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全知道
8046700000098

第98章 世界古代帝国的兴衰史(17)

1925年英国煤炭工业受德国煤炭工业竞争的影响发生危机。6月,煤矿主决定降低矿工工资13%至18%,取消最低工资限额,延长工作时间,并以同盟歇业相威胁。这个决定遭到英国工人阶级的坚决反对。7月31日(星期五),煤矿、运输、铁路工人的“三角同盟”举行罢工。由于保守党政府被迫作出让步,于当天宣布向矿主提供一笔9个月的补助金,使他们可以照发工人的工资,一触即发的劳资冲突暂时得以延缓。这是英国工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显示了团结的力量。7月31日被称为“红色星期五”。这是1926年总罢工的序曲。

经济大危机

1929年开始在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破坏力最大、持续最久、最严重的一次“生产过剩”的危机。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暴跌。

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宣告了经济危机的到来,危机迅速蔓延到资本主义世界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急剧下降。工业生产锐减1/3以上。其中生铁产量减少14.8%,煤产量减少30.6%,棉花产量减少26.7%。

在1929—1933年间,失业人数曾高达3500万人。在工业危机同时,并发了农业危机。为了维持农产品价格,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农产品,而失业工人和贫苦农民却受饥挨饿。在美国,接受食品救济的失业工人和城镇居民排起了长长的“面包线”;因付不起房租而被赶出住房的人们,用包装箱、破油布、汽车皮等搭起的“胡佛小屋”和“胡佛村”到处可见,胡佛总统被讥称为“饥饿总统”。

各国还先后爆发了货币信贷危机,1931年5月11日,奥地利最大的信用银行倒闭,各国随即引起向银行挤兑存款风潮,国际货币体系和传统金本位制面临严峻挑战。1931年7月13日,德国达姆塔特国民银行宣告破产。1931年9月21日,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出口,英镑贬值近1/3.随后,日本等56个国家纷纷宣布放弃金本位,货币贬值。此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分裂成若干个区域性的货币体系。它造成了国际支付体系的普遍受阻、资本输出几乎停止和对外贸易的大萧条。1929—1933年,美国破产的银行共10500家,占银行总数的49%。美国的进出口在1930为10.1亿美元,而1933年只有10万美元。英、法、德、日的进出口总额都减少了61%以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货币战、贸易战以及关税战,企图互相转嫁危机。

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日益激化。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处于社会动荡的境地。工人进行大规模的罢工斗争,1933年美国罢工人数达146万人,1930年法国发生1700次罢工斗争,德国、英国罢工运动也处于高涨状态。

资本主义各国为了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美、英、法等国用国家的力量扶持垄断资本主义或实行改良主义政策以求度过难关;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产阶级统治不稳固,统治集团摒弃议会制度,建立法西斯专政。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强化了国家对资本的干预,而德、意、日则疯狂对外侵略扩张,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一开始执政就立刻宣布实行“新政”。简单说来就是政府用行政手段强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干涉企业生产,调节消费与生产的矛盾,从而把资本主义从经济危机中挽救出来,其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

“罗斯福新政”的首要措施是整顿金融。罗斯福宣布所有银行休业,逐户审查,有偿付能力的才允许开业,同时大力加强国家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提高银行信誉,稳定人心。另一措施是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使美元贬值,提高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刺激生产。在工业方面,罗斯福实施了工业复兴法,就是将有关的产业按部门组织起来,拟订出同行业单位必须遵守的规则: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部门、一定的地区内限制工业产量,实行所谓“公平的竞争”;制定出工人的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由政府出资大规模兴办公共工程,推动经济的运转,增加就业人数。在农业方面,“新政”实行农业调整法,其要点就是推行“份额分配计划”,凡在“份额分配计划”以外的已种植农业品种必须铲除,已饲养的牲畜必须宰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用压缩农业生产的办法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罗斯福在上台后的约100天中,接连发布了数十个新政法令,被称为“百日新政”。“罗斯福新政”是美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而实行的一种积极的经济政策,它站在垄断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对缓和美国的经济危机、复苏资本主义生产起到了比较重要而具有实效的刺激作用。

