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清代世界首富伍秉鉴的财富人生
8052700000010

第10章 左右中国外贸市场的风云人物(1)

当年伍秉鉴默默地接过一个家族的重任的同时,更是默默地传承了一段历史。谁都没有想到,就是这个不动声色的年轻人,在短短的时间内竟成为了左右中国外贸市场的风云人物。他成功了,让人刮目相看了,他到底用的是什么灵丹妙药呢?

恩威并用驾驭其他行商

公元前一世纪的《五卷书》中有一篇题为“豺狼舔血”的寓言故事:从前,羊群中有两只公羊不知为什么打了起来,它们双方都用犄角拼命顶撞,地上流了不少血。一只豺狼走过来,高兴地想,这下可以吃羊肉了,它跑到两只羊中间,见地上有血,就想先舔点血再吃肉。这时,两只羊再撞到一起,这只豺狼只顾舔血,没来得及躲开,被羊顶死了。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却拿生命作为代价,这样的商人不在少数。

正确处理与同行的关系,做到互利共赢,内心需要一定的商业伦理道德作为约束,伍秉鉴身上就体现了很强的道德观念,值得现代人借鉴。

所谓的商业伦理道德是商业调整内部和外部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由善与恶、公与私、正义和为非正义、诚实与虚伪几种道德范畴为标准。

商业伦理道德通过两种途径调整几种关系。两种途径是:一条是用舆论和教育方式影响人的心灵;另一条是以传统、习惯、规章制度的形式来规范雇员。

几种关系是指:

1商业与顾客的关系,如商业销售必须讲信用;

2商业与其他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如真诚合作互惠互利;

3商业组织之间的关系,如商业竞争必须友好、公平,不能采以卑鄙手段。

这些伦理道德,实际上是人们心中的“灵魂立法”,用以规范从商者的行为,协同并肩、同心同德为商业繁荣奋斗。

道德上的制约对于从商者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同行是冤家,这本是商界颇为流行的一句俚语,也是在商事活动中常见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有远见、乐善好施的商人却不这样。

范蠡在定陶发现陶地土质黏性强,耐火烧,适宜烧陶瓷。但他并没有垄断这一技术,而是将技术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当地的老百姓。不仅自己借此积聚了巨万资财,成为了当地的首富,而且也让别人据此过上了富足生活。

利己是人的本性,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今社会,我们很少见到有发现致富商机或发明技术之后毫不保留地透露给他人的,反倒捂得严严实实,生怕被别人知道,怕别人跟他们争抢饭碗,自己将无法靠着秘方、偏方、一技之长赢取暴利了,这与范蠡“独富富,不如与众富富”的思想和做法形成了明显反差。

除了经商之外,范蠡还广泛经营农业、畜牧业、渔业、商业,数年后再次积累了如山一样的财富。而且能把养鱼和饲养牲畜的经验和技术,无条件、无代价地传授给了别人,成就了乐善好施的美名。

具体到广州十三行,它虽然是由清朝政府组织起来的商业组织,可是行商内部关系盘根错节,常常因利益之争产生激烈的矛盾,甚至相互暗中作梗。从小跟着父亲出入生意场的伍秉鉴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而且还工于心计,善于经营。

他对同行或竞争对手同样秉持“和衷为贵”的经营理念,知道同行或竞争对手非死对头,平等竞争,互相支持和关照,做生意要照顾对方的利益。相互之间搞好了关系才能共同赢利,所以,他经常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力笼络其他行商,帮助对方渡过难关,恩威并用、驾驭其他行商。

有商人评价伍秉鉴说“谁和他交往,谁就交运”,尽管时人的总结不具有较高的技巧性,然而,就在这“交运”二字上,蕴藏着的是人们对伍秉鉴人格理所的期许,饱含着的是人们心灵被激活时的激动。

有一回,一个英商公司提出要怡和行一家担任羽纱的销售代理。这是一笔人人羡慕、赢利颇丰的大型交易,伍秉鉴知道英商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有好几家行商老板争着、抢着想要接这份生意,甚至不惜动用金钱、走关系,但都没有打动英商公司,这家公司还是选择了怡和行。

