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全知道
8046700000094

第94章 世界古代帝国的兴衰史(13)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国公使就提出镇压。美、英、法、德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参加义和团。以端王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政府内占据上风。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5月28日,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北京。

1900年6月10日,英海军中将西摩尔率2000余名八国混合军离津开始向北京进犯。21日,清朝对外宣战。7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8月4日,联军集结兵力2万人自天津沿运河两岸分两路进犯北京。14日,北京失陷。慈禧太后携带光绪帝和王公大臣离京出逃,途中,派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代表向侵略者乞和。侵略军继续加强军事力量,陆续增至10万人。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为联军统帅,北犯张家口,东占山海关,南侵保定、正定,沙俄同时出兵17万,占领东三省。12月,清朝接受各国共同提出的“议和大纲”。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全权代表奕、李鸿章与八国代表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各国驻兵管理,中国人概不准居住;拆毁大沽炮台及京师至海通道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和到山海关的沿线;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外国认为各个通商章程中应修之处或其他应办的通商事项,清政府概允商议;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诺贝尔

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奖的创立者。他于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斯德哥尔摩,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在炸药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在父亲的影响下,诺贝尔从小热爱化学、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起初,诺贝尔对造船工程极感兴趣,17岁时,到美国学习造船工程学。

一次,诺贝尔到郊外游玩,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里川铁锤砸石头,为了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他们劈山斩岭,花费很大心血和劳动。这在他的心中留下很深印象,他经常想: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能把大山劈开,那该多节省力气呀!正是诺贝尔的这一个想法,使他的兴趣转移在炸药研究上。

于是,诺贝尔便和父兄一起致力研究烈性炸药。经过他们刻苦的试验和研究,1866年,诺贝尔终于制造成功了一种液体炸药。这种炸药爆炸力极强。人们把它称为“诺贝尔爆炸油”,被全世界普遍使用。但是,这种炸药有一个极大的弱点,就是容易引起爆炸,尤其是在长途运输过程之中,受到震动和摩擦,往往会自动引爆。

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在出外办事回来时,看见自己的实验室已经是一片平地,他的5名助手,其中一个是他的弟弟,被当场炸死,他的父亲也被炸成终身残疾。面对失去亲人的伤痛,诺贝尔没有退缩,而是意志坚强地继续他的实验。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租了一条大船,把工厂和实验室设在船上,继续从事研究。他把产于海、湖底的硅藻土与硝化甘油按一比三的比例混合,制成安全烈性炸药。新炸药的灵敏度要比高纯度的硝化甘油低得多,但其爆炸威力却要高出枪用火药三倍。这种炸药很快被广泛应用于开矿、筑路等工程中,并在英、法、德等国获得专利权。

后来,诺贝尔又着手发明更具爆炸力的炸药,经过无数次试验,诺贝尔终于制成了这种炸药,他为了检验这种炸药,把所有人都赶出实验室。一个人点燃了导火线,然后双眼注视着炸药。只听见“轰”的一声响,听到声音的人都惊呼:“诺贝尔完了!”然而,只看见满身鲜血的诺贝尔爬了起来,高举双手喊道:“我成功了!”

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将他的整个生命投入其中,因此他也终生未婚。临终前他留下遗嘱,将920万美元的遗产作为基金存入银行,每年将基金的利息奖给世界上对和平、文学、物理、化学、生理和医学做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著名的“诺贝尔奖”。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

爱迪生被世人誉为“发明大王”。他一生为人类提供了约2000项发明。他发明的电灯、电报、电影、留声机等,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有人称爱迪生是个“天才”时,他却说道:“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1847年,爱迪生生于俄亥俄州迈兰的一个荷兰移民家庭,7岁时上了小学。由于爱迪生喜欢寻根究底,对每件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因此他的老师对爱迪非常反感,认为他是故意让老师为难。并在爱迪生母亲的面前当众骂他是傻瓜。母亲不得不让他退学,打算亲自教育爱迪生。在母亲的指导下,爱迪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由于生活所迫,他只得外出打工,后来他到火车上去卖报纸。并经列车长的允许在火车的行李箱建立一个小实验室,业余时间做化学实验研究。有一次,他不慎将一块磷掉到地板上,顷刻间便燃烧起来,差点烧掉整个车厢。列车长盛怒之下把他的设备全部扔出了窗外,并重重地打了他一记耳光,使他的耳朵几乎失聪。

