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低效的理财方式得:高效的理财方式
理财没有一定之方,有的人喜欢做长线,有的人善于做短线;有的人喜欢冒险,有的人喜欢稳妥,就方法本身而言,难分高下。但是,大起大落往往是低效的理财方式,持续赢利往往是高效的理财方式。所以,你最好舍弃碰运气的习惯,养成量力而行的习惯。
富人的理财习惯1:运用复利的魔力
有一种人肯定会变成穷光蛋,因为他们有一个习惯:赚多少花多少。
这种人有一个时尚的名称——“月光族”。他们的口号是“富,富不过30天;穷,穷不了一个月”。他们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对“会赚不如会省”的传统信条不屑一顾,每月拿到薪水,便迫不及待地享受所谓时尚生活。前半个月把薪水花光了,然后吃着方便面,眼巴巴地盼着发薪日,紧巴巴地熬过下半个月。也有一些人“寅吃卯粮”,用信用卡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准;还有一些人丢了工作,一时断了生活来源,于是“月光族”又变成了“啃老族”。
“月光族”自以为活得洒脱,其实不过是得过且过。
“月光族”多数有知识、有头脑、有能力,也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是他们敢于大胆花钱的原因。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谁能保证社会没有一点变化呢?谁能料到生活中不会有什么风波呢?再者,青春难常驻,职场竞争力总有一天会逐渐下降,会赚钱的时候攒不下钱,一旦赚钱能力下降了,很快就会变成穷光蛋。
有一种人肯定不会变成穷光蛋,因为他们也有一个习惯:量入为出,乐于储蓄。
过日子就像挤毛巾,水多稍挤一挤就可以挤出水来,水少多花点力气也能挤出水来,只要不断了收入来源,无论收入多少,都可以拿出一定钱来储蓄。
有一个名叫多明奎兹的美国人,出生于科罗拉多州一个富豪之家,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但他18岁的时候,决心不再依赖家庭生活。他打工的收入不高,但他多年来每个月只靠500美元生活,并拒绝家里人的援助。当他29岁时,就宣布退休了,过着舒适轻松的生活。但他像以前一样,仍然每年能攒下6000美元,这是他把以前的积蓄投资于国库债券所得的利息。后来,多明奎兹总结他的经验说:“真正的经济独立无非是量入为出,如果你每个月只挣500美元,但能够把开支控制到499美元,你就是经济独立了。”
无论你每月赚多少,如果每月可以省下钱来,你就不是穷人,内心通常也不会有贫穷的感觉。正如伍迪·艾伦所说:“如果仅仅出于财务上的原因,有钱总比贫困好。”你手上握着一笔存款,对于具有应付生活变化的力量,生活会过得比那些“月光族”安宁多了。
所以说,你不想变成穷人的话,就要舍弃“月光”的习惯,养成储蓄的习惯。
如果你想变成富人,就要了解复利的魅力。富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以钱生钱,使复利打着滚儿地增加。事实上,如果你懂得运用复利的话,哪怕赚钱的能力不太强,哪怕你不办公司不做老板,也会比那些白领甚至金领富有。
有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夫妇俩都是基层员工,一直干到退休。这期间他们供三个孩子上学,把他们养大成人,帮助他们成家立业;还给两个老人送终,花销不小,日子虽然一直过得不太宽裕,但也没有明显的紧张。后来,他们考虑到许多人家的儿女在父母过世后为遗产问题闹意见,决定提前分割遗产,他们把存款分为四份,每份8万元,他们自己和三个儿女各得一份。
三个儿女都大吃一惊,他们知道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人,绝不会做偷盗人财的事,也没有贪污腐败的机会,又没有其他外快,以二老的收入,应付那么多开销,攒下一二万元钱就不容易了,没想到竟然攒下30多万,那是完全不敢想象的事。询问原因,其实二老也没有什么巧招,从结婚起,二人就约定,每月省吃俭用,攒下一点钱,或存银行,或买国库券。有时银行存款利息比较低,但有几年比较高,曾达到过12%,于是,他们的存款利滚利,日益多起来了。
这对夫妇仅凭不高的收入,多年来持之以恒,竟然能实现家道小康,由此可见复利的魔力。其实,许多大富翁赚钱的方式,归根到底,也不过是善于运用复利。“股神”巴菲特积聚400多亿美元的财富,其过程就是每年使自己的资产增加百分之十几,于是雪球越滚越大,滚到了世界首富的位置。你不需要巴菲特这么好的表现,只要攒下一笔钱,每年增加5%,你算算吧,当你退休时,你的钱会增加到多少?
