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全知道
8046700000065

第65章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件(32)

英诺森三世认为,教皇与皇帝的关系就好比天上太阳与月亮的关系,教皇是太阳,而皇帝则是月亮,月亮只有借助于太阳才能发光。世俗君主应臣属于教皇,服从教皇的命令,教皇可以通过加冕的方式授予世俗君主以权力,也可以废除他们。依据于此,他在德皇亨利六世的继承人选上,大耍手腕,翻云覆雨,弄得德意志纷争四起,而他却坐收渔人之利,不仅巩固了教皇在意大利本土上的皇室领地,实际控制了西西里,而且还使皇帝听命于他。初试锋芒,便大获全胜,英诺森三世更是踌躇满志,他的眼睛又盯上了另一个国家——英国。

英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远离罗马教廷,交通不便,罗马教廷心有余而力不足。英诺森三世一直对英国虎视眈眈,只是苦于没有机会插手干预,把势力伸展到英国。1205年,机会终于来了,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去世,神职人员与英王约翰在继任人选上发生了较大的分歧。约翰试图安插自己的亲信,以削弱教会的力量,而神职人员推举了另一位大主教,并派人前往罗马请教皇任命。约翰怒不可遏,强迫神职人员重新选举他中意的人为大主教,也派人去罗马请教皇任命。

英诺森三世看到这场争执后,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干脆选派自己的亲信——大学时的同学枢机主教斯蒂芬·兰顿出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约翰听到这个消息后,气得都要发疯了,他决意和教廷决裂,于是下令禁止兰顿入境,并在英国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驱逐教皇势力的运动,没收教会财产,驱逐反对他的神职人员,迫使教士们服从国王。英诺森三世当然不是省油的灯,他知道该怎样来对付这个敢于同他作对的君主,一方面宣布将英王约翰开除出教,取消他的国王权力,煽动英国贵族叛乱,另一方面宣布把英国王位传给法国国王,驱使法国向英国开战。

1212年,在英诺森三世的唆使下,法国国王腓力二世率军渡海进攻英国,约翰在众叛亲离、内外交困的窘况下,不得不向教皇屈服,接受兰顿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恢复教会财产,赔偿教会损失。他以为这样一来,英诺森三世肯定心满意足了。

谁知他想错了,英诺森三世才不会见好就收呢,他要利用这个机会,狠狠教训一下约翰,让他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在他的威逼下,英王约翰最终被迫答应了英诺森三世提出的苛刻条件:将英国献给教皇,英王以教皇侍臣自称,每年向教皇交纳1000英镑的贡赋。

看到自己所有的目的都已达到,在1212年6月,英诺森三世恢复了约翰的王位,当然,他也没有忘记给这位落魄之君几句“忠告”:“你要记住,要永远地记住,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教皇的权力是不容侵犯的,教皇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可怜的英王约翰,除了点头之外,还能说什么呢?

在制服其他国家的君主上,英诺森三世也同样获得了成功。1199年,法王腓力二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坚决与艾格尼丝结婚,而将原配妻子英吉波抛弃。英诺森三世乘机干预,他命令腓力二世与英吉波复婚,否则就要惩罚他,在英诺森三世的胁迫下,实力虽然强大的腓力二世却不得不复婚,艾格尼丝抑郁而终。此外,英诺森三世也没有允许阿拉贡国王彼得二世与妻子玛利亚的离婚,但却拆散了莱昂国王阿丰索九世与他近亲妻子的婚姻。连国王的婚姻都由英诺森三世包办,可以想象出他的权力有多大,“万王之王”可不是徒有虚名的。

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曾发动过两次战争。一次是1202—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侵,队伍所经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他竟然说这是罗马教廷对东方教会的惩罚,是上帝的旨意。另一次是1208—1212年的镇压异端的十字军讨伐战争,当十字军攻下比塞埃城后,由于无法辨清城中居民谁是异端分子谁是天主教徒,竟把全城的人都给杀了,把这个难题交给上帝去解决。通过两次血腥的战争,教皇的权威提高了。

英诺森三世在位时,总共废除了两名德国皇帝,通过挑拨使各国间战争不断,他乘机从中渔利。后来,欧洲各国都成了教皇的臣属国,他的使臣趾高气昂地往来于欧洲各宫廷之间,各国君王在他的面前个个俯首称臣。在1216年,这个名副其实的“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终于去见他自己的主子去了。

马可·波罗东游

皇帝、国王、公爵、侯爵、伯爵、骑士和市民们,以及其他所有的人们,不论是谁,如果你们希望了解人类各种族的不同,了解世界各地区的差异,请读一读或听人念这本书吧!你们将发现,在这本书中,正如梅塞·马可·波罗叙述的那样,我们条理分明地记下了东方各大地区——大亚美尼亚、波斯、鞑靼地方、印度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所有伟大而又奇特的事物。马可·波罗是威尼斯市民,聪明而又高贵,被称为‘百万先生’。他亲眼目睹了这些事情。……所有读或听人念这本书的人,都应置信不疑,因为这里所记叙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的确,自上帝用他的手创造了我们的祖先亚当以来,直到今天,从未有过任何人,基督教徒或异教徒,鞑靼人或印度人,以及其他种族的人,像这位梅塞·马可那样,知道并考察过世界各地如此众多、如此伟大的奇闻轶事。……

