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全知道
8046700000095

第95章 世界古代帝国的兴衰史(14)

斐迪南夫妇的被刺,使本来就充满火药味的巴尔干“火药桶”一下爆炸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紧张地进行阴谋活动,准备厮杀。德皇威廉二世疯狂叫嚣:“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奥匈帝国在取得德国的支持之后,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限定在48小时内签复。塞尔维亚为了忍辱求全,除了奥方派员参与追捕审判凶手一项外,其余条件全数被迫接受。尽管如此,奥匈帝国仍以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为借口,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正式宣战。当晚,奥匈炮击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致使5000多居民罹难。

紧接着,德、俄宣战,法、英对德宣战,奥匈帝国向俄宣战,这样,在短短几天内,欧洲各帝国主义大国都卷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各国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先后加人同盟国。而日本、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美国、中国则加入协约国。战争规模不断扩大,超出了欧洲。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首先退出战争。11月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帝制被推翻,11日投降。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战争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也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

“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它是帝国主义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各帝国早就心怀鬼胎,预谋良久。德奥集团备战较早。德国早在1905年就由当时的参谋总长施里芬制定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计划。这个计划因此被称为“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的战略思想是采取“速决战”。德国设想在同俄法集团发生战争后,力求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首先集中优势兵力,采用“闪电战术”,在4—6星期内经比利时袭击法军后方,在英军给法国以有力援助之前迅速打败法国,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回过头来,挥师东进同奥匈帝国一同对付俄国,在3、4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施里芬计划”受到了德皇的重视,后又经过反复论证、补充和修改,成为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基本蓝本,由继任的参谋总长毛奇部署整个战争,并在一战中得以实施。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基本上是按照“施里芬计划”来部署德国的战略。一边向比利时边境发动猛攻,一边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高筑深壕,按兵不动,只布置少数兵力以逸待劳,借以吸引法国部队,采取虚实结合的战略来迷惑法军。这一步是“施里芬计划”中的关键步骤,施里芬对此步骤十分看重,临死前还再三嘱咐说:“切莫削弱我右翼纵队!”然而,毛奇将军却一再向东线和西线左翼分兵,原计划放在右翼的70个师的兵力被削弱不少,致使在马恩河的战役中大受影响。

9月5日马恩河会战开始。双方投入兵力约150万人,轻重炮1000多门,在长达20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阵地战,伤亡惨重,仅几天的时间,法军阵亡2万多人、受伤12万余人,德军损失更为惨重,共有4万多人阵亡,17万余人受伤。9月8日德军战败,退守安纳河一线。这就是著名的“马恩河战役”。德军在西线的进攻被遏止。法国保住了巴黎,到年底,双方转入相持阶段,各自挖壕对阵。

马恩河战役也使德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战斗一结束,毛奇就哀叹道:“我们输掉了整个战争!”“施里芬计划”宣告破产。9月14日,毛奇被德皇撤职。至此,原本“完美无缺”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灭了。

凡尔登战役

随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德军改变战略,决定集中力量先击败俄军,迫使其单独讲和,解除来自东方的威胁后,再来对付英法。但由于俄国幅员辽阔,气候寒冷,德军未敢深入腹地。1916年,德军决定重新把战略重心移向西线,重点进攻法军要塞凡尔登。

德军新任参谋总长法尔根汉把进攻凡尔登的计划称为“处决地”,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近900门大炮,辅之以飞机,向凡尔登马斯河左岸的法军阵地发起猛攻。法军被迫退至马斯河右岸。自2月27日起,法国用3900辆汽车运送援兵和武器,组织了有效的防御。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反复冲杀,形成拉锯战。德军仅推进7千米。6月初,德军20个师第二次大举进攻,但始终未能突破。8月,法军发起反突击。10月24日,转入反攻,并发动了两次进攻,收复了原防守阵地。12月28日凡尔登战役结束。该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法军伤亡40多万人,德军伤亡近35万人。此次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德军战略计划破产,标志着其军力的衰落。

马恩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马恩河地区进行的两次会战。第一次是1914年马恩河会战。此前,英、法联军在边境作战失利,撤军重新做了部署。德第一、二集团军因追敌而进入法军重兵集结地区。1919年9月4日。法军总司令霞飞下令反攻。双方在宽达200千米的地带展开激战。由于德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宽达50千米的缺口,英、法联军乘虚而入。10—14日,德军撤到埃纳河以北。这次战役双方共投入152万人,其中英、法伤亡22万多人,德军折兵25万多人。从此,战争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宣告德国速决战破产。第二次是1918年马恩河战役。1918年3~6月,德军在西线发起一系列进攻,形成若干突出部。马恩河突出部距巴黎已不到70千米。德军决定向巴黎方向迂回挺进。7月15~17日,德军的进攻遭到法军的阻挡,18~20日,法军转入反攻。德军伤亡惨重,遂于21日起后撤。至8月4日,法军推进40千米,解除了德军对巴黎的威胁。这次战役以德军惨败告终。从此,西线从长期相持转为德军节节败退。

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6年英、法联军在法国索姆河地区对德军发动的进攻战役。作战计划于1915年底制定。1916年6月25日英法联军开始炮击德军阵地,7月1日,英、法军队发起进攻。英军损失巨大,到7月10日伤亡近10万人。法军在河南取得一定的进展,形成消耗战。9月15日,英军首次使用新武器坦克发动强大攻势,德军拼命抵抗,致使英军未能取得战略突破。11月中旬,因天气恶劣和物资耗尽,战斗停止。该战役双方投入150个师、近万门火炮、1000架飞机。联军夺回240平方千米的土地。双方伤亡巨大,法军损失34万人,英军损失45万多人,德军损失65万多人。联军虽未实现战略计划,但显示了军事和经济方面的优势,掌握了制空权,并减轻了凡尔登的压力。德军兵员难以补充,士气从此低落。该战役与凡尔登战役成为一战的转折点。

