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八个让你贫穷的观念得:八个通向富有的观念
富有从观念开始。穷人常问“我做错什么啦?”答案是什么都没做错,在一定观念支配下,自然有那样的行为,好比上山自然会低下头一样,好比感冒了自然会咳嗽一样。观念改变,一切都会随之发生改变。你希望得到富有,首先要舍弃贫穷的观念。
做人开心就好
做人开心就好,没错!
但开心是有条件的。假设你时常担心养老金没有着落,你的妻子成天因为经济拮据跟你争吵,你不得不借钱供你的孩子念大学,又或者你每天担心失去工作,因无力支付房贷而房子被银行收走,请问你怎样让自己开心?
比尔·盖茨可以说“做人开心就好”,因为他获得了经济自由而且已经退休。但在退休之前,他说的是:“微软离倒闭永远只有十八个月”;“不要老是说‘我们是龙头老大,这已经够了’之类的话,这将导致落伍和被淘汰。一个市场的领先者也可能很快如昙花般败落”。他非常清楚,做人只有开心远远不够,如果为了一时开心停下脚步,那么双倍的不开心就会不期而至。
而且,开心也有开心的层次,好比画画,幼儿园小朋友的作品和毕加索的作品,都可以说是作品,两者又怎么能相提并论呢?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心灵的画卷也大相径庭。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迷惑了许多人:
一个渔夫悠闲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这时,一个到海边度假的富翁走过来,问他:“你这么早就收网休息了?”
渔夫说:“我今天已经打了一网鱼,够我一家子生活了。”
富翁问:“你为什么不多打一网呢?”
渔夫反问:“我为什么要多打一网?”
富翁说:“你可以把多打一网的钱积攒起来,积攒多了,可以再买一条船;当你拥有一条又一条船时,你也可以像我一样成为富翁。”
渔夫问:“成为富翁有什么好处?”
富翁说:“你可以像我一样,在海边度假,悠闲地享受海风和阳光。”
渔夫嘲弄地说:“难道我不是在悠闲地享受海风和阳光吗?”
你看出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你欣赏故事中传导的观念吗?
表面看,渔夫放弃追求,轻松地享受到了“海风和阳光”,而富翁打拼一生,才得到渔夫的快乐。但是,富翁和渔夫的心境怎么会一样呢?且不说渔夫是否因为懒惰而使他的孩子变成了半文盲、使他的妻子蓬头垢面地过着低质量生活,单就快乐来说,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生意场上惊心动魄的搏杀,从来没有过在绝望之际起死回生的惊喜,从来没有过失败后的重新站起,从来没有过跟部下庆祝成功和分享成果的经历,他的心灵体验怎么会跟富翁一样呢?
的确,世界上有一些圣人,几乎完全灭绝了欲望,只凭一条布带缠身、一点白饭果腹,坐观天地造化,闲看春花秋月,就可以活得逍遥自在,享受到凡人无法享受的“极乐”。可惜,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圣人的境界,绝大多数人需要借助名利以及他人的认可而获得内心的愉悦。
所以,在你成为圣人之前,你要知道,做人只有开心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舍弃浅薄的快乐,舍弃自私的念头,舍弃懒散消极的生活态度,让生命流动起来,去追求,去奋斗,去“多打一网鱼”,为自己、为家人、为他人、为社会创造美好的生活。
请记住一个世界公认的富有观念:真正的幸福源于创造的过程。
坚守某一职业,终能致富?
如果你认为找到一份好工作,然后“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地工作,凭借年资,就能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那么,你得当心,几年之后,也许就会在城市的失业大军中发现你的身影。
这不是危言耸听。老板选择人才的标准也许跟你想象的不一样,尽管时下流行“忠诚胜于能力”的观念,但老板心里却在打着另外的算盘。下面不妨试举美国花旗银行着名的“九格方图”用人模式为例,从中或许能给你一点有益的启示。
美国花旗银行对员工进行潜能考核,分为三个等级:
一是转变潜能。即具备调动到更高层级的能力和意愿,比如从普通员工升为部门经理。如何确定员工是否具备转变潜能呢?第一个依据是他目前的绩效考核成绩,第二个依据是他在目前岗位上的技能熟练程度,同时还要考核他是否具备在下一个更高层级的岗位上所需要的执行能力和领导能力,以及是否善于活学活用新的技能和知识,是否渴望较高的挑战和更多机会,是否具备超前的商业眼光,是否在关心自身绩效的同时也关注组织的整体绩效。
二是成长潜能。即具备调动到同一层级更复杂的工作岗位上的能力和意愿,例如,从培训经理调为人力资源经理。具备成长潜能的员工在操作、技术以及专业上的技能都高于其目前级别所需,执行和领导技能超出目前级别所需,常常学习和运用新的技能和知识,渴望在同一级别上获得更大挑战,乐意承担更多工作,具有超前的商业眼光,在关心自身绩效的同时也关注组织的整体绩效。
