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全知道
8046700000079

第79章 世界历史常识解读(6)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家境较为富裕。依照传统的习惯,亚里士多德本该继承父亲的衣钵,但他却在医药的熏陶中,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公元前367年,亚里士多德拜柏拉图为师,进入柏拉图的学园,在那里学习了很多年,成了柏拉图学园的积极参加者,被柏拉图称为“学园的精英”。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来到小亚细亚的阿索斯城。

公元前342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向亚里士多德发出邀请,让他担任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阿波罗圣林的吕克昂体育场开办了一所学园,叫做吕克昂学园。由于他经常率领弟子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散步,边走边讨论问题,南此他的学派被称为“逍遥学派”。吕克昂学园注重实际,注重多方面收集材料、尝试和探索,这是它与柏拉图学园最大的不同之处。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当时已知的各个学科如物理学、伦理学、文学、修辞学、医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等都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并开辟了一些新领域,如逻辑学、动物学等学科,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的人”。

在形式逻辑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提出并阐释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些思维的基本规律。在哲学上,他创立了自己的“四因说”——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发展,都不外是这四种原因作用的结果。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分为六类: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民主制、寡头制、僭主制。他比较倾向于民主制,主张公民轮流执政,反对柏拉图的“哲学王”理论,但在亚里士多德眼里,奴隶是不能算作公民的。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病死后,雅典立刻掀起了反马其顿的狂潮。由于是亚历山大的老师,雅典人攻击亚里士多德,并判他不敬神罪。亚里士多德逃出雅典,前往优卑亚岛的卡尔咯斯城避居,并于次年辞世,享年63岁。

伯罗奔尼撒战争

希波战争结束后,日益强盛的雅典成为希腊的最大势力。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互有战争。提洛同盟成为雅典和斯巴达争斗霸权的工具后,引起了其他城邦的不满和反对,斯巴达乘机联合一些城邦组成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对抗。公元前431年春,加入伯罗奔尼撒同盟的中希腊城邦底比斯袭击了雅典的盟友普拉提亚,这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是年6月,斯巴达军侵入雅典,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的第一阶段是从公元前431—前421年,这一阶段双方互有胜负。在公元前422年的安菲玻里战役中,雅典惨败,致使雅典主和。双方缔结《尼西亚和约》,规定各自退出占领对方的领土,交换战俘,保持50年和平。其实这只是暂时的休战,因为双方都未退还占领的土地。

战争的第二阶段以雅典发动西西里远征开始。当时西西里岛最大城邦叙拉古与斯巴达结盟,雅典想利用本国海上的绝对优势远征叙拉古。但是这一次,伯罗奔尼撒舰队全歼雅典舰队,彻底粉碎雅典海上霸权。公元前404年4月,雅典战败,向斯巴达投降,斯巴达暂时取得了在希腊的霸权。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各城邦土地荒芜,经济萧条,是古希腊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马其顿的兴起

马其顿位于希腊北部,由上、下马其顿两地区组成。上马其顿是高原山区,仅有几个关隘与外界相通。下马其顿土地肥沃,适于农业,是马其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对于上马其顿有传统上的宗主权。

马其顿人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在早期青铜时代,一批操希腊语的部落迁至马其顿,后逐步分批南下,但有一部分人仍留在北希腊。可能在公元前7世纪,这些留下人中的一支——马其顿人占领了埃盖,扩张到了下马其顿的沿海平原,形成了马其顿国家。他们崇拜希腊的神祗,特别崇拜宙斯和赫拉克里斯。其他希腊语部落则在上马其顿与伊利里亚人、派奥尼亚人、色雷斯人相混合。从整体上看,马其顿人不是纯粹的希腊人,但与希腊人有渊源关系。

公元前5世纪中期,尚处于原始氏族社会的马其顿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变成了商业和奴隶制国家。在阿克劳斯当政期间,他大力发展改革,文武兼修:一方面改革军事,开辟道路,兴建城寨,发展教育,提倡希腊学术文化;另一方面向沿海推进,在沿海建立新首都伯拉,此时的马其顿已经颇具规模,国势日增。

进入公元前4世纪后,马其顿一跃而成为希腊北部的重要国家。马其顿国王们把希腊的先进文化引入他们的宫廷、与希腊城邦进行贸易。经济的发展使马其顿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村庄变成村镇,佩拉成为马其顿最大的城市和王国的首都。

马其顿战争

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开始向海外扩张,先后与西部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和东部地中海的马其顿王国发生冲突。它与马其顿之间的战争共有3次。