上面这段话是号称“世界奇书”的《马可·波罗行记》一书的开头,书中的主人公马可·波罗是意大利闻名世界的旅行家。

马可·波罗出身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富商家庭。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朝见了蒙古国忽必烈大汗,受到大汗的热情款待和赏识。在交谈中,大汗“尤其关心教皇的起居和工作状况、教会的事业、宗教的崇拜和基督教的教义”,并决定派他们兄弟为专使,代表大汗访问教皇。兄弟俩带着大汗的信件回到意大利。

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携带着教皇给大汗的礼物和信件,跟随父亲和叔父一起开始了一次历史性的旅行。

他们从威尼斯经地中海,穿越叙利亚和两河流域,经中亚沙漠,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国境内,经过喀什、于阗、罗布泊,到达敦煌、玉门、酒泉,经宁夏境内,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直到1275年才抵达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在向忽必烈呈交教皇的信件和礼物的同时,向忽必烈介绍了马可·波罗,英俊聪明的马可·波罗立刻就获得了忽必烈的青睐,下令将他的名字列入荣誉侍从的花名册上,并将他们一同带往大都。从此,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叔就成了元朝的官员,而且一干就是17年。

马可·波罗勤奋好学,聪颖过人,很快就学会了蒙古人的一切礼仪,并精通汉、蒙古、阿拉伯、波斯等多种语言。他常奉忽必烈之命,巡视各省,到过中国的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浙江、福建等地,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看到了宏伟壮观带有花园和人造湖的大汗宫殿,他看到了高于地面、易于排水的通衢大道,他看到了大运河上川流不息的船队,他看到了各个港口停泊着比欧洲人所知道的还要大得多的船只,他甚至看到了“有一种黑石块,像别的石头一样,从山里挖掘出来,但却像木头一样可以燃烧”的奇观,……中国的地大物博、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给马可·波罗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

马可·波罗还奉忽必烈之命出使南洋,到过越南、爪哇、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地,除了解那里的物产之外,还特别注意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每次归来复命,忽必烈都赞赏有加,因为他不仅带回大批珍宝和物产,还带回许多奇闻轶事。

弹指一挥间,一晃就是17年,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叔非常想家。事有凑巧,1292年,波斯的伊儿汗国派使臣到大都,请求忽必烈赐婚。忽必烈命令马可·波罗护送公主阔阔真出嫁,马可·波罗趁机向忽必烈恳求:在完成护送公主的使命后,返回自己的家乡。忽必烈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并赠送他们许多金银财宝。

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叔及随从600余人分乘14艘帆船从福建泉州出发,经爪哇国、苏门答腊,绕马六甲海峡,经孟加拉海湾和印度洋,进入阿拉伯海。不料遇上一群海盗,马可·波罗机敏过人,他将最贵重的珍宝藏在一只酒坛里,封口后沉入海里,用一条绳子把酒坛系在船舱底下,海盗走后,珍宝安然无恙地回到船上。之后从阿曼海湾,经霍尔木兹海峡进入波斯湾。当他们抵达波斯时,波斯阿鲁浑汗已死,阔阔真遂被立为其子合赞的王妃。马可·波罗在完成使命后,继续西行,终于在1295年回到了阔别24年的故乡。

马可·波罗一家三人回乡的消息,在威尼斯引起很大的轰动,尤其是忽必烈赠送给他们大量的金银财宝和奇珍异物使他们一夜之间成为巨富,更令人们羡慕不已。

不久,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发生战争,马可·波罗怀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自己购买一艘战舰并亲自任舰长,出海迎敌。结果威尼斯大败,马可·波罗成了热那亚人的俘虏,被关进热那亚人的监狱。即使在监狱里,马可·波罗在东方神奇的经历和他显赫一时的巨额财富,也使他成为众人的焦点,他总是津津乐道地向人们讲述许多闻所未闻的奇闻轶事。马可·波罗叙述的故事总是那样让人激动不已,同监狱的一位名叫鲁思梯谦的文学家,精通法文,根据马可·波罗的口述用法文记载流传于世,这就是名闻世界的《马可·波罗行记》。威尼斯再次引起轰动,人们争相传抄、阅读这本世界奇书。

马可·波罗开口闭口总是说百万这个、百万那个,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别号叫“百万先生”。马可·波罗获释后,成为威尼斯共和国大议会议员,人们对他既尊重又怀疑他在《行记》中讲的是否真实,但他告诉人们:“我讲的还不及我所知道的一半。”这部著作向16世纪中叶的欧洲人提供了有关中国最为全面可靠的资料,使西方人对世界的了解范围突然扩大了一倍,早期欧洲的“世界地图”就是根据这本行记绘制出来的。马可·波罗正如两个世纪后的哥伦布一样,为同时代人开辟了崭新的天地。正是他所描写的有关中国和香料群岛的迷人景象,引起了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召唤着伟大的探险家们,在穆斯林封锁陆上道路之后,开辟了新航道,发现了新大陆。