伍秉鉴知道不让人赚钱的生意人不是好生意人,如果自己接手这桩生意,钱只是集存在自己手中,市面就活不起来;况且,势必会遭到其他行商的嫉妒,也就是在为自己树敌。这“敌”比通常意义上的“敌”还可怕,因为他常常隐在暗处,难以对付,表面上嫉妒你的人和你一团和气,暗地里却就是因为嫉妒你而给你下“绊子”,让你没有安宁日子过,但又不能辜负了英商公司的好意,怎么平衡利弊得失呢?他先是把这项生意接过来,然后想办法将利润按比例分给全体行商。这种相与关系就是建立在信义基础上的彼此之间相互扶持、患难与共的合作关系。

他借着自己过生日的机会,挨家挨户把所有行商请到一起吃饭。席间,伍秉鉴客气地向大家说:“今借饭局有一事拜托大家,诸位可能听说,英商公司让我做他的销售代理,可我伍某资金有限,所以恳请大家和我一起分这块蛋糕,如何?”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怡和行完全有能力独揽这项生意的,这只不过是伍秉鉴谦虚的说法,明明是想让大家有利同享,有钱同赚。这样一来,其他行商自然消除了对伍秉鉴的敌对情绪,很佩服他的为人。

还有一次,老行商刘德章因得罪公司失去了贸易份额,伍秉鉴便出面斡旋,使公司又恢复了他的份额,刘德章对其感恩戴德。

在与其他行商的交往中,伍秉鉴积极向新行商、小行商提供贷款以帮助其渡过难关,并在行商黎光远破产充军伊犁时对其生活上给予很大的资助。

伍秉鉴做人到了这步,一般洋商也都给他面子,为此他经常利用这个优势从中调解矛盾,替中国同行办事,像弱小公司面临破产等,他都尽力想办法救助。

有资料显示,从嘉庆十六年至二十四年(1811年到1819年),伍秉鉴协助英商公司向濒于破产的大多数行商放债,这使得大多数资金薄弱的行商不得不顺服于他,看其脸色行事。

这样,虽然伍老板损失了一些既得利益,但是人气一路攀升,从长远来看,反而给他带来了更丰厚的利润和更稳固的地位。1801年的时候,伍家在行商中只排第三位,他接手后伍家财富一路攀升,1831年达到全行商首位,1826年资产达到2600万两白银。

伍秉鉴的发家致富过程,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钱,泉也,如流泉然。”“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德兴财昌。”一个经营者有长期的理性和智慧,他必不会舍弃道义获取利益,如果把利益看得很重,掉进了钱眼里,做任何生意,最终将会失去已获的利润。所以,逐利者切不可见钱眼开,逐大利者尤其如此。

强强联手,稳坐行商首

在商业社会,做生意总要有伙伴,有帮手,有朋友,你照顾了别人的利益,实际上也就是照顾了自己的利益。因此,生意人绝对不能精明过了头。如果说商人的真理是赚钱,那么精明过头,这个真理同样会变成荒谬。你到处让人家吃亏,就会到处都是你的冤家,到处打碎别人的饭碗,最后必然会把自己的饭碗也打碎。

广州十三行中最着名的是“潘、卢、伍、叶”四大家族,其中“卢”指的就是广利行的卢观恒。卢观恒,字熙茂,1746年出生于新会县棠下乡石头村蓬莱里(现属江门市蓬江区)。为摆脱贫困,乾隆年间,年近40的卢观恒只身远走广州谋生。先是为十三行附近的一家歇业的商铺看管房屋,后以铺店为洋商储货及代售商品,升为洋行买办。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卢观恒与东印度公司签署了大额的棉花与茶叶交易,加上与万和行商蔡世文(文官)私交甚笃,卢观恒很快致富,并获得海关签发的行商执照,自营卢广利洋行,为广州十三行洋行之一,人称茂官。

广利行的生意如日中天,1797年跃居所有行商的第二位。1808年,他做着整个十三行四成毛织品的生意,武夷茶600大箱,其余茶叶18000余箱。

都说“商场无父子”,又说“同行如敌国”,同为十三行之首的卢家与伍家有着怎样的关系?这对他们后来生意上的兴盛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都有政治联姻一说。在封建社会里,对于骑士和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利益,而不是个人意愿。

古代的政治联姻目的多种多样,多为皇帝拉拢各友邦或是亲信大臣的一种手段,也可以是大臣之间的一种以政治为目的的婚姻。但是说到和亲,就比较单纯了,多是不同种族或者是原来的敌对国家之间一种共同谋求和平的方式。

同为十三行商人的伍秉鉴和卢观恒都十分注意妥善处理好与各行商的相互关系。在卢观恒和他的次子卢文锦一起承商时期,广利行的事业达到了发展的最高点,后来成为邑中以商业起家的资本主义大亨,与当时伍氏家族共同坐上了十三行总商的位置,并成为“行商的中坚力量”。