三是熟练潜能。符合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能够不断深化经验和专业知识,具备目前工作所需的技能,具有相应的执行和领导能力,常常学习和运用新技能,对目前的工作感到满意,并愿意做得更出色,也具有目前工作所需的商业眼光和团队精神。总之,适于在目前岗位上继续发展,但不适于升迁或调岗。
你也许认为,这三类员工都非常优秀,都会受到老板的赏识和器重,但花旗银行可不这么认为。它的做法是:运用“九格方图”对员工的绩效和潜能进行综合考评,将所有员工分别放在“九格方图”的不同格子里,然后评估员工的价值并决定他们的前途。员工按绩效和潜能被分为九类,每个员工都有一个相对应的格子。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不妨直奔主题:排在第九格的是“有贡献作用、具备熟练潜能的员工”。一般情况下,他们在未来三到六个月内会被迫换岗或被淘汰。为什么呢?他们虽然对工作胜任愉快,但对追求优秀业绩不感兴趣,成长意愿不足,有用但没有培养前途,所以要被淘汰出局。
但是,在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还有一个最核心的原因:公司可以找到跟你做得一样好但更便宜的人,为什么要按资历不停地给你加工资呢?“拔了萝卜地皮宽”,除非你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否则对老板就不具备吸引力,一旦停止成长,或者成长速度过于缓慢,就会成为优先淘汰的对象。不仅花旗银行如此,许许多多公司的用人标准也是这样。
不是你不够优秀,而是你不够便宜。
“忠诚”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永远都要让位于绩效。
古代老板“斩功臣”,现代老板淘汰“好员工”,都跟道德无关,不过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经济问题。“论功行赏”只是做在即时,你指望老板怀念你三年前的“功劳”,基本上只是一厢情愿。
有一位职场精英说得好,“人生要尽量避免做机械式的重复工作”。如果你从事一项工作已经很久了,对绝大多数事情驾轻就熟,很少遇到挑战性的问题,那么,你应该开始为工作不保而担心了!
如何确保不被淘汰出局呢?应该让你的创造能力升级。你可以一辈子只做一项工作,但不能一辈子停留在同一层面。古人说:“苟日新,又日新。”人也好,组织也好,只能不断追求自我更新、自我超越,不断地升级,才能在“物竞天择”的现实环境中成为赢家。
升级有两条路径:
一是技术路径,从“菜鸟”升级到熟练员工,再升级到技术精英,再升级到业内专家,再升级到在你的领域内拥有相当的发言权。
二是管理路径,从基层工作人员升级到管理人员,不断提升将普通员工训练成优秀员工和率领团队创造优秀业绩的能力,然后逐步升级到中、高层管理人员,直至成为职业经理人。
假设这两条路都走不通,职业生涯陷于停顿,怎么办?如果你明智的话,最好果断跳槽或转行。每个人都有天赋潜质,无法升级的地方,可能不是你应该呆着的地方,不如去一个新的地方,寻找新的挑战。
在不断升级的人群中,没有穷人;在无力升级的人群中,没有富人——假设有的话,也只有一些行将落伍的富人。
请记住一个关于“富有”的观念:人生需要不断升级!
最重要的是稳定和安全
每一个白手起家的人,第一选择应该是:战斗。跟命运战斗,跟困难战斗,跟看得见、看不见的竞争对手战斗。《孙子兵法》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需要以强大的综合竞争力为背景,一般人不需要做轻松获胜的梦。
“战斗”意味着不稳定、不安全,因为“受伤”的不一定总是别人。真正的勇士,是敢于炫耀“伤疤”的人;而真正的成功者,是那些向人讲述每一块“伤疤”的来历时,所有人都带着惊异的、激动的、崇敬的心情认真倾听的人。
贫穷和富有,很少是因为环境。在被一些人吹得像天堂一样的美国,有世界最富有的人,也有5000多万为生计犯愁的穷人,甚至有1600多万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的人。而最穷的国家,也有富人。印度的人均GDP不到日本的五分之一,拥资10亿美元的富翁却比日本还多,因为印度有更多的穷人,培养富翁的土壤十分肥沃。
穷人和富人的分界线在哪儿呢?富人主动选择战斗,不停地出击;穷人一旦面临挑战,不停地选择退避,一直退到无路可退,有的开始绝地反击,有的索性投降了。穷人爱用“枪打出头鸟”之类的言论吓唬自己,从未想过自己也可以成为那个拿枪的猎人;穷人爱用“好死不如赖活着”安慰自己,然后舍弃个性、隐藏优长,躲进一个看似安全的壳里,如同鸵鸟将头藏进沙里一样。
在穷人眼里,最重要的稳定和安全,而富人对稳定不感兴趣,为了追求变化,甘愿承担不安全的风险。比尔·盖茨原是哈佛大学法律系的学生,一个出身名门望族、学业优异的学生,就读于一座诞生过无数着名人物的学府,他原本可以非常稳定、安全地步入上流社会,他的眼前是一条坦途,前途不可限量。但他偏要“自讨苦吃”,踏上一条艰辛的创业之路,以击败一个个竞争对手为乐,并且随时准备被竞争对手击败。
约翰·戴维斯·洛克菲勒,这个既像魔鬼又像圣人的超级大亨,同样对稳定不感兴趣。出身贫苦的他,有一个口号:“我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如能做到,我有权成为一个不寻常的人。”为了成就不平凡,他喜欢让自己置身于高压状态。