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15—前205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素有扩张野心,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统帅汉尼拔曾与腓力五世结盟,共同反对罗马,并劝说腓力五世进军意大利。但腓力五世畏于罗马的强大而迟疑。罗马则集中主要力量对付汉尼拔,避免与马其顿发生大规模冲突,仅派出少量兵力牵制马其顿,同时利用希腊城邦之间的矛盾,积极联合与扶植反马其顿势力。腓力五世为巩固马其顿对希腊的控制,始终未敢出兵意大利。双方之间仅发生一些零星的战斗。公元前205年,双方缔结和约,大体维持战前态势。

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发生在公元前300—前197年。腓力五世企图联合叙利亚瓜分埃及的海外领土,并威胁与埃托利亚结盟的希腊各邦。此时,罗马正企图乘势向东扩张,遂以保卫希腊为借口向马其顿宣战。罗马首先与希腊城邦联合组成反马其顿同盟,并争取叙利亚保持中立,随后出兵侵入马其顿。马其顿军惨败,腓力五世被迫求和。承认希腊各邦独立,放弃国外领地并支付巨额赔款。

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发生在公元前171—前168年。腓力五世之子佩尔修即位后,组织反罗马同盟,积极扩军备战。公元前171年,罗马向马其顿宣战,进军希腊。公元前168年,罗马执政官埃米利乌斯·鲍路斯率罗马主力在马其顿南部沿海的皮得那打败了马其顿军队,马其顿向罗马屈服。

三次战争过后,公元前167年,罗马将马其顿的领土划分成4个自治区,由罗马直接统治。

布匿战争

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在征服意大利半岛后,积极向海外扩张势力,于是与占据西部地中海的强国迦太基发生了冲突。公元前264年至前146年,两个强国为了争夺地中海西部的统治权,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战争。由于罗马人称迦太基的腓尼基人为“布匿”,所以这次大战在历史上称为“布匿战争”。

布匿战争先后爆发了3次,前后长达约120年之久。第一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失败而结束。罗马夺取了西西里、科西嘉和撒丁岛。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初,迦太基人在统帅汉尼拔的指挥下连战皆捷。但后来被罗马逆转胜势,迦太基被迫求和。在最后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军队长期围困迦太基城,致使城内发生饥荒。公元前146年春,罗马军队发起总攻,攻入迦太基城内。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迦太基人虽然顽强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城市沦陷。战争结束后,迦太基尚存的5万居民全部沦为奴隶。城市被付之一炬。

布匿战争确立了罗马在地中海的霸主地位。在长期的掠夺战争中,罗马获得了大量奴隶。他们成为支撑罗马社会经济的主要力量,奴隶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历史上将罗马称为“典型的奴隶制国家”。

斯巴达克起义

斯巴达克是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色雷斯人,在一次抗击罗马侵略的激烈战斗中,不幸被罗马人俘虏,卖为奴隶。他曾多次挣脱铁镣逃跑,但都被追捕回去。最后,奴隶主把这个“不驯服”的奴隶送进卡普亚城一所角斗士学校。在角斗士学校里,斯巴达克和他的伙伴们过着或与野兽相拼,或者自相残杀的生活。他们的命运掌握在奴隶主手中,随时都有可能丧生。

公元前73年的一个深夜,斯巴达克率领78名角斗士冲出了卡普亚角斗士学校,然后直奔维苏威山扎营起义。起义军不断下山袭击奴隶主的庄园,夺取给养,同时积极备战。周围许多奴隶和一部分破产农民纷纷闻讯而来,起义队伍很快便发展到1万人,并开始向附近地区发动进攻。

罗马政府慌忙派出部队围剿,但都被斯巴达克消灭。但斯巴达克并未因此而骄傲,他十分冷静地知道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想要长期坚持在意大利境内是很难的。于是他决定把队伍带出意大利,摆脱罗马的奴役,但是遭到了罗马政府的围追堵截。

斯巴达克带领起义军转战整个意大利。此时队伍已经发展到12万人。公元前72年,罗马政府授命克拉苏主持对奴隶的战争。他将起义军封锁在半岛南端,斯巴达克突破封锁线,转进意大利东部港口布尔底西。但罗马援军率先在港口登陆,义军陷入被前后夹击的境地。

公元前71年春,斯巴达克率领起义军与罗马军队在布鲁提伊港附近的阿普里亚展开了决战。起义军英勇奋战,视死如归。最后斯巴达克与6万将士英勇牺牲,起义失败。斯巴达克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促进了罗马社会的变革。