日德兰大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5月31日—6月1日,英、德在日德兰半岛附近发生的大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掌握着制海权的英国舰队对德国实行了严密的海上封锁,使德、奥的军舰长期被围困在波罗的海港内。德国为了突破封锁,扭转被动局面,决定和英圜进行海上决战。5月30日22时许,英国前卫舰队和主力舰队分别从基地出航东驶。31日2时许,德国前卫舰队由亚德湾出航北上,主力舰队随后跟进。当日14时许,双方前卫舰队相遇并发生日德兰海战。不久,德国的“公海舰队”主力和英国主力舰队都赶来参战。经过五六小时的激战,德国察觉英军势力较强,乘夜退回,英国舰队害怕深入地区遭到埋伏,也撤回基地。日德兰海战是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此后,德奥的海运几乎全部被封锁,英国依然掌握着制海权。

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获胜而告终。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旨在建立世界和平体制的大会,其实是帝国主义列强着手拟订对德和约,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盛宴。27个战胜国共有10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其中全权代表70人。中国作为战胜国,当时北洋政府派外交总长陆征祥等5人出席了会议。苏俄没有被邀请,德国作为战败国被拒之门外。

这次会议实质上由美、英、法、意、日5国各出2名代表组成的最高理事会控制。因而有“十巨头”会议的说法。而到了3月25日,决策的10人会议又缩减为“四巨头”会议: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后因意大利在大战中贡献不大,再加上本国实力较弱,也被美英法冷落一边。实际上“三巨头”操纵着大会的一切。英、法、美三大国各带着自己的一套方案来参加会议,都想损人利己,彼此矛盾重重。

1919年6月28日,列强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争吵中,勉强达成协议,在巴黎凡尔赛宫明镜大厅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在人民群众的一片反战浪潮声中,与会各国提议建立国际联盟盟约。盟约规定:除德国集团国家外,其他国家都可申请加入。国联设有大会和行政院。行政院的权力最大,它由英法美意日5个常任理事国和14个选举产生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共15部分,440条。和约规定,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地区交国际联盟代管15年。法国有权开采萨尔煤矿。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东岸50公里宽的地带为不设防地区。德国东部的波兹南地区和上西里西亚一部分划归波兰。但泽市为国联管理下的自由市。德国的全部殖民地形式上成为国联的委托统治地,实际上是战胜国的殖民地。和会决定把坦噶尼喀交给英国,喀麦隆和多哥由英法瓜分,德属西南非洲交给英国自治领南非联邦,太平洋中部的岛屿归日本。德国强占的山东理应归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但是英美法却通过私下交易让与了日本。如此一来,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当然不会同意。中国代表顾维钧等人却拒绝出席会议并签字。

和约还规定:德国在1921年5月1日前交纳第一期赔款200亿马克,但没有具体确定总赔款额。限制德国军备: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大口径的大炮,海军只能有6艘战舰和相应数量的其他舰只,不得拥有潜艇和军用飞机。

《凡尔赛和约》的这些条款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实记录。而所谓的巴黎和会也没能真正给世界带来和平。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勒索,埋下了德国人复仇的种子。无怪乎法国元帅福煦事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历史不幸被言中,就在距巴黎和会正好20年零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1939年9月。希特勒在欧洲又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华盛顿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日等国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在华盛顿召开了太平洋会议,也称华盛顿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在会议期间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合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延续,其目的是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国际盟约》,以及会后对其他战败国的和约,以条约和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一般关系与制度,即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决议案构成了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是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凡尔赛体系未能包括的远东、太平洋区域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体系,它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两大体系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世界统治的新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包含着各种矛盾的因素,潜伏着冲突的根源。20世纪30年代,该体系彻底崩溃。

布尔什维克的成立

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布鲁塞尔召开,大会主席团的主席是普列汉诺夫,列宁为副主席。大会的主要议程就是通过党纲和党章。会议争议的焦点是,在党的纲领上要不要写上无产阶级专政和有关党员资格问题。会议投票表决的结果是:在党纲问题上列宁的意见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但在党员资格问题上列宁的意见被否决了。

在最后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时,由于部分反对列宁的代表退出大会,而使拥护列宁这一派代表变成多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从此形成两派,即多数派和少数派,布尔什维克是俄文多数派的音译,孟什维克为俄文少数派的音译。

1912年1月在第六次全俄代表大会中把孟什维克等少数派清除出党,自此,布尔什维克成为了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名称在原名后面加括号标明“布尔什维克”。1918年改名为俄国共产党,简称俄共(布)。十月革命胜利后,各国共产党都以俄共为榜样。

四月提纲

1917年4月16日,列宁经过长期流放以后,回到彼得格勒。第二天,他在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上发表了《四月提纲》,提纲指出目前俄国革命的特点是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政权在第一阶段转到资产阶级手中,在第二阶段应该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提纲并提出了“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明确规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前途。

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7月中旬,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临时政府在前线遭到惨败的消息传到彼得格勒后,使民众群情激愤。7月17日,群众自发地展开了反对临时政府的示威游行。参加游行的人数达50余万人。他们要求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夺取政权,但遭到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把持的苏维埃的拒绝。军事当局派军队枪杀示威群众,死56人,伤650人。七月流血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破裂,革命与反革命的搏斗到了最后的时刻。这时,布尔什维克党不得不转入地下,并决定秘密举行武装起义。

俄国十月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