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爱面子”是中国人的一大特色,事实上,无论哪国人,都“爱面子”,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欧洲骑士时代,因为某人一句不恭的话,可能引起一场决斗,血溅当场;甚至引发一场战争,死伤累累。为了争夺女朋友而拔剑相向,更是屡见不鲜,究其实质,不一定是爱女朋友,而是丢不起面子。普希金以文人之身,跟情敌决斗,竟然丢了命。人家爱面子爱到不顾生死,比咱们中国人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既然大家都“爱面子”,如果你不顾他的情感,伤人面子,轻则惹人厌憎,重则遭到反击,乃至关系破裂。在外交场合以傲慢无礼、举止粗鲁而闻名于世的赫鲁晓夫就曾尝到过伤人面子、自丢面子的苦头。那是1957年,美苏首脑举行会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应邀出访苏联。会谈中,赫鲁晓夫对美国国会不久前通过的《关于被奴役国家的决议》大加抨击,指着尼克松吼叫说:“这项决议很臭,臭得像马刚拉的屎!没有什么东西比那玩意儿更臭了!”
尼克松感到很难堪,却不甘示弱,他知道赫鲁晓夫年轻时当过猪倌,就慢条斯理、一字一句地说:“恐怕主席先生说错了,还有一样东西比马粪更臭,那就是猪粪。”
赫鲁晓夫顿时满脸通红,窘得说不出话来。
“面子”是要双方共同维持的,你不顾别人的面子,如何保住自己的面子?反之,如果你以恭敬之心,随时照顾他人的面子,必然受到欢迎。照顾他人面子的方法,有三个要点:
一是“讲面子”
处理问题时,当然要讲是非对错,同时也要讲面子,不要以为“我是对的”,就理直气壮,爱怎么说、怎么做都行,这是小人物的风格。对高“情商”的人而言,讲面子和讲道理不能分开来讲,强调二者兼顾。
三国时,华歆的名声很大,曹操便借皇帝之手,诏令他进京任职。华歆启程前,亲朋好友千余人前来相送,赠送了他几百两黄金和各种礼物。华歆不想接受这些礼物,又不愿当众扫大家的兴,于是暂时收下,并在所收礼物上悄悄记下送礼人的名字。
出发那天,华歆设宴款待众亲友,酒宴即将结束的时候,他站起来说:“我本来不想拒绝各位的好意,却没想到收了这么多礼物。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想我单车远行,世道不靖,带着这么多贵重之物,诸位想想我是否太危险了呢?”
亲友们听出他的意思,各自取回了自己的东西,都对他油然而生出敬意。
华歆在拒绝亲友的礼物时,以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为由,很有说服力。假设他为了表示自己的清廉,发表一篇冠冕堂皇的言论,弄得大家都没面子,也就不值得人们敬佩了。
二是“给面子”
“给面子”的方法很多,最简单的莫过于谦抑自己,赞美他人。举一个例子:着名影星英格丽·褒曼曾获得过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又因《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奖。领奖时,她一再称赞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伦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伦汀娜,我并不认为自己是真正的获奖者。”
褒曼没有喋喋不休地讲什么“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之类,而是竭力赞美落选的对手,可谓给足了面子。其文明典雅的风度,自然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三是“留面子”
当存在是非对错的争议时,“得理不饶人”,使对方颜面扫地,只是缺少修养而已。不执着于对错,设法满足对方的自尊心,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好习惯。
举一个例子:1961年6月,英国退役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赴洛阳参观访问时,他在中国外交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去剧院看了一场豫剧——《穆桂英挂帅》。蒙哥马利了解到剧情后,连连摇头说:“这个戏不好,怎能让女人当元帅?”
中方人员说:“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
蒙哥马利说:“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在英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男人应该上前线为女人拼命,岂能让女人参与战争?
中方人员很不服气,争辩说:“我们主张男女平等,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得到。中国红军里就有很多女战士,现在解放军里还有一位女将军。”
蒙哥马利说:“我一向对红军、解放军很敬佩,但不知道解放军里还有一位女将军,如果真是这样,会有损解放军声誉的。”
中方人员反驳说:“英国女王也是女的。按英国政治体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这会不会有损英国军队的声誉呢?”
蒙哥马利顿时哑口无言。
事后,周恩来总理听中方人员汇报这件事后,严肃地批评说:“你讲得太过分了,你解释说,穆桂英挂帅是民间传奇,这就行了。你不同意他的看法,也不必非得去反驳他。你做了多年的外交工作,还不懂求同存异?弄得人家无话可说,就算你胜利了?”
