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舍得,是富有的开始
8052600000003

第3章 赢家思维(2)

俗话说得好:“不受磨炼不成佛。”唐僧师徒一定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假设孙悟空驾起“斤斗云”,把唐僧空运到西天佛祖跟前,省去男女妖怪们的许多惊吓、纠缠,那算白跑一趟,佛祖不值得给他们真经,取来真经也看不懂,更别说悟道了!

创办事业也是如此,起步之初,观念未臻成熟,能力未经考验,经验未经磨砺,品格未经淬炼,总之,各方面都有缺陷。处于顺境时,人们不太可能发现自身缺陷,有时甚至将缺点当成优点,自我炫耀;将谬论当成真理,四处贩卖。如此,人会变得越来越愚蠢而固执。

鸡蛋是在有缺陷的地方开始腐败;桥梁是在有缺陷的地方开始坍塌,人也是在有缺陷的地方遭受挫败。如果你有自省之心,从受挫的地方,你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只要加以补正、修炼完善,自我素质自然精进了一层。经过一次次失败的洗礼,“大器”终于炼成,成功也会随之而来。

下面不妨看一个故事:

麦西是一个渔民的儿子,19岁那年,他跑到波士顿碰运气,糊里糊涂地干了一年,一事无成。后来,他跟荷顿合伙开了一家布店,生意很好。不久后,麦西同荷顿的妹妹相爱了,不料遭到荷顿的激烈反对。荷顿认为,这个小伙子没有能耐,哪配得上他妹妹?于是,他以中断合作相威胁,要求麦西停止对他妹妹的“纠缠”。但麦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爱美人不爱江山”。

麦西跟荷顿的妹妹结婚后,自己开了一家小店,经营针线、纽扣之类。他认为,这些小商品利润高,家家户户用得上,生意一定兴旺。谁知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因为针线之类消耗量较小,而且人们都是就近购买,不值得为它们走很远的路。没有销量,怎能赚钱?过不多久,他被迫放弃了这项赔本买卖。从这次失败中,麦西学到了一条经验:做生意不仅要考虑顾客需求,也要考虑“聚客”的可能性。

不久后,麦西又开了一家布店。他认为自己有过合作开布店的经验,做起来一定很顺手。但实际上,以前经营布店全靠荷顿拿主意,对进货渠道和花色品种的选择,麦西并不在行,进货价格高,利润就低了;品种不对路,难以吸引顾客,所以他又一次倒闭了。从这次失败中,麦西学到了一条经验:做生意是一个系统工程,哪个环节对接不好,整个系统都受影响。

当时美国西部盛行淘金热,麦西带着妻子,来到旧金山,开了一家小店。此时他的经验丰富多了,生意还算正常。不久后,他发现一种淘金用的平底锅很好卖,于是大量购进,以低于同行一成的价格出售。淘金者纷纷拥来购买,麦西赚了一大笔钱,还从中获得两条重要经验:一是抓住顾客的迫切需求;二是薄利多销。

一年后,麦西感觉自己已经精通经营之道,可以做大生意了,于是毅然把店铺转让出去,在哈佛山开了一家布店。他采取了许多促销措施:一是大做广告;二是按季节时令推出新式热门货;三是增加商品种类;四是明码标价。

但麦西的布店很快失败了,原因是哈佛山的人口少,市场空间太小,他那些做大生意的经营手法,不过是花钱买热闹而已!从这次失败中,他又得到一条经验:一种好的经营方法,不是百用百灵的妙药,还要跟具体环境配合才行。只是这个教训过于昂贵,他几乎赔光了老本,生意无法继续了。

就在此时,当年嫌他没有能耐的荷顿主动找上门来,表示愿意提供资金,再度合作。荷顿认为,麦西经过这几年的折腾,已经很有能耐,是一个理想的合作对象。于是,两人在纽约创办了一家很大的百货商店。

此时,麦西的经营经验已经完全成熟,生意很快做开了,然后一家接一家地开设分店。十年后,麦西的百货公司扩大了数十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

布卡·华盛顿说:“成功的大小不是由这个人的人生高度来衡量的,而是由他在成功路上克服障碍的数目来衡量的。”挫折不一定是不幸,可能是下一个幸运的开始;失败不一定是灾难,可能是下一个成功的开始。只要不怕输,敢折腾,终究可以干出大名堂。

但有些人是经不起折腾的,比如老年人、身体疲弱的人、心理脆弱的人,因为成功是强者的游戏,事业上的打拼往往惊心动魄,那些一激动就心肌梗塞、一失败就想跳楼的人不宜参与其中。

你若想走上富有之路,应该趁年轻输得起时,把自己逼到非胜即败的境地,成固欣然,输了多尝几次失败的滋味没有坏处。

请记住一个关于“富有”的观念:成功不怕迟,失败要趁早。

贫富是由物质多少来衡量的

假设你拥有1亿元,算不算亿万富翁?

答案是:不一定。

如果你知道钱是怎么来的,并且很有把握用熟悉的方式赚到下一个1亿元,那么你就是真正的亿万富翁。洛克菲勒曾经非常自信地说:把我脱光衣服,扔到沙漠,只要有一支驼队经过,3年后,我又会成为亿万富翁。他有理由自信,因为他掌握了如何白手起家并积聚巨大财富的方法。

如果你不清楚钱是怎么来的,那么你也不知道钱会怎样失去。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你拥有1亿元,哪怕学会了葛朗台那样的“守财奴”功夫,也是守不住的,因为今天的时代,是一个金钱快速流动的时代,金钱的价值会被不停地冲淡。号称“世界货币”的美元也是如此,其他币种更不用说了。今天的1亿元,10年后还值多少?20年后还值多少?