德国十一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意志的经济陷于崩溃,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德国工人阶级开始把争取结束战争的斗争同准备武装起义结合起来。1918年11月3日,基尔港的水兵反对同英国舰队作战,举行起义,建立全德第一个士兵代表的苏维埃,揭开十一月革命的序幕。此后成千上万的工人和士兵奋起斗争,推翻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末代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兰。武装的工人和士兵控制首都,斯巴达克派领导人卡尔·李卜克内西在群众大会上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并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德国共产党,并决定以罗莎·卢森堡起草的《斯巴达克同盟要求什么》一文作为党纲的基础。由于无产阶级缺乏独立的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领导人艾伯特等人的手中,并组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919年1月5日,为抗议艾伯特政府免除左翼独立社会民主党人担任的柏林警察总监职务,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领导柏林工人武装起义。艾伯特政府调集来大批军队进行镇压。由于准备不够充分,起义很快就被镇压。在叛徒的告密下,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被捕并惨遭杀害。艾伯特临时政府的血腥屠杀,激起了全国工人的反抗,3月间,柏林工人再次举行罢工。4月13日,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的工人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起义夺取政权,宣布成立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遭到资产阶级反动武装的残酷镇压。5月2日,军队占领慕尼黑。德国十一月革命结束。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促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魏玛共和国

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十一月革命中建立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1918年,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它推翻了德国君主制度,并宣布成立了德意志共和国。由于共和国的宪法《魏玛宪法》是在魏玛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此这个共和政府被称为魏玛共和国。魏玛共和国在政治上加强了垄断资本的政治统治,削弱工人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大力扶持垄断资本,借助外国资本的流入发展经济。1925年加入国际联盟并任常任理事国,重新获得了欧洲大国的地位。1929年,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国内矛盾激化。革命形势高涨,政局动荡。1933年,希特勒在资本家的支持下上台执政,采取的一体化政策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虽然共和国是德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走向共和国的尝试。但随着法西斯政权的建立,魏玛共和国已经名存实亡。

魏玛宪法

1919年的《德意志国宪法》,因在魏玛地方制定而得名。1918年制定,1919年8月11日生效。全文共181条,分两编。第一编为联邦的组织及其职责,分联邦及各邦、联邦议院、联邦总统及联邦政府、联邦参议院、联邦立法、联邦行政、司法7章。规定德国为联邦,主权在民。人民有普选权、创制权。采用责任内阁制,但总统有紧急命令权,可以暂时停止宪法中部分规定的效力。第二编为德国人民的基本权利及基本义务,分个人、共同生活、宗教及宗教团体、教育及学校、经济生活5章。第二编表现出这部宪法的特色。规定了个人的各种基本权利和许多社会生活的准则,其中有一些社会民主主义性质的规定。1933年希特勒建立独裁统治后,先用紧急命令宣布《魏玛宪法》中许多关于人民权利的条文停止生效,又制定了《消除国民与国家危机的法律》(《授权法》),规定政府可以自行制定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于是《魏玛宪法》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联邦德国,《魏玛宪法》为1949年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所代替。该基本法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魏玛宪法》的传统,并在其第140条里规定,把《魏玛宪法》中有关宗教的5条(136~139,141)作为基本法的组成部分,继续有效。

纳粹党

1919年,铁路工人安东·德莱克斯勒创建了德国工人党,希特勒成为其中一员。1920年4月1日,德国工人党更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纳粹”是该党名称的音译。1921年7月希特勒宣布了“领袖原则”,从而当上纳粹党的“元首”。8月,希特勒把一批退伍军人组建成冲锋队,它成为希特勒对付政敌的凶恶打手。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准备采用暴力手段,推翻中央政府,夺取全国政权。失败后被查禁。1933年,希特勒夺取了政权。在全国实行反革命恐怖统治,镇压共产党及一切进步人士,疯狂虐杀犹太民族。对外疯狂侵略,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德国投降后,纳粹党被宣布为非法组织。