1869年,爱迪生来到纽约,靠自己娴熟的技术在一家通讯所找到了管理电报机的工作。没过多久,他就发明了一种新式电报机。他的这一发明对现代电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爱迪生的名字迅速传遍了全国。这时,他才26岁。

1876年,爱迪生在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建造了第一所“发明工厂”,它标志着集体研究的开端。从此,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从个体劳动转变成相互协作的集体劳动。爱迪生的“发明工厂”就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实验中心的前身。在从电气到核电站的广泛研究上,这个研究中心当时在世界上一直是名列前茅。

爱迪生在发明留声机的同时,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对电灯的研究取得了突破,1879年10月21日,爱迪生成功地点亮了白炽炭丝灯,稳定地点亮了两整天。为了使灯丝的使用寿命更长一些,他又重新试验,大约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才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持续1000多小时。接着,他又创造了一种供电系统,使中心发电站能够给远处的灯具配电,这是一项重大的工艺成就。

1931年10月18日,爱迪生因病逝世,享年84岁。在爱迪生葬礼的夜晚,曼哈顿的全部路灯都熄灭了,这是市民们表达对他哀悼的心情。1979年,美国花费了几百万美元,举行长达一年之久的纪念活动,来纪念爱迪生发明电灯100周年。

莱特兄弟

自古以来,人类就希望自己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为了实现这一梦想,许多人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后,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飞上了蓝天,梦想开始变为现实。

威尔伯·莱特(公元1867—1912年)和奥威尔·莱特(公元1871—1948年)兄弟俩,出生于牧师家庭。母亲的过早去世,使他们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小时候,父亲买了一架玩具直升机送给兄弟俩,激发了他们对制作升空装置的浓烈兴趣,并加入了当地的风筝俱乐部。

莱特兄弟都没读过大学,但20年的制作升空装置实践和他们经营的修造脚踏车生意,使他们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和精巧的加工手艺。他们在业余时间读了许多书,物理化学知识也大有长进。

公元1898年,莱特兄弟翻阅了所有关于飞行的书刊,分析了前人失败的原因,发现了飞行的难题是难以使飞行器保持平稳,因此,他们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当机体向左右偏斜时,必须改变两翼翼面弧度,使升力产生差距,借以扭转倾斜度。他们先以风筝做实验,取得初步成功。又用一年时间,制造了一架按上述原则工作的滑翔机。

1901年,经过多次试验,滑翔机能飞100多米远,但很难有更大突破。后来,他们发现所使用的前人经验数据错误很多,兄弟二人又造了一个风洞,测定各种形状和机翼的流体力学性质,并且还自制了一个12马力的轻型内燃机。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驾驶自己的飞机,共飞行了4次,最后一次飞行了59秒,距离200米。这一天标志着第一架可驾驶与操纵的飞机来到人间,航空事业从此获得了飞速发展。

巨大的成功鼓舞莱特兄弟继续前进。不久,他们制成了能飞行半个多小时的飞机。1906年获得了美国的承认和专利。1908年,莱特兄弟成立了自己的飞行制造公司,接受美国陆军部的第一批订货,成为世界航空事业和飞行工业的开端。

三国同盟

公元1870年的普法战争以后,法国战败,德国崛起。德国为了保住在欧洲大陆已经取得的霸权地位,竭力拉拢俄国和奥匈帝国,三国成立了“三皇同盟”,旨在孤立法国,防止它东山再起。但是,1877年,俄国在争夺巴尔干的斗争中,与奥匈帝国矛盾尖锐。因此“三皇同盟”迅速瓦解。1879年10月,德、奥在维也纳秘密缔结了针对俄、法的《德奥同盟条约》。其后,意大利因与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要求加入德奥同盟,1882年5月,德、意、奥在维也纳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意大利受到法、俄进攻,德、奥须全部军队予以援助;如俄、奥发生战争,意大利将守中立;如德国受到法国进攻,意大利则站在德国一边参加战争。从此三国同盟正式形成,成为帝国主义战争的两大军事集团之一。