例如,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国的货币贬值均在30%-70%之间,也就是说,1亿元一年之内就缩水一半左右了。比较极端的例子是2008年开始的津巴布韦的货币贬值,几个月时间,贬了1000多倍,买一只鸡要1300万津巴布韦币。又过了几个月时间,买一个鸡蛋竟然要花350亿津巴布韦元。

所以说,拥有1亿元的人不一定是亿万富翁,知道怎样赚1亿元的人才是真正的亿万富翁,两者的心态也完全不一样。

拥有1亿元的人每天只有担心和担心:“我现在虽然可以过体面、时尚的日子,受到大家的追捧,可是眼看我的钱一天天减少,这种日子能持续多久呢?有朝一日,我也许要流落街头了。如何让财富增长呢?我不知道啊!怎么办?怎么办?……”

而真正的亿万富翁会想:“金钱对我并不重要,它不过是一个符号,我应该考虑用它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捐献给慈善机构,帮助贫弱的人。当然还要用于投资,赚更多的钱,帮助更多的人,同时享受赚钱的乐趣……”

第一种人,有着日益贫穷的心态,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人,即使归入穷人一类,也很恰当。而第二种人,拥有富人特有的那种从容、大度和自信,是真正的富人。两种人虽然在某个时刻拥有同样多的钱,但很快会擦肩而过,一个上行,一个向下滑落。

贫富不是用占用物质多少来衡量的,而是由双方的思维模式所决定。富人拥有“富人的思维模式”,穷人拥有“贫穷的思维模式”,两者的差别在于:

(1)富人相信“命由我造”,穷人相信命运由许多不可知的因素左右。

(2)富人想赢,穷人怕输。

(3)富人希望通过合理过程达到理想结果,穷人只想赚到钱。

(4)富人按可靠的成功经验行事,穷人想当然地行事。

(5)富人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穷人使简单问题复杂化。

(6)富人今天的事今天做,穷人今天的事明天做。

(7)富人按计划行事,穷人做到哪算哪。

(8)富人思考如何办到,穷人认为不可能办到。

(9)富人专注于机会,穷人专注于收益。

(10)富人和心态积极的成功者为友,穷人和生活态度消极的人混在一起。

(11)富人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穷人讨厌他人的建议。

(12)富人选择依成果受薪,而穷人选择按工时赚钱。

(13)富人看发展远景,穷人看当前收入。

(14)富人精于理财,穷人懒于理财。

(15)富人即使害怕也会行动,穷人因为害怕而呆立不动。

(16)富人对学习永远充满兴趣,穷人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17)富人买他人的时间,穷人卖自己的时间。

(18)富人寻找好员工,穷人寻找好工作。

(19)富人支配别人,穷人受人支配。

(20)富人用自己的价值观影响他人,穷人经常接受消极失败的观念。

表面看,贫富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其实具有某种恒定性。一个有着“富人思维模式”,可能因意外失败而变得一贫如洗,但只要缓过劲来,很快就会走上致富之路。而一个有着“贫穷的思维模式”的人,即使因意外的好运而变得富有,一旦时过境迁,很快会成为穷人中的一员。正常情况下,富人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而穷人只能跟着社会大潮走,社会繁荣,则衣食无忧;经济衰退,就会衣食无着。越是在缺乏政府调控、市场自由竞争的环境下,情况越是如此。所以,无论在发达的美国还是欠发达的印度,贫富的两极分化都让人触目惊心。

你若想成为富人中的一员,真正左右自己的命运,那么,请记住一个关于“富有”的观念:贫富的决定因素是你的头脑。

富有必须用良心交换

有人说“无商不奸”,你相信吗?最好别信!否则你可能一辈子混迹在穷人堆里,永远不知道变成富人的秘密。

“无商不奸”只是一个被舆论放大了一万倍的假象。也许你去小摊小贩、小商店买东西时,经常遇到缺斤短两的麻烦,还可能买到注水猪肉,但由此得出“无商不奸”的结论,未免夸张。要知道,这些耍奸使滑者只是每天赚些小钱养家糊口的小商人,不能代表商人的主流,而且他们永远没有机会晋升到富有阶层。

十年前,国内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似乎为“无商不奸”提供了有力佐证,但证据仍然不足。为什么呢?那时候人们的收入水平偏低,支付能力不足,用那样的价钱,原本只能买到那样的商品,“一分钱一分货”,不合理中其实蕴含着某种合理因素。人家真要30元钱卖给你一双耐克,那就只好喝西北风去了。而今天的市场,竞争激烈,价廉物美的真货还怕卖不出去,只有傻瓜才想靠卖假货发财。你若有“把稻草说成金条”的本事,不如把金条说成金条,多卖一些,自然发财,哪用得着卖假货?

一个真正的富人,必然成功地建立起了个人品牌和事业品牌。只要牌子不倒,自然财源广进。那么,品牌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显然不是靠耍奸使滑建立起来的。所谓“人即品牌,品牌即人”,只有力量强大的人,才能竖起一个成功品牌。而且,品牌建立起来难,倒下去就太容易了。三鹿集团半个多世纪建立起来的雄厚基础,不过一年就轰然倒下了,其品牌价值原本高达一百多亿元,倾刻间化为乌有。由此可见,无论多么雄厚的财力都不足以维护一个成功品牌,真正可靠的还是人自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