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是德国纳粹党的首领,法西斯的头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他于1889年4月20日生于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边界城市布劳瑙,早年曾发动“啤酒店暴动”而入狱,并在狱中写下《我的奋斗》一书。1933年1月30日出任德国总理。通过“国会纵火案”打击异己党派。1934年8月希特勒兼任德国总统,并将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二为一,拥有无限的权力。并命令所有军队以及法官和政府官员向他宣誓效忠。他执政期间的德国被称为纳粹德国或德意志第三帝国。

希特勒上台伊始,出台一些经济措施使德国走出经济危机,摆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各种弊端。因此获得下层民众的支持。随后他和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东条英机领导的日本联盟结成轴心国,开始了法西斯侵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在他的领导下干涉西班牙内战,扶持佛朗哥政权,并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兰、法国、苏联等国家。

他实行法西斯式的一党恐怖专政,仇视且排斥其他非纳粹政党和思想。包括共产主义运动,他建立的第一个集中营即为关押共产党之用,他还鼓吹民族优越,仇视其他民族。在国内建立冲锋队、党卫军、盖世太保等独立于国防军外的纳粹军事组织。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的第三帝国期间,德国以及其占领国领土上大量建造死亡集中营,犹太人以及其他人种遭到了大屠杀。根据粗略估计,期间总共有约600万犹太人、数千万其他人种因为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而被屠杀。

1945年4月28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当天夜里希特勒与爱娃·布劳恩举行婚礼。30日两人同时自杀身亡,两具尸体后来被浇上汽油焚烧掉了。人们在布劳瑙小镇他出生的房子前竖起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决不让法西斯卷土重来——为悼念千百万人的牺牲,永世不忘和平、自由和民主。”

啤酒店暴动

1923年11月8日晚,巴伐利亚邦长官卡尔、驻巴伐利亚德国国防军司令洛索和邦警察局长赛塞尔等人应慕尼黑某些企业团体之邀,在比尔格布罗伊凯勒尔啤酒店讲演时,希特勒率领一群纳粹冲锋队员包围了酒馆。希特勒跳上讲台,大声叫道:“全国革命开始了!政府已被推翻,我们的军队正向市内开进!临时政府已经成立!”他胁迫卡尔、洛索和赛塞尔一道组织新政府,但遭到了坚决的反对。但是希特勒却对外宣称卡尔、洛索和赛塞尔已经同意组成新政府,并宣布由他接管全国政府的政策指导工作,由鲁登道夫领导国防军。第二天,希特勒准备采用暴力手段,与警察发生枪战,打算推翻中央政府,夺取全国政权。后来,许多法西斯分子投降,暴动失败了。希特勒被捕入狱,被判处5年徒刑,拘禁在兰茨堡。

国会纵火案

1933年2月27日夜晚,德国法西斯政府策划的一个陷害共产党人的阴谋。在国会议长戈林的策划下,纳粹分子从戈林官邸潜入国会大厦纵火,然后嫁祸于共产党。纳粹党借口“保卫人民和国家”颁布紧急法令,废除了宪法中有关保证人身自由的条款。在随后的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希特勒政府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其中包括德国共产党领袖台尔曼,以及当时正在德国的国际工人运动的杰出活动家季米特洛夫,20多万人被投入监狱或遭残杀。随即,纳粹党又宣布取缔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其他政党,甚至连一些资产阶级政党也被迫“自动解散”。1933年底,希特勒宣布“党和国家统一”,法西斯独裁专政统治体系在德国建立起来。

意大利法西斯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意大利国内经济衰败,政治混乱,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农革命运动威胁着资产阶级的利益。意大利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决定实行恐怖统治,镇压工农运动。1919年3月23日,退伍军人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米兰建立了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因其成员都穿黑衫,所以也被称为“黑衫党”。它大搞暴力恐怖活动,充当垄断资产阶级镇压工人运动的忠实工具。从此法西斯成了专制独裁和暴力恐怖的同义语。墨索里尼成了法西斯的创始人。1922年10月,墨索里尼组织武装党徒进军罗马,取得政权。在国内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并逐步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总体国家”。

日本“二·二六”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