腓力四世统治时代

腓力四世是法国历史上的著名国王,因有魁梧的身材、英俊的容貌和优美的风度而获得“美男子”的绰号。

腓力四世的祖父路易九世是一位政治上睿智、战争中笨拙的国王,晚年热衷于十字军东征,但刚踏上非洲的土地就因胃出血而死。他的父亲腓力三世向西班牙的阿拉贡王国挑战,出师不利,兵败身亡。1285年,腓力四世继位称王。

腓力四世目标远大,他要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国家,他要把所有的人都置于他的绝对统治之下,他要把法兰西的疆界伸张至大西洋、比利牛斯山、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及莱茵河,为此,他决定首先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王权,并实现本土的统一。

腓力四世即位时,法国南部的波亚图和土鲁兹领地因无嗣继承已归并王室,紧接着他采取联姻的方式合并了法国东部香槟伯爵和比利牛斯山区那瓦尔王国的领地。1294年,他以英王爱德华一世拒绝来巴黎受审为借口,向英国占有的法国西南部的加斯科尼地区发动猛烈进攻,并取得重大胜利,把英国占领区缩小到散特和比利牛斯山之间狭窄的沿海地带。

占领法国北部工商业发达的弗兰德尔一直是腓力四世的梦想。1297年,腓力四世要求弗兰德尔伯爵割让一些边境城市,遭到拒绝后,大兵压境,一举打败了伯爵的抵抗,直接占领了弗兰德尔。为反对腓力四世的压榨和剥削,弗兰德尔人民于1302年发动起义,并在库尔特累打败腓力四世的大军,大批贵族骑士阵亡,弗兰德尔民兵在战场上缴获了上千个黄金踢马刺,因而库尔特累战役被戏称为“踢马刺战役”。起义后来虽被腓力四世镇压,但他在弗兰德尔的统治从来就没有稳固过。

腓力四世统治时期采取的各项措施,大多出自他亲选重用的几名大臣之手。他们不是过去服侍法兰西国王达4个世纪之久的教会人士及男爵,而是一些来自发达城市、熟悉并不断向他灌输罗马法的律师。他们向腓力四世提出许多建议,他们主张教会不应受捐助,不应再从国家接受财政支援,法兰西教会应与罗马分开,教皇权应与所有世俗权力分开,国家的权力至高无上等。这些建议对腓力四世影响很大,成为腓力四世与罗马教皇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由于开支过大,腓力四世耗费一大半时间和才智设想如何征税和募捐。他巧立名目,如按土地、户口征收的“灶税”,对一切转运转手货物按值抽取的“特税”等。他规定一切人都有保卫国家的义务,不参军者可以缴纳“免役金”。他一次又一次地贬低币值,并强调以金块或纯净的货币偿付税款。他驱逐经营放债和银行业的犹太人和伦巴底人,没收他们的财产。禁止从国内输出珍贵的金属,对外销、内销及售卖均课以重税。他甚至在未征得教皇同意的情况下,向拥有1/4法兰西土地的教会财产收税,结果引起与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激烈斗争。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专横跋扈,教权至上。他公开发布敕令,宣称罗马教皇对所有教会财产拥有最高主权,教会拥有免税特权,没有教皇许可,教士不得向国王交税,国王也不得向教士征税,腓力四世向教士征税是侵犯教会特权。腓力四世勃然大怒,他决心以牙还牙。他立即宣布凡法兰西王国的臣民未经国王允许,不得将金银、货币、武器、马匹输往国外。这一法令实际上禁止了法国诸侯与教士向罗马教皇纳贡,从而使罗马教皇的财政来源受到严重影响,于是教皇只好让步,同意教士可自愿纳税。

1301年,郎格多克地区的一名主教被控叛逆有罪,腓力四世要求教皇免去他的教职,以便惩办。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对腓力四世咄咄逼人、得寸进尺的所作所为恨得咬牙切齿,决心全力反击。他拒绝了腓力四世的要求,不但要那名主教到罗马受审,还严厉谴责腓力四世犯下了侵犯教会权力等种种罪行。腓力四世公开烧毁教皇的敕令,他利用国内小贵族和市民的反教会情绪,于1302年在巴黎圣母院首次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各等级代表分别致信教皇,要求教皇不得干涉法国内政,国王只服从上帝。卜尼法斯八世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阿尔伯特的支持下,再次发布敕令,声明教皇的绝对权威,宣布开除腓力四世的教籍。腓力四世再次召开三级会议,罗列教皇罪名,并决定召开宗教会议,审判教皇。随后腓力四世将大军开进罗马,并抓获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逃脱之后不久忧愤而死。从此,罗马教皇凌驾于君主之上的时代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