接着,周总理审阅为蒙哥马利安排的文艺节目单,看到里面有一出折子戏《木兰从军》,便说:“瞧,又是一个女元帅!幸亏知道蒙哥马利的观念,不然他会以为我们故意刺激他了。”
随即吩咐撤掉这出折子戏,另外增加蒙哥马利喜欢的杂技、口技等节目。蒙哥马利得知这一安排后,非常高兴。
女人该不该上前线的问题,自然有得争议,但并不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争赢了也未必有什么好处。有时候,对错没那么重要,维持双方的和谐关系最重要。
总而言之,爱面子是人类的天性,爱的程度深浅不同,对有的人,可以拿走他的钱,但要给他留足面子;对有的人,可以不给他面子,但绝不可动他的钱。但一般而言,设法照顾别人的面子,总错不了!
告诉你一条富人提高情商的经验:
不争“面子”争“里子”。
永远不要憎恨任何人
不舍弃怨天尤人的恶习,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创富者。
事实上,无论从事哪一行业,事业的提升都有赖于精神境界的提升——爱他人而无憎恨。
冰心曾说:“我对于人类没有怨恨。”“文革”时,她一家8口人被分送到了8个地方,住在“牛棚”中的她依然内心坦然。她在文章中平静地写道:“它也就是我们的晚年,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都没有感到丝毫的不足。”1980年秋,脑血栓和右腿骨折使她两年足未出户,但她在散文《美的北京街头》中,却把国庆35周年的北京街头的“美”写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境界!
一个人的事业不太可能超越其境界的高度,否则不是幸运而是灾难。希特勒憎恨犹太人,憎恨“劣等民族”,境界太低,却爬上了地位的巅峰,最后的结果不过是害人害己。
在许多人看来,世上的小人、坏人太多,怎么可能没有憎恨呢?但是,小人和坏人,如同荆棘和毒刺,跟鲜花、绿树一样,都是自然存在。
没有人天生愿意做小人、坏人,而且,小人、坏人通常只是一定情境下的小人、坏人,人在遭遇困境时,反应自然跟常人不一样。有一个寓言故事: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它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
在生活中,别人表现出让你厌憎的行为,也许只是处境不同,如果跟你变换位置,对方的表现不一定比你差。所以,当你看见别人那些讨厌的行为,应该庆幸自己不必如此,而不是心生厌憎。
此外,小人、坏人也是环境的产物,假设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里,小人无所施其技,坏人无所逞其能,自然不是小人了。例如,世界上一些优秀的公司,执行严格而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加薪、晋级的唯一方式是拿出优秀的业绩,于是大家都变成了君子,甚至是耿介之士,对领导的礼仪都可有可无。比尔·盖茨管理微软,员工们常为工作上的事跟他争吵,根本不讲什么“领导尊严”,一切以工作为中心。假设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小人,应该知道,真正的问题在环境而不是人。坏人也一样,都是环境的产物。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一个故事:
郎中德亨是纪晓岚的朋友。夏日的一天,他独自到乌鲁木齐郊外散步,顺便走到秀野亭,坐在那里乘凉。秀野亭建在密林深处,万木参天,树荫浓密,抬头看不见太阳,显得阴森森的。外地人死后准备运回家乡安葬的棺材一般寄放在这里,处斩犯人时,一般也在这里。所以这里常有鬼怪出没。
德亨坐了好一会儿,忽然听见有人大声提醒他:“你可以回去了,我要在亭子里请客。”
德亨四下里一看,一个人影也没有。他吓了一跳,撒腿就跑,样子很狼狈。他跑回城里,忙把这件事告诉纪晓岚,并且担心地说:“我大概快死了吧!要不然,怎么会白天见鬼呢?”
纪晓岚安慰道:“你跑到鬼窟里看见鬼,就好像跑到人家里看见人,有什么奇怪呢!”
德亨听了,心里舒服多了。
是啊!你在鬼屋里看见鬼,跟在人家里看见人一样,有什么奇怪的呢?你在培养小人的环境里看见小人、坏人,也用不着大惊小怪。你不想遇到小人、坏人,要么改造那个环境,要么离开那个环境,有什么好憎恨的呢?事实上,当自己在一定环境逼迫下,除非有绝大心力,否则难保不做“鬼”。与其憎恨别人,不如修炼自己。
当你心态摆正了,在处理问题时,就能克服情绪作用,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冷静处理,如此,你总能在各种可能的结果中抓住最有利的结果,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告诉你一条富人提高情商的经验:
憎恨是一个人精神能量的无用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