告诉你一个富人的习惯:攒钱,然后看着自己的钱慢慢增长。
富人的理财习惯2:延迟满足
有一个关于“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流传很广,大意是说:有两个老太太相遇了,一个来自中国,一个来自美国。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30年钱,晚年终于买了一套大房子。”美国老太太说:“我住了30年的大房子,晚年终于还清了全部贷款。”
这个故事传递的是美国式“超前消费”观念:同样是花一生时间买一套房子,只因消费观念不同,美国老太太住了一辈子新房子,中国老太太住了一辈子旧房子。
但是,你要知道,美国的穷人看了这个故事,也许会点头赞赏,美国的富人看了,只会嗤之以鼻。巴菲特曾炫耀说,他几乎从来没有为个人消费向银行借过钱,唯一的例外是用银行贷款购买过一栋三室两厅的房子,而贷款的原因是银行利率低得让他心动。他宁可留着自己的钱去投资,赚更多钱,而一旦银行利率提高,他马上把钱还掉了。比尔·盖茨则一生没有为个人消费贷过钱。
在富人们看来,为个人消费贷款是很傻的事。银行贷款应该让那些投资家玩,他们有本事让资产盈利率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借钱越多,赚钱越多。反之,消费贷款,等于给银行送钱。有人粗略地为未来的“中国老太太”算过一笔账:她现在自然还年轻,假设她学美国老太太,贷款100万元买房,30年期,按时下的利率计算,最后还款将达到214万,也就是说,利息高达114万,即使对于高薪阶层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一旦背上了这样一笔债务,从此必须小心翼翼地保住自己的工作,必须看着上司的脸色行事,无论受什么委屈,都要告诫自己忍耐再忍耐,而且不断提醒自己:千万不要生病,千万不要生病……在30年时间里,假如一切顺利,还贷应该没有问题;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难说了!陷入这种状况,不是成了“房奴”吗?
不管房子也好、车子也好,一旦后面加个“奴”字,变成房奴、车奴,就不好了。不是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吗?为房子、车子失去自由,聪明人绝不会做这种选择。
但是,失败的理财者,有一个习惯:不管什么东西,一定要现在拥有它,哪怕贷款也要购买它。对于生活享乐,完全无法克制自己的冲动心理,一定要现在享受,没有等待的耐心。这个习惯,很容易让自己变成彻头彻尾的穷人。
有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心地善良的富人,想帮助一个穷人致富,于是送给穷人一头牛,嘱咐他利用这头牛多开荒地,等春天来了撒上种子,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粮食了。最初几天,穷人满心喜悦地工作,然而干活很累,吃饭就多了,每天还要喂牛吃草,日子过得比以前还困难。穷人怀疑这是否得不偿失,于是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牛卖了,买回几只羊,待到大羊生下小羊,拿去卖掉,不是可以赚更多钱吗?他果然这样做了,为了犒劳自己的聪明,他杀了一只羊,美美地吃了一顿。
过了很久,小羊还没有生下来,穷人忍不住嘴馋,又吃了一只羊。最后只剩一只羊了,他又决定:卖了羊,买一群鸡,鸡生蛋,卖了鸡蛋,每天都可以有收益,用不着受这种等待的折磨。当他买回鸡后,吃了一只,然后等着母鸡下蛋。但鸡下的蛋很少,穷人又想,反正这点小收益,有它不多,没它不少,索性将鸡一只又一只宰吃了。
第二年春天,富人送来了种子,却发现穷人并没有开出荒地,牛也不知去向,而穷人的日子过得比以前更穷了。富人摇摇头,转身走了。
许多人对于享乐有一种急迫心理,好像担心世界末日明天就要降临一样,恨不得把想享受的东西马上享受掉。但是,“及时行乐”的后面往往跟着双倍的痛苦。
人生很奇妙,必然吃苦,必然享乐。就看你在什么时候吃苦,什么时候享乐。钱钟书先生在《围城》讲了一个观念:“有一堆葡萄,乐观主义者,必是从最坏的一个葡萄开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一个葡萄,把希望永远留在前头;悲观主义则相反,越吃葡萄越坏,吃到绝望为止。”聪明人懂得延迟满足的必要,总是趁年轻时把苦吃掉,因为这时候身体棒,吃苦能力强。把苦吃过了,对人生的理解也透彻了,接下来内心宁静,无苦可吃了。又由于年轻时能吃苦,收获必丰,于是比一般人更容易走向富有。
告诉你一个富人的习惯:
对投资的兴趣远比对消费的兴趣大。
富人的理财习惯3:为个人计划奋斗
平庸的人和贫穷的人有一个习惯:随波逐流。
他们被生活的大潮推动着,别人追求什么自己也追求什么,别人舍弃什么自己也舍弃什么。其结果是,他们追求的往往是富人舍弃的东西,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之一,他们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想什么、想成为什么人;原因之二,有些人虽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成为什么人,但始终不能下定决心去追求。所以,他们会陷入自我矛盾的境地,一方面不满意于现在的生活,一方面却又不敢舍弃而踏上新的征途,所以,他们总是生活在抱怨和不满足之中。
有的人更相信这一结论:人生如一颗种子,落在什么地方,就有怎样的际遇,或者枝繁叶茂,或者生存困难。但他们忘了一个事实:人是一颗会走路的种子,落在什么地方,不一定需要长在什么地方,命运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杰出的人和富有的人有一个相反的习惯:终生为个人计划奋斗。