三国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俄三国为对抗德、意、奥军事集团、争取世界霸权组成的帝国主义军事同盟。19世纪,在争夺巴尔干的斗争中,法、俄为对抗共同敌人德国,日益接近,于1893年签订秘密军事协定,规定在遭受三国同盟进攻或威胁时互相支持。进入20世纪,因德、英矛盾发展,英、法亦为共同对德而接近。于1904年签订协定,就双方瓜分非洲等殖民地的矛盾达成协议。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不再是英国主要竞争对手。1907年,缔结英、俄协定。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成为帝国主义战争中两大军事集团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意大利、罗马尼亚、美国等24个国家先后加入协约国。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退出。自1918年初起,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名义对苏联发动三次武装干涉,均被挫败。

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战争是1912—1913年间为争夺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属地而发生的两次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时间是从1912年10月至1913年5月,是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的战争。在意土战争期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巴尔干同盟。1912年10月,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了。巴尔干同盟很快就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土军惨遭失败,迅速向掩护首都伊斯坦布尔的防线退却。土耳其在巴尔干的领土几乎全部丧失殆尽。10月底保加利亚的军队逼近伊斯坦布尔,土耳其政府被迫请求大国调停。在欧洲列强斡旋下,土耳其与四个交战国在伦敦开始议和谈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国内发生政变,新政府在德国的支持下,态度强硬,和谈破裂。2月3日,战事再起。3月5日,希军攻克亚尼纳。3月26日,保、塞联军攻陷亚得里亚堡。4月22日,斯库台土军投降。土耳其再次求和。5月30日,土耳其与巴尔干四国签订《伦敦条约》。条约规定,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其余的全部交给巴尔干同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彻底推翻了土耳其对巴尔干各族人民的封建统治和压迫。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时间是从1913年6月至1913年8月。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因没有获得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要求从保加利亚所占领的马其顿领土中得到补偿,也就是要求修改《保塞同盟条约》。在瓜分马其顿的基础上,塞尔维亚和希腊于1913年6月1日签订了反对保加利亚的《希塞同盟》,罗马尼亚也参加了这个同盟。保加利亚方面,奥匈答应给予贷款,并保证它的领土完整。在德奥的煽动下,自恃强大的保加利亚,先发制人,于1913年6月向塞、希两国发起进攻,挑起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从双方来说,这次战争都是非正义的王朝战争。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参加到塞、希一边,对保加利亚作战。战争以保加利亚的失败告终。1913年8月签订了《布加勒斯特和约》。根据和约,保加利亚不仅丧失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战果,而且还丢失了原有领土的一部分,而塞尔维亚却得到加强。这就加深了塞与奥匈帝国的矛盾,终于使巴尔干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奥匈帝国为了炫耀武力,在萨拉热窝组织了一次军事演习。在6月28日上午,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携夫人索菲亚公爵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前往萨拉热窝巡视。萨拉热窝车站早有一队敞篷轿车等候在那里。斐迪南为了长期占领这块土地,想通过此行在表面上给波斯尼亚人民一点好感。因此,他不想在这座城市炫耀他的军事力量,只带了少数的卫兵进行防卫,连本城提供的宪兵和警察也不在意,安全措施极为马虎。这个不可一世的王储似乎过低估计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怒火。

斐迪南夫妇从列车上下来后,钻上第二辆轿车向市政厅进发。索菲亚坐在斐迪南的右边,波斯尼亚军政府总督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坐在左边的位置上,司机旁边是侍从官哈拉希伯爵。就在车队通往市政厅的途中,埋伏在路旁的塞族青年察布里诺维奇,突然奋力向车队扔过一枚炸弹。司机见势不妙,加快车速。炸弹落在第三辆汽车前面,炸裂了那辆汽车的前轮胎,炸弹的碎片击伤了总督和大公几个副手。察布里诺维奇当场被捕。斐迪南夫妇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进”,到市政厅参加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车队重新上路,驶向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