洛克菲勒16岁时,每天为寻找工作奔走,被拒绝了一次又一次。几个月后,好不容易在一家农产品公司找到一份工作。一般人的想法是: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小心地保住它。比较有志气的想法是:努力工作,争取加薪和升迁。但洛克菲勒认真做了一年后,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生意门道,开始自己做农产品生意。不久后,他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公司。他并不是相信自己一定成功,但他不害怕失败。最重要的是,他讨厌按部就班。
洛克菲勒相信:人生就是战斗,没有不战而负的人。
但他真正想说的是,没有不战而胜的人。他一生都在战斗,打败了无数竞争对手,兼并了无数家大小公司,最终成为全球石油行业的绝对霸主。可是临到老年,他却将财富全部捐献给社会,并留下了“死而富有是一种耻辱”的名言。因为他真正感兴趣的是战斗中的惊险、刺激与快感,而不是财富本身。
王永庆、李嘉诚的经历跟洛克菲勒相似,都是有苦吃苦、没苦也要自讨苦吃的人。王永庆16岁当米店学徒,受到老板赏识,一年后,他就开起了自己的米店。李嘉诚14岁为人打工,几年时间升到总经理,他却毅然舍弃高薪职位,办起了自己的公司。他们都有享受轻松生活的条件,但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战斗。他们舍弃了稳定和安全,遭遇过一次次挫折和失败,却赢得了一个精彩的人生。
“战斗”和富有有什么关系呢?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组织,必然有层级较高的人,必有居于底层的人。站在前面的是富人,站在后面的是穷人。
谁将站在前面?谁将站在后面?环境、种族、肤色、运气、出身背景等,只是次要因素,最后的决定因素是:谁的潜能发挥得更好,谁将名列前茅。人人都有巨大的潜能,都具备成功和富有的先天禀赋,但事实上,人的绝大部分潜能永远只是潜能,最后与生命同朽。据专家研究,普通人仅仅发挥了潜能的5%-8%,天才也不过发挥了10%左右。但也有一些“超人”,发挥得更多。人的位置也就这样排定了,一无所有的人,如若发挥出“超人”的能量,可以后来居上,成为领先者;先天资源丰富的人,如果不能变潜能为才能、动能、势能,也将失去优势,成为落伍者。
如何发挥潜能呢?最好的方式是“战斗”。当人处于危机四伏、随时可能一败涂地的困境时,往往能够激活生命,将潜能发挥至佳境。这就是富豪所以成为富豪的秘密。“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贫穷和富有有时确实由胆气决定。
所以,你若想在竞争中占据一个满意的位置,走上富有之路,就不要为每天的轻松安逸而沾沾自喜,不要满足于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程序,不要长期停留在完全熟悉的领域,不要对不劳而获抱有幻想,不要把安全和稳定列为选择的重点,因为这样的人,最后都可能沦为物质和精神双重贫乏的人。
请记住一个关于“富有”的观念:随时准备战斗!
失败总不是好事
一个从来没有失败过的人,可能只是一个弱者。这说明他从来没有过高层次的竞争,从来没有挑战过高难度;这说明他一生都在从事最简单的工作——扫地很难扫出失败,擦桌子很难擦出失败,而失败常常发生在高手如林、竞争激烈的场合。
一个从来没有失败过的人,往往是一个穷人,不仅经济贫乏,也没有值得一提的经历。
国内一位知名企业家,去美国参加演讲活动。演讲的企业家不少,听众可以根据喜好听谁讲课。这位企业家正准备开讲,有人就问:你经营企业多久了?他答:十多年了。有人又问:你一生倒闭过几次?他答:没有。于是,听众一下子走掉了一多半,只剩下几位了。反倒是一位倒闭过五次的先生,身边挤满了人,讲者兴高采烈,听者津津有味。这位企业家心里很纳闷:人们为何不愿听成功经验,反倒愿意听失败经验呢?但仔细一思考,他马上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对创业者来说,谁能保证一帆风顺到底?失败迟早会到来。他自己虽然没有倒闭过,但在他创业之前和创业之后,不是也曾经历过无数坎坷、挫折吗?只要创业,必遭挫败,不同的是,有的人受挫后一蹶不振,只有那些屡败屡战、挺立不倒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人们自然更愿意学习成为一个强者的经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不知道如何失败的人,往往也不知道如何成功;一个从来没有尝过失败滋味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成功者。例如曾经创造“一年百万富翁,二年千万富翁,三年亿万富翁”的奇迹、被誉为“中国的比尔·盖茨”的史玉柱,眼看着风风火火的事业,转眼间土崩瓦解。假设没有后来的崛起,谁会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