凯莱斯丁三世逝世后,枢机团全体成员一致推选洛旦里为罗马教皇,他终于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1198年2月22日,洛旦里被加冕为教皇,时年37岁。他选用了英诺森三世的称号,准备把自己儿时的梦想付诸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