卢、伍两家能达到这种程度是因为两家采取了一个高明的策略,卢文锦与行商首富之一的伍秉鉴的侄女结为伉俪,两家联姻,强强联合,最终得以一起担任了十三行的首席行商。

十三行中联婚的行商还是挺多的,这种强强联合的联婚对他们以及整个家族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大大巩固了两家在行商中的地位。伍秉鉴充当洋商的年代,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日见扩张,但绝大多数的洋商却陷入周转不灵的窘境。在同样的环境下,伍秉鉴与有实力的行商联手操纵广州的外贸业务,平稳地度过那个惊涛骇浪的时代,并成功积聚了大量的财富。

善于联络感情的高手

红顶商人胡雪岩有句话说:“一个人的力量到底有限,就算三头六臂,又办得了多少事?要成大事,全靠和衷共济,拿朋友的事当自己的事,朋友才会拿你的事当自己的事。没有朋友,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还是没有办法。”

胡雪岩的经商经验说明了在生意场上朋友之间感情的重要性。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要想结交真正的朋友,光有利益是不够的,如果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心里只装钱和利,甚至唯利是图,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朋友。相反,只有以心相交,以情义两字当头,才有可能结交到知心的朋友,别人也才会把你当成真正的朋友,从而为你事业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应该首先会把自己打造成善于联络感情的高手,重视他人,重视他人可能的帮助和支持,不管你是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也不管你是政客,还是企业巨头,不计较物质利益上的得失,真心对待,才能赢得更多的利益。

伍秉鉴为什么能够得到中外商人的一致信任?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办事能力和公正诚信得到大多数中外商人的认可和推崇,另一方面,他资本充裕,这样就方便和政府内外沟通。两边都能够玩得转,因此当之无愧是洋商领袖。

18世纪末,一艘茶船从中国购置8000美元的货物,到美国东海岸可以卖到12万美元。中美贸易的巨大利润差额,以伍秉鉴的生意头脑自然不会放过。但是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想赚到老外的钱,除了有过人的胆识、精明的头脑和巨额的资本之外,还要与外商搞好关系,伍秉鉴很注重将商业拓展与情感沟通相连,凭借中外交涉中介人的有利条件,与外国的外交代表、军政官员建立起私人友谊,博得了外国人的感情和信赖,像英国驻华第一任商务监督、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散商和美商都与伍家有直接的通商关系,而非像是一般商人那样仅仅是单纯的、扁平性的利益交往。

伍秉鉴与巴斯商人中最杰出的“商业王子”意之皮私交甚笃。意之皮16岁时来到中国做生意,觉察到了对华贸易的广阔空间。第二次来中国,便独立开了公司。一生信奉“忠诚是最好的准则”的他和伍秉鉴结下深厚友谊,还和怡和洋行合作,在中国的贸易额每年都超过100万英镑。

伍秉鉴杜绝被小利打动,虽然他知道大利润是从小利润而来的,但掉进小利润的圈中,一定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叫小家子气。在他看来,一个人固有的贪小性格,是沾了眼前的利益,而失去大的作为。因此,求大的性格让自己看得更开、想得更远。

在与外商的私下交往中,伍秉鉴给人留下了为人诚实、亲切细心、富有同情心的印象,因此外商很喜欢跟伍秉鉴做生意,伍秉鉴的名气和信用为外商拓展域外投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自己搭建了便捷的贸易关系网络。

伍秉鉴在1840年6月1日写给一位外国朋友库欣的信中说:我现在写这封信,主要为了说明,我已经把茶装上了“阿克巴”号前往新加坡,如果茶在新加坡不能赢利40%,它将被运往伦敦的福布斯公司。在得到8%的年利率后,我将把该次所得的全部利润给J·P·斯特奇斯先生,倘使赔本,我将独自承担。并且,放弃他欠我的约3万美元的利息。

伍秉鉴就是以这样的友好私人关系赢得了财富,而所有的这些交往,都是在政府名义之外进行的,行商们也绝少用官名震慑洋商,不仅是由于他们有官之名而无实权,更因为,他们不屑于用这样的方法途径去沟通贸易。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能把生意做大做强的。

一手培植美国铁路大王福布斯

在伍秉鉴结识的外商中有一个人与伍秉鉴的关系非同一般,他就是后来的美国着名铁路大王约翰·穆瑞·福布斯。