前三头同盟

自斯巴达克起义后,罗马奴隶主阶级加强了他的统治。在连年不断地对外扩张中,手握兵权的将领们一个个都想夺取国家的大权,彼此之间互相争斗。从马略和苏拉之间的党争一直到屋大维建立帝制为止,这段时间在罗马历史上被称为“内战时代”。公元前1世纪60年代最有权势的将领有两个人,一个是镇压斯巴达克起义的克拉苏,他们不但掌握兵权,而且还是罗马的大财阀,拥有雄厚的财力;另一个是庞培,镇压斯巴达克起义的帮凶。

公元前67年,庞培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基本上消灭了地中海上猖獗的海盗,这使得罗马奴隶主和大富商们对他感激不尽。然后,庞培又进军小亚细亚,征服了巴勒斯坦、叙利亚,在这一地区建立行省。这两大战功使庞培一跃而成为超过克苏拉的头号人物。克苏拉自然不肯甘心,于是,这两个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这时的凯撒在政坛上已经初露头角,它虽然没有庞培的军功大,也没有克拉苏的财富多,但他赢得了平民和下层社会的支持。

公元前61年,凯撒出任西班牙总督,由于曾经欠下债务,债主们要求他偿还。克苏拉为了拉拢恺撒共同对抗庞培,便出面替凯撒向债主们做了担保,恺撒才得以成行。恺撒当了一年西班牙总督回到罗马后,不仅偿还了欠债而且成功地调解了庞培和克苏拉之间的矛盾,并于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苏拉结成了一个共同对付元老院共和派的政治同盟,历史上称之为“前三头同盟”。

恺撒大帝

尤里乌斯·恺撒(约公元前100年—前44年)是在罗马社会动乱年代出现的伟大人物。他出生于罗马的名门贵族,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年轻时的恺撒就有着雄才大略,当时罗马总督贪污腐败,恺撒挺身而出,揭露并控告他。为此,他在民众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从政后,恺撒出任一年西班牙总督。回来后并成功地与庞培、克苏拉结成“前三头同盟”。按照三头协议,公元前59年,恺撒当上了他久已期盼的执政官。

恺撒上任后,批准了庞培在东方推行的全部政策,并实行土地法,分配给庞培老兵和子女土地。另外,恺撒还减免了亚洲地区的1/3的税金,以笼络以克苏拉为代表的骑士包税商。但是,恺撒很清楚,要想真正在力量上超过庞培和克苏拉,就必须建立军事上的权势。于是,恺撒把尚未被完全征服的高卢地区作为他掌握兵权和登上更高权位的最好阶梯。

公元前58年,恺撒经过3年的时间,征服了大半个高卢。公元前55年,他率军渡过莱茵河侵入日耳曼(德意志),之后,他还曾两次渡过英吉利海峡,入侵不列颠。恺撒的威望在罗马人的心目中日益高涨,使得庞培和克苏拉坐立不安了。任叙利亚总督的克苏拉迫切需要建立更大的战功,但是在攻打英勇善战的安息人时战败被杀。后来凯撒打败了反对自己的庞培,成为了真正集军事、行政、司法、宗教大权于一身的独裁者。

恺撒的独裁统治,使得一部分同守罗马共和传统的元老派贵族不满和仇视,他们秘密串联起来,决定谋杀恺撒。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只身一人到元老院开会。虽然有人事先警告过他有人要暗杀他,但他仍然没有带卫队,他认为那是胆小鬼干的事。当他从容地坐在他的座位上时,一个刺客假装请求他答应某件事情,上前抓住了他的紫袍,拿出匕首向恺撒刺去。所有的合谋者一拥而上,凯撒被刺身亡。

恺撒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同时还是一个有名的作家。他留下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详细记述了他亲自经历的战争的经过。这两部书,文笔朴实简练,行文巧妙,不仅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史料,也是初学拉丁文者的范本。

后三头同盟

恺撒被共和党保守派刺杀身亡后,罗马社会并没有回到过去的共和制。共和制的倾覆和军事独裁制的建立,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动荡的罗马政局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权力争夺,它发生在屋大维、安东尼和雷比达之间。

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孙和养子。恺撒在遗嘱中指定屋大维为自己的继承人。恺撒被刺时,年仅19岁的屋大维仅是一个正在希腊北部城市阿波罗尼亚接受军事训练的骑兵队长,既没有军队,也没有政治势力。但他胸怀大志,颇具政治头脑。当他得知恺撒被刺后,便悄悄地从希腊回到了意大利。恺撒的旧部和恺撒党人对屋大维的归来感到欢欣鼓舞,在他们的支持下,屋大维立即采用了“盖约·尤里乌斯·恺撒·屋大维”的名字,提出要继承他养父的财产和地位。但这时却受到了马可·安东尼(公元前82—前30年)的强硬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