他们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将一生中的主要精力和绝大多数时间用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很少做跟目标无关的事。
一位职业规划专家说:“如果不做职业生涯规划,你离挨饿只有三天。”此说虽有夸张,但可以肯定,没有规划,盲目行走人生,必然滑落到平庸与贫穷的窘境。
那么,如何做职业规划呢?第一步,要确定自己想成为什么人,想做什么事。约翰·霍兰德认为,影响一个人“职业锚”的因素有:一是天资和能力;二是工作动机和需要;三是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三大要素中,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最重要。有的人只想轻轻松松享受生活,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对服务社会毫无兴趣,却向往伟大的事业和高尚的职业,很显然这是自相矛盾。例如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一些这样的人投身革命队伍,跟大家一起从事民族解放运动。可是一旦情势不利,或当逃兵,或当叛徒,那又不如老老实实呆在家里,等别人打出天下再来共享太平。
如何确定自己想成什么人、想做什么事呢?埃德加·施恩认为,人有五种职业类型,你属于什么类型,从事该范围内的职业,会感到比较舒适、满足,更容易出成果。
(1)技术型:这类人不喜欢从事管理工作,愿意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所以他们最后去做专业技术工作,努力成为技术专家。以前,我国政府为了表达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常将一些技术专家提拔到领导岗位。可这些专家并不喜欢这种“尊重”,常抱怨“没有时间搞研究了”。
(2)管理型:这类人有控制欲,喜欢管理他人,但不太愿意从事技术工作。所以他们最好将目标锁定为领导职位。
(3)创造型:这类人想象力丰富,具有很强的创新与创造能力。所以他们最好去做设计师、策划人、艺术家、作家等工作。
(4)自由独立型:这类人喜欢独来独往,不愿在组织群体中发展,所以他们最好去做那些不太需要合作的职业,如咨询专家、自由撰稿人等,也可以独立创业,当小老板,即俗话所说的“宁为鸡首,不为牛后”。
(5)安全型:这类人最关心职业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所以他们最好去那些比较稳定、福利待遇好的大公司或国营单位、政府机构任职,不要有野心,不要惹是生非,一心一意干好本职工作,便可平安到老。
确定自己想成为什么人之后,第二步是什么呢?当然是舍弃幻想,确定通向目标的方向。
你想从南京去北京,一个劲儿地往南方走是不行的。有的人比较固执,认为“地球是圆的”,南辕北辙也能实现目标。这种人直到头发白得像霜雪、皮肤皱得像鸡皮一样,才会明白自己跑了多少冤枉路。
这里所说的“通向目标的方向”,只是大概的方向,比方说,你想成为将军,自然先要当兵;你想成为政府官员,自然先要当公务员。但这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你只能先做“过关”的准备。
第三步是走在通向目标的路上。对于做将军来说,你当上了兵,已经走在路上了;对于做企业高管来说,你成了公司的员工,已经走在路上了。反之,你工作都没有找到,等于还没有上路。
第四步,一日不停地为实现人生目标准备条件。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具备相应的素养。素养到达了哪个层次,你的事业才可能推进到哪个位置。比方说,成为高层管理人员,需要三项基本素质:一是分析能力,即在信息不充分或情况不确定时,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人际能力,即影响、监督、领导、应对与控制各级人员的能力;三是情绪控制力,即有能力在面对危急事件时,不沮丧、不气馁,以及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承担重大责任的能力。假设你不具备这三项素质而给你一个高层管理者的位置,绝非好事,好比将一副千斤重担压在一个挑不动一百斤的人肩上,接下来就是一败涂地。
第五步,坚定信念,克服一切障碍,向目标前进。这是最关键的一步,绝大多数有志者就是受阻于这一步,半途而废。
实现任何目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然遇到种种困难,但真正阻挡的人并不是困难本身,而是人的信念不够坚定。只要信念坚定,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有个叫布罗迪的英国教师,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叠练习册,它们是皮特金幼儿园B(2)班31位孩子50年前的春季作文,题目叫《未来我是……》。布罗迪随手翻了几本,很快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比如,有个叫彼得的小家伙说,未来的他将是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大约三升海水都没有被淹死;还有一个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最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小盲童,他认为自己将来必定是英国内阁大臣,因为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